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8 个结果
  • 简介:青海省及南北地震带地震趋势研究1.青海省地震强度预测马尔可夫方法是研究随机事件变化趋势的一种方法,预测对象的变化常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带有随机性,而地震事件正好符合这一特点,所以对地震时、空、强的预测可采用马尔可夫方法预测。_我们采用马氏链的方法...

  • 标签: 南北地震带 地震趋势 活跃期 地震活动水平 初始概率 最大震级
  • 简介:从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分布探讨青海地区地震活动的起伏特征,认为目前该地区处于地震活动的相对平静时段,未来1~2年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另外从区域垂直形变场、区域应力场的转变,以及青海东部地区地下水趋势性下降等资料进一步论证了这种地震活动起伏现象

  • 标签: 地震幕 活跃 平静 应力场调整
  • 简介:本文对青海省500hPa高空四季温度经过聚类分析、趋势分析和谱分析,揭示出青海省500hPa高空春、夏、秋、冬四季温度的演变趋势。各季温度存在着明显的振荡周期,秋、冬温度普遍存在5.3a左右振荡周期;春、夏季温度存在lOa左右周期。各站500hPa高空温度与地面气温相关最好的是春、夏季,最小的是秋季。

  • 标签: 气候异常 500hPa 温度变化 青海
  • 简介:我省于1994年6月完成了公众气象服务效益问卷调查和行业气象服务效益专家评估。根据自愿付费法数学模型,计算出市镇居民每人每年愿意为天气预报付费9.5元;乡村为5.1元。每年公众气象服务总效益为2848万元。采用"德尔斐法"评估行业气象服务的成本与效益比为1:32。气象服务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总效益为37909万元。

  • 标签: 公众 行业 气象服务 效益 评估
  • 简介:根据青海省近40a(1962~2002年)冰雹灾情统计资料,研究了青海省雹灾发生频次、受灾面积及成灾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雹灾发生频数自上世纪60年代逐渐上升,80年代出现高峰值,90年代后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青海省冰雹灾害发生的时间为5~10月,其中6、7、8月,占总雹灾频次的89.83%;冰雹灾害属夏季多雹区类型,呈单峰型变化,东北部共发生雹灾620次,占总雹灾频次的86.35%,成为全省雹灾高峰区,但是雹灾高峰区与冰雹发生高值区并不一致。雹灾面积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全省雹灾发生频次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丽序列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即年雹灾受灾面积与年冰雹频次之间关联度较为密切。雹灾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受灾程度随冰雹直径的增加而增加,成灾率也随之增大;冰雹直径超过40mm后,对作物的灾害是毁灭性的。

  • 标签: 青海 冰雹灾害 发生频次 受灾面积 成灾率 时空分布
  • 简介:本文在分析各气象因素单独确定的牧草气候生长季的基础上,根据因子限制定律,确定牧草最终的气候生长季,这对全省农牧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及远景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天然牧草 生长季 分布规律
  • 简介:利用青海地区1900年以来5级以上强震目录探讨了省内各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基本状态,结合累积应变能释放现象讨论了各地震带现今地震活动所处的状态。结果显示,青海地区4个地震带强震活动存在明显的平静与活跃的交替特征,这是普遍的宏观规律,但平静与活跃的特点具有差异性。伴随各地震带地震活动状态的不同,其累积应变能释放呈现加速或减速的特征。

  • 标签: 强震活动状态 地震带 应变能
  • 简介:1引言我省海拔高、温度低,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全年生长一季,生长季5—9月,而冰雹也主要发生在这几个月。由于雹云的尺度小,生命史短、局地性强,冰雹的落区覆盖范围大,给冰雹的预报和预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使用雷达探测,在有效的范围内,不但能够提供雹云的回波垂直分布结构等,更主要的是能够较准确地判断出回波

  • 标签: 东部地区 冰雹路径 冰雹过程 雹云 大坂山 拉脊山
  • 简介:利用青海湖流域1958~2007年气象、水文资料和大小型蒸发量对比观测资料,计算了青海湖月季年降水量、蒸发量、入湖地表(下)径流和水位高度变化序列,并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这些要素的年代际变化规律及其特点。结果表明:1958年以来,青海湖湖面年降水量(蒸发量)、入湖的年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呈缓慢增多(减少)的趋势,月平均最高水位,正好处在湖面降水量最大、水面蒸发量相对较小和入湖地表(下)径流总量偏大的时段之内。年水位高度变化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年水位高度的变化倾向率为每10a下降0.734m。在1960~2007年的48a中,水位持平和上升年份只有15a,占总年数的31.4%,而水位下降年数为33a,占总年数的68.8%。水面年蒸发量大于900mm(小于875mm)的17a(22a)中,有1.2a(12a)水面下降(上升),流域年降水量及径流明显偏多的当年和次年水位上升,反之则水位下降。如果将来的气候与近48a类似,水位每年平均下降6.79cm,水位还要持续下降83a,一直到2090年水量收支才能达到平衡,那时水位才不再下降。

