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5 个结果
  • 简介:据现有文字、碑刻史料记载,桂林回族的历史,可从宋代开始算起。始有回族来到桂林,之后才渐次增多。特别是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左武卫将军马(甘肃岷州回族)驻守靖江(今桂林)后,其部属多为回族,他们随军来到地处偏南的桂林一带。宋末,元平章阿里海牙率兵攻陷桂林,马被杀,部分回族部属流散落籍桂林,元兵亦有回族驻留桂林者。

  • 标签: 桂林 清真寺 史料记载 回族 部属
  • 简介:5月15日,马来西亚槟爱情巷的“普阳佛堂”发生火灾,整间佛堂在大火中焚毁。据了解,大火发生时,火势猛烈,黑烟不断冒升,佛堂内有一名六十余岁的藏传佛教喇嘛,所幸他及时逃出。该佛堂的看管人当时并没有在佛堂内。现初步怀疑火灾是因香烛倒下使供桌燃烧而引发的。

  • 标签: 马来西亚 密宗 佛教 宗教事业 宗教组织
  • 简介:北京都城隍庙始建于元,迄今730余年。随着时局的变迁,如今的都城隍庙只有后殿"寝祠"幸存,旧日恢弘的建筑、庄严的祭礼,以及商贾云集的庙市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本文试图对都城隍庙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证梳理,力求建立起一个对都城隍庙进行整体认知的构架。

  • 标签: 城隍庙 京都 整体认知 庙市
  • 简介:对于《荀子·成相》的文化渊源,全文试从三个层面加以辨,一是乐器辨名:"拊"是以糠填充的鼓类乐器,因齐人称糠为相,故又名"相"。"相"与"舂牍"是两类不同的器乐,在礼乐仪式中也承担着不同的作用;二是祝官文化:《成相》并非单纯的瞽矇文化产物,其中经典的三言句式,出自周代祝官,功能重在训诫和宣教,后该句式为《成相》沿用。由于礼乐仪式中文体形成的复杂性被忽视,从而导致《成相》中的祝官文化隐而不彰;三是地域文化:《成相》的源头是祝官制度,实为周文化的产物,在后来流变的过程中,又受到鲁国礼乐文化和齐国方言的影响,实与楚文化无关。

  • 标签: 成相 三言句式 祝官 文化归属
  • 简介:《太平经》一书内容庞杂,思想多源,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但总的看来,《太平经》的成书时代,也是谶纬流行的时代,所以,它的出世神话及其思想内容都与谶纬有密切关系。本文试从《太平经》的出世神话及思想内容等方面,对《太平经》与谶纬的关系进行简要梳理与分析。

  • 标签: 《太平经》 谶纬 成书关系
  • 简介:中国方言差异之大,彼此不能互通,于是产生了圣经方言译本。汉语吴方言中的4个分支与圣经翻译有关,即太湖分支的上海方言、宁波方言、苏州方言、杭州方言,台州分支的台州方言,瓯江分支的温州方言,婺州分支的金华方言。据笔者统计,吴方言圣经译本总计114种,其中汉字49种,罗马字65种,含2种《圣经全书》汉字本,1种《圣经全书》罗马字本,1种《旧约全书》汉字本,2种《旧约全书》罗马字本,9种《新约全书》汉字本,8种《新约全书》罗马字本。

  • 标签: 圣经译本 吴方言 汉字 教会方言 罗马字
  • 简介:方从义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道士画家,其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不仅师从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为正一高道,而且还拜师于全真高道金月岩,并获得过真人封号。方从义还是一位高产画家,创作绘画作品达七八十幅之多,具有独特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 标签: 方从义 道士画家 元代
  • 简介:关于朱子四书学的形成似乎已经形成某种结论,但事实上其中重要关节仍值得重新讨论。朱子四书学的形成贯穿其毕生,大致可分为启蒙期、准备期、形成期、成熟期和完善期五个阶段,期间朱子对四书的注释刊刻既齐头并进又分合有度,或各书单刻,或《学庸章句》合刻,或《论孟集注》合刻,应特别注意的是朱子并未合刻《四书集注》。至于《四书或问》,虽编为一帙而实包含丁酉1177年《论孟或问》与晚年《学庸或问》两个不同时期、层次的著作,不可视而为一。《论孟精义》为系列著作,先后有癸未1163年《论语要义》(庚辰1160年《孟子集解》)、壬辰1172年《论孟精义》(《论孟集义》)、庚子1180年《语孟要义》三个不同版本,壬辰《精义》、《集义》仅是名称之别,但与庚子《要义》存在内容差别,不可混淆前后《要义》,亦不可视壬辰《集义》在庚子《要义》后。今流传通行本《论孟精义》似为壬辰前后之盗本。准确把握朱子四书学的形成,对朱子四书学的理解具有基础性意义。

