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观测站1961~2010年逐月大风日数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对阿勒泰地区的大风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阿勒泰平均大风日数为30d,气候倾向率为-6.9d/10a,全区及各个观测站的大风日数均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且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减少趋势较为明显;近50年阿勒泰地区各个县市的大风日数主要集中在4~5月份,将近是全年大风日数的25%~41%,是年内大风活动出现的高峰期,其中以5月份出现的最为频繁;阿勒泰地区大风日数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从西北向东南地区逐渐增加,其中大值中心出现在哈巴河县,高达50d,中部平原的大风日数则在19~31d之前,青河县大风日数最少,只有9d。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lebsiella pneumoniae pyogenic liver abscess,KP-PLA)的临床特点。方法临床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培养或脓液培养阳性的133例细菌性肝脓肿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原学结果分为KP-PLA(92例)和非KP-PLA组(41例)。结果KP-PLA组和非KP-PLA组均以男性(分别占67.39%、70.73%,χ2=0.146)和中老年[年龄分别为(56.8±13.8)岁和(55.0±13.0)岁,t=0.708]患者多见(P值均>0.05)。KP-PLA组患者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比例(45.65%和32.61%)高于非KP-PLA组(24.39%和14.63%),χ2值分别为5.384、4.642,P值均<0.05。KP-PLA组发生肝脏以外脏器的侵袭性感染比非KP-PLA组更常见(27.17%比9.76%,χ2=5.046,P=0.025)。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KP-PLA组和非KP-PLA组血红蛋白[(109.88±20.97)g/L比(97.75±20.2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6,P=0.002);碱性磷酸酶[146.50(114.50,237.50)U/L比220.50(120.00,316.75)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 239.500,P=0.048)。结论KP-PLA好发于男性中老年患者,尤其是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基础疾病的人群。KP-PLA患者需要警惕有无肝外转移性感染灶,即侵袭综合征表现。

  • 标签: 肝脓肿,化脓性 克雷伯菌,肺炎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区组循环范式下图片命名任务中全脑在时间、空间维度内的变化,以及不同语义相关程度对脑区激活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右利手志愿者10例。采用区组循环范式,包括相同类别图片命名任务和不同类别图片命名任务。应用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检测图片命名任务中全脑在不同时间窗内的激活强度。结果在视觉相关时间窗内,相同类别图片命名任务的左侧额极(1.421±0.468)、右侧额极(1.431±0.435)、左侧眶额回(1.601±0.620)、右侧眶额回(1.567±0.556)、左侧额上回(1.899±0.062)、右侧顶上回(5.218±0.678)和左侧舌回(5.016±0.088)激活高于不同类别图片命名任务(1.038±0.217,1.131±0.235,1.312±0.316,1.253±0.340,1.710±0.151,4.538±0.478,4.275±0.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语义相关时间窗内,不同类别图片命名任务的左侧中央旁小叶(3.176±0.392)、右侧楔叶(4.190±0.330)、左侧扣带回后部(2.430±0.196)和右侧扣带回后部(2.405±0.236)激活高于相同类别图片命名任务(2.594±0.254,3.626±0.560,2.038±0.115,1.990±0.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语音相关时间窗内,不同类别图片命名任务的左侧颞上沟(3.709±0.274)、左侧颞上回(3.901±0.380)、左侧颞中回(3.340±0.380)、左侧颞横回(4.449±0.265)、左侧缘上回(3.205±0.308)、左侧岛叶(3.140±0.204)、左侧扣带回前部(2.217±0.194)和右侧扣带回前部(2.341±0.167)激活高于相同类别图片命名任务(2.662±0.300,2.503±0.342,2.614±0.324,2.633±0.281,2.663±0.278,2.248±0.284,1.818±0.315,2.005±0.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间窗、语义相关程度导致脑区激活差异。在视觉相关时间窗内,相同类别图片命名任务时前额叶优势激活,可能与持续注意和类别判断有关;在语义加工和语音编码时间窗内,不同类别图片命名任务时左侧颞叶、左侧岛叶及双侧边缘系统为主的优势激活,与语义处理和语音自省有关。

