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了亚低温治疗过程中颅脑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降低颅脑温度的有效方法。基于Pennes生物传热方程,利用有限容积法建立颅脑传热的三维球坐标模型,数值方法求解亚低温治疗过程中颅脑内部的温度变化规律,通过活体动物试验对该方法进行评价,并分析模型中主要参数:血液灌注率、新陈代谢率和动脉血液温度对颅脑温度分布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不同情况下颅脑的温度分布,给出降低脑温的有效方法。所建模型较真实反映了实际颅脑温度变化,数值模拟结果对亚低温治疗的深入探讨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亚低温 生物传热 Pennes方程 数值模拟
  • 简介:针对PV/T的研究主要以实验方法为主缺乏理论依据的问题,利用管道液体对流传热理论,对PV/T水冷装置的热吸收能力和传热时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了流速对装置性能的影响。通过设计U型管水冷PV/T进行模型实验,表明了在功能方面,PV/T既可以实现太阳能的热利用,也可以降低组件温度,从而提高光伏发电效率。在性能方面,PV/T的热吸收能力受流速的影响很大,需要平衡热吸收能力与水泵驱动功率之间的矛盾。

  • 标签: PV/T系统 对流传热系数 综合效率
  • 简介:对多排纵向涡发生器对竖直平板自然对流的强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Rayleigh数范围内,直角三角翼纵向涡发生器的翼高、翼宽以及多排布置的阵列方式是影响强化换热的主要因素.在高宽比一定的情况下,存在最佳翼高.发现多排布置时LVG阵列方式的不同会影响换热效果;且要使得整个板的强化换热效果达到最佳,应选择沿竖直发热板长度方向间隔的布置多排LVG,并适当拉大间隔距离.

  • 标签: 涡发生器 纵向涡 强化换热 自然对流换热 Rayleigh数 强化效果
  • 简介:介绍一种多功能可视化实验装置,本装置包括光学发动机、进气系统、光学系统、数据采集以及控制系统,利用本套装置可以实现对包括纯柴油、柴油/天然气双燃料,醇类燃料以及进气添加惰性气体等多种情况的发动机喷雾,着火以及燃烧特性进行可视化研究,同时本装置还可实现对燃烧过程的燃烧压力进行实时记录,给出全面的燃烧特性分析结果。

  • 标签: 发动机 燃烧过程 多功能可视化实验装置 光学发动机 进气系统 数据采集
  • 简介:涟漪纹管是一种新型三维内外表面强化传热管,内径11.5000mm、外径12.7000mm,管壁表面有直径为3.5000mm的半球凹坑与高度为0.1778mm的涟漪花纹。工质R22在涟漪纹管内的质量流量设定为40~90kg/h,实验结果表明,涟漪纹管内对流传热努赛尔数(Nu)是相同雷诺数(Re)下光管的2.48倍。同时,对具有不同表面参数(凹坑直径0.0000到4.0000mm,花纹高度0.0000到0.2778mm)的涟漪纹管内湍流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范围内,管壁表面凹坑直径越大,Nu越大;花纹虽有助于提高传热效果,但花纹高度越大,Nu越小;而摩擦阻力随着凹坑直径与花纹高度的增大而增大。如果以基于相同泵功的强化因子η’评价其综合强化传热性能,则当凹坑直径为1.0000mm且无花纹存在时,管内的强化传热效果最好。

  • 标签: 湍流 传热 实验研究 数值模拟 优化设计 强化因子
  • 简介:该文介绍了贵阳电厂为了环境效益准备在改造机组上加装烟气治理装置,并对四种脱硫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

  • 标签: 环境保护 烟气脱硫 火力发电厂
  • 简介:针对液体火箭爆炸后地面残余推进剂N2O4和偏二甲肼(UDMH)在大气中蒸发特性开展研究,建立了液体推进剂在自然环境下的蒸发理论模型,进行了自然环境中N2O4和UDMH推进剂在有土和无土工况下蒸发实验研究;根据蒸发实验数据整理出大气环境中UDMH和N2O4蒸发速率计算式,为液体火箭爆炸有毒气体污染危害性评估提供理论和实验研究数据.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可用于航天发射场发生液体火箭爆炸的危害性评估.

