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中国站点日降水资料对1981~2011年我国南方地区区域持续暴雨(PHREs)进行了分类研究。按照区域内至少连续5d或5d以上有不小于10个格点[分辨率0.25°(纬度)×0.25°(经度)]出现大于等于50mm降水且相邻两日雨带重合率不小于20%标准,采用客观分析方法分别挑选出我国江淮区域和华南区域PHREs。江淮区域非台风影响PHREs31例,集中发生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平均持续8.29d,华南非台风影响PHREs34例,集中发生在6~7月,平均持续6.24d,这两类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均呈年代际增长。江淮区域受台风影响PHREs4例,集中发生在7月中下旬到8月初。华南受台风系统影响PHREs31例,集中发生在7~9月,此类事件发生频次和系统强度在2000年以后均明显上升。采用场相关客观分类方法对非台风影响PHREs进行较为细致分类,将江淮区域持续暴雨事件分为A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南)、B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北)和C型(主雨带在长江沿江地区),将华南区域持续暴雨事件分为E型(主雨带在云贵高原以东)和F型(主雨带位于云贵高原和广西),该分类将为下一步机制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持续性暴雨 客观方法 江淮 华南
  • 简介: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制全国30000多个地面自动站降水与CMORPH(ClimatePredictionCenterMorphingtechniquel卫星反演降水融合而成融合降水产品,分析了融合降水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降水量级以及站点稀疏区和密集区融合效果,结果表明:融合降水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量值均较卫星反演降水有显著减小,随时间变化幅度不大且误差区域差异减弱;融合降水不同量级降水日数分布接近于地面观测降水,虽高估了雨强小于等于4mm/d降水,低估了大于4mm/d高值降水,但同一量级下误差比卫星反演降水大幅减小,且随着降水强度增加改善效果明显;站点密集区融合降水值主要是取决于地面观测降水;站点稀疏区在没有站点分布时,融合降水值主要取决于卫星反演降水,但随着站点个数增加,地面观测降水在融合降水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且超过了卫星反演降水作用。可见融合降水充分有效利用了地面观测降水和卫星反演降水各自优势,融合效果明显。

  • 标签: 高分辨率 融合降水 资料评估
  • 简介:利用青海东部农业区5个地区1961-2005年降水资料和实际干旱受灾面积资料,分析了降水距平百分率(Pa)、SPI指数、z指数、K指数4个干旱指标在这些地区适用,结果表明:在青海东部农业区.SPI和Z指数具有较好适用,与其他指标相比两者具有较好一致,基本能反映当地旱涝状况.可以在海东地区气象干旱预测预报及评估中实际应用;Pa指数适用较差,K指数适用最差。

  • 标签: 干旱 指标 适用性 青海东部 农业区
  • 简介:对2006年夏季青藏高原移动高压(以下简称高原高压)过程进行个例分析并对1979-2006年间高原高压过程进行分类合成分析,研究了高原高压对川东地区高温天气影响。结果表明,1979-2006年间,虽然引起高原高压过程多种多样,但根据川东地区高温天气成因主要可以将高原高压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原高压在青藏高原北部或西部发展。在高原高压发展后期,高原高压脊前西北气流绕青藏高原控制高原东北侧和东侧地区,不利于水汽向上述地区输送,使得西北地区到川东地区易于出现高温天气,即“高原高压高温区绕高原型”。另一类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强烈西伸上青藏高原引起高原高压。在高原高压生成期,副高西端控制川东地区,川东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纬向高温天气。当副高东退,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天气得到缓解时,川东地区受依然维持高原高压影响,高温天气并不随着副高东退而结束,将这类过程称为“副高一长江高温型”。