  • 标签: 脑磁图 区组循环范式 图片命名 言语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指导临床相关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佑安医院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例经病理活检确诊的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2例淀粉样变性患者中,男9例、女3例,年龄范围39~70岁,平均(56±8)岁。临床表现方面:乏力5例、纳差4例、腹胀6例、腹痛6例、腹水6例、肝大6例、脾大4例。实验室检查方面:肝功能异常6例,转氨酶异常4例、胆红素升高4例、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10例、碱性磷酸酶升高10例、低白蛋白血症8例、蛋白尿8例、血尿2例、贫血6例、肌酐增高8例。结论淀粉样变性多见于男性,临床表现多样,多合并肝、肾功能损伤。该疾病主要通过病理活检确诊。

  • 标签: 淀粉样变性 肝损伤 肾损伤 病理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核极向倒置特征的乳头状肾肿瘤(papillary renal neoplasm with reverse polarity,PRNRP)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及预后。方法对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病理科2013—2019年诊断的9例PRNRP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基因测序等,并进行随访,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49~70岁,平均年龄60.1岁,平均随访29个月,1例因其他原因死亡,其余均无病生存。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表面覆盖单层立方或柱状细胞,胞质颗粒嗜酸性,最突出的特点是肿瘤细胞核位于远离基底膜的胞质顶部,且大小一致,排列整齐,未见或极少见核仁。9例PRNRP免疫组织化学均弥漫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7、E-cadherin,不同程度表达P504s,CD10和CD117阴性,Ki-67阳性指数1%~3%,与普通乳头状肾细胞癌不同,9例PRNRP均特征性的阳性表达GATA3。荧光原位杂交检测,8例PRNRP不存在第7、17号染色体三倍体。KRAS基因测序证实8/9例中存在KRAS基因错义突变。结论PRNRP是一种具有可被识别的形态学特征的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并具有特征性的免疫表型和分子改变,生物学行为惰性,是否将其定义为“癌”还需要更多的数据积累,明确诊断PRNRP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以及预后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癌,肾细胞 免疫表型分型 原位杂交,荧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具有腺癌和神经内分泌癌双向分化特征的癌(amphicrine carcinoma,A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及南京市第一医院2013—2020年诊断的8例结直肠AC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超微结构特点及分子病理学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28~80岁,平均为56岁。肿瘤发生的部位:乙状结肠4例、直肠3例、横结肠1例。组织学上肿瘤可见3种生长模式:第一种为巢团状生长伴间质胶原纤维增生;第二种为弥漫片状分布,间质较少;第三种为腺管状或筛状分布伴菊形团样结构。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印戒样,细胞质丰富,可见较多黏液或嗜伊红粉染颗粒;细胞核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较细腻,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电镜下肿瘤内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和黏液颗粒。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肿瘤细胞均呈现2种以上的神经内分泌标志物阳性,其中突触素和CD56表达较为广泛,均有7例阳性;嗜铬粒素A有5例阳性;所有病例均可见细胞质呈淀粉酶消化过碘酸雪夫特殊染色阳性的肿瘤细胞。分子病理学上,8例患者均为微卫星稳定型,其中有2例患者可见KRAS G12C点突变或NRAS Q61点突变。8例患者在诊断时均可见较多神经侵犯、脉管内癌栓和淋巴结转移,分期较晚。有6例患者获得随访资料,随访8~48个月,其中4例在诊断后3年内死亡,2例无病存活。结论结直肠AC是一类罕见的伴有双向分化的肿瘤,主要发生在乙状结肠或直肠,该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且侵袭性强、预后较差,需要临床及病理医师多加重视。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腺癌 癌,神经内分泌 双向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房颤导管消融术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护理对预防迷走神经反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房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行房颤导管消融术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围术期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及临床结局。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围术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去除心电图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及出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可有效降低房颤冷冻消融术中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缩短患者去除心电图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其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房颤 导管消融术 左心耳封堵治疗 迷走神经反射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肺诺卡菌病确诊时的胸部CT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认识。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贺州市人民医院确诊的16例肺诺卡菌病患者,分析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胸部CT特征。结果16例患者中单纯肺诺卡菌病15例,1例为播散性诺卡菌病(皮肤、肺)。多数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或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少数可出现咯血、胸痛。胸部CT常表现为多发结节(81%,13/16)、实变(75%,12/16)、支气管扩张(56%,9/16),其他表现包括空洞(25%,4/16)、胸内淋巴结肿大(44%,7/16)、胸膜增厚(56%,9/16)、胸腔积液(6%,1/16)、肿块(13%,2/16)。结论肺诺卡菌病的胸部CT表现是多样性的,常见的表现为结节和实变,少见空洞病变常发生在免疫抑制宿主,支气管扩张患者出现新发结节需高度警惕并发肺诺卡菌病。

