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2008年12月10日至11日,花城广州清风怡人,菊花飘香,“道教与养生”研讨会在广州市花都区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道教协会和广东省道教协会共同主办,广东圆玄道观承办,香港道教联合会、香港圆玄学院协办。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道教养生学的理论与实践”,分议题包括:道教养生学的源流;道教养生与饮食起居;道教养生与身心保健功法;道教养生与中医学;道教养生经验交流等。

  • 标签: 中国道教协会 广州市花都区 养生学 修身 理论与实践 饮食起居
  • 简介:本文认为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发挥唐玄宗注疏《道德经》的“圣义”,以身体作为“国同治”的出发点,并设计了一整套“国同治”的规则,如崇道、尚道德、无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等,以此治则长生,以此治国则太平。

  • 标签: 身国同治 生命政治学 身体 无为
  • 简介:道教山水悟道诗是道教诗歌的一个重大题材,亦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形成的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中,道教山水悟道诗层出不穷。迨至唐代,道教山水悟道诗更臻繁荣,其字里行间或隐或显地绽露出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本文从分析道教徒的诗歌着手,初步探讨了道教徒在特定的道教时空中宗教体验与审美快乐,追踪和探求了这类诗歌的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和独特的道教文化意蕴。

  • 标签: 逍遥 唐代 道教山水悟道诗
  • 简介: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山,名清凉山,佛祖释迦牟尼的左胁侍文殊菩萨及其眷属、诸菩萨众就住在这里,文殊于其中演说佛法。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认为五台山即是清凉山,所以五台山古称清凉山。由于对文殊菩萨的崇奉,五台山很快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历代前来观睹圣迹、礼谒文殊的人络绎不绝。唐代佛陀利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关于他朝圣五台山还有一段极其动人的故事。

  • 标签: 五台山 《宋高僧传》 佛陀 清凉山 陀罗尼经序 译本
  • 简介: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佛学家,其《高僧法显传》不仅是他西行求法的纪实,也是一部文化意蕴深厚的著述.法显既代表了中国佛教高僧追求真理,不辞命、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反映了崇高的信仰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代表.同时,他的《高僧法显传》还是一部弘法利生、包蕴佛教理趣的文学作品.其中许多内容,寄寓深刻,喻理深邃,不乏生动、完整的比喻故事,表现出叙述中彰显经典教义,议论中蕴含佛教喻理的文采.

  • 标签: 法显 《高僧法显传》 比喻经典 喻理
  • 简介:研究20世纪中国神学发展,吴雷川是一位绝对不能忽略的人物,他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被吴利明誉为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基督教界三本经典著作之一。本文侧重研究吴雷川在耶儒比较方面的贡献,探讨他是如何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认识和理解基督教的,并尝试理解他为什么提出耶儒二家可以融合为一的主张。

  • 标签: 吴雷川 中国文化 儒家 基督教
  • 简介:本文以帕木竹巴·多杰嘉文集中所收两篇息解派文献《息解文库》和《息解梦中书》为起点,探讨了多杰嘉与息解派之间的渊源,钩沉12世纪西藏佛教部派初创时期噶举、息解两教派之间关系,对两派在东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交集进行考论,即黑水城文书中传承自息解、噶举的不同教法,很可能同时与噶举、息解两派有关。此外对多杰嘉所获息解教法来源做了初步讨论,认为其传承虽源于息解派祖师帕当巴桑杰,但却并不是藏文记载中所说的"帕当巴桑杰亲传",而是习自帕当巴桑杰的女弟子玛姬夏玛或玛姬拉准。

  • 标签: 帕木竹巴·多杰嘉波 息解派 帕当巴桑杰 息解文库 息解梦中书
  • 简介:佛教由印度起源后弘传世界各地。其在中国传承之派别大致有三,即南传、汉传和藏传佛教。三传佛教虽同系佛陀正法,然其教理、典籍、仪式(仪轨)等殊异甚大。佛教从教义上可分为大乘和小乘,汉传和藏传为大乘,南传为小乘,故我们从大小乘之别上可观出小乘之殊异性。而佛教从传承方式上又可分为显和密,南传和汉传属于显,而藏传独属于密,故我们从显密之别上可观藏传佛教之殊异性。汉传佛教则是大乘显宗,其同南传皆为显,异于南传之小乘;其同藏传皆为大乘,异于藏传之密

  • 标签: 南传 汉传 藏传 大乘 小乘
  • 简介:五台山是1961年被国家批准的第一批风景名胜区之一.其中,台怀镇地处由五台山五大高峰--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形成的怀抱之中,故名"台怀".在五台山,人们把五座台顶之内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它地区则称为"台外".

