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2 个结果
  • 简介:急性、严重的大量失血,可导致包括患者机体凝血障碍在内的严重病理生理紊乱。此时,需要对包括病因在内各种情况进行紧急处置,快速、合理地输注大量血液或血液制品往往对拯救生命起到关键作用。定义及病因大量出血一般指失血量占体液总量30%以上的急性失血。由此关联的大量输血,国际上有以下3种定义。124h内输血量≥8~10u红细胞(每单位以450mL±10%)计,即接近或超过总血容量。

  • 标签: 大量出血 输血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切口感染往往是导致老年骨科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护理,防止切口感染成为现阶段老年骨科手术临床医护人员首要任务。方法本文选2014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骨科就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10000例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研究,主要护理对象为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47例,以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关于切口感染的规定作为参照标准。结果我们认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后要加强护理。要确保手术室的新风量以及换气次数,及时关闭对手术室的闷,防止细菌滋生和入侵。在调查的47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当中,有28位患者的手术部位是颈部、肩部以上部位,占59.5%;手术时间>3h的24例,占51%;手术时有实习生参观的10例,占21.2%。讨论文章就骨科患者合并切口易感染的原因进行了解析,我们提出高龄患者容易在术后感染,侵入性操作的实施可以说为细菌的入侵提供了渠道,抗生素的使用要谨慎。

  • 标签: 骨科手术 切口感染 因素 护理跟进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并讨论预防策略。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本院随机抽取的血常规检验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100例/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进行血常规检验,其中观察组在总结以往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后采取预防措施。

  • 标签: 血常规 检验结果 因素 预防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内孤立性占位病变的误诊原因及诊治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45例在2016年1月-2017年3月期间与我院接受治疗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内孤立性占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接受过CT检查,将CT检查结果与最终手术病理结果比较,总结肺内孤立性占位病变的误诊原因及诊治策略。结果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诊断肺内孤立性占位病变的符合率为75.56%;45例患者接受胸腔镜微创技术治疗后全部康复出院。结论CT检查诊断肺内孤立性占位病变的符合率有待提升,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征象复杂是导致误诊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对于难以确诊的病变综合应用胸腔镜微创技术可有效提升诊断准确率和诊出率。

  • 标签: 肺内孤立性占位病变 误诊 原因 诊治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策略。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这段期间内,对来我院进行血液细胞检验的受检者进行血液标本采集,对比标本分析结果差异性,并分析影响检验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抗凝剂配比、放置温度以及储存检验时间均会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结论采血部位、配比抗凝剂方式、放置温度以及储存检测时间都会影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所以在检验血液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控每个环节,从而提升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 标签: 医学检验 血液细胞检验 质量控制策略
  • 简介: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急危重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PTE患者其病死率高达58%,血流动力学稳定的PTE患者其病死率也在5%左右[1-2],而其如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则病

  • 标签: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诊断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常规操作置管和依据麻醉起效判定置管方向,两种策略在置管中出现异感和置管困难的影响,总结腰麻硬膜外针中针操作经验。方法2016年2月~2017年1月,医院临床择期进行腰麻的对象1000例,双盲分为两组操作,记录置管顺畅以及困难情况,每组500例,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第一组按照常规操作腰麻后直接置管,第二组进行腰麻注射后,询问患者本体感受,问询“左或右、或双下肢一起出现热感或麻木感”,判定硬膜外针方向的偏向,选择合适的置管方向。对比两组麻醉置管情况。结果第一组出现置管困难或异感发生185例,第二组出现置管困难或异感发生20例。结论腰麻硬膜外针中针注药后若出现单侧麻醉,则失败风险较高,在据此调整置管方向后,仍然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麻醉效果。腰麻后问询患者麻醉感可以给置管方向提供可靠的判断。

  • 标签: 腰麻 硬膜外穿刺 针中针操作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国际惯行的ICD-10的疾病分类编码方法,对患者病历首页疾病及手术操作编码进行质量控制,以期提高编码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法以数字随机法将本院录入的病案以110的比例进行病案核查,记录其错误问题。结果在主诊断编码、其他诊断编码、手术操作编码中,月平均错误率最高的为主诊断编码,达到15%。采用PDCA对其进行持续性质量改进后,每月编码错误率大幅下降,其中主诊断编码的错误率从最初的最大值23%持续性下降为最小值12%,而其他诊断编码的错误率从起初的最大值20%持续性下降为最小值5%,手术操作编码的错误率从起初的最大值10%持续性下降至最小值7%。结论通过PDCA对ICD编码进行质量改进,可以提高编码的准确性。

  • 标签: 病历 编码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饮片质量现状以及改善策略。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药材市场流通的中药饮片样本300份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中药饮片质量情况,并探讨改善策略。结果本次研究中中药饮片不合格产品共计16例,不合格率为5.33%,不合格主要原因为原料不合格、炮制技术不合格、贮存问题等。结论目前市面上流通的中药饮片中部分药品存在不合格情况,对中药饮片质量进行管理,优化中药饮片制作过程以及加强中药饮片质量检测都能够比较好的改善其质量,从而保证中药饮片的用药安全。