  • 标签: 肺诺卡菌 胸部CT特征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1年5月至2018年3月间收治的15例胰腺转移瘤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等资料。所有病灶均表现为结节状或肿块状。CT平扫病灶呈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肾癌转移灶均呈高强化;肺癌及结直肠癌转移灶呈低强化,结直肠癌病灶边缘可见环形强化。MRI平扫T1WI均呈低信号,T2WI多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肾癌、纤维肉瘤转移灶各期均呈高强化,呈富血供表现;肺癌、结直肠癌转移灶动脉期及胰腺期均为低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可呈低、等或稍高信号,主要表现为乏血供。本研究结果表明胰腺转移瘤具有一定的CT、MRI特征,结合原发肿瘤病史,可以协助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富血供肿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7年3月至2021年2月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53例(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32例、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例)胰腺富血供肿瘤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1例,女32例;年龄为(48±23)岁。53例病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19例、肾透明细胞癌胰腺转移瘤(PRCC)9例、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8例、胰腺异位副脾(IPAS)7例、浆液性囊腺瘤(SCP)6例、动脉瘤4例]行CT和MRI检查。观察指标:(1)PNET的影像学检查表现。(2)PRCC的影像学检查表现。(3)SPTP的影像学检查表现。(4)IPAS的影像学检查表现。(5)SCP的影像学检查表现。(6)动脉瘤的影像学检查表现。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量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PNET的影像学检查表现:19例PNET病人中,1例Von Hippel-Lindau病,8例多发内分泌肿瘤1型,10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9例病人中,16例为单个肿瘤,3例为2个肿瘤;肿瘤位于胰头部9例,胰体尾部10例;肿瘤多为圆形或椭圆形,部分可见浅分叶,边界清楚;4例肿瘤中央有簇样钙化,15例未见钙化;肿瘤长径为(26.7±10.3)mm。19例病人中,1例胰腺萎缩、主胰管节段性扩张,18例未见萎缩,主胰管无明显扩张;2例胆管扩张,17例无胆管扩张。PNET影像学检查强化模式为“快进快出”型。(2)PRCC的影像学检查表现:9例PRCC病人中,2例为单个肿瘤,分别位于胰颈部和胰体部,7例为多个肿瘤,在胰头、颈、体尾部均可见;肿瘤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单个肿瘤长径为(18.0±5.0)mm,多个肿瘤长径为2.0~50.0 mm。9例病人中,2例胰管可见扩张,7例胰管未见扩张。PRCC影像学检查强化模式为“快进快出”型。(3)SPTP的影像学检查表现:8例SPTP病人均为单个肿瘤,肿瘤位于胰头部4例,胰体尾部4例;肿瘤大部分可见分叶,边界清楚;2例肿瘤未见钙化,6例肿瘤内可见钙化;2例肿瘤未见囊变坏死,6例肿瘤内见囊变坏死;3例肿瘤内未见出血,5例肿瘤内见出血;肿瘤长径为(51.6±11.8)mm。8例病人胰管均未见扩张,邻近脏器受压推移。SPTP影像学检查强化模式为“渐进”型。(4)IPAS的影像学检查表现:7例IPAS病人均为单个肿瘤,位于胰尾部;肿瘤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1例肿瘤为囊实性,密度不均,为胰尾部副脾合并表皮样囊肿,6例肿瘤为实性,密度均匀;肿瘤长径为(25.5±8.5)mm。7例病人胰管均未见扩张,周围结构清晰。IPAS影像学检查强化模式为“渐进”型。(5)SCP的影像学检查表现:6例SCP病人均为单个肿瘤,位于胰颈部1例,位于胰体尾部5例;肿瘤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2例肿瘤为囊性,4例肿瘤为实性;肿瘤长径为(35.5±15.4)mm。6例病人中,2例胰管扩张,4例胰管未见扩张。SCP影像学检查强化模式为“快进快出”型。(6)动脉瘤的影像学检查表现:4例动脉瘤病人均为单个肿瘤,位于胰体部1例,为十二指肠上动脉瘤,位于胰尾部3例,为脾动脉瘤;肿瘤呈圆形,边界清楚;1例肿瘤未见钙化,3例肿瘤边缘钙化;肿瘤长径为(11.3±2.5)mm。4例病人胰管未见扩张。动脉瘤影像学检查强化模式为“快进快出”型。结论胰腺富血供肿瘤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表现多样,PNET、PRCC、SCP及动脉瘤强化模式为“快进快出”型,SPTP、IPAS强化模式为“渐进”型。

