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预扩张颈横动脉前穿支整复大面积面颈部瘢痕并用对侧预扩张胸部随意接力修复供区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08年5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10例烧伤后大面积面颈部瘢痕患者,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10~55岁。Ⅰ期手术中,根据瘢痕大小将2个相同容量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额定容量为250~600 mL)分别置入胸部左、右侧后扩张皮肤,总生理盐水注入量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2~4倍。Ⅱ期手术中,用一侧面积为12 cm×9 cm~24 cm×16 cm的预扩张颈横动脉前穿支,修复瘢痕切除松解后形成的12 cm×8 cm~23 cm×15 cm的缺损;将对侧与前述穿支同等面积的预扩张胸部随意舒展,修复前述穿支转移后形成的8 cm×6 cm~17 cm×14 cm的继发缺损。观察颈横动脉穿支探查情况、转移与成活情况、损伤修复情况、并发症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外观、相关功能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本组10例患者的颈横动脉穿支均稳定出现,全部均无张力转移至受区并成活,面颈部损伤均成功修复,无常见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8年,预扩张颈横动脉前穿支颜色、质地与周围组织匹配,患者抬头、旋转颈部等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第1供区移植皮颜色、质地与原皮肤相匹配,手术切口遗留线性瘢痕,9例患者对供受区外观和功能恢复表示满意。结论预扩张颈横动脉前穿支颜色、质地与面颈部匹配良好,可修复面积大,切取该后继发创面采用预扩张胸部随意同期修复,胸部供区损伤减轻,该接力修复方法是大面积面颈部瘢痕整复的良好选择。

  • 标签: 瘢痕 面部 扩张术 颈横动脉前穿支皮瓣 胸部随意皮瓣
  • 简介:摘要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2例眼睑缺损患者,例1男,45岁,下睑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术后全层睑缺损;例2男,84岁,复发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术后整个上睑全层缺损。分别于腭前后纵向弧度设计并从骨膜下钝锐性分离切取3.0 cm×3.5 cm黏骨膜复合瓣,依其眼睑缺损形状修剪,移植于后层缺损区,以替代睑板、睑、球结膜。术前探寻颧眶颊侧穿支血管浅出点,设计穿支,术中根据睑缺损程度调整其切取的长、宽度,保留蒂端筋膜穿支血管,旋转90°覆盖下睑,或100°转位覆盖上睑外层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9~12 d穿支黏骨膜完全存活,经8个月至2年8个月随访,上、下睑功能外形较满意,维持原视力,癌肿未复发。

  • 标签: 黏骨膜移植 穿支皮瓣 眼睑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肌的嵌合穿支修复合并深部死腔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全军烧伤整形外科中心收治22例合并有深部死腔的难愈性创面患者,男17例,女5例,年龄17~72岁,平均36.4岁。6例位于足底,6例位于小腿及踝关节,5例位于会阴部,2例位于肘部,2例位于背部,1例位于眼眶处。缺损创面:5 cm×4 cm~16 cm×11 cm,死腔范围:3 cm×2 cm~10 cm×4 cm。14例采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游离移植修复,5例采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带蒂修复,1例采用腓动脉嵌合穿支带蒂修复,1例采用腓浅动脉嵌合穿支带蒂修复,1例采用胫后动脉嵌合穿支带蒂修复。术后对创面和功能进行随访。结果本组22例,面积为6 cm×5 cm~17 cm×12 cm,肌面积为3 cm×2 cm~10 cm×4 cm。1例腓浅动脉穿支嵌合术后边缘拆线后裂开形成创面,经换药后二期手术植皮愈合;1例股前外侧嵌合穿支术后出现皮下窦道,换药清创后创面愈合;其余20例嵌合穿支均成活良好。随访3~18个月,创面外形、功能均恢复满意。结论带肌的嵌合穿支中肌填充死腔,覆盖创面,可同时修复深部死腔和体表创面,是修复合并深部死腔的难愈性创面的良好方法。