  • 标签: 中药饮片 质量现状 改善策略
  • 简介:摘要分析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护理干预策略。目的我院在2015年11月份到2016年11月份收治60例外固定支架术胫腓骨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划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行针对性的临床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满意度指标。结果观察组护理率为83%,对照组护理率为56%,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患者,并且在临床上多加观察和护理,能保证患者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 标签: 外固定支架 胫腓骨骨折 临床护理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腹腔分流术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96例行腹腔分流术的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采取综合性护理进行分组;对照组占43.75%(42/96),采取基础性护理;观察组占56.25%(54/96),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性护理;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OS评分),判定患者的预后,并以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作为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GOS评分判定的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ADL评分、Fugl-Meyer评分提高幅度、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可协同提高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的腹腔分流术治疗效果,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正常压力脑积水 腹腔分流术 综合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诊治策略。方法对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曾于我院处接受过治疗的60例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曾经在2017年度接受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手术治疗方法为常规开腹取石术或),另外30例于2018年度接受治疗的患者为分析组(手术治疗方法为借助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微创取石碎石术),分析不同手术方法在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诊治效果。结果分析组患者治疗效果中,治疗总耗时、手术切口的大小、手术出血量均要少于对照组患者,且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创伤小,取石效果好,手术效果较好。

  • 标签: 胆囊结石 胆总管结石 治疗策略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护理策略。方法选择2015-2017年在我院进行就诊的100名患者进行随机分配,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操作,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操作上给予系统操作护理,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38.26±32.15)min、(305.66±42.36)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58±15.30)ml、(85.90±15.23)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26±1.58)d、(10.69±2.96)d,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系统的护理措施可帮助缓解手术治疗期患者的不良情绪,缩短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轻疼痛,值得提倡应用。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手术室护理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患者睡眠障碍的集束化护理策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睡眠障碍患者100名,护理人员将100名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就诊日期的单双数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本次研究中,着重于对观察组的患者加强集束化护理干预,而对照组采取最为传统的简单护理,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采取不同护理模式后的睡眠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88.32±2.35)、护理满意度评分(96.24±2.25)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对照组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76.35±2.53)、护理满意度评分(82.69±2.42),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护理研究数据均具有研究意义(P<0.05)。结论将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运用于我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睡眠障碍患者中,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同时能有效的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各项操作技术等各项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睡眠障碍 集束化护理 护理策略
  • 简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广大居民的社会经济水平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如居民经济收入提高、饮食结构改变、营养摄入过量、体力活动减少和精神压力增加等,不良生活习惯使越来越多的人面临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的威胁,由此导致的包括糖尿病在内的慢性病患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防治形势严峻,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有效管理和干预是当前我国糖尿病防治的重要工作内容。国际社会针对慢性病管理的主要经验为基于社区进行管理.美国、德国、芬兰、上海等国内外相关实践也表明。

  • 标签: 糖尿病 社区管理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站ELISA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策略。方法我站从2017年5月始,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优化ELISA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与管理,随机选取2017年3月-4月期间(常规质量控制与管理)与2017年7月-8月期间(优化质量控制与管理)各4000份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对比两段时期内的标本检验合格情况。结果与2017年3月-4月对比,2017年7月-8月期间标本采集不合格率、工作人员差错率、标本检测不合格率、结果异常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化血站ELISA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检测合格率与准确性。

  • 标签: 血站 ELISA检测 实验室 检测过程 质量控制 管理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保护性通气策略在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0例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的40例ARDS患者皆于2015年5月1日至2016年5月1日间入院治疗,通过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进行治疗,低潮气量为6~8ml/kg,对比患者在上机前与上机后的氧合指数情况以及血气分析、呼吸机肺损伤(VALI)发生的概率。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的氧合指数都得到改善,血气变化情况也得到显著改善,且VALI的发生率也明显较低,和治疗前相比区别明显(P<0.05)。结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显著改善ARDS的临床症状,降低VALI的发生率,治疗价值显著。

  • 标签: 保护性通气 ARDS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输血过程中误差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方法本研究中的观察对象为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发生的30例输血过程中出现误差的患者资料,对引发输血过程中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其具体原因将相关应对策略分析出。结果30例误差资料当中,非技术性误差占明显高于技术性误差占比,P<0.05。结论将临床输血管理力度加强,提升输血科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及业务知识水平,对输血技术严格规范同时严格遵照护理核心制度开展操作,以减少误差的发生。

  • 标签: 输血 误差 输血管理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无缝隙护理策略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0月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应用随机均分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n=45)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n=45)应用无缝隙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经干预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均有明显改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皮质醇的浓度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无缝隙护理策略,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无缝隙护理策略 手术室护理 护理质量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消化内科老年住院病人护理安全风险问题和相关解决措施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收治190例的消化内科老年住院病人,按照护理方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风险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人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结果观察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率为2.11%,相较于对照组的9.47%,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科老年住院病人护理工作中,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可能性比较高,需要结合风险管理护理模式,降低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

  • 标签: 消化内科 老年病人 护理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