  • 标签: 胰腺肿瘤 富血供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儿童及青少年人群牛奶过敏原致敏阳性率,探讨牛奶致敏的年龄、疾病分布特征和致敏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门诊的818例疑诊食物过敏的未成年患者。采用ImmunoCAP荧光酶联免疫法对患者血清进行牛奶sIgE检测,定义sIgE 1级为轻度致敏,2~3级为中度致敏,4~6级为重度致敏。并采用χ²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牛奶致敏患者的年龄分布、临床症状及多重致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中,牛奶致敏率为25.7%(210/818)。0~3岁组婴幼儿患者牛奶致敏率为39.2%、牛奶sIgE水平[0.93(0.52,2.62)kU/L]、中重度致敏患者比例23.5%,均高于其他年龄组。牛奶致敏率及致敏程度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牛奶致敏以皮肤过敏症状最常见(50.0%),其次是呼吸道(38.9%)和胃肠道症状(36.1%)。0~3岁组以皮肤症状最常见(47.3%),4~6岁和7~18岁组以呼吸系统症状多见(58.7%,56.0%)。中重度牛奶致敏患者的多重致敏率达74.1%,其中70.4%合并其他食物过敏原致敏,31.5%合并其他吸入性过敏原致敏。结论18岁以下人群中,婴幼儿患者牛奶致敏率高、致敏程度严重,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牛奶致敏患者以皮肤过敏症状最常见。

  • 标签: 牛奶过敏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 致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根治性胃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而探讨可能影响胃癌术后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5年7月安庆市立医院肿瘤外科行胃癌根治术的5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7例,女性138例;年龄范围16~89岁,平均(62.5±10.7)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资料中的33个变量与预后之间的关系,并建立ROC曲线,以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1年生存率89.3%,3年生存率68.4%,5年生存率为59.6%;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81.9%,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71.4%,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44.1%;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术前合并症(HR=1.595、P=0.001)、血红蛋白(HR=1.377、P=0.017)、CA199(HR=1.618、P=0.004)、肿瘤范围(HR=1.943、P=0.032)、pT期(HR=1.731、P=0.012)、pN期(HR=2.118、P=0.000)、印戒细胞癌(HR=1.642、P=0.038)和脉管内癌栓(HR=1.391、P=0.039)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CA199(AUC=0.568)、血红蛋白(AUC=0.586)、术前合并症(AUC=0.554)、pT期(AUC=0.636)、pN期(AUC=0.670)和脉管内癌栓(AUC=0.626)预测术后生存具有一定的准确性(P<0.05)。结论根据ROC曲线分析,术前合并症、贫血、CA199、pN分期、pT分期和脉管内癌栓具有预测胃癌根治术后远期生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胃肿瘤 危险因素 预后 胃癌根治术
  • 作者: 屠楠 林思琪 姜源 黄美霞 程蓓蕾 金国萍 陈志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52 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绍兴 312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5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镜中心、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52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猴痘(monkeypox,MPX)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它的重新出现是全球潜在的威胁。自2022年5月7日人类MPX阳性病例在英国被发现以来,世界大多数MPX非流行国家报告的阳性病例不断增加,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全球关注。了解MPX病原学特征、传播途径、致病机制、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对猴痘的防治防控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MPXV病原学特征及防控措施进行简要阐述。