  • 标签: 青藏高原移动性高压 川东高温
  • 简介:气象尽管是一种客观自然现象,但人们把对气象现象认识延伸到许多科学和文化领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年历、医学、文学、农学、建筑学等文化现象中都有大量关于气象内容。气象环境变化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生理变化而激发产生心理活动,而且通过对人们劳动对象和活动环境影响,在人们心理上产生比较强烈感受,并造成相应社会心理反映,正因为有这种心理能动反映,使人类气象文化创造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 标签: 气象现象 心理活动 社会关系 社会文化 讲座 专题
  • 简介:利用IAPENSO预测系统对1981年11月至1997年12月系统回报实验结果,分析了预报技巧时间依赖。结果表明:该预测系统对80年代ENSO具有较强预报能力,在Nino3区接近0.8预报相关技巧(预报与观测相关系数)可达1年半左右,而对90年代ENSO现象,预报技巧则较低,超前半年以上预报仅在0.4左右;预报技巧具有季节依赖,从春季到秋初开始预报较好,高于0.5技巧均可维持15个月以上,其中从7月到9月开始预报,其高于0.6相关技巧可达16个月;而从秋末和冬季开始预报,其技巧衰减较快,预报5个月后降到了0.5以下。对1999年LaNinna事件实时预测总体上是成功,即此次LaNinna事件将维持到2000年;但未能预测出其在1999年春季以后再次加强过程。对其未来变化趋势预测显示,此次LaNinna事件有可能于今年夏秋季结束。

  • 标签: 预报能力 ENSO 维持 观测 时间依赖性 年代
  • 简介:根据青海省50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最大冻土资料和站址迁移情况,采用t检验和标准正态检验(SNHT)方法,对各站迁站前后年最大冻土资料序列进行了均一检验,结果表明:t检验有13个站15次、SNHT检验有10个站共10次因站址迁移造成了资料序列不连续,共有9个站9次迁站年份年最大冻土资料序列存在非均一。针对检验结果,结合青海气候变化情况,对资料不连续迁站年份逐一进行甄别,确定利用SNHT方法对9个站年最大冻土深度进行订正。对各站1961—2013年因冻土项目开展较晚或缺测不完整资料序列,用待补台站与参考台站线性拟合方法进行了插补延长。最终形成了青海省50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年最大冻土资料数据集,为青海高原气候变化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标签: 站址迁移 年最大冻土资料序列 均一性检验 序列订正和插补延长
  • 简介: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1961—2016年2400多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根据百分位法确定极端降水,对中国夏季持续(持续2d及以上)和非持续(持续1d)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以江淮流域为代表,中国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量趋于增多,但华北、西南及西部部分地区趋于减少;除内蒙古中部、四川等地以外,中国大部极端降水对总降水贡献呈增多趋势。进一步对华北、江淮、华南、西南4个代表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华北、西南地区持续和非持续极端降水量都呈减少趋势,持续极端降水量减少更突出,极端降水更多以非持续形式出现;江淮、华南一带,两类极端降水量都呈增多趋势,持续极端降水量增加更明显,极端降水更多以持续形式出现。

  • 标签: 中国 持续性极端降水 非持续性极端降水 趋势 极端降水持续性结构
  • 简介:本文以江西省六个重点产粮县为代表点,选择湿润指数、有效灌溉面积、绿度值变化、气象产量及水域面积变化等综合因子,以双季早稻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洪涝灾害程度评估,并提出了一种灾害损失估算方法。

  • 标签: 洪涝灾害 模糊综合评判 灾情评估
  • 简介:密云水库近30a入库水资源量日益减少,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和可持续发展,其中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成为最受关注问题之一。以海河流域密云水库水资源供应为例,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入库水资源影响。结果表明:除SRESA2情景下在2025年入库流量减少外,其他情景均表现为人库流量增加。对入库流量增加情景,采用“零调整方案”,即不采取调整措施是可以,但由于未来北京水资源压力较大,有必要采取一些综合对策。通过多目标条件分析,为解决北京饮用水供应问题,建议采用开源(跨河流调水)、节流(水田改旱地)及污水治理三管齐下方案。

  • 标签: 气候变化影响 密云水库 水资源 适应性管理
  • 简介:利用1984-2012年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灾情和社会经济数据,从灾害暴露范围、人口暴露度、经济暴露度和农作物暴露度4个方面分析了灾害暴露度特征,从人口脆弱和经济脆弱两方面分析了灾害脆弱特征.研究表明:1984-2012年,中国暴雨洪涝灾害年平均暴露范围、人口暴露度、经济暴露度和农作物暴露度分别为9.37万km2、126人/km2、149万元/km2和1.53亿hm2,暴露度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高暴露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省(市);人口脆弱显著增大,但经济脆弱有逐渐减小趋势,灾害脆弱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沿岸湖南、安徽、重庆、江西、湖北等省(市),上海、北京、天津为灾害脆弱最低区域.

