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糖尿病伴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心绞痛疗效评价。方法125例患者信封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8例,常规治疗加用复方丹参片,3次/d,3粒/次。治疗组67例,常规治疗加用益心舒胶囊,3次/d,3彬次,疗程均为8周。结果临床总有效率、心电图改善率、硝酸甘油月消耗量下降比例,治疗组分别是82.1%(55例),61.7%(41例)和54.9%,而对照组为36.8%(21例)、32.3%(19例)和34.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益心舒胶囊治疗糖尿病伴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心绞痛有效。

  • 标签: 糖尿病 冠状动脉支架 心绞痛 益心舒胶囊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鞘管拔除后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措施,方法:120例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拔管前给予生理盐水静滴,拔管时局部使用利多卡因于鞘管周围浸润麻醉,对照组未经上述处理直接拔管。结果:预防组共发生血管迷走反射2例,发生率为3.3%,对照组心血管迷走反射发生9例,发生率为15%,(P<0.05)。结论:应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输注生理盐水可有效预防拔除鞘管后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鞘管拔除 血管迷走反射 预防 冠心病
  • 简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老年人常见病。是粥样硬化病变致使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影响冠状循环血流,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本文回顾分析我科2009年来采用中药治疗的36例CHD患者临床资料,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中医治疗 冠状动脉狭窄 2009年 循环血流 心肌缺血
  • 简介:因肝素在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抗凝时,手术中难以监测性和可能的致血小板减少症等问题,引起了医生的顾虑。近年来,低分子肝素在这类手术中的抗凝方案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综合相关文献,介绍了低分子肝素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使用相关问题。

  • 标签: 肝素 低分子量 依诺肝素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心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74例(2020年9月至2021年11月),随机分为双心护理的观察组(37例)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7例),观察2组负性情绪、心脏事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AS、SDS评分低,心脏事件发生率低,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双心护理,能减轻负性情绪,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值得借鉴。

  • 标签: 双心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搭桥术 预后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罹患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在经过64层螺旋CT诊断后,对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意义。方法:针对我院78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予以样本选取,2020.07~2022.05时间段设置为采样时间范围,利用分组对照模式,分析诊断方法准确性,密封信封抽选分组,39例对照组患者利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39例实验组患者利用64层螺旋CT诊断方法,纳入统计不同组别患者(1)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率;(2)检查图像质量。结果:实施检查工作后,实验组相比较对照组,患者检查图像质量、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性,且图像显示成功率均为100.00%,(P<0.05)。结论:通过对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实施64层螺旋CT诊断方法,可及时检出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同时,检查过程当中费用低廉,安全可靠,因此,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64层螺旋CT 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 临床价值 准确性
  • 简介: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行介入治疗的ACS患者112例,入院采血后立即予阿托伐他汀80mg口服,此后每日予阿托伐他汀40mg口服维持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血脂变化,随访药物安全性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无改变(P〉0.05)。治疗后1个月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如下(肌痛3.6%、无力10.7%、腹泻0.9%),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总发生率31.3%(心肌梗死后心绞痛24.1%、心力衰竭6.3%、心源性死亡0.9%)。结论ACS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早期服用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血脂水平,且不影响肝肾功能,除无力外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强化他汀治疗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1年和15年内再次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方法1998年1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医院心内科行PCI术或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病历资料完整并接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的冠心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取患者静脉血进行与氯吡格雷代谢有关的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型检测,并据此将患者分为正常代谢型组(*1/*1)、中间代谢型组(*1/*2和*1/*3)和慢代谢型组(*2/*2、*2/*3和*3/*3),回顾性分析患者PCI术后1年内和首次PCI术后15年内再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情况与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210例患者,男性148例,女性62例;年龄49-84岁,平均(67±10)岁;行首次PCI术者163例,行2次PCI术者47例;单独行PCI术者185例,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者25例。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者分别为158、156和91例。正常代谢型组、中间代谢型组和慢代谢型组PCI术后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3%(13/98)、24.7%(23/93)和31.6%(6/19),慢代谢型组和中间代谢型组的发生率分别是正常代谢型组的2.37倍和1.86倍。携带CYP2C19*2或*3等位基因是PCI术后1年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1.781,95%置信区间(CI):1.042-3.046,P=0.035),适量饮白酒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防护因素(OR=0.054,95%CI:0.175-1.016,P=0.045)。正常代谢型组、中间代谢型组和慢代谢型组首次PCI术后15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2.7%(32/98)、33.3%(31/93)和36.8%(7/19),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糖尿病(OR=3.243、95%CI:1.245-5.165,P〈0.05)和有冠心病家族史(OR=2.683,95%CI:1.232-5.359,P=0.006)是PCI术后15年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细胞色素 P450 酶系统 多态性 基因
  • 简介: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治疗组,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方案治疗;同期再选择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及血管再通几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推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案效果突出,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应用盐酸有美托咪啶镇静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择期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有美托咪啶联合瑞芬太尼治疗,对照组采用20%中长链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治疗,观察2组患者镇静评分、谵妄发生率、停药后唤醒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学压及心率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VAS视觉评分法评估治疗后患者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Riker镇静躁动评分为3~4分39例,高于对照组的3-4分30例(P〈0.05);观察组血压、心率不良事件发生几率为7.19%,低于对照组的19.0%(P〈0.05);观察组谵妄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的59.5%(P〈0.05);观察组停药后唤醒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采用盐酸右美托咪啶辅助镇静镇痛的临床效果屁著,可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缩短停药后唤醒时间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盐酸右美托咪啶 镇静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期间收治的ACS患者70例,全部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术后药物干预中,一组(n=35)给予氯吡格雷药物干预,设为研究A组,一组(n=35)给予替格瑞洛药物干预,设为研究B组。展开为期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随访期限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血小板聚集率。结果:随访期限内,研究B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研究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后2h、8h,研究B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研究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后24h、1个月、6个月,两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行介入治疗,术后给予替格瑞洛药物干预,能够减少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降低血小板聚集率,药物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介入治疗 替格瑞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脏康复治疗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限定为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选取时间:时间为2022年1月到2023年6月,共计60例,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脏康复治疗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干预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脏康复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术后患者身体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长期生存率。