  • 标签: 穿支皮瓣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伤口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含神经的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带蒂修复虎口挛缩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31例虎口中重度挛缩患者,彻底松解虎口挛缩后,以尺骨茎突上1.5~2.5 cm处为旋转点,根据虎口处软组织缺损面积设计含神经的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带蒂逆行转移。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 cm×2 cm~15 cm×6 cm,切取面积为5 cm×2 cm~16 cm×6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31例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明显色素沉着、质地弹性好、外形美观,虎口挛缩均得到纠正,拇指对指、对掌、外展、内收功能均得到改善,腕部功能活动正常。依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12例,良17例,可2例。均恢复保护性感觉,达S2~S3。供区仅遗留植皮瘢痕。结论含神经的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带蒂是修复虎口挛缩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案。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虎口挛缩 骨间背侧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箭式乳头再造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南京市中医院甲乳外科住院接受改良箭式乳头再造的患者10例,对再造乳头回缩率、患者满意度及局部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价。结果10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5.10±1.52)min,范围为13~18 min。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14.60±1.07)个月,范围为3~24个月。乳头高度回缩率为(28.53±3.02)%,范围为23.5%~33.2%。乳头直径回缩率为(8.92±1.05)%,范围为7.1%~10.5%。患者满意度为(97.90±1.60)%,范围为96%~100%。10例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切口裂开、坏死等并发症。结论改良箭头式设计简便,操作简单,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改良箭式皮瓣 乳头乳晕复合体 乳头再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阴囊即刻修复阴茎阴囊Paget病切除术后缺损的方法、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9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整形外科共收治21例确诊为阴茎阴囊Paget病患者,年龄42~74岁,所有患者均行局部扩大切除,术中冰冻切片检查确定阴性边缘,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所有患者均使用阴囊或阴囊联合其他手术方法修复缺损。观察存活情况,以及对缺损区域修复效果,随访Paget病复发情况。结果修复时单纯应用阴囊10例,阴囊联合其他7例,阴囊联合植皮4例。全部转移的阴囊血运良好,除2例植皮小部分坏死及1例供区延迟愈合外,其余18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所有患者随访6~60个月,平均30.6个月。绝大部分患者[20例(95.2%)]对术后阴茎及阴囊外形满意,全部转移无水肿表现;4例患者2年内出现局部复发,1例在3年内出现局部复发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率为23.8%(5/21)。因局部复发病损较小,故局部复发病灶扩大切除后,再次成功利用阴囊邻近转移修复,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行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结论应用阴囊修复阴茎阴囊Paget病术后缺损,具有切取面积大、设计切取灵活、转移方便、血运可靠、方法简单且安全有效的特点,并可获得满意的术后阴茎及阴囊外形。对于难以单纯应用阴囊修复的病损,可联合其他或植皮方法进行修复,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绝大多数的复发病损,仍可再次应用残留的阴囊皮肤形成阴囊进行修复。

  • 标签: 佩吉特病,乳腺外 修复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阴茎 阴囊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舌形超薄技术治疗耳廓瘢痕疙瘩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许昌市立医院采用舌形超薄技术治疗耳廓瘢痕疙瘩患者57例并设为观察组,另抽取同期采用单纯手术切除术治疗者83例设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皮损发生诱因、皮损形状大小、皮损累及部位与范围、治疗期间及治疗后6个月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治疗后6个月随访信息等数据。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诱因、家族史、皮损形状、皮损长径及皮损累及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合并感染、皮损加重及局部血肿等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皮损改善率(100.00%,57/57)高于对照组(73.49%,61/83),P<0.05;皮损改善后复发率(15.79%,9/57)低于对照组(39.34%,24/83),P<0.05;治疗满意度评分[(7.54±1.22)分]高于对照组[(5.49±1.17)分],P<0.05。结论舌形超薄技术治疗耳廓瘢痕疙瘩有效率高、复发率低、患者满意度高且安全性好,是一种操作简单、有效、实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瘢痕疙瘩 耳廓 舌形 超薄皮瓣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腕橫纹穿支修复手指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手指软组织缺损伴肌腱、指骨外露和(或)肌腱缺损的患者36例,设计切取同侧腕橫纹,大小为1.5 cm×2.5 cm~2.5 cm×6.5 cm,其中8例切取时携带了掌长肌腱,肌腱直接与受区肌腱缝合修复,修复创面,供区直接内美容缝合。术后定期手外科门诊复查和微信联系进行随访,观察成活情况及修复指的功能恢复情况,并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本组全部顺利成活,均无血管危象发生。随访6~24个月,血运良好,质地柔软,弹性好,无明显臃肿,修复后手指的运动、感觉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游离腕橫纹穿支,支血管恒定,切取简单,外形美观,供区瘢痕隐蔽,疗效较为满意,是一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较好的方法。

