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螺钉取出困难的原因,并探讨如何预防及相应的治疗对策。方法通过对9例螺钉取出困难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螺钉取出困难在临床中常见,本组9例15钉经术前认真准备及术中精细操作,均一期取出。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遇取钉困难仔细分析对策是成功取出螺钉内固定的关键措施。

  • 标签: 螺钉 取出困难 预防及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主要对颜面部浅表肿切除术后的创面修复进行分析。方法在我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20例颜面部外伤与浅表肿术后患者中,有40例为浅表肿(囊肿与色素痣)切除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其中颜面部浅表囊肿患者22例,颜面部色痣患者18例,所选患者中,对颜面部浅表囊肿与颜面部色痣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切除后所有患者均通过应用0~0/5丝线进行缝合。对40例患者创面修复的满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对颜面部浅表肿切除后的创面修复较满意的有36例,主要为颜面部浅表囊肿20例,颜面部色痣16例,原因为修复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较好,且疤痕小,而感到一般满意的患者有4例,主要为颜面部浅表囊肿2例,颜面部色痣2例,原因为患者自我感觉修复的时间过长,局部仍有明显手术切痕,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结论对患者颜面部浅表的肿进行切除后,通过用细丝线全层来缝合具有恢复较好,患者创面的疤痕小等特点,值得在基层医院患者颜面部浅表肿切除后的修复中进行应用。

  • 标签: 颜面部浅表肿物 创面修复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无症状宫颈分泌常规及细菌培养药物敏感性进行讨论。方法通过2010年至2011年我院收治的204例宫颈分泌细菌培养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进行分析,将宫颈管内分泌用棉拭子法拭取,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检验。结果在常规分泌检验中,有143例为清洁度Ⅱ度,61例为清洁度Ⅲ度;有细菌生长的标本共90例,其中36例革兰阳性致病菌,44例阴性,12例霉菌,6例滴虫。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是杆菌为主要病原体;粪肠球菌和李斯特菌的耐药性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较低。结论进行无症状宫颈分泌的细菌培养药敏分析,对临床用药有深刻的意义。

  • 标签: 无症状 宫颈 分泌物 细菌培养 药敏
  • 简介:摘要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生存环境改变,肝癌患病率明显增高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当前临床肝癌患者多采用放疗、化疗、介入治疗以及手术切除等方式治疗,虽然也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受治疗副作用、创伤性较大,治疗期间患者会承受较大痛苦,家庭经济负担较重等因素影响,患者预后质量往往欠佳,如何提升肝癌患者治疗及预后质量是当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探讨中药提取在抗肝癌方面的作用,包括中药提取在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影响肝癌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等方面的作用机制。

  • 标签: 中药提取物 肝癌 增殖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检查对女性非妇科来源的盆腔内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妇科肿瘤科收入进行手术的15例非妇科盆腔内肿的超声影像图特点以及其他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超声检查共15例,呈囊实性7例,实性7例,囊性1例;诊断为卵巢肿瘤7例,子宫浆膜下肌瘤5例,盆腔肿物性质待定3例。15例均行手术探查,并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术后病理检查示15例中肿来源于胃肠道7例(46.7%),腹膜后肿瘤6例(40.0%),其他部位肿瘤2例(13.3%)。结论女性非妇科盆腔肿术前超声检查易误诊为卵巢肿瘤或子宫浆膜下肌瘤,超声科医师结合其临床特点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及避免思维定式可减少误诊。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盆腔肿物 非妇科
  • 简介:摘要TAFI于1989年被发现,其激活状态通过水解纤维蛋白凝块表面的C端赖氨酸发挥抗纤溶作用。TAFIa于37℃时半衰期仅为8到15分钟,虽然目前没有发现内源性抑制,但TAFIa的活性是可控的。研究发现TAFI对各种静脉、动脉疾患有影响。另外TAFI在炎症过程中发挥作用。高TAFIa水平是血栓性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抑制TAFI系统可能为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或溶栓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 标签: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妇女阴道分泌的临床化验结果,评价老年妇女阴道卫生状况。方法采集228例老年妇女的阴道分泌,采用胺试验检验法、湿片法、革兰染色法结合镜检对其进行化验,并分析其报告结果,了解老年妇女病原菌分布、阴道分泌清洁度等情况。结果按清洁度划分为I-IV级,假丝酵母菌、滴虫、加德纳菌及加德纳菌+假丝酵母菌等病原菌分布随清洁度等级的降低而增大;228例老年妇女中有78例患有不同类型阴道炎,占34.21%,按年龄划分为其中60~69岁组妇女阴道炎发病率最高,占总发病率的40.68%,50~59岁组及70岁以上组发病率分别为29.11%、22.58%。结论老年妇女细菌性阴道病和非特异性阴道炎发病率较高,其中年龄在60~69岁范围内妇女阴道炎发病率最高。

  • 标签: 老年妇女 阴道分泌物 化验结果 报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止凝血分子标志在产后出血中的变化。方法选取68例于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产后出血患者,其中产后出血量为500-800ml为第一组,产后出血量>800ml为第二组,选取同期正常分娩的孕妇,产后出血量<500ml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常规凝血指标及止凝血分子标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产时第二组的5项常规指标有明显变化(P<0.05),而第一组无明显变化(P>0.05),产后第一组、第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性(P>0.05);将三组产时与产后进行对比,可见第一组的D-D、ATAg、PAP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D-D、PAP呈下降趋势,而ATAg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产时比较,产时第一组D-D增高,ATA下降,具有差异性(P<0.05),第二组的D-D、PAP显著增高(P<0.05),ATA、TAT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产后比较,第一组的D-D显著升高,TAT减低(P<0.05),而第二组的TAT、ATA减低(P<0.05),D-D显著增高(P<0.05),产后第一组的ATAg高于产后第二组(P<0.05)。结论AT、DD对产后出血所致的DIC能早期诊断,常规凝血指标如PT、TT、APTT、FIB、PLT在DIC早期诊断上意义不大。

