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8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顺昌县6年生马尾松、江南油杉及木荷混交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下坡位能有效促进林木树高,胸径生长以及林分总生物量的积累。不同树种间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存在差别,同一树种不同坡位各器官生物量积累也存在差别。

  • 标签: 马尾松 木荷 江南油杉 混交林 生物量
  • 简介:2011年2月~2012年7月,对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南锯腿树蛙(Rhacophorushainanus)种群分布进行了调查,用野外观察与室内饲养的方法对其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海南锯腿树蛙分布在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海拔800m以上的溪流边或是季节性水潭附近;该蛙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特点;繁殖季节为每年的3月至6月,繁殖地为季节性水潭,繁殖包括鸣叫求偶、抱对、产卵三个过程,每次产卵量为126±77枚,蛙卵约7d孵化为蝌蚪,57d蝌蚪变态成为幼蛙。该蛙唇齿式为I:4+4/1+1:II,与云南部分蝌蚪标本以及越南采集的蝌蚪标本有差异。

  • 标签: 鹦哥岭 海南锯腿树蛙 分布 繁殖
  • 简介:通过对福建省旗山国家森林公同内分布的桫椤群落调查,结果表明桫椤群落内共有维管束植物54科66属83种,属于10个分布型,该区域植物区系以热带分布型为主,具有向温带过渡性质。群落内桫椤胸径11~14cm的出现频率最高,随着胸径增加,出现频率逐渐减小,表明桫椤在幼苗期受到的干扰较强。从种内竞争转向与周边植物的竞争这个过程中,桫椤植株的死亡率迅速升高,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 标签: 桫椤胸径 植被特征 植物区系
  • 简介: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代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追求社会共同福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由之路。为了进一步研究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同时广泛借鉴国外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经验,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环境伦理学会、

  • 标签: 环境伦理学 当代中国 环境哲学 国际研讨会 社会可持续发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
  • 简介:桥跨结构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法是本文着重提出的。弹性支承连续梁修正法是考虑了桥跨结构的抗扭刚度,使计算结果更加准确。作者推导出修正系数公式。

  • 标签: 弹性支承 桥跨结构 抗扭刚度
  • 简介:<正>前不久,一项有关内蒙古荒漠草原区生态环境的监测报告通过专家鉴定,这是我国首次对荒漠草原进行定季定位连续性、周期性及可比性的生态环境监测。该课题由内蒙古生态环境监测站达茂旗子站和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环境监测站合作,从1991年开始进行。监测表明:达茂旗沙化、砾石化、盐渍化草原面积己达6838.2km~2,占全旗草原总面积的43.22%。此外,其它区域的草原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趋势。

  • 标签: 生态环境监测 荒漠草原区 环境监测站 达茂旗 监测报告 古生态
  • 简介:屋顶绿化是城市建设中新兴的最有潜力的绿化方式之一,对增加城市绿地面积、还原建筑占用的土地资源、重现灰色城市中的绿色自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屋顶绿化 发展 园林景观
  • 简介: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盐碱地城区生态环境建设中面临的挑战、总体思路、生态林带建设及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初步阐述。

  • 标签: 盐碱地 生态环境 建设 景观
  • 简介:从全社会损失价值评估的角度出发,构建突发环境事件损失价值评估框架。在框架中,将损失的影响对象分为肇事方和外部损失承受者,将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损失分为财务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失。最后,基于突发环境事件损失价值评估框架,进行了案例研究,验证了该框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 标签: 突发环境事件 损失价值评估 评估框架 损失类别
  • 简介:随着生产生活资源的过度开采,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迫使人们开始重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而在资源开采的过程中,林业采伐作业对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林业采伐作业中的环境保护技术已成为国际林学界研究的重点,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其宗旨就是解决林业采伐作业过程中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本文首先对林业采伐作业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然后阐述了林业采伐作业的环境保护技术应用,并提出了在资源开采中较为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效借鉴。

  • 标签: 林业生产 采伐作业 环境保护
  • 简介:笔者通过对南京龙江高教公寓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中标方案的创意,从设计理念、风格、第五立面的考量、意境创造与形成等方面,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探索现代人居环境的创新.

  • 标签: 公寓 景观环境 设计 意境
  • 简介:通过对湿地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环境污染与湿地安全关系以及湿地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分析,认为湿地不全理开发利用造成湿地功能的减弱或退化已对我省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将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立湿地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机制的意见和措施。

  • 标签: 广东 湿地利用 环境保护 协调发展机制 生态环境
  • 简介: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环境正义问题研究呈现出两个可喜“转变”:从侧重抽象学理分析逐渐向应对解决现实问题转变;从追随西方研究范式逐渐向建构本土研究范式转变。这个转变历程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中国学者积极普及并大力介绍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对环境正义问题的关注。第二,很长一段时期,与西方学者致力于解决其国内环境正义问题,更多强调国内正义实现的特点不同,我国学者更多关注国际环境正义实施中的中国问题,围绕着全球层面如何公平分配环境权利与义务进行自己的话语表达与理论建构。第三,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理论需求以及受环境群体性事件激增等现实问题的倒逼,环境正义研究出现本土化意识和本土化努力,由注重一般学理意义研究、关注国际正义的实现转向应对本国环境冲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正义视野扩展到我国区域层面和群体层面。另外,与西方环境正义主要表现为环境利益与环境风险在不同种族之间的不平等配置不同,中国环境正义问题更多体现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正义”分配,学者研究的关注点更多转向制约环境正义实现的政治决策与制度建设。但研究同时存在环境正义理论基础单一、环境非正义根源单向以及理论自觉不足、整体性和系统性缺乏的问题。

