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铜陵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的重要成矿区。区内矿床众多,类型复杂,成因多样。为了查明本区的控矿因素,本文运用宏、微观相结合,地质观察研究与同位素、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以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区域地质背景、地层岩性、岩浆岩、构造及成矿流体性质等与成矿的关系,认为不同成因、不同类型的矿床所受的控制因素具有明显差异。

  • 标签: 控制因素 地球化学 包裹体 铜陵地区
  • 简介:利用雷电监测定位网2007—2010年4a时间的雷电资料,对金华地区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金华地区雷电活动在时间分布上主要受季节性变化以及昼夜变化影响;在空间分布上主要受到纬度影响,同时也受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金华地区 雷电 时间分布 空间分布
  • 简介:提出松潘地区北东向构造的新认识。北东向构造是主褶皱造山期后叠加在北西西-东西向和南北向构造之上的构造系统,并控制成矿。区域金矿成矿受矿源层三叠系、多期构造叠加、岩浆热流体复合作用多种因素的控制。应重视北京向构造控制的矿体、矿化带的找矿工作。

  • 标签: 北东向构造 壳幔结构 金矿成矿
  • 简介:经过几代人的工作,北京平原地质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领域都有重要进展。本文通过北京平原三维地质结构分析,认为北京平原的地下水资源、工程地质、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等地质问题均受三维地质结构控制,各种地质现象都处在一个统一的地质系统之内。第四系三维结构控制着第四系孔隙水资源的赋存、平原的工程地质特征和地面沉降的分布和演化;基岩的三维结构控制基岩裂隙水、岩溶水资源和地热资源的赋存状态;平原隐伏断裂对平原的地貌、基底形态起控制作用,对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这些由三维地质结构控制的地下水子系统,隐伏断裂子系统以及工程地质、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共同组成了北京平原区地质系统。

  • 标签: 北京平原地区 三维地质结构 地质系统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分析高寒地区工程项目管理问题,讨论工程管理措施与方法,不断优化工程结构,加强工程质量,研究和分析科学控制方法,仅供参考。

  • 标签: 高寒地区 工程项目管理
  • 简介:摘要:针对大港油田以开发单元为基础的复杂断块断层剖面解释精度差的问题,将地球物理技术应用到油藏精细描述中,以地质建模为基础,采用相干体资料处理技术对地震数据进行精细解释,最终提高了地震断层解释精准度。

  • 标签:
  • 简介:摘要:枣园地区活跃多期地质活动,断裂系统主要走向为北东向,孔西断层、风化店断层、官128井断层、官101井断层等同生断层为本区的主控断层,造成储层断裂复杂,本文通过研究该地区构造特征,为后续地层解释提供借鉴。

  • 标签:
  • 简介:摘要:以河南地区的公路工程实例为依托,对低路堤设计问题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工程概况,然后介绍了该工程低路堤的工程特性,最后结合实际工程对低路堤设计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进行低路堤设计时,要明确不同工况下低路堤的工程特性,并采取合理可行的方法降低路堤的高度,从而满足低路堤的设计要求。

  • 标签: 低路堤 土工布 塑性应变
  • 简介:借助遥感影像和实地CO2浓度测试数据,提出一种基于遥感技术的CO2浓度测定方法,并以重庆市为对象开展了实证,对CO2排放主因与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低碳发展的对策,对重庆市低碳城市试点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遥感 CO2浓度 测定
  • 简介:2011年5月19日,由中国地质学会城市地质专业委员会和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共同主办,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承办的“丘陵城市地质工作方法研讨会”,在重庆市成功举办。专委会成员20余人和重庆市地勘系统10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会议。

  • 标签: 城市地质工作 重庆市 丘陵 中国地质学会 环境监测总站 专业委员会
  • 简介:用1989-2013年平安区气象局冻土资料,分析了25a平安地区季节性冻土变化情况。平安区冻土开始日期逐渐延后,1989-2000年,平均开始日期为11月1日,2001-2013年,平均开始日期为11月8日,平均开始时间推迟了7d。冻土结束日期提前,2000年以前的平均解冻日期是3月21日,2000年以后的平均解冻日期是3月8日,解冻时间提前了13d。冻土持续时间缩短了21d。平均冻土深度和最大冻土深度均减小,其中平均冻土深度从2000年以前的93.5cm减少至2000年以后的88.5cm。平均深度减小了5cm。