  • 标签: 液体火箭 推进剂 蒸发
  • 简介:上面级姿控发动机常常无条件采取主动温控,喷注管是发动机低温可靠工作的薄弱环节,其低温工作可靠性问题被列为全箭可靠性研究专题之一.基于能量守恒原理,提出推力室毛细喷注管和集合器、喷注板、支架等主要部件在真空深冷环境中耦合传热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方程,并据此求得一台10N单组元发动机的典型降温规律.计算结果与发动机地面宾空低温模拟试验数据作了比对,两者较为一致.以推力室降温计算结果为推进剂流动降温计算的热边界条件,计算推进剂(单推三)在流过喷注管过程中的降温规律,做出喷注管内推进剂会不会结冰的判定,为姿控发动机的热控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 标签: 姿控发动机 冷环境 真空 能量守恒原理 计算结果 可靠性研究
  • 简介:为了寻找适宜的表面处理技术制备能长期地维持滴状冷凝传热型态,实验研究了垂直黄铜管外类金刚石和含氟有机薄膜水蒸气常压下冷凝传热特性.两种表面均能促进水蒸气的滴状冷凝型态,但类金刚石表面上液滴形状较扁,脱落频率不高,而有机膜表面的液滴形状、大小以及脱落频率均优于类金刚石表面.在管内冷却水雷诺数为1.0×104~2.0×105时,类金刚石和含氟有机薄膜表面的热流密度和冷凝传热系数分别为485~807kW/m2和18~23kW/(m2@K)、171~330kW/m2和4.8~7.2kW/(m2@K).含氟有机薄膜表面表现了优良的涂层结合强度,寿命实验已经持续了近10个月.

  • 标签: 水蒸气 实验 类金刚石薄膜 厚有机涂层 冷凝传热
  • 简介:为了提高普通细水雾的灭火有效性,克服不足之处,研究了含NaCl灭火添加剂的细水雾与油池火相互作用的过程.重点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不同工作压力、不同燃料条件下,细水雾的灭火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向细水雾中加入NaCl,显著影响其灭火性能.细水雾的灭火时间与加入的NaCl质量分数间呈现出"W"形的关系曲线;细水雾喷头工作压力和燃料性质也影响细水雾的灭火性能:工作压力越高,平均熄灭时间越短;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含NaCl添加剂的细水雾熄灭煤油火的时间小于酒精火的时间.含添加剂细水雾的灭火有效性,存在着细水雾与灭火添加剂的最优质量分数配比关系.

  • 标签: 细水雾 NaCl添加剂 油池火 灭火技术 氯化钠
  • 简介:在考虑氢气溶解的条件下,运用SRK状态方程计算了液氧/氢在超临界环境下达到气-液平衡时氢氧组分在各相中的摩尔分数以及液氧的蒸发热随液氧表面温度的变化情况;根据气-液平衡时各组分在各相中的摩尔分数,以甲烷为参比态气体,运用扩展对比状态理论(ECST)计算了气相及液相氢氧混合物的pVT属性、黏性及导热系数。结果表明,在高压环境下,有一部分氢气溶解于液氧中,且随着温度和压强的增加其溶解度增大;若考虑氢气溶解,则氢氧混合物的临界温度低于氧的临界温度且随环境压强的增加而减小,这时液氧的蒸发热小于其蒸发潜热,也小于不考虑氢气溶解所得蒸发热。当氢氧混合物达到气液平衡状态时,液相混合物的黏性及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逐渐减小,气相混合物的黏性及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加,最终气相及液相混合物的传输属性在其临界点附近几乎相同。

  • 标签: 超临界 状态方程 气液平衡 蒸发热 扩展对比理论 传输属性
  • 简介:为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生产和消费,顺应绿色贸易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环保总局建立了中国环境标志制度并组织推动其发展。

