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土壤侵蚀是影响三峡库区土壤养分流失、河道淤积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GIS技术,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对三峡库区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的土壤侵蚀进行计算,并对研究区1990—2010年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变化和分布规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三峡库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与土壤侵蚀量呈减少的趋势,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为18356.4507万t,属于中度侵蚀;从空间上看,研究区微度、轻度侵蚀等级分布面积最广。在同一年分内,6种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侵蚀模数依次为:旱地〉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田〉建设用地;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土壤侵蚀差异显著,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贡献率相差很大;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微度侵蚀的面积逐渐增加,中度侵蚀及以上侵蚀等级的侵蚀面积,都不同程度的向低等级转移;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及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库区的土壤侵蚀总体上呈现转好的趋势,但是局部地区的治理工作仍需加强。

  • 标签: RUSLE GIS 土壤侵蚀 土地利用 三峡库区
  • 简介:岩溶石漠化是广西脆弱生态恢复建设中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1988、1998和2008年3个时相的TM/ETM卫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综合碳酸盐空间分布图、石漠化状况实地调查结果和历史资料,基于3S技术,构建岩溶石漠化遥感监测和分级评价模型,研究广西平果县岩溶区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岩溶石漠化遥感监测和分级评价模型能够反映平果县石漠化状况,基本符合实地调查结果;2)平果县岩溶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该县西南部和中部,1988-2008年,平果县总体石漠化程度经历了稍加重然后逐渐变轻的变化趋势,石漠化呈现动态、缓慢、反复、可治理等特点.建议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改善的治理策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和区域生态建设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石漠化 TM/ETM 3S技术 分布特征 演变规律
  • 简介:利用野外试验小区观测与人工模拟降雨资料,在定量分析羊道沟小流域坡面—沟坡—沟道侵蚀产沙关系基础上,建立了羊道沟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借助GIS技术,将王家沟小流域划分为40个沟间地、40个沟坡地及它们组成的40个子流域和一个输水输沙通道。通过对比分析每个子流域降雨、地貌、治理、植被覆盖、耕作措施和土壤6个主要侵蚀产沙影响因子与羊道沟小流域各因子的关系,得到王家沟各子流域相对于羊道沟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相应参数的修正系数,结合王家沟流域主沟道泥沙输移关系,建立了王家沟流域次降雨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利用王家沟流域1963-1968年22次天然降雨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较为理想,预测精度达到55%。

  • 标签: 土壤侵蚀 分布式模型 GIS 王家沟
  • 简介:137Cs示踪技术是土壤侵蚀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准确的137Cs本底值是运用该技术开展研究的基础。为了获取区域高空间分辨率137Cs本底值数据,作者基于147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数据和Walling&He的137Cs本底值计算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相结合的方法,预测四川省137Cs本底值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应用PCA法可在保留大部分原始信息的同时,有效地消除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为后续的回归分析与空间插值奠定基础;2)GWRK插值法综合考虑了降水、空间位置等多个影响因素及其对137Cs本底值影响的空间非平稳性,相对于传统的普通克里格和全局回归克里格插值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且较准确地表达局部区域137Cs本底值空间分布的细节信息;3)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基于GIS技术的空间插值方法是获取区域高分辨率137Cs本底值空间数据的可行途径。本研究有效地揭示137Cs本底值的空间分布规律及不同因素对其影响,为运用137Cs示踪技术开展土壤侵蚀研究、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 标签: 137^Cs本底值 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 137^Cs本底值计算模型 四川省
  • 简介:为了探究热带地区居民点分布特征及优化模式,采用Voronoi图变异系数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海南省陵水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技术,选取髙程、坡向、水源、道路、城镇、商业点、居民点规模和聚集度共8个指标,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进行陵水县居民点人居适宜性评价及空间格局优化。结果显示:1)陵水县居民点在县级和乡镇级别均呈现髙度集群模式。2)髙程、坡度和道路对居民点分布有显著影响,90%以上的居民点集中在髙程低于海拔100m、坡度<6毅的滨海台地及中部平原地区;60%c的居民点集中在距道路距离<500m的范围内;城镇对于农村居民点的吸引力在2000m以内逐级增加,2000m以外减少,该值可作为城镇划分的参考半径。3)根据人居适宜性,将居民点分为城镇转化型、内部挖潜型、并地改造型和异地迁移型4类,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研究成果将为陵水县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可行决策依据。

  • 标签: VORONOI图 居民点 景观格局指数 人居适宜性 空间格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