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自2019年以来对人类整体健康水平、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虽然现阶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严重程度、死亡风险均有所降低,但患者仍存在诸多症状,且康复后长期的不良情绪影响生活质量,需要配合护理加以改善。护士在本场抗“疫”战争中体现了重要作用,本文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各项护理措施,分此类疾病的干预提供参考,旨在提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护理质量。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护理措施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中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核酸检测方法进行系统性验证。方法根据血浆样本实际情况,并结合试剂盒要求,建立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中2019-nCoV核酸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从专属性、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 LOD)、重复性及中间精密度对该方法进行系统性的验证,对20份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样本进行性能确认。结果专属性:阳性样本及阴性样本均能被有效检出;检测限:1×LOD~2×LOD企业参考品19次检测开放阅读框1a/b和/或核衣壳蛋白基因为阳性;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两种阳性对照基因以及内部质控在不同荧光通道的循环阈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均符合要求。性能确认:康复者恢复期血浆2019-nCoV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该检测方法专属性强、稳定可靠、重复性好,适用于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2019-nCoV核酸检测。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核酸检测 恢复期血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咽拭子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与阴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5日至2月5日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COVID-19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咽拭子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组和核酸阴性组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90例患者中,核酸阳性组46例,核酸阴性组44例,核酸阳性组发病至入院的时间[(5.4±2.8) d]和发病至首次核酸采样的时间[(10.0±3.8) d]分别短于核酸阴性组[(7.3±3.5) d和(12.6±4.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85、3.001,P=0.005、0.003]。核酸阳性组重型与危重型患者的比例[39.1%(18/46)]高于核酸阴性组[9.1%(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88,P=0.001)。核酸阳性组和阴性组的主要症状均为发热,畏寒、寒战,咳嗽,咳痰和乏力。核酸阳性组咳痰[37.0%(17/46)]和咽部不适[19.6%(9/46)]的比例高于核酸阴性组[18.2%(8/44)和4.5%(2/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51、4.729,P=0.047、0.030)。核酸阳性组核酸采样期发热比例[32.6%(15/46)]高于核酸阴性组[6.8%(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49,P=0.002)。两组患者均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血清钾降低,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乳酸脱氢酶、丙氨酸转氨酶升高。两组患者病变影像学均主要表现为双肺散在分布。核酸阳性组核酸采样时影像学进展期的比例[54.3%(25/46)]高于核酸阴性组[22.7%(10/44)],影像学转归期的比例[21.7%(10/46)]低于核酸阴性组[68.2%(3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462、19.645,P=0.002、P<0.01)。结论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组和核酸阴性组COVID-19患者在临床症状(咳痰、咽部不适和采样期发热)、发病至入院的时间、发病至首次核酸采样的时间、疾病的分型和影像学分期上存在差异,应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减少漏诊。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核酸检测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检测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2月17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患者284例,其中205例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包括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的确诊患者186例,以及2019-nCoV核酸检测阴性但临床症状和CT检测结果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患者19例,作为病例组。排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其他疾病患者7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清2019-nCoV IgM和IgG抗体检测。采用χ2检验对2019-nCoV IgM和IgG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结果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清2019-nCoV IgM和2019-nCoV IgG的临床敏感度分别为70.24%(144/205)和96.10%(197/205),临床特异度分别为96.20%(76/79)和92.41%(73/79)。2019-nCoV抗体检测的阳性预测值为95.63%(197/206),阴性预测值为91.03%(71/78),2019-nCoV核酸检测的阳性预测值为100%(186/186),阴性预测值为80.61%(79/98)。2019-nCoV抗体检测和2019-nCoV核酸诊断2019-nCoV感染的总符合率为88.03%(250/284)。结论血清2019-nCoV IgM和IgG联合检测可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有效筛查和诊断指标,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检测假阴性的有效互补。

