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9 个结果
  • 简介:在西方美学史上,朗吉弩斯首先论述崇高问题,但他主要是把崇高作为文章风格,试图找出崇高风格的构成因素。伯克则发展了这种认识,将崇高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并使之美这一审美范畴相并列。把崇高美严格地区别开来,阐明它们各自的特点,这是伯克的首创。

  • 标签: 王尔德 童话 审美范畴 西方美学史 朗吉弩斯 文章风格
  • 简介:从进入文学的圣殿到今天,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可是当把它当作一种学术追求来进行自我拷问的时候,我却茫然不知所措了,只能谈一些心得.要获得做人的真品格我是搞文学批评的.曾经写过一点为学界所首肯的文章.我以为要能写出一点像样的文学批评,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把文学当作存在的本身来对待,从对它的持续不断的阅读中,获得一种做人的真品格.

  • 标签: 批评精神 精神历程 阅读批评
  • 简介:杨庆祥,1980年生。文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出版有著作《“重写”的限度》、《分裂的想象》,编著有《文学史的潜力》、《重读路遥》等。曾获《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2007年);《人民文学》年度青年批评家奖(2011年);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新人提名(2011年);第三届“在南方”最佳诗评人奖(2009年)。

  • 标签: 文学生态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中国人民大学 《南方文坛》 中国现代文学馆 书写
  • 简介:<正>她们或五六人、或上十人走成一列,仿佛经过统一选拔和训练,身材一般高,服饰一个样,一律举着黄伞,腰身挺直,目不斜视,款款而行,矜持、高贵、优雅。每走一步,她们身上的银饰就叮当作响,脚下的百褶裙摆如荷叶般展开,如涟漪般荡开,美感十足,动感十足。

  • 标签: 火把节 凉山彝族 服饰 彝人 黄伞 美感
  • 简介:写小说意味着,你从一条羊肠小道穿过,极有可能步入一片豁然开朗的天地,一片桃花源式的"乌托邦"。小说之于我,便是这样一个乌托邦,一个构筑于现实之外的虚构世界。尽管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也有残忍,也有不堪。小说凭借想象力来构筑房屋,一旦你达至"迷狂"状态,一砖一瓦,一梁一柱,就都有了灵魂。

  • 标签: 小说叙事 汪曾祺 迷狂 创作谈 《受戒》 大淖记事
  • 简介:本文从文化学中的媒介研究视角出发,截取了德语文学史上的两个断面——1800年前后及1900年前后,着力考察此间文学现象与其所处时代语境中的媒介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通过对媒介相关的概念的厘清,尤其是通过对由德国媒介哲学学派建立的“使者”模型的引介,为特定时期的德语文学作品的解读定位提供了新的可能。

  • 标签: 文化学 媒介研究 使者模型 文字文化 影音文化
  • 简介:关于什么是国学,国学当代文学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等问题,学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发表粗浅的看法,就教于文学界的朋友们。一何谓国学简单地说,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通称。中华各民族从古代到今天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时代的蒙学读物、习俗、礼仪、语言、文字、天学、地学、农学、医学、工艺、建筑、数学数术方伎、音乐、舞蹈、戏剧、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思想、心理、信仰、宗教、政治、社会组织、伦理道德等,都在国学的范围之内。

  • 标签: 当代文学 国学 中国传统文化 蒙学读物 诗词歌赋 社会组织
  • 简介:“纤维艺术”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在于纤维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陌生则在于大多数人不了解被冠以“艺术”二字的纤维制品是何种表现形态。按照现行的高校专业教材《纤维艺术》一书中的定义:“纤维可分为天然动、植物纤维和人工合成纤维两类。纤维艺术即是用所有这些材料,以编织、环结、缠绕、缝缀等制作手段来塑造平面、立体、空间造型的一种艺术形式。”可见“纤维艺术”这个名词虽然在二十世纪才出现,但其源头早已根植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工艺美术传统之中。

  • 标签: 纤维艺术 壁毯 手工艺
  • 简介:<正>一杨贵妃是绝代的盛唐美人,她不仅洞晓音律、擅长歌舞,还会写诗。《全唐诗》中只存留杨贵妃一首诗《赠张云容舞》:"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枭枭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张云容是贵妃的侍女。宋李昉等撰的《太平广记》卷69女仙14上载有《张云容》传奇,出自唐末道士杜光庭著的《仙传拾遗》。写唐元和

  • 标签: 杨贵妃 张云容 绣岭宫 步摇冠 长恨歌传 《全唐诗》
  • 简介:空间地方的二元关系是空间研究的永恒命题。在新媒介时代,新媒介的拟态文化重塑了空间地方的关系。空间生产在遵循消费主义逻辑的同时,也激发出新的地方主义信仰。这一空间地方的深刻矛盾通过粉丝文化、网络亚文化、原教旨主义思潮乃至网络恐怖主义等等多重面相彰显出来,制造了愈演愈烈的全球风险文化。当下,新媒介文化化解空间危机的努力主要围绕朴素的地方主义策略、El常的话语策略和超越的乌托邦策略展开。这提示我们通向“希望的空间”的道路

  • 标签: 新媒介文化 空间生产 微文化 地方主义
  • 简介:本文以河南省各高校音乐鉴赏课为主体,通过实地调查、搜集教材,来分析省内各高校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从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 标签: 高校音乐鉴赏课 教材 分析
  • 简介:阅读《迷冬》,首要一个问题,就是胡发云究竟采取怎样一种形式从怎样一个节点切人对于“文革”那段历史的艺术表现。这一方面,一个很大的观念误区,就是只有对于“文革”苦难一种血淋淋的真切展示,方才算得上是对于“文革”的一种直面表现。