  • 标签: 青海湖 水量平衡 计算 变化
  • 简介:摘要:在自然资源中,矿产资源不仅作为资源的重要成分之一,也为社会发展贡献了很多。青海凭借自己地理优势、环境优势、广阔领域成为一个资源省。其中矿产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建立新中国以来,在矿产资源的开发方面取得不少成就,特别是青岛省矿产的开发,发现了很多重要的矿产资源。形成了相对系统化的开发体系,保障了青岛经济的发展。在要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矿产资源各方面的了解规划,后期的勘查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矿产资源 开发 战略 研究
  • 简介:青海是自然灾害严重的省份,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给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减轻气象灾害,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赞誉。

  • 标签: 在改革中快速 天气工作 工作在改革中
  • 简介:建立了包含青海湖水下地形的流域DEM(LBD);利用LBD和各时期水位数据,计算湖泊面积和水量;利用LBD和遥感影像,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最终实现一万多年来湖面时空变化的动态模拟。结果表明,青海湖东西两岸的退缩幅度明显大于南北两岸,水位降低对于青海湖湖岸形态有很大的影响;利用恢复水下地形来进行水量计算,简单易行。

  • 标签: 青海湖 水下地形 湖面变化 湖泊水量 三维模拟
  • 简介: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成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青海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在维系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特殊地位。长期以来.青海省存积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开全国先河.确立“生态立省”战略.并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 标签: 全球气候变暖 青海省 国家生态安全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主体部分
  • 简介:2005年5月13日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大乌斯出现了罕见的气象灾害,本文通过分析茫崖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发现,复杂多变的恶劣天气是导致此次中型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从高空资料和多个物理量场资料初步揭示了春末夏初茫崖风雷交加天气的成因。为今后精细化预报服务工作的开展积累了经验。

  • 标签: 茫崖 气象灾害 分析
  • 简介:如何做好学校的雷电防护工作,保护在遭受雷击时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减少雷击对教学设备的损坏等防护措施,不仅有利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对各种数据的保护工作也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学校建筑物防雷保护在防直击雷、感应雷击、雷电波侵入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做了一些分析。

  • 标签: 中学 建筑物 防雷 检测 设计
  • 简介:利用青海省38个测站1960~2006年4~10月冰雹、雷暴日数资料,其中24站有连续的温度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分析了青海冰雹、雷暴的时空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发现:47a来38站平均雷暴、冰雹日数的年内分布都为单峰型分布,雷暴和冰雹日数都在7月达到峰值;年平均冰雹、雷暴日数均具有明显的线性下降趋势,平均冰雹、雷暴日数空间分布特征呈南多北少的纬向分布;年冰雹日数在海南地区、玉树西北部和海西西部地区(负变化)与其它地区呈反位相变化关系;年雷暴日数在海西北部大柴旦地区、海北祁连和海东西宁地区(正变化)与其它地区呈反位相变化关系,变化敏感区位于年平均冰雹、雷暴日数大值区。7月份海东、海西及果洛地区冰雹、雷暴日数与其温度无显著的相关性,海南、海北地区冰雹、雷暴日数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黄南和玉树地区冰雹日数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

  • 标签: 强对流天气 冰雹 雷暴 气候响应
  • 简介:本地化节目插播是中国气象频道节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地化、精细化和特色化气象服务的重要手段。本文详细介绍了何为本地化节目插播及其重要意义,然后结合青海现状,对青海本地化节目内容进行了合理规划和编排,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确立了发展方向和可行性目标。

  • 标签: 气象频道 本地化 节目插播 核心收视群
  • 简介:本文应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MICAPS的半成品资料,在微机系统上以人~机交互的方式,从判断500hPa天气尺度的环流形势场入手、计算位势不稳定能量指数、雷雨预报指数及地面湿度等,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的强对流短期预报系统。

  • 标签: 对流天气 短期预报 地面资料 环流形势 青海 500hPa
  • 简介:在方案中较系统地总结了本省人工防雹作业及指挥中涉及到的天气气候特征、作业指挥方法、监测指标以及作业实施方案,对本省人工防雹作业及指挥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人工防雹 作业 指挥 天气气候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