  • 标签: 季节性冻土 最大冻土深度 冻土时间
  • 简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提出新疆一黑一白经济发展战略以来,加快了南疆地区工农业开发的步伐,机井、群井、水源地等取水设施也已进入自70年代以来的第二轮建设高潮。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也显得更为重要。现就南疆地区地下自流水的开发与保...

  • 标签: 南疆地区 自流水区 地下水资源 开发与保护 地下水开发 开发利用和保护
  • 简介:采用1951-2003年26个气象台站的夏季气温资料对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主要经历了冷期、相对正常期和暖期3个阶段,夏季升温趋势达到0.15℃/10a。远超过全球、北半球、东北亚夏季的增暖程度。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一方面表现在夏季变暖、平均气温升高;另一方面表现在夏季气温变率加大;第三。气候变暖使东北夏季低温冷害明显减少、异常高温气候明显增多,但在变暖形势下局部发生低温冷害的现象仍然存在。

  • 标签: 东北地区 夏季气温 气候变暖 低温冷害
  • 简介:使用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和高空探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2000—2012年武汉地区梅雨期(6—7月)暴雨的气候特征,并建立了暴雨天气预报方程。结果表明,6—7月武汉地区各旬暴雨日数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6月下旬;暴雨集中期为6月下旬—7月中旬,占梅雨期总暴雨日数的61%;暴雨局地性强,雨强呈上升趋势。筛选出武汉站强天气威胁指数、百色站850hPa层的露点温度和怀化站850hPa层的风向、风速作为预报因子,建立武汉地区梅雨期暴雨预报方程,实际预报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该方程的预报质量优于实际业务中常用的数值预报产品。

  • 标签: 梅雨期暴雨 气候特征 预报方程 效果检验
  • 简介:土壤热通量在地表能量交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干旱半干旱区土壤热通量更加重要。利用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的土壤热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天气状况下戈壁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及其与辐射通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晴天大气向土壤传递热量,阴天和雨天土壤释放的热量大于获得的热量。另外还分析了土壤热通量季节和年变化特征。在秋冬季节,土壤热通量基本处于负值而春夏则刚好相反。

  • 标签: 张掖 土壤热通量 戈壁 净辐射
  • 简介:*通过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影响平凉地区的一次特大冰雹天气过程。认为夏末初秋弱冷锋或切变线亦可造成本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并讨论了我区冰雹的发生源地和移动路径。

  • 标签: 冰雹个例 雷达回波 分析
  • 简介:摘要:三背回填是公路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组成工序,多雨地区的三背回填施工对设计、施工以及质量检测也有更高的要求。如若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不佳,极易造成开裂、错台、沉降、跳车等现象,直接影响行驶的舒适度及安全。本文从施工材料、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对多雨地区三背回填施工进行技术改进,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

  • 标签: 三背回填 多雨地区 技术改进
  • 简介:【摘要】膨胀土是一种具有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性的土,对工程建设有很大的危害性,所以在膨胀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活动,勘察和采取地基处理措施时应考虑其特殊性。膨胀土在邯郸地区分布较为广泛,进行勘察时较常见,其工程特性复杂,对工程建设活动有很大影响。本文介绍膨胀土的膨胀收缩成因及对建筑物的危害,结合我单位在膨胀土地区勘察及地基处理的经验,阐述了在邯郸地区膨胀土区域进行工程建设活动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和地基处理方法。

  • 标签: 膨胀土  勘察  预防措施  地基处理
  • 简介:对玉树地区6个台站1960—1999年的雷暴日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并结合2002—2006年该地区发生的雷电造成的灾害情况分析,初步总结近40年来玉树地区雷暴特征和雷电灾害成因及一些防御对策,为玉树防雷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玉树地区 雷暴 灾害 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