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缺血后处理给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带来的保护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9月到2017年9月期间于笔者医院行介入治疗的80例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入两组并采取不同处理方法,分别为进行缺血后处理的40例研究组患者、进行单纯再灌注的40例对照组患者。为两组患者进行心功能指标的对比。结果研究组的左心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其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采取缺血后处理可以有效改善其心功能,为其心脏提供强有力的保护。

  • 标签: 缺血后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心脏保护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辛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所接收的患者皆于2015年2月-2016年8月一年半时间内入院治疗者,共148例,按治疗方法分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4例,研究组行辛伐他汀(20mgqn)与氯吡格雷(75mgqd)联合治疗,并加以血栓通(450mg)静脉滴注qd;对照组选用氯吡格雷(75mgqd)加以血栓通(450mg)静脉滴注qd。两组治疗时间皆为2周,对比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缺损评分中,研究组分数明显比对照组显著下降,且治疗效果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缺血性卒中进行临床治疗时选用辛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疗效,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辛伐他汀 氯吡格雷 缺血性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8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并观察患者缺血性发作持续时间及ST段下降幅度。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经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缺血性发作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ST段下降幅度明显较对照组小(P<0.05)。结论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其痛苦,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冠心病 心肌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实施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8例TIA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的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脑血管介入灌注疗法。结果观察组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显著(P<0.05)。结论利用脑血管介入灌注疗法治疗TIA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考虑应用。

  • 标签: 脑血管 介入灌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80例,回顾性的分析患者在临床上的一般资料,均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进行诊断,从中选出60例与介入治疗标准相符的患者行支架成型手术治疗,并利用DSA诊断治疗结果。结果80例患者共发现血管病变66例;60例患者经介入治疗,置管成功率为100.00%,30例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低于1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后经治疗全部消失,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时应用价值高,可以极大的提高介入治疗评估,同时支架成型手术作为有效介入治疗之一,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介入诊断 治疗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牙周局部应用盐酸米诺环素牙周条辅助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牙周炎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将54例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皆实施基础治疗,观察组在牙周袋内放药,比较分析两组于基线,治疗后6周,12周时,牙周袋深度(PD),观察菌斑指数(PLI)等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第六周第12周的各项指标情况相较于基线均有明显改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周炎患者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局部应用盐酸米诺环素牙周条辅助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医院推荐。

  • 标签: 牙周局部 盐酸米诺环素牙周条 牙周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垂体后叶素局部注射治疗瘢痕子宫妊娠人流术中大出血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瘢痕子宫妊娠人工流产术中大出血患者42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患者采用催产素局部肌注止血,观察组21例患者接受垂体后叶素局部注射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活动性出血停止时间、继续出血量、出血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住院时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阴道流血停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垂体后叶素局部注射治疗瘢痕子宫妊娠人流术中大出血,应用安全可靠。

  • 标签: 垂体后叶素 瘢痕子宫妊娠人流术 大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长期使用局部抗青光眼药物对老年干眼症患者眼表组织的影响。方法随机从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老年干眼症患者中抽取42例(42眼)纳入到讨论中(研究组),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患者均接受长期局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时间>3个月,并从同时期来我院体检健康且无角膜接触镜佩戴史人员42例(对照组,42眼),各研讨对象均接受角膜荧光染色(FL)、测定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实验(SIt),测定其泪液胰岛素指标,并比较。结果研究组泪液胰岛素、Sit、BUT、F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干眼症患者长期接受局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其眼表基础泪液胰岛素指标受到影响,破坏眼表正常结构,建议临床慎重给药。

  • 标签: 干眼症 眼表组织 青光眼 长期 泪液胰岛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实施支气管镜检查患者中采用局部麻醉支气管镜与经喉罩无痛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效果。方法研究样本选自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80例实施支气管镜检查患者,按照患者诊断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局部麻醉支气管镜检查,观察组患者采用喉罩无痛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对比两组患者DBP、SBP、HR、脉搏氧饱和度、手术舒适度等指标。结果①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DBP、SBP、HR等各项指标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②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脉搏氧饱和度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③观察组患者手术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实施支气管镜检查患者中采用经喉罩无痛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可有效提高检查质量,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支气管镜检查 局部麻醉支气管镜 经喉罩无痛电子支气管镜 检查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路径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路径组按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日常各项护理工作,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日常各项护理工作,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满意度。结果路径组患者在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促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康复,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临床护理路径 护理 应用
  • 简介: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短期疗效。方法收治下肢流出道不良的患者29例(33条患肢)。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果术后3个月疼痛、冷感缓解率、血气分析对比。4例动脉造影对比。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肢体疼痛、冷感近期疗效确切,促进创面愈合。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在短期内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但长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监测。

