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对改进带薄层肌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04年7月以来,在原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设计基础上,将皮瓣设计切取携带薄层(0.5~1.5cm)厚度、小于皮瓣表面积的肌肉瓣临床应用9例:近端蒂2例,远端蒂7例;其中用于软组织缺损伴骨关节裸露、感染的充填修复4例,慢性骨髓炎死8腔2例,小腿骨折内固定材料外露2例,胫骨下段骨折骨缺损不愈合1例。皮瓣最大18cm×12cm,最小12cm×7cm,蒂长4cm×7cm,蒂宽2.5cm×4cm。结果切取皮瓣带薄层肌肉面广泛渗血,肉质鲜红,皮瓣均完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经2月~2年随访,骨折缺损植骨早期愈合,功能外形恢复满意。结论带薄层肌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血运更为丰富,抗感染率增强,有利于骨感染伤口和骨折愈合。此类型皮瓣是对上述特殊病例的简便、有效且损伤小的修复方法。

  • 标签: 腓肠神经 肌筋膜皮瓣 修复
  • 简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cognitivedysfunction,POCD)是手术麻醉后出现的一种非常常见的并发症,其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及降低术后生活质量。目前研究显示POCD的发生可能是多种机制作用的结果,主要机制集中在中枢胆碱能系统、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等方面。

  • 标签: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神经营养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6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溃疡12例,创伤致皮肤软组织损伤者46例,烧伤及其它原因切除创面7例.皮瓣切取的大小为4cm×7cm~11cm×21cm.结果65例患者经过手术后全部成功修复,创面I期愈合,有4例患者出现皮瓣远端坏死,经过游离植皮之后愈合.所有患者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均修复成功,且无骨骼等外露.术后65例患者经过随访,手术部位感觉均有所改善,且皮瓣外观、弹性和质地、踝关节运动良好.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操作简易,成功率高,恢复效果好.关键词筋膜皮瓣;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图分类号R62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398-01

  • 标签:
  • 简介:[摘要]临床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各种创面的修复,尤其是比较复杂创面的修复,该皮瓣的设计是以带蒂皮瓣为主,而通过吻合穿支血管的游离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目前临床上尚不多见。吻合穿支血管的游离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穿支皮瓣相结合设计成长轴型皮瓣,该皮瓣不但能修复较大面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而且实现了跨区移植来重建创面的感觉功能,也避免了带蒂皮瓣的蒂扭转和非生理供血等问题。同时通过吻合穿支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游离移植至如足底、手部、臀部等部位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区,对缺损区域的感觉功能重建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通过吻合穿支血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上感觉负重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是临床研究及应用的新趋势。

  • 标签: 穿支血管 移植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临床研究 进展
  • 简介:我们自2003年6月至2007年12月应用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1例,效果满意。

  • 标签: 皮神经 岛状皮瓣 手指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位修复跟腱损伤并软组织缺损的整体护理方法。方法按照入院时间将40例跟腱损伤并软组织缺损患者为2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康复指导等整体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愈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密的术后观察及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几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神经营养血管 皮瓣移位 跟腱修复 软组织缺损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变化,为研究老年抑郁症的发生机制以及抗抑郁治疗的生物学指标提供依据.方法将35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设为病例组,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设为对照组.病例组口服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病例组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末,对照组于入组时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病例组治疗8周末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13.02,P<0.01),显效率71.4%,总有效率88.6%.(2)病例组治疗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t=6.94,P<0.01),治疗前显著低于对照组(t=8.02,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t=1.62,P>0.05).(3)病例组不同性别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4)病例组治疗前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与病程、年龄、治疗前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能参与老年抑郁症的病因与治疗机制,并可能成为预测老年抑郁症抗抑郁疗效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 标签: 老年抑郁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发生机制 生物学指标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汉密顿抑郁量表
  • 简介: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顺行切取修复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2006年4月--2009年12月,应用顺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中上段皮肤缺损5例.皮瓣面积:5.0cm×7.5cm-13.0cm×18.0cm。结果5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6个月,皮瓣颜色正常,弹性好,感觉正常,两点辨别觉5-13mm,外观满意。结论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顺行切取修复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皮瓣 腓肠神经 营养血管 软组织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隐神经营养皮瓣的临床应用及皮瓣感觉重建的效果.方法采用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隐神经营养皮瓣逆向转位修复胫前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并将隐神经与创面近端皮神经进行端端或端侧接合,以重建皮瓣感觉.皮瓣面积:4cm×6cm~9cm×19cm.结果17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24个月.皮瓣感觉恢复S26例,S38例,S3+3例.结论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隐神经营养皮辩可较好地修复胫前及足踝部皮肤缺损,神经修复后的感觉恢复也满意.