  • 标签: 中国 环境标志 产品认证 环境保护 市场经济
  • 简介:针对燃煤烟气SO2脱除技术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困境,以固体碳材料为还原剂的碳热SO2还原制硫磺技术具有重要发展前景,其中抑制非目标副产物的伴生是实现SO2定向还原的关键。基于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原理对碳热还原SO2反应进行平衡产物量的计算,并通过固定床-FTIR实验分析反应的气相产物,探究了硫产率、副产物CO、COS和CS2的生成规律。基于温度对反应热力学平衡的影响,结合副反应,来推断出合理的反应机理。在摩尔比n(C)∶n(SO2)≤1.0时体系中主要发生反应C+SO2→S+CO2,副产物CS2生成量级仅为10-4,理论硫产率可维持在0.9以上。过量的碳会促进COS由主反应物一步生成,高温、碳过量会促进COS向CS2的转化反应。相关研究结果对实际应用时最佳工况的选取以及单质硫选择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碳热还原 化学热力学 吉布斯自由能 固定床 FTIR
  • 简介:本文以金桥热电厂为例,分析了在相同发电量和供热量的前提下,热电联产较热电分产在节约煤炭、土地资源,减少CO2、SO2、NOx、粉尘和灰渣排放量方面的优势,以及带来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 标签: 热电联产机组 节能 污染物减排
  • 简介:设计并建立了25kWth串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反应器,基于此反应器,以赤铁矿石作为载氧体,开展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实验研究,考察气化反应器温度、S/B、载氧体添加比例对生物质气化特性的影响。当赤铁矿占床料比例高于40%时,该气化装置的气化反应器温度保持平稳,铁矿石载氧体的再生及传热性能优良。燃料反应器出口烟气的成分为H2、CO2、CO、CH4和少量的C2H4。随着气化反应器温度升高,气化反应器出口烟气中CO、CH4和C2H4体积分数逐渐降低,相应的CO2体积分数逐渐升高。随着S/B由0.6升高到1.4,气化反应器出口烟气中H2和CO2体积分数逐渐升高,CO、CH4和C2H4体积分数逐渐降低。另外,载氧体添加比例增加,生物质气化反应器出口烟气中CO、H2、CH4和C2H4体积分数呈减小的趋势,而CO2体积分数显著增加。

  • 标签: 25kWth串行流化床 赤铁矿石 载氧体 生物质化学链气化
  • 简介:以二氧化碳为研究对象,应用κ-ε方法对其在水平管内与管外水成垂直交叉冷却的换热进行了分析。用FLUENT软件模拟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在8、10MPa,流量为3.4、6.8g/s,管径6mm,壁厚1.1mm,长400mm的管中流动的状况;计算了平均换热系数h、Nu和Re的变化;并将10MPa、3.4g/s时数值模拟得出的换热系数与实验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得出等热流密度下壁面温度的变化情况,数值模拟的换热曲线和实验测量的结果具有相同的趋势,在准临界点处都达到最大值。

  • 标签: 二氧化碳 超临界 对流换热 数值模拟
  • 简介:通过实验研究了一种利用简化复合抛物面聚光器(compoundparabolicconcentrato,CPC),全玻璃真空集热管和同心套管组成的太阳能中高温空气集热设备,可以满足工业过程对150℃至200℃的中高温度空气需求。该太阳能空气集热系统由8级集热单元串联而成。各单元都包括一个简化式CPC、一个双层玻璃真空管和一根铜套管。套管被安装在玻璃管内,空气在套管内逐级加热。对各种天气条件和流动参数对集热系统出口空气温度、系统功率和集热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中高温集热性能。即使出口空气温度达到210℃,系统平均集热效率仍然达到20%;秋天晴天系统出口空气温度可达210℃,秋季阴雨天也可达168℃。试验结果确认这种简化CPC式全真空玻璃集热管和套管的组合装置是一种有工业实用前途的太阳能高温空气集热器。

  • 标签: 太阳能集热器 双层玻璃真空管 空气加热器 套管 CPC
  • 简介:世行考察活动世行考察团于2005年3月21日~4月8日期间对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REDP)办公室进行了考察。考察团一行包括MessrsR.Spencer(EASEG)、A.Cabmal(EWDEN)和E.Heijndermans(顾问),考察团与国家发改委设立的项目管理办公室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 标签: 国家发改委 全球环境基金 世界银行 中国 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