  • 标签: 猴痘病毒 病原学 致病机制 疫苗 药物治疗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睫状体无色素上皮腺瘤(ANPCE)的超声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4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ANPCE患者31例31只眼(ANPCE组)以及同期检查确诊的睫状体黑色素瘤患者17例17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两组患者年龄(t=-0.564 )、性别构成比(χ2 =0.1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76、0.670)。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肿瘤高度、最大基底径、最大径、最大径与基底径比值及最大径与高度比值。观察肿瘤位置、形态、内回声强度、回声均匀性、声衰减程度、是否侵犯虹膜、继发虹膜膨隆、晶状体不全脱位等。两组患眼测量参数及观察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ROC曲线下面积(AUC),筛选有鉴别诊断价值的参数指标。结果ANPCE组、对照组患眼肿瘤最大径、高度、最大基底径、最大径与最大基底径比值、最大径与高度比值分别为(5.64±0.98) mm、(4.24±0.59)mm、(3.66± 0.71)mm、1.58±0.34、1.34±0.19和(7.82±2.03)mm、(4.47±2.44)mm、(7.02±1.96)mm、1.13±0.16、2.09±1.06. ANPCE组肿瘤最大径、最大基底径、最大径与高度比值均小于对照组,最大径与最大基底径比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59、-6.808、-2.924、6.257,P<0.05 )。ANPCE组肿瘤主要表现为球形(87.1%,27/31)、声衰减不显著(77.4%,24/31 )、较少侵犯根部虹膜(77.4%,24/31)、瘤体多位于睫状体冠部(74.2%,23/31);对照组肿瘤主要表现为半球形(47.1%,8/17)或球形(47.1%,8/17)、声衰减显著(76.5%,13/17)、多侵犯虹膜(70.6%,12/17)、瘤体多位于睫状体平坦部至冠部(76.5%,13/17)。两组患眼间肿瘤基底部位置、形态、声衰减程度、是否侵犯虹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132、19.767、13.118、10.58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径与最大基底径比值,声衰减程度和是否侵犯虹膜的AUC较高,分别为0.881、0.769、0.740。结论超声生物显微镜对ANPCE和睫状体黑色素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肿瘤最大径与最大基底径比值、声衰减程度、是否侵犯根部虹膜是鉴别两种肿瘤的重要参数指标。

  • 标签: 腺瘤 睫状体 眼色素上皮 黑色素瘤 超声生物显微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交感性眼炎(SO)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SO患者28例36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19例25只眼,女性9例11只眼;年龄(51.61±12.02)岁。诱发眼8只,交感眼28只。外伤或手术后发病时间(46.10± 107.98)个月。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行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3只眼;自身荧光(AF)检查8只眼。病程早期、晚期分别定义为发病时间≤2、>2个月。回顾分析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结果诱发眼8只眼中,大片状视网膜下纤维化伴多灶性视网膜萎缩及色素增生5只眼(62.50%,5/8);"晚霞状"眼底3只眼(37.50%,3/8 )。交感眼28只眼中,病程早期表现为多灶性视网膜浅脱离伴视盘水肿9只眼(32.14%,9/28);病程晚期表现为视盘周围(盘周)及周边视网膜下黄白色病灶11只眼(39.29%,11/28),"晚霞状"眼底11只眼(39.29%,11/28)。Dalen-Fuchs结节10只眼(35.71%,10/28)。OCT检查,病程早期可见视网膜脱离和不规则脉络膜隆起;病程晚期可见盘周及黄斑大片隆起的视网膜下强反射物质及视网膜层间囊腔。FFA检查,早期"针尖样"强荧光,晚期伴"多湖状"荧光素积存及渗漏;病程早期盘周"地图状"弱荧光,周边视网膜各象限存在点状强荧光病灶,病程晚期荧光增强。ICGA检查,中晚期FFA强荧光病灶为弱荧光。AF检查,边界欠清晰的点片状强弱AF病灶。表现为"晚霞状"眼底的8只眼,其视力轻度下降,为0.5~1.0;盘周黄白色病灶的9只眼,其视力显著下降,为无光感~0.1。结论SO病程早期可表现为与Vogt-Koyanagi-Harad综合征急性期相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病程晚期表现为盘周、黄斑及周边视网膜下持续存在的黄白色病灶。存在盘周黄白色病灶患眼视力显著下降;"晚霞状"眼底患眼视力轻度下降。