  • 标签: 冠状病毒属 肺炎,病毒性 免疫球蛋白M 免疫球蛋白G 冠状病毒感染 血清学试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比较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代表性的新型冠状病毒候选疫苗,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提供更新的更全面的参考。本综述总结了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病毒学与免疫学基础,对部分基于不同技术的、有代表性的以及已经进入2a/3期临床试验的候选疫苗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全球进入3期临床试验的多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免疫效果令人鼓舞,但疫苗免疫原性与安全性的关系、临床试验数据的可靠性等方面仍然需要密切关注。设计新的疫苗靶标、诱导更广泛的免疫保护、改善免疫原性、严格各期临床试验、建立大规模队列研究是对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提出的更高要求。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疫苗 免疫 抗体 T细胞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目前确诊2019-nCoV使用最多的方法是核酸检测法,疑似病例具备实时荧光RT-PCR检测2019-nCoV核酸阳性者即为确诊病例。在核酸检测过程中,标本质量、标本运输和保存条件、检测试剂和方法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假阴性或者假阳性结果。本文综述2019-nCoV核酸检测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更好地为COVID-19疑似病例确诊提供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核酸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发临床症状特征,提高新冠肺炎病例的识别能力,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方法对2020年1月5日至4月7日五个地区报告的559例出现症状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研究,分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和新冠病毒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559例密切接触者在医学观察期间出现临床症状,平均年龄为43.54岁,核酸阳性者320例,核酸阴性者239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者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发热(50.31%)、咳嗽(44.69%)、乏力(14.06%)和咽部不适(10.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现症状者中有基础疾病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风险是无基础疾病者的2.70倍(95%CI: 1.52~4.98)。首发临床症状表现出乏力、头晕头痛、寒战的密切接触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风险分别是未表现出相应症状的4.82倍(95%CI:2.29~11.41)、2.59倍(95%CI:1.09~6.84)和9.34倍(95%CI:1.74~173.18)。≥60岁的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是<60岁人群的8.78倍(95%CI:4.12~19.73)。男性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是女性的2.52倍(95%CI:1.21~5.47)。有基础疾病者的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是无基础疾病者的3.56倍(95%CI;1.55~8.24)。首发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乏力的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分别是未表现出相应症状的2.91倍(95%CI:1.34~6.65)和3.79倍(95%CI:1.47~9.65)。结论首发症状表现出乏力、头晕头痛、寒战者要警惕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首发症状表现为发热、乏力的感染者要警惕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患者就诊意识和病例识别能力,及时发现感染者。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密切接触者 首发临床症状
  • 简介:摘要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苗研发的快速推进,数十种疫苗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数种不同类型COVID-19疫苗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获批使用。疫苗的安全性始终是专家和公众都密切关注的重点之一。此文系统总结并分析了目前已公开发表或官方发布的COVID-19疫苗上市前后安全性数据,为全面理解疫苗安全性,增强公众对疫苗的信心,同时为更好地开展疫苗大规模应用后安全性监测和信号挖掘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苗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癌症患者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高风险人群,多国疾病控制预防机构和癌症相关学术团体均建议优先为癌症患者接种COVID-19疫苗。目前获准紧急使用的COVID-19疫苗(包括灭活疫苗、信使核糖核酸疫苗、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均可以用于癌症患者。稳定期患者可以随时接种COVID-19疫苗,进展期或正在接受抗癌治疗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治疗方式/癌症类型等)决定疫苗接种时间。癌症患者接种COVID-19疫苗的益处可能大于风险,但免疫应答率可能低于健康人,尤其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疫苗接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
  • 作者: 赵娅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07-29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2年第7期
  • 机构: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消化内科610000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以来,以武汉为首,全国各地陆续出现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病例,人群普遍易感,已陆续报道儿童感染病例。以发热、乏力、干咳和恶心、呕吐等为主要症状,少数感染者伴鼻塞、咽痛和腹泻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而就诊。在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2019-nCoV核酸。疫情流行时期,为更好的保障患儿,我们儿童消化内科除了做好疫情防控外,还做了相应的心理护理工作。

