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一个观念意识纵横交错的时期,经过嬗变的艺术观念所显示出的奇异表现,往往使人感到困惑不安。而且,在如此广泛的领域自由地应用和表现艺术的现象,是一些传统艺术家几乎想都不敢想的事。人们大可根据其表现论断说:专门的艺术学科通常所遵循的规则作用已经淡化了。

  • 标签: 自由 观念意识 艺术观念 表现艺术 艺术学科 艺术家
  • 简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聚在艺术区?这是我时常问自己的问题。我觉得,聚居只是表面现象,根本原因还在于人对自由的渴望,想去拓展更大的空间。在艺术区里,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单位"里是很不一样的,人际关系也"单位"里大不一样。在艺术区,大家地位平等,人际关系简单。

  • 标签: 聚居 人际关系 表面现象 艺术 单位
  • 简介:<正>“老师,公园里还有什么好画的,我们都来了好几次了。”公园有什么好画的呢?公园里的花草树木、湖中的游艇、游客乘凉的亭子、长椅上休息的人们、锻炼身体的老爷爷老奶奶……你能把公园里的一切都画完吗?你看,就连路边不起眼的路灯和小树也是我们笔下的景物呢。只要你用

  • 标签: 花草树木 不知道
  • 简介:书之所施,或于金石,或于简札,或于缣素,或于笔纸。所施虽不同,而工具则一,即笔是也。故先说笔。先民用笔,实在有文字之先。本世纪所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之彩陶,其上绘以赤、黑、白诸色构成之美丽图案花纹,审其纹线,

  • 标签: 用笔执笔
  • 简介:  最近几个朋友议论,怎么现在的书坛怎么看都好像得了什么病似的,总处在昏迷状态而不能觉醒.此言乍一听,刺激,仔细一回味,还真有它的道理.  昏迷,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瞎子摸象的自信执著;昏迷,最可怕的行为就是瞎子还为瞎子指路.……

  • 标签: 昏迷悲哀
  • 简介:1929年秋天,徐悲鸿就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不久,应朋友邀请去看一个画展。展厅里一幅幅画都呆板拟古,显得毫无生气,他很失望,不由暗暗叹气。可是,转到一个墙角,突然眼前一亮,一幅画上几只蚂虾怡然自得地游着,一只只生动活泼,形态毕观。他被作者的娴熟笔墨技巧,隽永清新的风格吸引住了,连声称赞并挂上个"徐悲鸿定"的红条子。邀他看画展的朋友忙告诉他说:“这幅画的作者是个老木匠,没有文化,在北平非常孤立,社会上没有地位,被人称为‘野狐之禅’,你要买他的画,会被人引为笑谈,损害你的声誉。”

  • 标签: 徐悲鸿 齐白石 艺术学院 笔墨技巧 有文化 北平
  • 简介:在绘画创作中,我始终寻求一种陌生感,一种在陌生前题下的叙事性表达。大多数时候,我倾向于选择在自己的印象和记忆里有些许模糊的事物,我常常刻意地之保持距离,不想让自己的某一段记忆以具体还原的形式呈现,以此避免陷入寻常熟悉的、重复的、令人麻木的感受之中。记忆的常态是跳跃、模糊和重叠的,并具有自我修复圆满化的功能,因而常常是可疑的,但这种特质却愈发激起探寻回顾的兴趣。

  • 标签: 隐喻 绘画创作 叙事性 记忆 模糊
  • 简介:一件作品是否能够一直被讨论,除了看它所生存的时代氛围外,也要看艺术家赋予它的生命力,能否在各方探讨中,“被”一次一次地再创造出一个新形象、新概念和重生的机会。龙江把物象分解后重构,把行为和操作方式解构成易掌握的细碎图式,也因此获得再生的契机。

  • 标签: 分解 重叠意象 重组造型
  • 简介: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功利的。审美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的方式,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逐渐进化而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繁衍、生存的一种能力。人们对美的认识是多样的。“美”因时、因地、因人、因态、因许多原因而异。艺术是创造性的思维劳动和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外泄。如果创作缺乏新意,那就失去了“创作”的意义了。艺术的创新,其实最重要的是形式的创新。“新”必须建立在“美”的基础上。只有创造出又新又美的作品,“新”才新得有意义。

  • 标签: 审美 美学 艺术 美感 创新 新意
  • 简介:在20世纪90年代有关水墨画的讨论中,有关“写意”“表现”的问题已有所涉及。今天继续讨论这方面问题的意义,在于这是结合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具体发展状况而进行的。首先,对“写意”的追根寻源.寻找它原始的意义和以后的演变.可以让我们更清楚中国“写意”精神的由来和范围.并且为我们今天如何发扬“写意”精神提供参考。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 “写意” “表现” 发展状况 社会文化 水墨画
  • 简介:  编者按:杜小民先生文中所涉建议颇佳.欢迎广大军人来稿,形式不限.本刊将根据来稿情况不定期开设"军旅书家"专栏.……

  • 标签:
  • 简介:清光绪年间(1904年),杭郡文学诸长老探讨六书,研求篆刻,辄会于数峰阁,厥后印人仁和叶为铭、王寿祺,钱塘丁仁,山阴吴隐于同好数子踵行之,是为印社之先声。“(《西泠印社志稿》卷三)今年是西泠印社成立100周年,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在“篆刻天地”栏目特别推出纪念西泠百年专题“西泠印社的6位社长”,书界、篆刻界同仁共飨。

  • 标签: 吴昌硕西泠印社
  • 简介:中国历来就有“诗画本一律”之说,这当然是讲诗画的关系之密切。讲到诗和画的关系,我们自然会想起有“山林诗人,田园画家”之称的王维(字摩诘)。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

  • 标签: 苏东坡 “诗画本一律” 王维 山林诗 田园 文豪
  • 简介: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对某些物象发生兴趣并产生感觉,有时又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物象却好像视而不见,毫无感觉。感觉是人对事物的反映,感觉是思维活动的材料,所以.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也是艺术的根本。对作画者来说,对事物是否敏感.感觉是否丰富,会影响到艺术思维,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艺术水准。

  • 标签: 美术创作 绘画材料 绘画技法 物理性感觉 生理性感觉 心理性感觉
  • 简介:机器大工业生产,科技飞速发展,外部物质世界的惊人运转,信息的泛滥,数字化蔚然成风,世界到处充斥着过剩的影像、图片。这样的环境下,形象被无限复制,报纸、杂志、包装纸、广告画已成为现代社会的肌肤。当我们享受着物质文明的同时,高清晰度的影像设备也在弱化着当代艺术家对自然的感受。但影像近乎完美的再现能力,似乎预示着绘画要面临一场灭顶之灾。从塞尚——毕加索——蒙德里安理性抽象的发展脉络,到凡·高——马蒂斯——康定斯基感性表现的传承轨迹,这两条路线都走上了摄影截然相反的道路。抽象表现主义以后的绘画,波普艺术、超现实主义都被称作有“对摄影重复和报复”的嫌疑。于是有人惊呼“绘画死亡了”,

  • 标签: 读图 抽象表现主义 物质世界 超现实主义 工业生产 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