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文化景观是环境层面上文化行为的空间产物,地域文化景观反映该地域文化体系的地理单元特征。地域文化遗产性景观揭示传统文化(尤其是心理期盼认知传统行为)在空间上传承与形制叠加的人文地理性。对后者的研究国外已借用生物传承多样性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理念去解构。诸多研究多涉及聚落景观及其基因方面,还没有全方位延伸到地域文化景观的各类型,尤其很少介入地域传统文化(风水观)遗产性基因,及其遗产景观基因的排列或组合或结构的研究。本文引用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向创立的"现象学结构主义"方法,首次系统揭示(中国)地域文化遗产(形制)基因与结构;并据后现代人本性空间观理念,即在满足遗产性景观所在地(或社区)生活空间质量需求规律下,论及提升文化产业展现内涵下的遗产景观基因再现控制理念。

  • 标签: 地域文化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基因 文化基因再现 景观基因控制
  • 简介:不管是黑白色调的数码照片,还是黑白色调的钢笔画,它们都在无形之中遮住了运河影像本身的情绪,一组黑白相片,一组黑白画作,各自串联在一起,就各自变成了一个个等待播放的默片,挣脱了色彩的禁锢,给足了人们臆想的自由。

  • 标签: 运河 数码照片 钢笔画 色调
  • 简介: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对其保护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通过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概念、现状问题的研究,解读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提出采用'基因·句法'的规划思想和'整合、传承、更新、提升'的规划思路,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进行保护更新。

  • 标签: 传统乡村 地域文化基因 保护 更新
  • 简介:聚落景观历来是反映区域文化景观差异的重要标志。中国的传统聚落景观因受区域文化差异的影响,表现出异常丰富的区域景观特点。如果引入生物学的“基因图谱”概念,对各聚落景观区系开展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分析,最终建立反映各个聚落景观区系演化过程和相互关联性的“景观基因图谱”,对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 标签: 文化景观 文化基因 传统聚落 区系 景观图谱
  • 简介:2007年4月30日,建国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将正式启动。此次普查会持续到2011年12月结束。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范围,增加了乡土建筑、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老字号等前两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忽视的内容。同时,吸收进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

  • 标签: 文化基因 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存 文科
  • 简介:本文以通道县芋头侗寨为研究区域,在识别鼓楼、风雨桥、寨门、萨坛、布局形态、图腾标志、环境因子等9个景观基因的基础上,从环境要素感知和文化心理认同的角度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发现:1萨坛感知度最高,图腾感知度最低;2萨坛、鼓楼认同度较高,整体形态、图腾和参考环境认同度较低;3位置感知度最高,体积感知度最差;4情感认同度较高,功能认同度最低;5男性感知和认同明显高于女性;6文化程度对感知影响较大,对认同影响不明显;7居住时长对感知和认同有正向影响;8离村寨距离对感知与认同度由正向影响。

  • 标签: 传统聚落 景观基因 感知与认同
  • 简介:本文提出了“文化景观→文化载体→空间数据库→载体联合→文化景观”的非物质文化空间数据库与地图化表达模式,为开展系统性文化地理研究奠定基础。蔚县剪纸的实证研究中,通过解析蔚县剪纸文化景观,建立了包括艺人、生产作坊、文化受众、网络店铺等10种文化载体的空间数据库;通过不同的文化载体整合实现艺人分布空间、艺人行为空间、艺术风格空间、艺术传承空间和产销空间等地图表达成果。地图表达为进一步开展景观格局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的挖掘分析奠定了基础。本文是针对文化地理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和实证,通过文化景观的抽象语言描述到地图可视化表达,为非物质文化现象的时空研究提供了新模式。

  • 标签: 非物质文化 文化载体 空间数据库 地图表达 蔚县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