  • 标签: 环境正义 中国 成因 路径
  • 简介:从哲学观上看,文化是哲学的背景,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人文的思想文化是属于特定民族的。文化的民族性决定了哲学的民族性。因此,西方环境哲学仅仅是属于西方民族的“西方环境哲学”,而不是普适于所有民族的“一般环境哲学”。西方学者所创造的环境哲学理论是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生成并按照西方哲学的思维逻辑构造起来的,因而这种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存在着先天的理论缺陷和困境: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中心主义”,都是对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的否定。自然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理论实质,就是要在自然与人之间作出选择:“到底应该用人去消解自然呢,还是用自然去消解人?”由于二者都以消灭对方为基本的价值指向,因而我们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内部找不到使这两个“中心论”得到和解的任何可能的途径。西方的环境伦理学仍然在西方主客二分的架构下,按照西方传统伦理学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去解释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问题,也必然陷入理论困境而不能自拔。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中不存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分法”,而是采用“天、地、人”的三分法,通过“道”去解释“天、地、人”的关系。中国哲学坚持“德”与“道”的统一性,用“道”解释“德”:“道”是“体”,而“德”就是按照“道”去行“人之事”。“德”,不是由外部强加给个人的伦理规范,而是一种通过对“道”的“体悟”而达到“觉”的一种“境界”(觉悟),这种“德”就是“道德”。西方环境哲学要想消除它所遇到的理论困境,就需要从不同于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中去寻找新的理论资源。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是环境哲学的“故乡”,它对于当代西方的环境哲学�

  • 标签: 哲学观 环境哲学的民族性 西方环境哲学的理论缺陷 环境哲学的故乡 环境哲学中国本土化 环境哲学的还乡
  • 简介: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在运用传统的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的同时,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手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环境管理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强调通过经济手段,如收费、补贴、税收等改变人们的相关环境费用和效益,使外部环境成本内在化,以加强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 标签: 环境保护 环境管理 经济策略
  • 简介:<正>在民居民宅中,矩形结构的物体占大多数,如家具、地板、瓷砖、门、窗等,多是直线形的。我们再看看大自然,赏心悦目之处总是曲曲折折、流畅委婉的曲线与曲面、曲体。有科学家作过实验,直线、方形图案装饰的室内,使人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

  • 标签: 居室环境 装饰材 矩形结构 焦躁不安 视觉效果 窗帘盒
  • 简介:考察生态危机的起源,将对评估目前的环境形势和处理这种严峻形势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通常认为,生态危机起源于包括诸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在内的现代工业,以及基督教关于创造的教义引发的西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因此不能期望单纯从技术方面找到生态危机的解决方法.环境历史将生态视野纳入其对世界历史论述的方法论原则之中.它致力于描述从史前到现在,从最初的农业社会甚至古代文明之前所造成的灾难性环境影响到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各种形式的生态灾难的'人类与自然之间互动的历史'.环境世界历史,从时间到空间的维度给了我们一个关于生存的人类生态概要.它使我们能够理解过去地球上人类为了生存而产生的人与自然之间生态互动的根本意义,以及生态形势对每一个历史阶段政治和经济产生的种种影响.生态危机的起源并不能只从现代工业时代之后去考察,单纯用基督教关于创造的教义也无法充分解释我们关于人与自然的意识形态概念.本文认为,环境历史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可以从中找寻解决生态危机的答案.

  • 标签: 生态危机 环境历史 环境世界历史
  • 简介:20世纪中叶,人类工业文明达到它的最高成就,伴随它的生态危机成为社会的中心问题。这种危机成为时代转变的拐点。它表示工业文明开始走下坡路,一种新文明——生态文明成为上升的文明。环境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它是人类创造新文明的伟大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思想和理论结晶,又是人类建设新文明的哲学基础。发展环境哲学研究和应用,为人类新文明建设服务,用生态文明点燃人类新文明之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的未来,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贡献。

  • 标签: 环境哲学 生态文明
  • 简介:绿色智库(“绿库”),是近年来逐渐受到国际学界与传媒关注的一个现象。“绿库”是指一个较为制度化的实体机构,通过一种综合性的内容涉指对生态环境难题的理解与应对提出独创性的科学见解和政策建议。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全国性“绿库”还主要集中于“国办”的研究院所、高校机构和各种联合会,而民间“绿库”的发展尚处于一种起步或萌生阶段。因此,政府在我国“绿库”建设中理应发挥更为重要与积极的作用。

  • 标签: 环境社会治理 政府 环境国家 绿色智库(绿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