  • 标签: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心脏康复治疗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炎症细胞介导的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重要机制,因此抗血小板、抗凝、抗炎、稳定斑块是ACS早期治疗的关键环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近年研究ACS最常用的炎症指标。被视为不稳定斑块的标志之一。大量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可降低炎症因子的浓度,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稳定斑块.防止或延缓斑块破裂。本文旨在比较国产血脂康与进口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的短期抗炎作用。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阿托伐他汀 抗炎作用 血脂康 高敏C-反应蛋白 不稳定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2月-2023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接诊的7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采用中医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绞痛 中医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护理管理流程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护理效果。方法:采用单双号法将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74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参照组(n=37)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n=37)应用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护理管理,对比两组心功能、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护理后LVEF、6MWT均较参照组更高,且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应用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护理管理可改善心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值得推广。

  • 标签: 胸痛中心模式 优化护理管理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 简介:目的观察并比较丹红注射液对经皮冠状动脉直接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安全性和机制。方法诊断符合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治疗组(丹红组)和对照组,持续治疗14d。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血清脑钠肽(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浓度,心脏彩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心肌的纵向应变(longitudinalstrain,LS)和径向应变(radialstrain,RS),记录一般临床资料、症状、心电图变化、住院期间死亡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①共入选71例患者,丹红组36例,对照组35例,两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术后3d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CK、CK-MB、cTnT)峰值及治疗14d后BNP、ET-1比较,丹红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LVEF、LS、RS、ST段的回落(ST-segmentresolution,STR)≥70%的比例,丹红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丹红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住院期间死亡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③丹红组有3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均可耐受,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冠脉微循环、减少梗死心肌、保留左室收缩功能、减少梗死后心绞痛发作。这些作用可能与ET-1水平降低有关。

  • 标签: 丹红注射液 急性心肌梗死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心肌缺血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替罗非班冠脉内给药致血小板减少进行药学监护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替罗非班冠脉内给药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的药学监护,在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时,分析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及时停用可疑药物替罗非班并建议输注血小板纠正。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停用药物并采取适当措施后,患者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结论:替罗非班冠脉内给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协助医师规范使用药物,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 标签: 替罗非班 冠状动脉内给药 血小板减少 药学监护 临床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