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检验指标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计选取76例研究对象,将其纳入实践组,均为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时间节点为2021.01-2022.12。选取同一时段我院接收的健康体检者76例纳入参照组。二组均接受血液检验指标进行检验诊断,分析二组检验结果的差异性。结果:经过检验诊断后,实践组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高于参照组(P<0.05),且二组的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相比未见差异性(P>0.05)。结论:将血液检验指标运用到冠心病患者诊断中,可根据红细胞分布宽度判断有无冠心病情况,为后期诊疗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 标签: 血液检验指标 冠心病 检验结果 红细胞分布宽度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规范统一的护理人员常见职业暴露监测和防护指标。方法:通过文献回顾,针对锐器伤和抗肿瘤药物暴露这两个发生频率较高、对护士职业暴露危害较大的指标,形成了备选指标池。通过小组讨论明确了指标的名称、定义和计算公式,通过两轮专家函和现场论证确定了护士常见职业暴露的监测和防护指标。然后,通过小样本试点,确定指标在数据收集和报告中的可行性和一致性。结果:共构建了6个监测和防护护士常见职业暴露的指标,其中5个指标与锐器伤暴露相关,1个指标与抗肿瘤药物暴露相关。保证指标采集的可行性和一致性。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指标着眼于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工作的特点,既科学又实用,为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我国护士职业暴露现状,制定有效的改善策略奠定了基础。提高临床对护士职业暴露风险的重视和关注,增强自身职业安全意识,降低护士职业暴露风险,促进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护理人员 职业暴露 锐器伤 抗肿瘤药物 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产科护理敏感指标在优质护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产妇20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产科护理敏感指标。统计两组的护理敏感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产科护理敏感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质量等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产科护理 敏感指标 优质护理 持续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检验指标与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慢性肾损伤患者122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3组,其中A组54例为轻度肾损伤、B组49例为中度肾损伤、C组19例为重度肾损伤,对比3组的各临床检验指标的差异性,分析各指标与GFR的相关性。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mALB、CYS-C、BUN、Scr与GFR均呈负相关,CYS-C与GFR的相关性更高(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CYS-C)在不同程度肾损害中具有显著差异,可为早期肾损害评价提供可靠参考。

  • 标签: 临床检验指标 肾功能损害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共86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在重症肺炎预后中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年龄以及PT、D-D、Fib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PLT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Logistics分析显示,年龄、D-D水平以及Fib水平是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对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尤其是D-D与Fib指标,两项指标的上升提示患者可能预后不良,临床中应重点盖住这类患者,必要情况下给予抗凝治疗等,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凝血功能检测指标 重症肺炎 预后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急救创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对比法,收集30例急救创伤专科护士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基于对比分析结果,构建急救创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得出了急救创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案。该指标体系包括七个主要指标,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能、危急状态识别与处理、急救技术操作、团队合作与沟通、心理支持与安慰、创伤后康复护理、自我学习与发展。每个主要指标下还包含若干个具体指标,共计30个具体指标。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急救创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评估护士在急救创伤领域的核心能力。该指标体系可作为评价护士能力和培训需求的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急救创伤护理质量。

  • 标签: 急救创伤专科护士 核心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 简介:摘要:绩效考核管理是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发挥出该项管理工作的作用和价值,就需要确保绩效考核指标的合理性、科学性,要尽可能制定出精细的考核指标,为绩效考核工作的落实提供有效的指导。公立医院在运行的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绩效考核指标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构建更为精准、严格的考核指标,不断优化绩效考核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主要提出了绩效考核指标精细化管理的几点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 标签: 公立医院 绩效考核指标 精细化管理 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生化检验中采用血气分析的动脉剩余血以减少重症患者检验性失血的价值。方法:选入我院于2021年7月—2022年7月内,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治疗患者200例。经采集血液标本形式的差异性,将患者均分入观察组及对照组,一组100例。观察组行固体肝素锂—锌平衡动脉血气针,对照组在动脉血收集后,进行常规处理,对两组测定后的结果评定。结果:观察组ALT、SCr值低于对照组,TP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生化检验 血气分析 动脉剩余血 重症 检验性失血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肝合并肝硬化患者通过恩替卡韦+甘草酸二铵治疗对其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作为研究时段,以时段内接收的乙肝合并肝硬化患者120例作为研究病例,并以乱数表法作为方法遵循,划分为恩替卡韦单一组(n=60),以单一组为基础联合应用甘草酸二铵治疗的联合组(n=60),针对两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展开比较和分析。结果:联合组各项肝功能指标和单一组比较,显著更低,(P<0.05),联合组各项肝纤维化指标和单一组相比较,明显更低(P<0.05)。结论:临床可以围绕甘草酸二铵+恩替卡韦的治疗方案来对乙肝合并肝硬化患者展开干预,可以对患者肝纤维化以及肝功能指标进行有效改善,值得推广。

  • 标签: 乙肝 肝硬化 恩替卡韦 甘草酸二铵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精神疾病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由于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变化,患者会感到疼痛、功能受损,甚至增加死亡、残疾和其他因素的风险。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缺乏洞察力。在精神症状和药物的影响下,自杀、自伤、受伤、逃跑、窒息、摔倒等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不可预测的威胁,也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护理风险评估尤为必要。护理风险评估是指护理人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减少行为的盲目性。对住院患者高危因素进行前馈控制,可以有效降低护理危害的发生率,确保护理安全。目前,精神病患者护理的风险评估方法很多,相关的评估工具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中国的风险评估起步相对较晚。尽管一些学者试图引入外国工具,但由于民族和文化差异,有些项目不适合国内患者。如何运用预测思维,通过系统的评估方法识别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是当前我国精神病临床实践面临的重大挑战。

  • 标签: 精神科 住院患者 护理风险评估 指标体系 构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构建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方法 基于文献回顾法、访谈法、德尔菲法初步构建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最终确定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于2021年6月-12月在全国护理质量促进联盟14家三甲医院进行应用。结果 4家三甲医院6项指标均得到改善(P<0.05)。结论 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体现了心血管专科特点,可用于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评价。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质量 控制指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药物对常用临床血液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及对策。方法 从我院随机挑选2021年1月-2022年7月收治的600例接受常用临床血液检验的患者,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对药物对常用临床血液检验指标结果影响的构成比、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且提出相应对策。结果 在600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采血前服用药物,其中由于药物影响引起常用临床血液检验指标结果出现误差的有5例,占比为14.71%。研究显示,β-内酰胺类药物、磺胺类、雌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喹诺酮类、激素类药物、抗分枝杆菌药物等药物,均会影响到临床血液检验指标结果。结论 药物对常用临床血液检验具有一定影响,会导致指标水平上升或降低,临床中需要采取有效对策进行控制,保证检验指标结果准确性。

  • 标签: 药物 血液检验 检验指标 影响及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营养食堂管理模式联合膳食质控指标评价对营养健康食堂膳食结构及营养健康了解情况的影响价值。方法:于该院食堂中选取20名食堂工作人员,纳入A组;于该院食堂中经常就餐人员中选取200名就餐人员,纳入B组。分析营养健康食堂建立前及营养健康食堂建立运行3月后我院食堂膳食结构、食堂人员对营养健康了解情况及就餐人员营养健康知识问卷评分。结果:营养健康食堂运行3月后食堂膳食结构优于建立前,A组营养健康了解评分高于建立前,B组营养健康知识问卷评分高于建立前(P<0.05)。结论:营养食堂管理模式联合膳食质控指标评价能够优化食堂膳食结构,提升食堂工作人员对营养健康的认知水平,并增强就餐人员的营养健康知识。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