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用人卵巢癌组织建立新的卵巢癌细胞,为探讨卵巢癌细胞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的筛选提供可靠的材料。方法选用人复发卵巢癌组织,进行肿瘤细胞原代培养,通过克隆稀释法,培养建立卵巢癌细胞,进行体外传代,并通过细胞形态学、生长动力学以及致瘤性来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该卵巢癌细胞已在体外培养生存18个月以上,传代超过80余代,被命名为OV1228。其生物学特性显示:倍增时间为29.39h;软琼脂集落形成率为17.5%;接种至后具有较高的致瘤性;染色体核型分析为多倍体,众数为21~61条;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卵巢癌细胞表面有少量短的细胞突起,部分细胞间可见发育比较差的桥粒样结构,具有明显的恶性卵巢癌细胞特征。结论OV1228经体外长期培养后已形成永生化卵巢癌细胞,并具有明显的恶性特征,为开展人类卵巢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实验材料。

  • 标签: 卵巢癌 细胞培养 肿瘤体外细胞系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芦丁中黄酮提取物所制成的乳膏用于光老化皮肤修复的具体作用 。 方法 比较 正常组(未接受光老化处理)、模型组(光老化处理后接受 生理盐水涂抹治疗 )、实验组(光老化处理后接受黄酮 软膏涂抹治疗 )皮肤组织中 SOD 、 CSH-Px 、 CAT 、 MDA 、 Ⅰ型胶原蛋白含量的差异,同时观察皮肤组织形态特征。 结果 实验后测三组皮肤中 SOD 、 CSH-Px 、 CAT 、 MDA 、 Ⅰ型胶原蛋白的含量均有统计学差异(均有 P<0.05 ),其差异主要来源是实验组和正常组、实验组和模型组之间的差异。 结论 芦丁中黄酮提取物所制成的软膏用于光老化的皮肤修复,有助于皮肤组织中多种有益物质的生成,最终有助于皮肤完整性的修复过程。

