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系统护理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1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实验,并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运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及SF-36、SAS与SDS的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而言,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系统护理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改变,并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在临床中被大力推广。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系统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反流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反流性胃炎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2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81.67%)明显低于观察组(95.00%),差异显著(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反流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系统护理 反流性胃炎 焦虑情绪 抑郁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系统化护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患者,观察组43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系统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时间、每日硝酸甘油的使用情况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时间、每日硝酸甘油使用情况和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可有效控制患者心绞痛的发作,减少硝酸甘油的使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系统化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主要方法是在医院随机抽取2015年7月到2016年8月之间的急诊内科并且留院观察的120例患者,对这些患者的症状运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同时在患者的评分卡上采用红、黄以及蓝三种颜色进行标注,其中,蓝色代表0到5分,黄色代表6到8分,红色代表9分以上。研究的结果显示,在这次随机抽取的病例中,有60例患者得分在0到5分之间,有40例患者得分在6到8分之间,另外20例患者得分在9分以上。还有2例患者由于一些其他原因要求转入外院,18例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得分在0到5分之间的患者治愈率为100%,得分在6到8分之间的患者,死亡病例有4例,好转的患者有6例,治愈率为86%,而得分在9分以上的患者,有8例死亡,5例好转,治愈率为60%。文章结论是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主要是对急诊患者的症状进行分值化处理,它可以为急诊护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数据,从而进一步提高急诊护理的效果。

  • 标签: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 急诊护理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医疗事业的发展,带动了护理模式的日新月异。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工作面对着庞大的任务量,已经不能单靠传统手段来完成。计算机系统具有高效能,运转快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客户群反馈。将计算机系统应用于护理领域,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实现护理工作的信息化。本文从两个方面,就临床护理工作中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展开了探讨。旨在促进计算机系统的发展,使其更适用于临床护理工作,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服务。

  • 标签: 临床护理 计算机系统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在消化内科胃溃疡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胃溃疡患者5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26例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27例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GSE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30%(26/27),高于对照组73.08%(19/26)(P<0.05)。结论系统化护理可增强消化内科胃溃疡患者自我效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 标签: 胃溃疡 系统化护理 消化内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系统护理干预在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间收治的85例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行常规护理,实验组42例采用系统护理干预方案,评估两组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情况,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更高,SAS与SDS评分更低,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卡方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生活质量,纠正治疗期间的不良情绪,有利于提高治疗,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慢性胃炎 胃溃疡 焦虑 抑郁 系统护理干预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喉癌患者手术期和术后康复护理中系统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情况。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喉癌患者96例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在病理学检查中确诊为喉癌,同时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结合患者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围手术期进行系统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情绪状况进行评估,同时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焦虑和抑郁情绪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患者术后恢复期生活质量的评估中,数据显示观察者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喉癌患者围手术期实施系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状况,同时改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系统康复护理 喉癌患者 围手术期 术后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在全身麻醉中应用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到院就诊的择期手术行全身麻醉的患者48例,在麻醉诱导之前,先采取左侧桡动脉局部麻醉,穿刺桡动脉,将动脉导管置入,采取有创血压监测,同时在右侧手臂采取连续无创血压监测。在系统稳定之后,同时监测两侧的有创和无创血压监测水平。5分钟之后,对有创血压监测和无创血压监测之下,患者的舒张压水平、收缩压水平、平均压水平做出统计。并且对两种血压监测方法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等做出统计。结果有创血压监测和无创血压监测之间,舒张压的差值是(3.23±7.14)mmHg,收缩压的差值是(0.08±8.36)mmHg,平均压的差值是(2.62±6.87)mmHg,均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在全身麻醉当中,应用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可在连续、无创的基础上,确保患者血压监测的准确与安全,具有良好的有效性。

  • 标签: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 全身麻醉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失眠症伴抑郁障碍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2016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9例失眠症伴抑郁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39例,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40例,采取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治疗前后HAMD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得到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失眠症伴抑郁障碍患者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轻患者抑郁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针灸 失眠症 抑郁障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因肛裂接受手术治疗后出现便秘的患者护理当中,系统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在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出现肛裂症状的患者并且在接受手术之后存在便秘症状的病例当中选择31名,把他们依照抽签的形式来分成参照组和实验组,对参照组行以常规性的护理干预,对实验组行以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对照分析两组患者最终护理效果,并做以对照。结果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模式,实验组在三天内首次排便概率、排便阻碍概率、粪便质地硬概率、肛门存在堵塞感概率等方面均显著好于参照组,且在统计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P<0.05,意义显著。结论在临床当中,对于接受肛裂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后发生便秘症状的情况,可以对其行以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能够对其便秘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 标签: 肛裂手术 系统化护理干预 便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采取CT与磁共振诊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接诊的8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诊断与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CT诊断8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检出异常46例、正常34例,检出率为57.50%,磁共振诊断则检出异常78例、正常2例,检出率为97.50%,磁共振检出率显著高于CT诊断(P<0.05);磁共振检出病脑、结脑等也明显高于CT诊断(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单纯采取CT诊断效果不佳,而联合磁共振诊断,则能提高确诊率,而且能更好地栓出各种脑病,使得重视。