  • 标签: 单核细胞/移植 骨髓移植 缺血/治疗 下肢/血液供给
  • 简介:摘要实验性脑出血后会在血肿周围和相邻及远隔区域脑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和生理变化,特别是以上区域会发生迅速、明显的局部脑血流量下降,从而导致缺血性损害,造成大量脑组织细胞外钙离子向细胞内转移,最终发生脑细胞死亡。所以,临床在早期治疗过程中,减轻缺血性损伤程度,可有效挽救或保护濒死脑组织,改善临床预后效果。以下综述实验性脑出血缺血性损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为临床预防和改善这种缺血性损害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实验性脑出血 缺血性损害 防治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25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对血脂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均明显减小,血清TG、TC、LDL水平明显降低,HDL水平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改变不太明显,且血脂水平无显著改善;观察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4.67%,低于对照组的19.00%(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但具有调节血脂水平的作用,而且可减少或消除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阿托伐他汀钙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实施卒中单元疗法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所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脑血管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卒中单元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都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实施卒中单元疗法能促进患者的病情稳定,该方法值得被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卒中单元疗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的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方法,对实验组患者采取延续性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和满意程度进行了系统又详细的比较。结果实验组通过延续性护理干预之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和满意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对患者施以延续性护理,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术后恢复 生活质量 满意度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远程心电监测在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近两年来我院收治的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对所有患者采用远程心电监护仪和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两种方法进行监测,比较两种心电监测方法在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检出率上的差异,分析两种方法对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诊断效果。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远程心电记录仪检测出的异常心电图共60例,检出率75%,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测出的异常心电图共24例,检出率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对心肌缺血症状、缺血性ST-T改变的检测率更高。结论相比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监测方式,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对患者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监测检出率更高,更具诊断价值。

  • 标签: 远程心电监测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6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结果判作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准确性判断标准,再分别采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进行诊断,观察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性。结果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灵敏度为85%(34/40)、特异度为77.3%(17/22)、检出准确率为82.3%(51/62);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灵敏度为70%(28/40)、特异度为59.1%(13/22)、检出准确率为66.1%。动态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结果对比Kappa=0.733,提示一致性较好;常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结果对比Kappa=0.519,提示一致性一般。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常规心电图,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 标签: 冠心病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CRP)、白细胞(WBC)、D-二聚体、B型尿钠肽(BNP)、降钙素原(PCT)]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肺炎(SAP)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连续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65例,入院24小时内分别测定hCRP、WBC、D-二聚体、BNP、PCT,根据是否发生肺炎分为肺炎组(30例)和非肺炎组(135例),比较两组基线特征和生物标记物水平,筛选预测SAP最佳的的生物标记物。结果SAP组患者hCRP、PCT水平高于非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显示PCT、hCRP是SAP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5);联合PCT和hCRP预测SAP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8%、82%。结论联合PCT和hCRP可有效预测SAP高危患者。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肺炎 生物标记物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性眩晕(MV)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患有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疾病的患者52例,患有偏头痛性眩晕疾病的患者48例,分为两组疾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主要采取后循环缺血(PCI)的高危因素检查、眼动检查和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及头颅MRI等检查方法,分析其各自的特征体现。结果52例PCIV患者,血压异常21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9例;血管超声异常23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8例;高刺激ABR异常17例;5例头颅MRI异常(腔隙梗死)。48例MV患者,运动病41例,运动敏感17例,畏光或(和)畏声25例,偏头痛31例,眼动异常13例,MRI异常3例,高刺激ABR异常36例。结论通过对PCIV和MV两组患者的症状分析,可见M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PCI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小,PCI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而M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头颅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高刺激ABR不能作为PCIV与MV的鉴别点,但对与其他类型眩晕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后循环缺血单发性 眩晕 偏头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3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CT与磁共振两种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并依据临床各类数据分析CT与磁共振在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各自临床特点。结果32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经CT、磁共振检查,CT敏感性84.37%,特异性71.87%,MRI敏感性96.87%,特异性90.62%。结论CT和磁共振是不同的两种检查手段,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CT在骨质结构检查方面好,利于分期;而磁共振扫描切面的选择方式可以是任意的,能够很好地看出股骨头坏死组织学变化的过程,是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的有效方法,临床诊断准确率高于CT。

  • 标签: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CT 磁共振 成像诊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