  • 标签: 眼炎,交感性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多模式影像
  • 作者: 强军 王兆宇 姜春雷 潘军平 陈殿森 廖梅香 甄德强 冯连彩 吴婧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洛阳 471003,上海厦维医学检验中心病理科,上海 201112,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青岛 266002,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影像科,广州 510630,广东省湛江市廉江飞帆医院放射科,湛江 524456,黑龙江省庆安县中医医院影像科,绥化 152400,山东省日照市结核病防治所呼吸科,日照 2768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影像科,南京 21000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反晕征”的CT演变特征,进一步提高对此征象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8月至2020年4月经临床和病理证实且CT表现为“反晕征”的12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并对其中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病理和影像对照分析。结果12例表现为“反晕征”的患者中,单肺单发2例,单肺多发2例,双肺多发8例;3例仅见“反晕征”,9例同时合并晕征样或均匀样“烟花征”。12例患者于“反晕征”外环均可见“树芽征”。8例接受3次及以上CT复查,其中6例规范抗结核治疗后显示“反晕征”整体密度减低、体积缩小。2例自然病程下,1例病灶整体增大,1例病灶整体密度减低、“反晕征”外环壁变薄。1例手术肺叶切除病理显示,肺实质内可见大小不等含朗格汉斯结节巨细胞的肉芽肿性炎结节,典型的干酪性坏死肉芽肿结节少见。CT上“反晕征”外环朗格汉斯结节密集,中央区稀疏伴纤维组织增生和肺泡壁增厚。结论肺结核“反晕征”外环以“树芽征”为主,中央以细网格影为主,在有效抗结核治疗后“反晕征”整体密度减低、病灶缩小,最终多以细网格影长期存在。

  • 标签: 结核,肺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反晕征
  • 简介:摘要行人分心是交通伤害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就国内外行人分心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安全影响,以及现有干预措施进行综述。结果显示:①行人分心发生率高,严重威胁行人安全,但当前大多数行人分心流行特征研究集中于手机使用,采用不同研究方法、来自不同国家的行人分心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②人口学特征、社会心理和环境是行人分心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③行人分心通过对生理认知、运动控制、过街效率和过街行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威胁行人安全;④工程干预和教育是最常见的行人分心干预措施,但大多数措施的效果未被严格评估。建议未来从多学科角度开展深入的流行病学研究,精准设计干预措施,严格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减少行人分心、提高行人交通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行人分心 交通安全 流行现状 影响因素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正常孕妇阴道菌群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基于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建立的孕妇队列,将所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正常"孕妇阴道样本,按采样孕周顺序排列,以每个孕周为一抽样层,每层随机抽取5例样本,不足5例则全部纳入,使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测得样本V3~V4序列。利用MicrobiomeAnalyst进行优势菌种分析。Alpha多样性以Chao1、Observed Features、Shannon、Simpson、Faith_pd、Pielou′s Evenness指数的对数值进行表示,并依据样本是否以乳酸菌为主导划分为两类,分别利用多重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探索影响因素。连续性变量采用方差分析、Kruskal Wallis检验,分类数据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检验。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纳入91例孕妇/91例阴道标本,平均年龄为(27.37±3.60)岁,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分别纳入18个、56个和17个阴道样本,孕周中位数分别为11.93周、19.43周和38.29周。样本物种组成:门水平上,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为91.30%;属水平上,乳酸菌属相对丰度为87.67%;种水平上,惰性乳酸菌、卷曲乳酸菌相对丰度分别为42.95%、36.33%。惰性乳酸菌在所有孕期均显示出优势性,其相对丰度较高的样本数随孕期逐渐减少,卷曲乳酸菌在孕中期、孕晚期显示出优势性,其相对丰度较高的样本数随孕期逐渐增加。孕期阴道菌群Alpha多样性随着孕周推进,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吸烟习惯孕妇阴道菌群Pielou′s Evenness多样性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饮酒习惯孕妇阴道菌群Shannon多样性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教育水平孕妇阴道菌群Chao1、Observed Features、Faith_pd多样性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收入水平孕妇阴道菌群Shannon、Simpson多样性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孕妇阴道内以乳酸菌为主导,随着孕期推进,惰性乳酸菌的优势性逐渐降低,卷曲乳酸菌优势性逐渐升高。正常孕妇阴道菌群Alpha多样性与吸烟、饮酒、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水平有关,孕前戒烟、孕前有饮酒习惯的孕妇阴道菌群Alpha多样性较低,较低教育水平、较高家庭收入水平孕妇阴道菌群Alpha多样性较高。

  • 标签: 阴道菌群 孕妇 特征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