  • 标签: 胡发云 长篇小说 生命伦理 革命伦理 碰撞 对峙
  • 简介:杜甫对姜夔有着很大影响。姜夔的联章五言古诗《昔游诗》十五首,将二十多年的生活用纪行的方式体现出来,其写法受到了杜甫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在结构上,对杜甫借鉴甚多,而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思力,也他对杜诗的体认是分不开的。不过,姜夔学杜,并非亦步亦趋,他以水路为描写中心,以对人物的刻画来写大自然的变化,以及水路行旅的主观体验等,都有自己的体验。姜夔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都颇有渊源,但二派虽然学杜,往往都需要一个中间环节,姜夔则认为可以直接学习杜甫,不必经过一个过渡,因此,他的《昔游诗》就体现出超越的气度,从而与江西和江湖诗人都区别了开来。

  • 标签: 杜甫 姜虁 《昔游诗》 联章 江西 江湖
  • 简介:王国维的“隔不隔”说源于叔本华对概念直观的区分,源于近代西方美学感性理性二元对立的思想传统,它与中国古代诗学“赋、比、兴”的批评范式是错位和矛盾的。正是这种错位和矛盾,使王国维把比、兴斥为隔。长期以来,我们不仅未能意识到王国维诗学内部存在的这种断裂,把“意境说”看作中西美学的某种融合,而且进一步用image等西方的诗学范畴来阐释和重构中国古代诗学,称之为对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阐释”,这种方式造成对传统诗学的某些最重要的精神和价值的遮蔽和压抑,应当进行认真的反思。

  • 标签: 隔与不隔 赋比兴 王国维 现代阐释
  • 简介:叶燮的《原诗》写于布瓦洛《诗的艺术》创作的前后10年内。两位文学理论家以同样批判性的眼光观照了作家所处的文学环境,并且有共性地认为真正的成熟,不是否定他物存在,而是鼓励和包容不同的声音。古为今用的标准就在于,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找到有利于当下文学发展的部分,使得文学自身强大起来。

  • 标签: 《原诗》 古典文学 叶燮 艺术 正视 文学理论家
  • 简介:《野草》所反映的鲁迅内心深处的孤寂之感和绝望意识,不仅仅是作者生命个体独自一人的,同时也是整个时代广阔而深沉的精神现象——坚持追寻精神的独立和自由意志,坚定地反抗现实层或思想层的绝望。《野草》是鲁迅全部生命哲学的诗话抒写,是反映鲁迅意志和"野草精神"的独特诗学文本。鲁迅的人格意志、黑暗虚无、绝望孤独的情绪都得到了象征性的隐喻书写。

  • 标签: 孤寂 绝望 野草精神 美学蕴藉
  • 简介:端午节一过,气候突然转至连续40℃高温,山城重庆,几乎所有的防空洞——这些二战时期遗留下来的防御工事——被——打开,以供市民纳凉.在市中区的商业步行街,从各种商场、超市、电信营业厅和银行大厦里吐出来的冷气,霎时,像经历了一个瞬间的轮回,将整个步行街退回到去秋.这些被遗弃的地窖、冷库,和冰柜一样站立在大地上的楼宇,凌乱地杵在因为提速建设,而被炼红的城池.当子午的灯红酒绿一过,到了喧嚣静寂接壤的时分,一些现代人就会忆及屈原的《天问》,或另一些遥远国度里,诗人夏尔们的诗歌:永远展翅于黎明,歌唱这麻烦的大地……

  • 标签: 创作创造性 创造性写作 诗人创作
  • 简介:<正>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论及民族文学遗产问题或者谈到鲁迅的《拿来主义》的时候,某些论者将"拿来主义"同民族文学遗产继承问题联结起来。在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讨论:一是鲁迅的"拿来主义"到底是在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二是为什么不少人认为"鲁迅在对待民族的文学遗产问题上提出了有名的‘拿来主义’",乃至"《拿来主义》是鲁迅在30年代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

  • 标签: “拿来主义” 中国古代文学 外国文学 文学才能 送去主义 共同原则
  • 简介:<正>一口气读下去,你会感到呼吸困难,你可能会被一些生硬的意象词语噎着,被意象艰涩的句子哽咽在喉。当你慢慢地缓过气来的时候,你才看到高远的蓝天,蓝天上漂浮的白云;辽阔的大地,大地之上盛开的油菜花。起初,我读昌耀,就曾有这样的感觉。对于江帆的诗,你需要静静地坐下来品读,就像享用一道功夫茶,一个意象、一个句子,以及整首诗歌的结构铺陈都需要在一种辽阔而安详的内心氛围中进行。

  • 标签: 直觉思维 呼吸困难 江帆 风马旗 诗所 边塞诗
  • 简介: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是一部经典女性文学作品。《紫色》(1982)核心叙述了女主人公西莉的蜕变历程:自我否定→自我发现→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表达→自我肯定。本文发现:通过“他者”话语,沃克塑造了一个在自身和“他者”(她的女朋友)的动态关系中成长的西莉形象。借助雅克·拉康的心理分析理论,本文作者主要分析了西莉从无意识客体渐变成有意识主体的过程。本文揭示了深陷男性囹固的黑人女性的艰难抗争过程。

  • 标签: 自我 姐妹情谊 他者 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