  • 标签: 芦丁 黄酮 光老化 裸鼠 皮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单次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制备糖尿病模型的适宜浓度。方法:选取雄性60只,随机分成5个试验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STZ诱导糖尿病模型。注射后3d,7d,14d,21d对体重、血糖进行测量,21d处死动物对胰腺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注射剂量为150mg/kg及180mg/kgSTZ组成模;对照组、70mg/kg组、100mg/kg组及200mg/kg组未成模。结论:通过腹腔一次性注射STZ150mg/kg及180mg/kgSTZ均可有效建立糖尿病模型,为该模型的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 标签: 糖尿病模型 链脲佐菌素 裸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毛蕊异黄酮(calycosin,CA)对人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SH-SY5Y细胞增殖和瓦博格效应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SH-SY5Y细胞培养于DMEM培养基,实验分为对照组和CA组、CA+siRNA阴性对照组和CA+siRNA TAp73α组。CA组的细胞用50、100和150 μmol/L CA分别处理24、48和72 h。CA+siRNA阴性对照组的细胞转染阴性对照siRNA质粒24 h后,再加100 μmol/L CA处理48 h。CA+siRNA TAp73α组的细胞转染TAp73α干扰RNA质粒24 h后,再加100 μmol/L CA处理48 h。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水平,用化学检测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乳酸的水平和细胞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用液闪法检测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量。采用细胞外通量分析仪检测细胞外液酸化速率、细胞氧气消耗速率和细胞糖酵解能力。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Ap73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TAp73α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采用LSD-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两两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50、100和150 μmol/L CA处理的SH-SY5Y细胞,在24、48和72 h细胞的增殖水平显著降低,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经50、100和150 μmol/L CA处理的SH-SY5Y细胞在48 h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降低了培养液中乳酸的水平,对照组和CA组(50、100和150 μmol/L)的乳酸相对水平分别为(100±0)%、(84.31±5.14)%、(52.06±6.37)%和(32.16±4.11)%,对照组和CA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A显著降低了SH-SY5Y细胞中LDH活力,LDH的活力在对照组和CA组(50、100和150 μmol/L)分别为(24.32±3.77)U/mg、(19.39±2.34)U/mg、(12.34±2.64)U/mg和(7.61±1.06)U/mg,对照组和CA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显著降低了SH-SY5Y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葡萄糖吸收的相对水平在对照组和CA组(50、100和150 μmol/L)分别为(100±0)%、(78.36±6.22)%、(42.91±5.07)%和(26.18±4.39)%,对照组和CA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显著降低了SH-SY5Y细胞细胞外液酸化速率,细胞外液酸化速率在对照组和CA组(50、100和150 μmol/L)的相对水平分别为(100±0)%、(75.37±5.37)%、(38.42±4.11)%和(22.31±2.86)%,对照组和CA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氧气消耗速率的相对水平在对照组和CA组(50、100和150 μmol/L)分别为(100±0)%、(85.76±5.29)%、(64.11±6.07)%和(42.86±3.85)%,对照组和CA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糖酵解能力的相对水平在对照组和CA组(50、100和150 μmol/L)分别为(100±0)%、(75.87±8.06)%、(54.93±6.33)%和(36.75±5.28)%,对照组和CA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100、150 μmol/L的CA显著上调了TAp73蛋白的表达水平,对照组和CA组(100和150 μmol/L)的TAp7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76±2.64、35.84±5.61和67.51±5.97。RNA干扰沉默TAp73α的表达,影响CA对SH-SY5Y细胞增殖和瓦博格效应的抑制作用。结论CA可抑制人NB细胞株SH-SY5Y细胞的增殖,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上调TAp73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瓦博格效应有关。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毛蕊异黄酮 细胞增殖 瓦博格效应 TAp7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ncRNA HOTTIP通过调控miR-663a表达对4个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影响。方法用0、2、4、6、8 Gy分别照射H838、H157、A549、H1299细胞,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存活情况。qRT-PCR检测细胞中HOTTIP和miR-663a表达水平。以A549、H1299细胞为研究对象,沉默HOTTIP表达、过表达miR-663a后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存活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和γ-H2AX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qRT-PCR检测验证HOTTIP和miR-663a的靶向关系。结果HOTTIP在放射耐受的H157、A549、H1299细胞中表达上调,miR-663a表达下调。沉默HOTTIP或过表达miR-663a均可抑制A549、H1299细胞存活(放射增敏比分别为1.562、1.507),促进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和γ-H2AX表达,促进放射照射诱导细胞凋亡。miR-663a是HOTTIP的靶基因,HOTTIP可负性调控miR-663a的表达。抑制miR-663a表达可逆转沉默HOTTIP对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结论沉默HOTTIP通过上调miR-663a表达,抑制肺癌细胞存活,促进其凋亡,从而提高肺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 标签: lncRNA HOTTIP基因 miR-663a基因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 放射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檗碱对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A431移植瘤的体积、重量、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探索小檗碱抑制cSCC的可能机制。方法培养A431细胞,于20只背部皮下注射A431细胞悬液建立cSCC移植瘤模型。接种第15天,将荷瘤随机平均分为4组:低、中、高剂量组腹腔分别注射10、20、25 mg/kg小檗碱溶液,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氯化钠溶液,每日1次,连续给药35 d。分别于给药前、给药第7、14、21、28、35天检测移植瘤体积。实验结束后,处死并随即剥离瘤块称重,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移植瘤行组织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测Ki67表达水平,TUNNEL染色检测移植瘤组织中凋亡细胞数,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和Ezr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结果随小檗碱剂量升高和作用时间延长,肿瘤生长曲线逐渐变平缓,各小檗碱组肿瘤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高剂量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最明显。小檗碱低、中、高剂量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1.05%、66.68%、76.49%,瘤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 = 4.07、6.33、7.26,均P < 0.01)。移植瘤组织病理检查显示,随小檗碱剂量的增加,肿瘤细胞坏死程度和范围增加。免疫组化显示,随小檗碱剂量的增加,Ki67阳性细胞逐渐减少。此外,低、中、高剂量组Ki67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1),而凋亡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或< 0.01)。4组Bax、Bcl-2、caspase-3、Ezrin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其中,小檗碱低、中、高剂量组Bcl-2 mRNA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1),中、高剂量组Bcl-2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1);高剂量组Bax mRNA及中、高剂量组caspase-3 mRNA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或< 0.01),而低、中、高剂量组Bax、caspase-3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 0.01);仅高剂量组Ezrin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 0.01),而低、中、高剂量组Ezrin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1)。结论小檗碱可抑制cSCC-A431移植瘤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凋亡,从而一定程度抑制cSCC-A431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小檗碱上调Bax、caspase-3的表达,同时下调Bcl-2、Ezrin的表达有关。