  • 标签: 手指损伤 腕橫纹穿支皮瓣 掌长肌腱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是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的首选,但手术时间较长、技术要求较高、限制DIEP推广。DIEP在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并发症、设计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是乳房重建的研究热点。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需要乳腺外科及整形外科等多学科合作,DIEP乳房重建技术发展较快有望广泛推广,手术规范尚未形成,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 标签: 乳腺癌 乳房重建 腹壁下动脉穿支 皮瓣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LTAP)修复乳房部分缺损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乳腺科应用带蒂LTAP修复乳房部分缺损的病例资料。术前应用多普勒超声在胸前外侧壁第3~4肋间探查LTAP,设计包含该穿支在内的横向或接近于横向的带蒂LTAP。术中从深筋膜深面将掀起,透过深筋膜隐约可见胸外侧血管影,用可听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血管走行。于脂肪深层和深筋膜深面,沿血管主干向腋窝方向细心游离,形成宽约1.2 cm,厚约0.5 cm的蒂部。去表皮后转移至乳房缺损处。术后观察成活情况,并评估重建后的乳房外形。结果共纳入1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58岁,平均41.7岁。其中乳腺癌患者8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4例。病灶均位于乳房外侧区域。12例患者切除肿瘤或炎性病灶组织重量为(78.3±5.1) g(56~92 g),切取的带蒂LTAP长(9.3±0.6) cm(8.2~12.5 cm)、宽(5.6±0.4) cm(3.8~7.2 cm)。1例发生供区引流口感染,经换药、口服抗生素愈合,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2~17个月,平均8.2个月,效果优良者为10例,一般2例。其中5例乳腺癌患者接受了放疗,对外形无影响。所有患者随访行乳腺彩超检查,显示成活情况良好。无肿瘤复发或炎症复发患者。结论带蒂LTAP对于乳腺癌保乳术后或非哺乳期乳腺炎术后乳房部分重建,特别是外侧区域重建是一个可选择的手术方案,具有操作简单、易成活、并发症少、切口相对隐蔽等优点。