  • 标签: 暴露度 脆弱性 暴雨洪涝灾害 时空变化
  • 简介:应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27日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PV1“正负值区垂直叠加”配置对暴雨发生、发展非常有利,且MPV1负值中心区对暴雨落区有一定指示作用;MPV2分布表明,随着大气斜压增强,强降水总是发生在对流层低层斜压较强区域;低层斜压项负值区与暴雨落区存在着良好对应关系.

  • 标签: 暴雨 湿位涡 诊断分析
  • 简介:1前言2006年5月17~18日漳州市连续2天出现全区大暴雨过程(表1)。17日全市降水31.4~17.4毫米,全市10个站,5个站达到暴雨,4个站达到大暴雨;18日全市降水54.2~281.3毫米,3个站达到暴雨,6个站达到大暴雨.1个站达到特大暴雨。据历史资料查询得知,这是漳州市有气象资料以来第四次连续2天出现大暴雨过程,由于降水时间长,降水量大,造成很多房屋倒塌,农田被淹,堤防被毁,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11县115个乡镇受灾人121达234.44万人,占漳州总人口一半,全市受淹村庄637个,受淹民房13.6万间,倒塌房屋4397间,造成直接经济总损失37.313亿元。有必要对此次过程环流背境和物理量条件做一分析。

  • 标签: 大暴雨过程 漳州市 成因分析 连续性 台风 珍珠
  • 简介: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和实况资料,诊断分析了2008年1月16—26日克州地区出现罕见持续连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有利大气环流形势造成冷空气频繁,是此次降雪持续时间长、范围广、降雪量大直接原因,而数值预报产品中物理量配置有利于降雪形成和维持。

  • 标签: 环流形势 数值预报 物理诊断
  • 简介:气候变化增加了国际河流冲突可能,加强跨境水资源适应管理是流域国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梳理了适应性相关研究国内外最新进展,认识到适应管理关键问题是要发展一套科学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策略程序。通过论述气候变化下跨境水资源适应评估与管理框架,提出一个气候变化影响决策评估工具,包括信息收集、需求分析、对策分析、综合评估以及实施与调控5个阶段。该项研究将适应管理与气候变化、定量化脆弱及适应能力关联评价、成本效益分析、多目标优化决策和动态调控等有机结合,为从跨界层面制定具有针对适应管理对策提供了思路与方法,有利于促进国际河流流域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气候变化 跨境水资源 适应性管理 评估框架
  • 简介:根据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开始增温位置不同,可将E1Nino事件分为两类,本文运用χ^2检验分析这两类E1Nino事件与杭州降水,气温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两类E1Nino事件与杭州汛期降水和全年降水量以及7月平均气温关系密切。

  • 标签: 气候 相关性 厄尔尼诺事件 降水 气温 杭州
  • 简介:将耦合暴露度、灾害风险、敏感性与抗压脆弱评估模型应用于中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评价,从水资源供需平衡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气候条件下,我国东部季风区接近90%区域水资源处于中度脆弱及以上状态。其中水资源中度和高度脆弱区域约占全区75%,极端脆弱区域接近15%。中国北方海河、黄河、淮河和辽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最高。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将加剧水资源脆弱风险,不同RCP排放情景下2030年代我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中度脆弱及以上区域面积有明显扩大,极端脆弱区域将达到20%-25%。由于未来需水进一步增加,中国北方水资源脆弱格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而南方东南诸河等区域将面临可能发生水危机。

  • 标签: 水资源脆弱性 气候变化 东部季风区
  • 简介:吕臣在《中外企业家》2007年第3期撰文指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领导干部具有健康心理素质重要。第一,领导干部具有健康心理素质,是实现人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应对竞争、成就事业、获得幸福重要保证。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是其素质健全和人全面发展重要标志,领导干部只有具有健康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

  • 标签: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领导干部 人的全面发展 企业家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榆林CINRAD/CB雷达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陕西北部绥德县2012年7月15日夜间一次短时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对流有效位能为大暴雨积累了能量条件,850hPa两条湿舌为该次大暴雨主要水汽来源。850hPa“人”字型切变和地面中尺度低压加强了暴雨区辐合上升运动,干线过境触发了强对流天气爆发。强降水时段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2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合并增强且缓慢移动;雷达回波显示3个对流单体发展较快,后向传播且合并增强为深厚湿对流风暴,其中一个对流单体有中气旋生成,水平尺度12km,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65kg/m^2,并有三体散射现象,强降水开始后,三体散射消失。

  • 标签: 特大暴雨 高对流有效位能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中气旋 三体散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