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总是生活在主体和客体两个世界之中,如何在人物塑造中真正把握好这两个世界的内在关系,是作品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问题.方方小说在人物塑造艺术上对该问题给予了新的理解与操作,从而使人物达到了两个世界的审美统一.

  • 标签: 方方 小说 审美统一
  • 简介:一关于阿Q形象的研究。六十多年来一直是现代文学领域讨论的重点。纵观它的整个研究趋向,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研究的中心大都把对阿Q形象的研究作为探寻鲁迅早期思想的突破口;或者通过对阿Q形象的批评达到社会政治、思想批评的效果,注重了阿Q形象的思想价值的分析而忽略了对阿Q形象的审美价值的把握。因此,阿Q形象的阶级来源、阿Q式革命的性质以及“精神胜利法”的阶级归属等问题的讲究,已成为一套固定的研究内容和模

  • 标签: 审美特征 思想价值 现代文学 审美价值 精神胜利法 创作特色
  • 简介:摘要当下热播的新版《红楼梦》,将大观园中的种种风流旖旎又带回观众面前。抛去精致的服食、如梦似幻的场景和空灵的配乐不说,真正能将所有爱“红”之人打动的,依旧是这一场闺阁幻事之中所体现出来的悲情痛感。本文即试就《红楼梦》一书中人物所体现的悲剧色彩作简要分析。

  • 标签: 红楼梦 悲剧色彩
  • 简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女性主义逐渐发展到第三阶段,犹太女性主义开始使用一名叫做莉莉丝的恶魔来作为女性的楷模。本文以介绍犹太教传说中的女恶魔莉莉丝为开端,说明这个离经叛道的亚当的妻子从一个人人畏惧的魔鬼,到被女性主义者认为是一名完美的现代女性。通过莉莉丝与代表了传统女性的夏娃进行对比,突出了莉莉丝与传统犹太女性相比所具有的独立精神和自由主义。犹太女性主义者通过莉莉丝这一特立独行的人物来打破犹太教对女性的规则束缚。

  • 标签: 莉莉丝 夏娃 女性主义
  • 作者: 宋智慧(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 学科: 社会学 >
  • 创建时间:2009-10-20
  • 出处:《赤子》 2009年第10期
  • 机构:摘要:“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一词,现在是美国语言中的一个常用短语,它源于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现实主义者: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一直以来大多数文学批评家从“黑色幽默”方向入手解读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但现将焦点集中于探讨作者如何应用陌生化技巧在书中塑造“反英雄”人物,使人们在一出荒诞幽默的喜剧中去悲哀、去重新感受战争的残酷、社会的黑暗。
  • 简介:李焕章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青海籍诗人。据赵宗福选注的《历代咏青诗选》介绍,李氏系今湟中县李家山乡人,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故于公元1924年。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人,次年礼部会考,廷试第一等,签分度支部制用司主事。入民国后,历任西宁县议会会长、教育会会长、内务科科长等职”,还当过贵德县皮毛局局长。他一生写了许多作品,主要有《惜阴轩诗草》、《惜阴轩诗话》、《寡过堂日记》、《弁言实业杂论》等。诗作中的佼佼者《暮春之初过拉计山》、《虎台怀古》、《湟中杂咏》、《贵德竹枝词》被选入《西宁府续志》卷之十·志余,得以保存与流传。

  • 标签: 历代咏青诗选 藏族社会 诗草 选注 志余 西宁县
  • 简介:被“四人帮”封锁多年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一九七一年夏季对教育战线形势和知识分子状况的正确估计,揭穿了“四人帮”炮制“两个估计”的反革命阴谋,砸碎了长期以来套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枷锁,也使受“四人帮”残重破坏的民族教育事业获得了新生。青海民族学院是一九四九年在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遵照毛主席“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这一伟大教导,以“抗大”为榜样,逐步发展成为今天这样初具规模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项建设人才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文化大革命前,毛主席的教育革命路线和党的民族政策在我院始终是占主导地位的,在这

  • 标签: 少数民族干部 民族政策 民族问题 民族教育 青海民族学院 精神枷锁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