  • 标签: 穿支皮瓣 超声检查 乳腺肿瘤 修复外科手术 胸外侧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锁骨上岛状(supraclavicular fasciocutaneous island flap,SIF)在气管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及胸部外科应用SIF修复颈胸部肿瘤手术后气管缺损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27~73岁。其中喉气管腺样囊性癌2例,喉鳞癌2例,食管鳞癌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例,甲状旁腺腺癌1例;原发肿瘤均为T4期。分析10例SIF修复气管缺损的效果。结果设计SIF,面积(3~7)cm ×(6~10)cm,厚度8~11 mm,蒂部长度10~15 cm,10例血供均来自颈横动脉,肩部供区皮肤缺损均直接拉拢缝合关闭。术后随访1~60个月,全部存活,与气管愈合佳,肩部切口愈合可。结论SIF修复气管缺损厚度合适,制取技术简单,不需要显微外科技术,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气管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大鱼际桡侧筋膜蒂修复拇指指尖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3月至2019年1月,共收治外伤引起的拇指指尖缺损患者15例,其中左侧6例,右侧9例,创面均存在指骨外露,部分患者合并有骨质缺损,创面大小1.0 cm×2.0 cm~1.5 cm×3.0 cm。均采用大鱼际桡侧筋膜蒂修复创面,面积1.2 cm×2.5 cm~1.8 cm×4.0 cm,供区创面直接闭合。术后通过门诊复查、电话及微信等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成活质量及供区伤口愈合情况,并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均顺利成活,供区伤口I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0.5个月。门诊末次复查外形无臃肿,色泽自然,质地柔韧、耐磨性好,感觉均有不同程度恢复,TPD为6~12 mm,供区周围皮肤感觉接近正常,拇指功能活动恢复良好,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法评定:优12例,良3例。结论采用大鱼际桡侧筋膜蒂修复拇指指尖缺损,质地接近受区,供区创伤小,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拇指指尖缺损 筋膜蒂皮瓣 修复 大鱼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桥式交叉游离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3~60岁[(39.6±5.7)岁]。缺损面积为10.0 cm×4.5 cm~21.0 cm×9.0 cm,切取面积为12 cm×5 cm~25 cm×10 cm。Ⅰ期切取游离覆盖患肢创面,血管与健侧小腿胫后动静脉桥式交叉吻合,其中旋股外侧动脉6例,旋髂浅动脉1例,背阔肌肌1例,同时切取健侧小腿内侧带蒂胫后动脉穿支或任意包裹血管蒂。术后双小腿平行伸直体位。Ⅱ期断蒂后,胫后动脉与远端动脉重新吻合,带蒂缝合于原位。观察Ⅰ期术后是否发生压疮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对该体位的接受程度。Ⅱ期断蒂术后观察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外观、质地、患肢功能、对健侧小腿的影响,并采用下肢功能评分(LEFS)评估患肢总体功能及Kofoed评分评价足踝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8.3±1.8)个月]。Ⅰ期术后未发生压疮或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患者均对体位无抵抗。Ⅱ期断蒂后全部成活。末次随访时外形、质地及患肢功能均良好,健侧小腿未受任何影响。患肢LEFS和足踝Kofoed评分分别由修复前的(31.5±6.9)分、(51.0±10.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51.7±9.8)分、(84.8±8.1)分(P<0.01)。结论对于小腿软组织缺损,改良桥式交叉游离术后患者体位相对舒适,健侧小腿的功能不受影响,外观及质地良好,患肢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腿损伤 软组织损伤 游离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游离显微削薄股前外侧穿支(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ALTP)修复前臂残端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们对8例前臂离断毁损伤残端创面采用削薄ALTP修复。术中在显微镜视下根据筋膜层血管网走行及受区需要削薄,术后早期开始残肢功能锻炼。结果术后本组8例均存活,切取面积为6.0 cm×5.0 cm~9.0 cm×7.0 cm。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外形不臃肿,质地柔软,感觉功能恢复好。残端安装假肢适配良好。结论采用削薄ALTP修复前臂残端创面,可保留更多前臂长度,外形美观,质地耐磨,具备感觉,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前臂 股前外侧穿支 残端创面 义肢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全身麻醉用于经肺动脉植入术(PPVI)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全身麻醉下PPVI患者6例的临床资料。于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T2)、手术开始前(T3)、肺动脉植入前(T4)、肺动脉植入时(T5)、肺动脉植入后即刻(T6)和出手术室(T7)时记录SBP、DBP、HR、CVP、SpO2和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于T4和T6时记录右心室收缩压(SRVP)和舒张压(DRVP)、肺动脉收缩压(SPAP)和舒张压(DPAP)。记录术中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后心肝肾功能等。记录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结果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16±4)岁,体重(41±12) kg。与T1~4和T6,7时比较,T5时SBP、DBP、HR、rSO2和SpO2降低(P<0.05);与T1~5时比较,T6,7时CVP降低(P<0.05);与T4时比较,T6时DRVP降低,DPAP升高(P<0.05)。所有患者未见麻醉和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手术室内拔除气管导管后转入病房,5例患者术后转入ICU。6例患者均顺利出院,进入随访阶段。结论全身麻醉用于PPVI的效果较好,肺动脉植入过程中应加强对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动力学的监测,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 标签: 麻醉,全身 肺动脉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部多个精细化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共收治软组织缺损患者30例33指,均伴有肌腱、指骨外露,缺损面积1.5 cm×2.5 cm~4.5 cm×6.5 cm,均采用以足部为供区的移植修复。其中,游离足内侧动脉修复12指,游离跗外侧动脉修复10指,腓侧趾底动脉修复11指,切取面积为2.0 cm×3.0 cm~5.0 cm×7.0 cm。供区25例采用美容缝合,5例植皮修复。术后定期随访。结果33指移植顺利成活30指,2指术后24 h发生动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消除,1指因静脉危象局部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本组患者随访3~14个月,平均12.5个月,质地良好,外形美观,TPD为8~10 mm,感觉恢复至S3~S4。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26例,良4例。结论游离以足部为供区的精细化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供区隐蔽,外形美观,手指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足部 外科皮瓣 手指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多种类型的臂外侧游离修复手部复杂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0月至2020年3月,应用以桡侧副动脉后支为血管蒂的肱骨远端外侧骨、骨肌腱、Flow-through、双叶等多种类型的臂外侧游离修复手部复杂创面7例,7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缺损及掌、指骨骨缺损,同时伴有肌腱缺损1例,伴有指掌侧固有动脉及神经缺损2例,伴有相邻手指软组织缺损2例。结果术后全部顺利成活。2例臃肿二期给予修整。出院后门诊定期随访,随访12~42(平均24)个月,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术后6个月感觉恢复至S3,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获优5例,良2例。结论应用多种类型的臂外侧游离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的复杂创面,可一期同时重建缺损的掌指骨、肌腱、指掌侧固有动脉及神经,切取双叶可同时修复2个相邻手指的创面,该有望成为修复手部中、小面积复杂创面的主力

  • 标签: 臂外侧皮瓣 手部损伤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V-Y推进在儿童足部轮辐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骨三科收治的8例足部轮辐伤患者临床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2.5~5.0岁,平均3.5岁,跟腱周围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3.0 cm~2.5 cm×4.0 cm,面积2.5 cm×3.5 cm~3.0 cm×4.5 cm。所有患者入院后行急诊清创加V-Y推进修复,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血运、成活及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复查足跟外形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8例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修复处质地、色泽良好,蒂部与供区、受区外形满意,术后足部穿鞋不受影响,踝关节功能活动可,平均背伸25.8°(20°~30°),跖屈32.5°(25°~40°),足部感觉及行走功能接近正常,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功能评分为(91.7±6.4)分。优5例,良3例。结论应用V-Y推进修复儿童足部轮辐伤后软组织缺损的术式简单,修复后外观满意,肢体功能恢复好,是处理跟腱区较小面积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 标签: 轮辐伤 V-Y推进皮瓣 儿童 显微外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