  • 标签: 皮辩 隐神经 胫后动脉穿支 感觉重建
  • 简介:足跟部由于局部软组织少,损伤后常有跟骨及跟腱外露,创面的修复相当困难,以往修复这类损伤以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为主,手术难度大,易发生血管危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自Masquelet等1992年报道以来,由于手术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修复足跟部缺损的理想皮瓣。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我们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穿支动脉蒂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1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足跟部皮肤缺损 皮瓣修复 动脉蒂 穿支 远端
  • 简介:摘要:中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中较为久远,在临床中应用中药对患者进行治疗,不仅能提升治疗效果,还能减少患者的用药安全性,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中药处方的不合理应用仍然存在。在医疗机构中应做好医药经营管理不仅能继承与发扬传统医学文化,还能保障中医临床优势,保证合理用药。为了提高中药处方的合理性,在医疗机构中医药经营管理中应该充分分析不合理处方发生情况,而后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在中医药经营管理中,需对处方进行详细准确的分析,能够对不合理处方及用药情况进行规避,使患者享受到优质、准确的取药、用药服务,保证疗效。

  • 标签: 中医药 经营管理 中药处方合理性 医疗机构
  • 简介:摘要:妇女儿童保健是人民身体健康的基础。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事业出现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趋势下,城市妇幼保健服务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与问题。本章将试图研究当前中国城市社会妇幼保健服务的主要问题概述及其潜在问题,以期全面提高城市妇幼保健服务水平。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城市社区妇幼保健服务的现状概述以及潜在问题,以全面提高妇幼健康水平。

  • 标签: 社区 妇幼保健服务 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逆行修复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并重建皮瓣感觉功能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4年3月对13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病例,采用改良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转移方法进行,将皮瓣旋转点改为外踝上5cm,根据创面大小及最远端距离调整旋转点位置,筋膜蒂宽度在3-5cm左右,将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包含在蒂内,采用明道转移修复创面。结果13例中10例完全存活,2例皮瓣远端皮肤部分坏死,经换药瘢痕愈合。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无局限性臃肿,感染治愈均无复发。结论改良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不需吻合血管,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 标签: 改良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 逆行皮瓣 踝部组织缺损 组织修复
  • 简介:自Bertelli和Masquelet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应用于临床实践以来,已逐渐得到临床应用。我们自1998年12月至1999年12月间,利用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男6例,女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42岁。1例因左手虎口疤痕挛缩,松解开大后有软组织缺损,6例均为机器压伤致手背部软组织缺损伴伸指肌腱外露。1例为手背部皮肤癌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软组织缺损范围3cm×5cm~8cm×12cm。

  • 标签: 前臂外侧皮神经 岛状皮瓣 手部软组织缺损 临床资料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derived neuotrophic factor,BDNF)与脑出血术后脑水肿体积之间、脑出血术后预后转归之间的相关性,为高血压脑出血的预防、疾病干预提供蛋白分子水平依据。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CT定量扫描并计算脑水肿体积,运用Pearson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不同时间点的BDNF值P<0.05有统计学差异,不同时间点的脑水肿体积亦有统计学意义。患者BDNF值与脑水肿体积呈现负性相关。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脑水肿程度与其BDNF值密切相关,可以通过测定BDNF值来判断脑水肿,进而指导药物及康复治疗。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团体音乐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症状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血清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于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120例,经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前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后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团体音乐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神经营养因子(BDNF、GDNF)水平,同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兴奋因子(PANSS-EC)、精神分裂症生命质量量表(SQIS评分)进行评分,对比两组结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PANSS-EC、SQIS评分及血清BDNF、GDNF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NSS-EC、SQI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BDNF、GDNF水平均升高,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团体音乐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激越症状,调节神经营养因子,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 标签: 团体音乐治疗 精神分裂症 激越症状 神经营养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