  • 标签: 癌,鳞状细胞 小檗碱 疾病模型,动物 细胞凋亡 A431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丹参注射液联合人脂肪干细胞(hADSC)对自体脂肪颗粒植入皮下后成活率的影响。方法实验主体部分于2019年5月至2019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和平医院输血科实验室完成。选取24只8周龄健康雌性,体重(23±3) g,分为4组,每组6只。A组为植入脂肪颗粒0.5 ml;B组为植入脂肪颗粒0.5 ml+hADSC;C组为丹参注射液0.5 g/(kg·d)+脂肪颗粒0.5 ml;D组为丹参注射液0.5 g/(kg·d)+脂肪颗粒0.5 ml+hADSC。移植术后15 d时每组取3只取材,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微血管数量。术后30 d各组剩余3只取材,HE染色并测量各标本体积。结果组织学肉眼观察,术后15 d,标本均可见完整的包膜形成,新生毛细血管在包膜表面,包膜与移植体周围组织的分界明显,活动度好,质地硬度中等,以疏松结缔组织与周围组织相连;术后30 d,移植体的体积较移植初缩小,部分组织中可见脂肪液化坏死。术后15 d脂肪移植体免疫组织化学切片血管密度值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脂肪移植体体积值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与hADSC的综合作用,比各自单独运用更能有效地促进脂肪颗粒移植体早期血管系统的重建,更有效地提高脂肪颗粒成活率。

  • 标签: 丹参注射液 动物实验 人脂肪干细胞 脂肪颗粒移植 成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载芬维A铵脂质体(4-HPR-L)对皮下人恶性黑素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4-HPR-L。通过皮下接种黑素瘤A375细胞至BALB/c右侧腋窝建立黑素瘤荷瘤模型。取10只荷瘤模型,随机等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尾静脉注射同浓度细胞膜近红外荧光探针(DiR)溶液和DiR脂质体(DiR-L),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观察给药后6、12、24 h药物在体内分布情况。取30只荷瘤,随机等分为3组,即对照组、4-HPR组和4-HPR-L组,分别经尾静脉每次注射5%(质量分数)葡萄糖溶液0.2 ml、25 mg/kg 4-HPR和4-HPR-L溶液,于接种A375细胞后第8、10、12、14、16、18、20、22天给药,动态监测给药后各组的体重和肿瘤体积,观察生存情况。于末次给药后第2天处死,取心、肝、脾、肺、肾及肿瘤组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黑素瘤体内转移情况,并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小动物活体成像仪显示,DiR-L能较长时间滞留于肿瘤组织,给药24 h后在肿瘤部位仍可观察到较强荧光;定量分析显示,肿瘤组织中DiR-L荧光强度(22.85 ± 1.66)显著高于DiR(8.45 ± 0.97,t = 12.957,P < 0.01)。与对照组和4-HPR组相比,4-HPR-L组末次给药后第2天离体瘤重明显降低(F = 27.055,t值分别为4.768、6.640,均P < 0.05)。HE染色显示,4-HPR-L组2只发生肝脏转移,而对照组、4-HPR组全部发生肝脏转移。荷瘤的生存期观察显示,4-HPR-L组于接种后76 d内全部死亡,对照组和4-HPR组分别于接种后56 d和59 d内全部死亡。对照组凋亡指数为(12.14 ± 1.33)‰,4-HPR组为(67.17 ± 15.18)‰,4-HPR-L组为(152.73 ± 11.2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67.588,P < 0.05),4-HPR-L组与对照组和4-HPR组相比,t值分别为18.162、11.075,均P < 0.05。结论4-HPR-L能够有效抑制皮下黑素瘤体积增长和黑素瘤细胞转移,并延长生存期。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芬维A铵 脂质体 模型,动物 细胞凋亡 A375细胞
  • 简介:目的用细胞学方法,分析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中C1494T突变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聋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从携有线粒体DNAC1494T突变的母系遗传性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性耳聋的中国大家系选择部分成员,另外从遗传背景相同的正常中国人群选择对照个体,分别建立淋巴细胞;并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将淋巴细胞的线粒体分别融合到缺乏线粒体DNA的p0206细胞中,建立相应的转线粒体细胞;家系成员与对照个体的淋巴细胞和转线粒体细胞,分别在不含/含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巴龙霉素)的培养液中培养,以倍增时间(doublingtime,DT)作为细胞生长特性的评价标准,通过计算在正常和含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培养液中倍增时间的比值,比较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携有线粒体DNAC1494T突变家系成员较对照个体的淋巴细胞的倍增时间比值平均增加了24%,但不同家系成员的细胞倍增时间比值的增加程度不同,自10%至50%不等;而当细胞核遗传背景相同后,家系成员较对照个体的转线粒体细胞的倍增时间比值增长30%,并且来自不同表型的家系成员的细胞倍增时间比值基本相同.结论线粒体DNAC1494T突变可以造成细胞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超敏性,但其效应要受到核基因的调控.