  • 标签: 朱子 四书 四书学
  • 简介:实质上,对闵一得生年的争论,分歧在于对各相关材料可信度的判定。相较而言,其他人所说在可信度上都不如闵一得自己所言。闵一得记叙其年寿的材料主要有两则,一为《遗言》,二为《陈天行先生传》。依据《陈天行先生传》中所叙可直接推算出闵一得生于乾隆十三年,享寿89岁。而《遗言》中"回首人间世,等闲八十年"的"八十年"是"八十九"的概数,而非"七十九"的概数。另外,闵一得以20岁在天台山入派开始计算道腊,所以不能从"九岁皈道"开始计算其道腊并以之来推算其生年。

  • 标签: 闵一得 道长 道腊
  • 简介:(108)1134页:“临庆内史,吴分苍梧立为临惯郡,属广州,晋成帝度荆州。”按:临贺郡始置时当属荆州(时无广州),及晋平吴,乃属广州。《晋书·地理志》下广州:“及太康中,吴平,遂以荆州始安、始兴、临贺三郡来属”;本志前广兴公相条亦云:“吴孙皓甘露元年,分桂阳南部都尉,立为始兴郡。晋武帝平吴,以属广州。”又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卷十四荆州始兴郡:“今遍检诸地志,临贺郡之立当在置广州之前,不得云立郡时已属广州。《通典》吴广州领郡六,亦不数临贺。《元和郡县志》、《方舆胜览》临贺、始兴二郡皆属荆州。”

  • 标签: 宋书 《方舆胜览》 《通典》 广州 荆州 地理志
  • 简介:一、关于《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译者有三种说法现藏题为支娄迦谶所译,缺乏可靠性。这一说法始于《历代三宝记》、《大唐内典录》和《开元释教录》等相沿其说。另有白延或帛延译之说。这一说法始于《法经录》、《仁寿录》、《静泰录》等所有经录皆主白延或帛延译之说。再有一种说法是以《无量寿经》为题,附注“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题为竺法护译。这一说法,《道安录》、《出三藏记集》以下所有经录都有记载。这三种说法,哪一种表达了真正的事实?我想就此予以研究讨论。二、支娄迦谶说

  • 标签: 支娄迦谶 竺法护 大唐内典录 开元释教录 出三藏记集 等觉
  • 简介:郑玄在注释群经时,往往称引谶纬,且常有转“纬”为“说”的现象。后人因误读《礼记正义》所引《郑志》,多信从汉末禁绝谶纬之说,并将其归因为党锢之祸。此说实乃孔颖达、贾公彦等人所创,并无实据。郑玄在遭党锢之祸时未曾噤口不言谶纬之名,在党锢之祸后也没有停用“说”这一指称。据此可证所谓转“纬”为“说”与党锢之祸无关。郑玄十分重视以谶纬解经,将其视为经注之一种,加之汉儒行文过程中指称经注十分随意,故常以“说”代称谶纬。

