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患者,所有下肢骨折患者的收取时间(2015年1月5日—2016年2月10日),均实施手术治疗,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50例下肢骨折患者)、对照组一组(50例下肢骨折患者),分别实施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下肢骨折患者的深静脉形成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20.00%(P<0.05);观察组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90.21±1.01)分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P<0.05)。结论通过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取得显著效果,能降低深静脉形成发生率,保障患者健康。

  • 标签: 护理干预 下肢骨折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骨科术后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4例骨科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包括术前指导、药物预防、心理护理、肢体训练等,对照组采用简单的传统护理方式,对比两组干预结果。结果观察组出现下肢深静脉的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面的防范和护理是避免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生成血栓的有效措施,能够提升预后水平,降低患者住院成本,提高满意度。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骨科手术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术后防止深静脉形成的护理干预价值。方法:将我院 2019年 6月 -2020年 2月 80例股骨颈骨折术患者,信封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开始和护理后凝血功能指标、护理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深静脉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凝血功能指标、护理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深静脉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 0.05。结论:股骨颈骨折术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可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深静脉的出现,缩短住院时间和提高满意度。

  • 标签: 股骨颈骨折术后 防止 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干预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对于预防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 2014年 8月 -2016年 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 7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遵照患者的手术时间先后次序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参照组包含 37例患者,研究组包含 38例患者,参照组患者行术后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行术后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发生率、住院持续时间、术后下床实现时间,以及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持续时间和术后下床实现时间显著短于参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针对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术后综合护理,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术后下床时间,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加以推广运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下肢骨折患者 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术后护理干预应用到胸腰椎骨折中对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为2020.4~2021.10期间在我院骨科实施手术治疗的 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数字法予以分组,28例予以术后预见性护理干预者纳入试验组,28例予以术后常规护理纳入对照组,比较和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对比对照组,下肢静脉形成情况试验组发生率明显较低,护理总满意度试验组明显较高,术后疼痛程度试验组明显较轻,住院时间明显较短,P

  • 标签: 预见性护理干预 胸腰椎骨折 下肢静脉血栓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胃癌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2020年7月-2021年5月,选择我院接诊的老年人胃癌患者80例作为此次试验目标,将患者按照B组和A组划分,每组40例,A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观察并记录患者下肢dvt的情况、术后身体的恢复状况及检测身体中凝血功能相关的各项酶的指标。结果:B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A组的(P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老年胃癌手术 血栓形成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提供预防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此次研究对本院2020.1—2021.10接收的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展开临床分析。经到院顺序进行分组,28例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选为常规组,28例接受预防护理干预患者选为研究组。对上述患者的治疗效果、SAS、SDS评分、FMA评分、ADL评分等有关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护理,研究组FMA评分、ADL评分显著强于常规组,P

  • 标签: 胸腰椎骨折患者 预防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干预脑梗死急性期下肢深静脉形成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6月我院脑卒中单元所收治的缺血性气虚血瘀证脑卒中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西医治疗及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医护理方案为指导。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受试者入院后1d、7d、14d全血还原黏度以及血浆黏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后14d全血黏度存在差异,P<0.05。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肿胀程度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DVT发生率为3.39%,观察组为21.18%。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DVT发生率明显更高,P<0.05(χ2=6.375)。结果 对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中医护理方案,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发生概率,有效稀释血液黏稠度,提升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中医护理 脑梗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脊柱术后患者下肢静脉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100例脊柱疾病手术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静脉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早期护理 脊柱术后患者 下肢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细化优质护理模式预防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行骨折下肢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下肢深静脉缓解率、纤维蛋白原水平、血红蛋白水平、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均更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更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优质护理 骨折术后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科护理中预防下肢深静脉形成的护理干预。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于本院骨科就诊的9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模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综合护理,n=45)和对照组(常规护理,n=45)。评估两组不同时间下肢深静脉发生风险,统计两组患侧肢体肿胀率,血清D-二聚体水平和DVT知识评分。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栓风险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7、15天时两组患者血栓风险评分均有所降低,其中观察组患者各时段血栓风险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深静脉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可比,P<0.05。结论:骨科综合护理更重视患者心理健康和下肢深静脉预防知识,从而降低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风险,防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降低患侧肢体肿胀情况,更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及避免下肢深静脉形成。

  • 标签: 骨科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措施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静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2例急性下肢静脉,26例慢性下肢静脉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观察血管内径、血栓范围、血栓回声特征及血流情况。结果急性下肢静脉形成后血管内径明显增宽,血栓表现为均质低回声图像,慢性血栓回声较高,血栓部位管腔无血流显示或血流充盈缺损,并可继发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不仅可诊断下肢静脉,同时可通过动态观察血栓演变情况,判断临床治疗效果,超声检查是诊断下肢静脉的首选方法。

  • 标签: 二维超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 超声诊断 下肢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进行对比实验对机械血栓清除对下肢深静脉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研究。方法:从符合纳入条件的下肢深静脉病例中,随机选择出200例来做调研对象,并将他们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二组,每组100例。对于观察组的病人,我们对其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机械血栓清除治疗;对对照组的病人,我们对其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置管溶栓疗法。并对两个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并对各项指标加以对比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溶栓治疗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相对较短,且尿激酶的使用剂量也相对较少。在进行了三个多月的治疗以后,两组病人的血清FIB、DD以及血浆CRP水平相较诊断前比较都有下降,但观察组的水平比对照组的更低一点。在治疗阶段,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对照组比显然较低( P < 0. 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机械血栓清除治疗下肢深静脉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比较好,可以极大程度地使病人的溶栓处理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使尿激酶的剂量显著降低,并使得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大幅降低。

  • 标签: 机械血栓清除 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脊髓损伤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4-2015.4入诊我院的脊髓损伤并出现下肢静脉的84例患者分为A、B两组各42例,其中A组进行常规护理,B组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B组下肢深静脉发生率2.38%明显低于A组14.29%,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住院时间(15.74±6.67)d较A组(31.28±12.84)d短,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的针对性护理可较好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痊愈。

  • 标签: 脊髓损伤 下肢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髋部手术后深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1年1月到2013年11月进行髋部手术的52例患者,给予病情观察、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早期预防等护理措施,观察患者下肢静脉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的52例患者中,术后发生深静脉患者5例,所占的比例是5.8%;平均住院时间是(9.3±4.2)天;疾病知识掌握率是90.4%(47/52),遵医用药患者50例(96.2%),坚持功能锻炼患者46例(88.5%);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94.2%(50/52)。结论对于髋部手术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可避免发生深静脉,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髋部手术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骨科疾病患者大多病情严重,行为受到限制,而且疼痛比较严重。临床骨科疾病有髌骨、髋部等处骨折及尺神经损伤等,主要采用手术治疗。骨科手术后容易形成深静脉,病情进展严重时,还会引起患者脑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使患者生命受到威胁。深静脉多发生于患者骨折术后制动期,影响愈合。随着临床护理服务的进步,临床护理效果也受到医务人员与患者家属的关注。

  • 标签: 护理干预 预防骨科术后 深静脉血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在PICC导管穿刺、维护和使用过程中出现静脉的相关因素,以便有效地控制静脉的形成。方法回顾分析8例PICC置管中血栓形成的护理,给予有效的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8例血栓形成患者,经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无严重并发症。结论PICC置管穿刺前血管选择与穿刺后专业维护是预防静脉等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PICC置管 静脉血栓 肿瘤患者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