  • 标签: 巴龙霉素 细胞倍增时间 线粒体DNA(mtD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485-5p对顺铂耐药卵巢癌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RT-qPCR检测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株(IOSE-80)及卵巢癌细胞株(A2780、SKOV3、OVCAR3、OVCA433)中miR-485-5p的表达。构建顺铂(DDP)耐药卵巢癌细胞并检测miR-485-5p与EGFR的表达。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结果相对于IOSE-80细胞,各卵巢癌细胞株中miR-485-5p的表达显著下降,EGFR表达上升(均P<0.05)。SKOV3/DDP细胞株(0.17±0.02)中miR-485-5p表达较SKOV3细胞(0.32±0.04)进一步下降(t=5.81, P=0.004)。而SKOV3/DDP细胞中EGFR表达则较SKVO3进一步上升(P<0.05)。SKOV3/DDP细胞转染miR-485-5p mimic能抑制细胞增殖活力、诱导细胞凋亡,转染miR-485-5p inhibitor则相反(均P<0.05)。SKOV3/DDP细胞转染EGFR能促进细胞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该作用被miR-485-5p mimic部分抵消。结论miR-485-5p参与调控卵巢癌细胞的顺铂耐药,过表达miR-485-5p能提高卵巢癌化疗敏感性,该作用可能是通过负调控EGFR实现的。

  • 标签: 卵巢癌 顺铂耐药 miR-485-5p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细胞中CDH13、RASSF2A、TFPI-2、hMLH-1、MyoD1基因的甲基化及其与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PCR,MSP)法检测ACC细胞ACC-2、ACC-3、ACC—M中CDH13、RASSF2A、TFPI-2、hMLH—1、MyoD1基因的甲基化:RT—PCR及荧光实时定量PCR对存在甲基化的基因进行mRNA水平的检测。结果:3个细胞中均存在CDH13、RASSF2A、TFPI-2基因的甲基化和未甲基化,只存在MyoD1基因的甲基化和hMLH-1基因的未甲基化:ACC-2中CDH13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显著高于ACC—M,ACC-3中RASSF2A的表达显著高于ACC-2、ACC—M,3个细胞中均未检测到MyoD1基因的表达。结论:ACC细胞中,CDH13、RASSF2A、TFPI-2、MyoD1基因的甲基化为常见事件,甲基化可能为MvoD1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CDH13基因的表达可能与ACC的转移相关.

  • 标签: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 DNA甲基化 CDH13 RASSF2A TFPI-2 hMLH-1
  • 简介:目的建立稳定表达肾癌G250基因与基因佐剂hGM-CSF基因编码蛋白的的HEK293细胞。方法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表达肾癌G250基因与细胞因子GM-CSF基因的双顺反子pIG250-GM真核表达质粒导入HEK293细胞中;经持续G418压力选择和有限稀释法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用免疫组化、ELISA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目的蛋白在HEK293细胞中的表达。结果经600μg/mL的G418压力筛选后,获得了抗性细胞克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到表达G250的阳性细胞;ELISA方法检测到pIG250-GM转染组细胞培养上清中hGM-CSF的表达与空载体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到G250蛋白的表达,分子量约54Ku,与预期大小相符。结论成功建立可稳定表达肾癌G250基因与细胞因子GM-CSF基因的HEK293细胞,为研究防治肾癌疫苗的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 标签: 肾细胞癌 G250 HGM-CSF G418抗性 HEK293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Mn2+对庆大霉素导致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有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用庆大霉素作用于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造成肾损伤模型,MTT法检测Mn2+对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分光光度法检测Mn2+导致的SOD、LDH活力和NAG酶含量的改变;电镜观察Mn2+作用后HK-2细胞微结构改变.结果:Mn2+可使庆大霉素损伤的HK-2细胞增殖活力增加,降低LDH酶活力,减少NAG酶含量,升高SOD酶活性,减轻细胞线粒体肿胀程度和减少溶酶体膜的破裂.结论:Mn2+对庆大霉素导致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细胞氧化损伤、降低线粒体肿胀程度、保护溶酶体的完整性和减少溶酶漏出有关.