  • 标签: 五台山 杜鹃花专类园 规划 自然景观
  • 简介:引言"神人合一"的思想在基督教信仰的神秘主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中世纪,追求"神人合一"成为"信仰最根本的目的和终极的方向"。在十三世纪经院主义顶峰时期,纳文图拉(Bonawentura,1221-1274年)可视作中世纪神秘主义中的典范式人物。他的神秘主义生活和著作对后世影响甚远。纳文图拉在《心向上帝的旅程》一书中指出,人的心灵要达到至高上帝的灵性境界。这种境界如果没有从上面来的恩典则无人能进

  • 标签: 波纳文图拉 基督教信仰 心向 经院主义 方济 修会
  • 简介:当前,新阶段如何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是当前扶贫工作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针对这一问题,最近笔者深入到施秉最边远的平扒村进行实地调查,深感这里的条件及环境之恶劣,发展之困难。现就如何引导该村群众发展经济,走上脱贫致富谈几点肤浅思考。

  • 标签: 脱贫致富 群众 贫困乡镇 农业产业结构 贫困地区 调整步伐
  • 简介: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空前兴盛并日益世俗化,佛教信仰广泛地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在中国的佛菩萨信仰中,不同的神灵司职不同的领域,由于民众所遇到的生活事物不同,大都会从个人的自身利益出发去信仰某一神灵,这种信仰的流行往往也伴随着造像的产生。有时不同佛菩萨共同出现的组合,更能得到大众普遍的崇敬与膜拜,因此在民间信仰生活中,许多是以多尊像同时出现的形式来表达对神灵的祈求。本文即以地藏菩萨像为主轴,通过对石窟造像的组合形式、题记和相关文献的研究,说明地藏菩萨与西方净土信仰的关系。

  • 标签: 地藏造像 造像组合 西方净土信仰 地藏十王变相
  • 简介:公元4世纪,佛教经中国传入韩国。从那时起,为探求佛法义理,一批又一批韩国僧人来到中国。据专家统计,从隋末到唐末300余年间,仅见于中韩双方史籍记载的新罗来华僧人即达117人之多,至于无名可稽者更是如恒河沙数,不可胜计。这些韩国僧人一方面将中国佛教的义理思想和主要宗派传到海东,在朝鲜半岛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佛教体系。

  • 标签: 佛教文化交流 北宋时期 佛法 中韩 中国佛教 义理思想
  • 简介:本文通过比较具有相似特征的两故事,即女神——女仙降临故事和凡男遇女仙故事的“同”与“异”,总结了这两故事的文学特征,着重分析了道教的世俗化以及神仙观念的美学化对这两小说的重大影响。

  • 标签: 世俗化 故事 通俗小说 道教 恋情 文学特征
  • 简介:成都中西组合慈善会(1921-1940)为民国中期成都唯一一家与基督教新教有关的慈善机构,由'博爱团'、'互助团'合组而成,以'博爱'、'互助'为宗旨,教会人士为其创办主体.其组织分评议、董事两部,其成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常年经费主要依靠募捐收入.该会办理孤儿、养老两院约20年,在内地的基督教慈善事业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 标签: 民国时期 基督教 慈善事业 成都中西组合慈善会 管理机制
  • 简介:王明珂探讨匈奴辅助性经济与国家组合的内在联系,可视为兼跨人类学与历史学领域研究游牧族群问题之滥觞。论证的逻辑:游牧是匈奴人群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却不能自给自足;匈奴人群对掠夺一辅助性生业,也有很大的依赖性;匈奴的国家组织,则主要是由辅助性经济决定的。本文意在讨论游牧在匈奴国家组合成立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北亚地区的地理特征,是否对匈奴国家组合的成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 标签: 匈奴 辅助性经济 国家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