  • 标签: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防控 心理
  • 简介:摘要序贯免疫接种是在当前COVID-19疫情严重时期,解决疫苗短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突变、提高疫苗效力的特殊手段之一。本文以世界卫生组织授权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新冠疫苗)为主,就目前采用灭活疫苗初次免疫+重组蛋白疫苗/载体疫苗/mRNA疫苗加强免疫、载体疫苗初次免疫+mRNA疫苗加强免疫,以及不同剂型的mRNA疫苗互为初次和加强免疫的5种新冠疫苗序贯免疫接种方式的研究和临床试验进行综述。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异源序贯接种策略安全有效,接种者获得的免疫原性和有效性超出其中任何一种疫苗的同源接种,且在对抗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方面也有一定的效力。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序贯免疫 免疫原性 效力 突变株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流行中不断变异,病毒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也随之变化,再感染病例增多。SARS-CoV-2初次感染对阿尔法、贝塔、伽马病毒株的再感染具有较强的预防作用。当前主要流行的奥密克戎病毒株免疫逃逸显著,不仅可拮抗中和抗体,并能逃逸自然感染后的免疫保护效应,具有更高的再感染威胁。既往自然感染SARS-CoV-2和(或)接种疫苗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的保护因素,但再感染SARS-CoV-2仍会累积增加全因死亡、住院、肺及肺外器官后遗症的风险。疫苗接种可一定程度上控制SARS-CoV-2传播,且其预防严重疾病和减少住院率、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率、病死率等效应得到了全球公认。但疫苗接种未能明显改善再感染和重复感染带来的累积影响。

  • 标签: 冠状病毒科 新型冠状病毒 再感染 临床特征 疫苗
  • 简介:摘要截至2021年12月31日,新加坡累计报告已有4 758 601人完成至少一剂次新型冠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4 714 655人完成两剂次新冠病毒疫苗接种,2 207 341人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强针接种。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新加坡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现状,解读新加坡国家疫苗接种计划内容,系统梳理新加坡新冠病毒疫苗上门接种、疫苗接种差异化管理、拒绝接种疫苗者感染新冠病毒后自付医药费等具体措施,为我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免疫接种 防控措施 新加坡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B.1.1.529)变异株具有传播力强、传播速度快、免疫逃逸显著等特点,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该变异株于2021年11月在南非被发现后,历时2个月便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株,我国已有多个省份报告Omicron变异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然而,Omicron变异株的高度突变对其流行病学特征的影响仍不够明晰。本文基于现有研究证据,针对Omicron变异株与功能有关的突变、传播力、毒力、免疫逃逸能力及免疫交叉反应等重要方面进行综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变异株 关切变异株
  • 简介:摘要患儿 女,7岁,因“发热、呼吸困难1 d”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重症监护病房,未吸氧下经皮血氧饱和度0.9,呼吸35~45 次/min,影像学两肺散在淡斑片、条片状渗出影,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经高流量氧疗和抗感染治疗后病情进行性加重,入院第6天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转为危重型,配合纤维支气管镜冲洗、高频胸壁振荡、机械咳嗽辅助设备等气道廓清治疗,患儿病情逐渐好转,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第7天后拔除气管插管,入院24 d后病情好转出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尽管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种已经初步建立了群体保护屏障,但随着多种新冠病毒变异体的持续出现,突破性感染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新冠病毒检测仍是发现传染源和中断传播链的关键。目前,以核酸、抗原、抗体检测为基础的新冠病毒检测形式呈多元化发展。在相对疫情早期的后新冠时代,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常态化,需要我们根据不同场景的防控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手段。本文总结了现有新冠病毒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其适用特征,以期为临床及公共卫生人员提供精准化决策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经常可伴有肝损伤,且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除了与患者原有的基础肝脏疾病有关外,病毒感染胆管上皮细胞、全身性炎症反应及低氧性肝损伤等可能都是导致肝损伤的原因。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并注意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肝损伤 肝功能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伴有多种皮肤表现,主要包括血管性病变如冻疮样皮损、网状青斑、紫癜、瘀斑、肢端紫绀、坏疽以及炎性病变如弥漫性红斑、麻疹样皮损、急性荨麻疹、水痘样疹。部分皮损类型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首发症状或唯一临床表现。

  • 标签: 皮肤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冻疮 网状青斑 紫癜 荨麻疹
  • 简介:【摘要】目的:继非典与中东呼吸综合征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于 2019年末爆发。疫情的扩散给居民生活与国家经济等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各地政府都在全面推进疫情防控,防控力度持续加大,但疫情仍然复杂且严峻。面对高暴露风险和心理压力,管理工作较为困难。结合实际的工作,文章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区管理与护理进行探讨,旨在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思路。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病区管理 患者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