  • 标签: MN^2+ 庆大霉素 肾小管上皮细胞 氧化损伤 自由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红素处理MCF-7细胞不同时间,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分析法检测各组MCF-7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作用前后对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blot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生存蛋白及p2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MTT法检测结果显示雷公藤红素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P<0.05)且存在最大抑制浓度1μmol/L;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随着魟鱼骨素作用时间的延长G1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而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P<0.05)且细胞凋亡率随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明显升高(P<0.05);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随着药物作用时间延长,MCF-7细胞中的生存蛋白表达降低,p21蛋白表达逐渐增高(P<0.05)。结论雷公藤红素抑制MCF-7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停留在G1期,其机制可能与调控此两种蛋白表达有关,雷公藤红素可能成为未来治疗乳腺癌药物之一。

  • 标签: 乳腺癌 雷公藤红素 MCF-7细胞系 细胞增殖 生存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丁酸梭菌(CB)致敏树突状细胞(DCs)诱导免疫效应细胞(IECs)对BALB/c皮下BxPC-3移植瘤的抑制效果。方法BALB/c安全性评价实验:28只随机分为7组,实验第1天,取对数生长的BxPC-3注射于左下臂,14 d后测量各组皮下移植瘤大小,空白对照G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A~F组分别皮下注射不同浓度CB致敏的DCs和IECs。49 d后测量移植瘤的大小。BALB/c体内效能实验:28只BALB/c随机为7组,实验第1天,取对数生长的BxPC-3注射左下臂。14 d后,G组左下臂移植瘤注射无菌生理盐水,A~F组分别皮下注射不同浓度CB致敏的DCs和IECs。49 d后处死并分离皮下移植瘤,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皮下移植瘤病理切片,电子称称其重量并计算抑瘤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BALB/c生物安全性评价实验结果。A组(0.99±0.27) cm2最大,F组(0.45±0.20) cm2最小,其他组为B组>C组>D组>E组,其中D、E、F组与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4,P<0.05)。(2)BALB/c生物效能实验结果。A组(1.24±0.26) g,F组(0.77±0.22) g,其他组为B组>C组>D组>E组,其中D、E、F组与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64,P<0.05)。同时,F组抑瘤率高达46.52%,A组抑瘤率最低13.8%,其他组皮下移植瘤抑制率为B组<C组<D组<E组。结论CB致敏的DCs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诱导IECs抗BxPC-3移植瘤作用。

  • 标签: 丁酸梭菌 树突状细胞 免疫效应细胞 胰腺癌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 培育一个C57BL/6Jnu/nu新品系。方法 采用传统回交法把BALB/C中的基因导入C57BL/6J品系中。结果 历时5.5年经过11次回交10次自交,建立了一个C57BL/6Jnu/nu核心保种群,该品系与其背景品系C57BL/6J的同源率达99.9%以上。根据国际惯例可以命名为C57BL/6Jnu/nu

  • 标签: C57BL/6Jnu/nu裸鼠 小鼠模型培育
  • 简介:目的选择一种合理的建立瘢痕疙瘩模型的方法,能保持瘢痕疙瘩的生物学特性,为瘢痕疙瘩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分别采用去表皮瘢痕疙瘩组织移植和保留表皮瘢痕疙瘩组织移植两种方法制作瘢痕疙瘩的模型,观察各两组瘢痕疙瘩组织体积变化、持续时间等生物学特性变化规律,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模型组织体积变化结果。结果在组织移植后第2~8周,保留表皮组瘢痕疙瘩组织块较去表皮组瘢痕疙瘩组织块的增生明显增快(p〈0.05),维持时间更长。HE染色发现保留保留表皮组瘢痕疙瘩模型移植后第8周组织学形态与原瘢痕疙瘩组织相近。结论该模型操作方法简单,保留表皮瘢痕疙瘩组织移植方法建立的瘢痕疙瘩模型能获得更长的持续时间且更接近瘢痕疙瘩原有的组织学和生物学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建立瘢痕疙瘩模型的方法。

  • 标签: 裸鼠 模型 瘢痕疙瘩 表皮
  • 简介:目的:探讨益气化瘀解毒方药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以益气化瘀解毒方含药血清干预HepG2细胞后,观察24、48、72小时后细胞增殖状况;建立人肝癌移植瘤模型,分为7组,分别以益气化瘀解毒方、黄芪、莪术、重楼、壁虎、顺铂等药物干预3周,并设空白对照组,观察移植瘤生长状况。结果:各剂量含药血清组与不含药血清组之间的吸光度值差异明显(P<0.05);高、低剂量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体重比较:顺铂组用药前后差值变化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组间差异比较不明显(P>0.05)。成瘤体积比较:给药后瘤体积及差值比较,各组与空白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全方组分别与黄芪组、重楼组、壁虎组、空白对照组等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益气化瘀解毒方含药血清能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呈现量效关系。整方组对荷瘤体重无影响,益气化瘀解毒方全方较单味中药具有较强的抑瘤作用,其组方中药如莪术、重楼、壁虎均有一定程度抑瘤作用,其中莪术抑瘤作用较强;组方内主要单味中药发挥了协同抑瘤效应,使整方呈现出最强的抑瘤效应。

  • 标签: 益气化瘀解毒方 HEPG2细胞 增殖 移植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