  • 标签: CT 磁共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应用奥马哈系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进行干预评估,制定完整的临床护理体系,提升护理质量。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按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奥马哈系统进行护理,分别于术后1天、3天、7天、10天、14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SA)法进行疼痛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来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评价其临床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SA)较前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马哈系统模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护理中具有可操作性,可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促进临床护理的评估和整体护理的实施。

  • 标签: 奥马哈系统 腰椎间盘突出症 护理
  • 简介:肺癌临床表现复杂,原因是其具有广泛转移性,首发症状常被其他临床表现所掩盖易造成误诊及漏诊.现将65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的肺癌患者进行分析和探讨.

  • 标签: 肺肿瘤 误诊 神经系统损害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涉及的患者例数为43例,入院治疗时间为2016年8月~2017年4月,对以上患者实施脑脊液细胞学检查、CT检查以及磁共振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病毒性脑炎的患者为20例,结核性脑膜炎的为13例,脑囊虫病的为6例,化脓性脑膜炎的为3例,新型银球酵母菌脑膜炎的为1例,磁共振的检查结果明显比CT高,但是两种方式联合检查的效果明显高于CT和磁共振单独检查,p<0.05。结论单独的磁共振检查效果要比CT高,但是还是存在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因此应将二者联合,充分利用CT和磁共振的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降低漏诊和误诊的情况,保证患者健康。

  • 标签: CT 磁共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系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选取我处口腔科2015年4月~2016年9月收治的98例患者(100颗患牙),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急慢性牙髓炎/急慢性根尖周炎下颌第二恒磨牙,根尖孔发育完全。观察98例患者C形根管系统X线诊断、显微镜诊断情况,以及根管预备、充填效果。结果98例患者通过根管治疗,手术前X线片主要影像显示锥形融合根,根中30%存在条索状X线低密度区。根管显微镜下,98例下颌第二磨牙根管口,主要表现为C1、C2、C3。结论C形根管的形态比较多变,合理分类利于临床诊断、治疗。应联合X线、显微镜诊断,以此达到最佳的诊断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参照。

  • 标签: C形根管 下颌第二磨牙 临床诊断 观察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系统护理干预对子宫肌瘤术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4~2016年所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中选取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睡眠时间、抑郁和焦虑评分、疼痛评分、护理满意度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子宫肌瘤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延长睡眠时间,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治疗优势,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系统护理干预 子宫肌瘤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雾化吸入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儿科普儿一科收治的患儿114例,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法,研究组采用雾化吸入治疗;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氧指标变化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45(78.9%)较研究组总有效率54(94.6%),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喘息消失时间(5.4±2.1)、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4.07±1.2)、咳嗽消失时间(3.24±1.5)、呼吸急促消失时间(1.9±0.2)、住院天数(8.23±1.01)较对照组喘息消失时间(6.1±1.3)、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6.22±1.7)、咳嗽消失时间(5.77±1.6)、呼吸急促消失时间(2.8±0.7)、住院天数(10.14±1.23),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氧饱和度与最大呼吸流量比较,无意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患儿临床不适。因此,可广泛应用在临床上。

  • 标签: 雾化吸入 临川应用 呼吸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介入支架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纤溶系统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之间来我院治疗的脑梗患者共9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用介入支架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阿托伐他丁进行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即在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和神经功能情况,血浆tPA与PAI-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2.22%低于观察组97.78%,对照组进行治疗后血浆tPA与PAI-1水平分别为(12.5±2.1)ng/ml,(67.2±20.2)ng/ml均高于观察组的(10.5±2.0)ng/ml,(10.5±2.0)ng/ml,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均比治疗前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介入支架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显著,可以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有效的对患者的纤溶系统进行改善,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梗塞 支架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孕期系统超声切面检查在胎儿结构畸形筛查方面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36例进行早孕检查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超声切面检查,并与中晚孕期超声结果以及出生后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早孕期和中晚孕期在诊断情况方面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期和中晚孕期在水肿、四肢异常胎儿畸形结构诊断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在脊柱裂、内脏反位以及室间隔缺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孕期系统超声切面检查应用在胎儿畸形的筛查中,作用巨大,值得推广。

  • 标签: 早孕期 系统超声 切面检查 胎儿结构畸形 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