  • 标签: 郑玄 转纬为说 谶纬 党锢之祸
  • 简介:本稿是本刊以前刊出的(南宋初期《参同契》文献实态的考察(上)(下))的续篇。一般认为,丹经《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所撰,并以现在所知的文献形态传承至今。可是,前出论文考察了南宋初期《参同契》文献的实态,认为从隋唐五代至南宋初期,《参同契》文本实际上一直处在与《龙虎经》《潜通诀》等丹经、丹诀互相混同的不安定状态中,当时,冠以《参同契》之名却与现行本不同的《参同契》文本大量存在,《参同契》也没有获得可为一般人认同的共同解释方向,一般认为最早带有内丹倾向的《参同契》注本——五代彭晓注本,也直到南宋初期才逐渐为人所知。本稿在上述论的基础上,继续考察了南宋中、后期《参同契》文献的实态。笔者从考察中看出,一般所说的起源于《参同契》丹学思想的先天学理论,实际与《参同契》无关,所谓的先天易学实际上是建立在李之才、邵雍所述的先天卦变说基础上的。笔者还认为,在宋代易学史和《参同契》文献演变史中,实际上是朱熹第一个提出了先天学起源于《参同契》丹学思想的论说,朱熹为了把与《参同契》旧本(如《道藏》所收无名氏注本、阴注本和郑焕校正本所见彭注本等)不合的先天学理论导入到《参同契》思想解释中去,删除和更改了《参同契》旧本的经文,作成了所谓的《参同契》定本(《参同契异》本)。从南宋后期的《参同契》文献的基本情况来看,可以说,是《参同契异》的刊行,才结束了持续到南宋初期和中期的《参同契》文献的不安定状态,朱熹《参同契异》,对宋末元初的《参同契》注本、刊本产生很大的影响。到现在为止的道教研究,一直没有充分认识和探讨过朱熹《参同契异》对南宋以来道教内修思想演变史和《参同契》文献演变史所�

  • 标签: 《参同契》 朱熹 经文 南宋初期 演变史 文献形态
  • 简介:《文子》古今本成书年代张杰郑建萍《文子》是黄老之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但是学术界对它的真伪颇有争议,特别是河北定县40号汉墓有关《文子》的文献出土以后,它更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本文仅讨论《文子》中的一个问题,即其成书年代。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

  • 标签: 《文子》 《老子》 《淮南子》 成书年代 古今本 《韩非子》
  • 简介:东皋心越(1639—1695),日本曹洞宗高僧,水户寿昌山祗园寺开山,被日本篆刻界称为“篆刻一道的开山祖”,在琴艺、绘画等等方面在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心越自谓“本贯婺郡浦阳蒋氏子”。因此,有人认为他的俗名即“蒋兴俦”,原杭州大学的吕洪年教授据此断定心越即浦江县官岩蒋氏中的“兴”字辈子孙。但这个论断是错误的。因为第一,官岩蒋氏中的“兴”字辈子孙最早出

  • 标签: 东皋心越 日本 家世 佛教信仰
  • 简介:广西师公戏以"三元真君"为祖师神,本文通过追寻"三元真君"如何从道教神祗进入少数民族宗教,并随民族迁移进入广西十万大山,被师公奉为教主,最终成为地方戏戏神的发展线索,探讨道教对中国古代戏曲影响的问题,希望能为中国宗教与戏剧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 标签: 师公戏 “三元真君” 道教 戏曲 梅山教 山子瑶
  • 简介:很多人都同意:《论语》是在汉代成为经的。但是,最近有论者把《论语》成为经的时间定于宋代甚至元代。这种新鲜的看法事实上反映了他们贬低孔子地位的“非圣”心态。汉代七经之说早已确切无疑地显示《论语》是经。《汉书》的有关记载和汉代教育中《论语》的特殊地位等,也为《论语》在那时属经提供了证据。

  • 标签: 《论语》 孔子
  • 简介:《华严金师子章》是华严学的重要著作,是中国唐代高僧法藏大师所著,对中国华严宗的开创和华严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是解读华严学"法界缘起"思想的重要著作,对华严学的形成和奠定至关重要,概括了整部《华严经》的中心思想,提出了华严学的宗旨和指导思想,是研究华严学思想的重要文献著作。本文就《华严金师子章》的形成背景、版本与注释、基本大意和社会价值等方向略作辩,提出一点个人的认识和理解,对研究华严学和修学华严宗提供一点基础文献!

  • 标签: 《金师子章》 法藏 华严学 法界缘起
  • 简介:结合四库提要所勾勒的“变卦解易”这一易学史上的重要线索,本文述了《易小传》与《易变体义》、《易纂言》与《易象义》、《易象正》与《易原就正》的关系及其思想特色,澄清了其间的一些误传与误会。同时指出变卦解易这一思想流派早在四库之前的丁易东那里就已有所总结;指出以动爻变卦解《易》的思想发轫于《左传》中的古老筮例,明确于南宋沈该的《易小传》和都絮的《易变体义》,经宋元之际吴澄的《易纂言》和丁易东的《易象义》,到明代黄道周的《易象正》达到其高峰,清代包仪的《易原就正》受到黄道周《易象正》的影响很大.

  • 标签: 《左传》筮例 动爻 变卦 之卦 易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