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黄色肉芽胆囊的CT与MR诊断效果。方法:将黄色肉芽胆囊患者作为研究主要对象,患者收治时间在2015年1月-2022年6月之间,其中38例患者实施MR诊断作为观察组,56例患者开展CT诊断作为对照组,分析并且对比两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诊断符合率(阳性37例、阴性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数据所占比(P<0.05);观察组误诊率和漏诊率均低于对照组的数据(P<0.05);观察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黄色肉芽胆囊CT征象以增厚的胆囊壁内存在多发不强化的低密度结节作为主要表现;在MRI征象中,增厚胆囊壁内见T2WI高信号结节,增强后结节无强化。部分病例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的完整黏膜线。结论:黄色肉芽胆囊的CT与MR诊断对比中,后者的诊断符合率、准确更高,能够有效明确疾病。

  • 标签: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CT MR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57岁,闵“双耳听力下降10天”为主诉于2010年12月13日入院。入院检查:一般状态尚可,双肺呼吸音清晰。专科检查:双耳道通畅,双耳鼓膜混浊,光锥消失。电测听检查:双耳均为混合聋曲线,平均听阈气导(L:85dBHL,R:90dBHL),骨导:(L:60dBHL,R:65dBHL);

  • 标签: WEGENER肉芽肿病 双耳 入院检查 耳听力下降 电测听检查 肺呼吸音
  • 简介:摘要慢性肉芽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CGD)是一种罕见的遗传免疫缺陷,由于吞噬细胞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复合物的功能障碍,导致儿童早期即出现严重且反复的感染。近年来随着治疗的进步,CGD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本文就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和常规治疗在CG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CGD治疗的认识。

  • 标签: 慢性肉芽肿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基因治疗 常规治疗 感染 炎症
  • 简介:<正>病历摘要:患者女,30岁,农民。1月前因“胃炎”“泌感”于当地卫生院给予“胃得乐、磺胺药”口服,5天后右小腿出现片状暗紫色瘀斑伴疼痛,无瘙痒,当地医院诊断为“坏疽丹毒”,静滴“先锋霉素V及灭滴灵”5天,右小腿紫色瘀斑渐扩大,肿胀,疼痛加重并出现水疱,于94年4月10日以“紫癜型药疹”收皮肤科住院治疗。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遗传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可,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皮肤科情况:右小腿肿胀,见片状暗紫色瘀斑上散在水疱,左小腿见小片状紫红色瘀斑。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入院后给予糖皮质激素、钙剂、抗组织胺药物治疗及对症治疗半月,双小腿瘀斑未消退且出现大疱,皮损向四周浸润而出现

  • 标签: 肉芽肿 糖皮质激素 药物治疗 蕈样 先锋霉素V 暗紫色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因全身散发丘疹及环状斑块2月,于2006年2月就诊。患者于2月前发现背部出现淡红色皮疹,呈环形,逐渐增多至躯干和四肢,无

  • 标签: 肉芽肿 环状 泛发型
  • 简介:患者,女,2岁。因左耳持续出血4个月于2004年10月27日入院。4个月前患儿无原因出现左耳道出血,曾在我科门诊检查发现左外耳道有肉芽样组织,给予摘除及碘仿纱条压迫,很快复发。入院专科检查见左颞区隆起,压之软。左外耳道深部有一从上壁垂下的红色物,质韧易出血,未能窥及鼓膜。颈部淋巴结无肿大,张口未受限,颞骨CT:左侧颞骨大面积骨质破坏,累及左颞颌关节、左骨外耳道前壁,左颅中窝外壁部分破坏(见图①)。为进一步确诊,于2004年10月29日在基础麻醉下行左颞肌物切开取活检术。术中见颞肌饱满隆起,肌层下方可见肿瘤为灰蓝色,质软,似鱼肉样,不易出血,

  • 标签: 骨嗜酸性肉芽肿 持续性出血 骨性外耳道 颞骨CT 颈部淋巴结 门诊检查
  • 简介:黄色肉芽是一种组织细胞增生症,多表现为皮肤多发呈黄棕色丘疹或结节。病变极少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国内外仅有零星病例报道,我院收治1例鞍区占位性病变,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垂体黄色肉芽,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占位 鞍区肿瘤 黄色肉芽肿
  • 简介:患者女,52岁,躯干、四肢出现红色环状浸润斑块伴痒痛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基本正常,真皮内多处灶胶原纤维变性,周围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呈栅栏状排列,有极少量多核巨细胞浸润。诊断:泛发性环状肉芽

  • 标签: 环状肉芽肿 泛发性
  • 简介:摘要临床治疗腋部副乳腺肉芽1例,主症腋部副乳结块疼痛,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切开排脓加二期清创缝合后伤口久不愈合,结块不消。予中医特色扩创手术及内外合治,内服中药在提脓祛腐期治拟疏肝清热、和营托毒,生肌收口期治拟疏肝解郁、健脾化湿、益气养血;外治前期予藻酸钙蘸取九一丹填塞创腔提脓祛腐,中后期脓腐已尽则避免过度清创,予中药蒸气浴熏洗,外敷清凉油、康复新液、龙珠软膏,保持津液充足的湿环境。经治患处外形良好,患侧上肢功能恢复,随访4年余,无复发。

  • 标签: 乳腺疾病 副乳腺 肉芽肿性乳腺炎 中医药疗法 外科手术 病例报道 医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总结嗜酸性肉芽多血管(EGPA)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0年至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146例EGPA住院患者资料,回顾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治疗、并发症及转归。结果146例患者中男93例,女53例,年龄(41.7±16.1)岁,发病至确诊时间为0.5~450个月,中位时间18(6,60)个月。以肺部[121例(82.9%)]、鼻与鼻窦[119例(81.5%)]受累最多见;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者36例(24.7%),以核周型或髓过氧化物酶ANCA为主。ANCA阳性者肾脏(66.7%比20.9%,P<0.001)、神经系统受累比例(80.6%比51.8%,P<0.001)明显高于ANCA阴性者,更易出现发热(66.7%比40.9%,P<0.05)及视神经病变(8.3%比0,P<0.05),疾病活动度更高[中位伯明翰血管活动度评分25(18,30)比19(14,24),P=0.001],红细胞沉降率[40.5(20.5,82.8)mm/1 h比25.0(13.3,50.8)mm/1 h,P=0.006]和超敏C反应蛋白[37.1(11.8,72.9)mg/L比13.5(3.4,66.1)mg/L,P=0.036]显著升高;而ANCA阴性者胸腔积液比例高于ANCA阳性者(20.9%比5.6%,P=0.04)。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为主。12例(8.2%)患者病情缓解,6例(4.1%)患者死亡或放弃治疗。并发症以肺部感染最多见。结论EGPA是一种少见的血管,临床表现与转归异质强,病死率高。

  • 标签: 嗜酸细胞肉芽肿 血管炎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嗜酸性肉芽多血管(EGPA)心脏受累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EGPA心脏受累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和总结山西白求恩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住院的16例EGPA心脏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6例EGPA心脏受累,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8±14)岁,与17例无心脏受累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比较(41±1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0,P<0.01),提示年龄大小与心脏受累与否有关。EGPA心脏受累16例患者中有症状者4例(25%),1例为首发症状,其余12例表现为心电图、心脏超声或心脏MRI异常,其中10例(62%)心电图异常,13例(81%)心脏超声检查异常,1例患者行心脏MRI提示心内膜炎。16例EGPA心脏受累患者中,肺脏受累14例,鼻受累10例,神经系统受累9例,皮肤受累9例,胃肠受累6例,肾脏受累2例。16例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EO)均增高,中位值2.46(1.49,3.94)×109/L,且EO与心脏受累有相关。对核周型ANCA抗体阳性率分析,16例患者中仅2例患者阳性,与无心脏受累组(8例患者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16例患者均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2例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10例用环磷酰胺。随访至今,1例因心力衰竭死亡,1例因脑出血死亡,3例失访,其余11例出院后均病情平稳。结论EGPA患者心脏受累发生率高,心脏各个结构均可以受累,多见于ANCA阴性患者,且心脏受累是预后不良因素之一。

  • 标签: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心脏受累 心电图 心脏超声 心脏MRI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硬膜外肉芽的临床、病理学、放射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例颅内硬膜外肉芽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该疾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征、病理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颅内硬膜外肉芽至今在临床上极少见.术前往往误诊为脑膜瘤。该病在CT征象中表现为等密度或混杂密度的边界清楚的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的强化。该病在MRI扫描中T1W1、T2W1及T2Flare常呈高、低及等密度的多种混杂密度的类圆形特征,强化显影时可见病灶内多个条索状或环形强化。其特征影像是靠近脑组织的内侧边界有一层强化的“增强线”,而靠近颅骨侧则没有。手术对于该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结论颅内硬膜外肉芽的最终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影像学资料在术前难以诊断正确。最好的治疗措施为手术切除肉芽,术后也可辅以药物治疗。

  • 标签: 炎性肉芽肿 硬膜外 脑膜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嗜酸性肉芽多血管(EGPA)是以过敏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全身肉芽血管为特点的疾病,原来称为变应肉芽血管、Churg-Strauss综合征(CSS)。其病理特点是坏死性血管,组织中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肉芽形成,主要累及小动脉和小静脉,冠状动脉等中等血管也可受侵犯,大血管受累者少见。小动脉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临床上该病罕见,多数有哮喘表现,但有一部分患者因其他系统受累首发,给疾病诊断带来很大困难,现报告1例我科收治的EGPA伴肺栓塞的病例,希望对该病有进一步的认识。

  • 标签: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肺栓塞 白细胞介素-5R B淋巴细胞免疫
  • 简介:脊柱的嗜酸性肉芽(EG),是以朗格汉斯细胞增生为特征的多系统侵犯的反应增生性疾病,它属于3种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LCH)中的一种,多见于小儿和青少年,成人较少见,老年人罕见。症状的胸椎EG常引起背部疼痛,多伴有神经功能障碍,造成脊柱失稳,甚至造成瘫痪和二便功能障碍,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一旦发生神经功能症状或脊柱不稳,需要及时通过外科手术来干预,以达到挽救濒临恶化的神经功能。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肿瘤科于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胸椎EG患者28例,均采用一期后路肿瘤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重建脊柱稳定性,解决患者的神经压迫症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胸椎 嗜酸细胞肉芽肿 外科手术
  • 简介:报告5例游泳池肉芽,患者均有水源接触史,皮损特点均为暗红色丘疹、结节,沿淋巴管扩散。组织病理示肉芽,但微生物学感染证据常缺乏。治疗药物选用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克拉霉素。该文对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做出分析,并对微生物学感染证据的相关情况展开讨论,总结游泳池肉芽的诊断要点,即通过鱼或水源接触史、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病原体查找确诊。

  • 标签: 游泳池肉芽肿 海分枝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