  • 标签: 止凝血分子标志物 产后出血 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体检者肿瘤标志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58例,2014年11月49例老年肿瘤患者,均进行肿瘤标志的检测,随机分为两组,2013年患者58例均进行常规肿瘤标志检测,为常规组;2014年49例患者给予常规肿瘤标志检测基础上联合蛋白芯片检测,为联合组。结果联合组患者准确诊断比例、误诊、漏诊比例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同时联合检测对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和乳腺癌检出阳性比例均高于单一肿瘤检测阳性比例,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期癌发病比例显著低于晚期癌症发病比例,其中发病比例最高的恶性肿瘤为肺癌、胃癌、肝癌,其次为食道癌、乳腺癌和结肠癌等。结论对于老年体检者进行肿瘤筛查时在常规进行肿瘤标志检测的基础上联合蛋白芯片检测能够增加患者的准确诊断比例,同时老年患者恶性肿瘤发病晚期比例较大,发病比例较高,因此对老年患者的体检肿瘤标志的检测应联合检测增加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提高早期诊断率,对恶性肿瘤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老年 体检 肿瘤标志物检测 联合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川南地区女性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情况。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134例临床诊断为NGU的女性患者和62例参加健康体检妇女生殖道分泌进行HSV检测。结果134例女性NGU患者中,检测出HSV阳性者36例,阳性率26.87%(36/134);62例健康妇女体检中,HSV阳性者3例,阳性率4.84%(3/62),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x2=107.45,P<0.05)。结论NGU女性患者容易合并HSV感染,FQ—PCR快速、简便,特异性高,灵敏度强,操作简便,此法用于检测HSV,可诊断且可分型,有利于UGN患者合并HS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 标签: 女性 NGU 分泌物 HSV 检测 川南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的吡唑类化合,并探讨其药理活性价值。方法将2,6—二氯吡啶作为起始的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如水解、合成和取代反应等最终合成吡唑类的新型的具有特殊生物学活性的目标化合。结果经过初步的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新合成的吡唑类化合在浓度为500mg/L时,对黄瓜霜霉病菌以及黄瓜霜白病菌等的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有的抑制效果甚至可以达到85%以上,是比较高效的新型化合。结论这种新合成的吡唑类的化合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有很好的抑制真菌的药理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吡啶类化合物 药理活性 新型合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本院体检女性阴道分泌检测结果在正常人群健康体检中的意义,保障女性身体健康。方法对妇科体检对象随机抽取838例阴道分泌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阴道分泌感染情况。结果838例中清洁度为I度和II度的病例为667例,占总病例数的79.59%;Ⅲ度和IV度的病例为171例,占总病例数的20.41%。阴道分泌非特异性感染的患者为171例,阴道滴虫感染的患者为6例,占总病例数的0.72%;阴道真菌感染的患者为29例,占总病例数的3.46%;阴道单纯白细胞增多感染的患者为136例,占总病例数的16.23%。结论通过对女性体检结果的分析,了解女性阴道的健康状况,有利于疾病早诊断、早治疗。因此,女性定期妇科体检是保障女性身体健康的主要措施。

  • 标签: 阴道分泌物 阴道炎 真菌 滴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毒症(CRF)患者行血液透析和输血治疗后与感染肝炎病毒(HBV)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IA法检测CRF血液透析患者134例血清中抗-HCV和乙肝两对半。结果经血液血透的CRF患者、输血次数越多、输血量越大感染丙型肝炎的机会就越大。结论血液透析容易感染丙肝病毒,输血则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接受异体输血的次数和量越多,感染的机会则越大,阳性检出率越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四汤对50例月经不调患者的的治疗,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将者50例月经不调患者进行分组治疗,A组25例进行西药治疗,B组25例进行四汤治疗,将A、B两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A组患者,服药后症状缓解,月经周期1个月以上者4例;服药后症状缓解,月经周期1个月以下8例;服药后症状无明显变化者13例。B组患者,服药后症状缓解,月经周期在3个月以上者为治愈,21例;服药后症状好缓解,月经周期在3个月以下者为好转,3例;服药后症状无明显变化者为无效,1例。结论月经不调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月经不调有着独特的优势,作为补血调经第一方的四汤,治疗月经不调有良好的疗效。

  • 标签: 月经不调 四物汤 活血化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玛咖不同提取对雄性小鼠精子生成的影响。方法50只成年雄性小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对照组、玛咖醚提取组、玛咖醇提取组、玛咖水提取组及玛咖混合水提取组,灌胃给药28d,检测分析小鼠精子生成情况。结果不同提取对雄鼠体重及性器官脏器系数无显著影响;水提取及混合水提取组可显著提高雄鼠睾丸总精子数、睾丸精子日生成量以及附睾尾总精子数,且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玛咖能显著提高精子生成能力,药用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水提中,且可能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玛咖 精子生成 雄性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单羰基姜黄素类似31的抗炎活性及其机制探讨。方法采用脂多糖刺激小鼠巨噬细胞构建体外炎症模型,在蛋白层面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31对LPS诱导的炎症因子IL-6及TNF-α的分泌的抑制作用,紫外光谱实验检测化合的稳定性,WesternBlot法检测化合31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蛋白磷酸化及NF-κB通路IκB降解的影响。结果姜黄素类似31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因子释放并有效抑制ERK及JNK的磷酸化。结论姜黄素类似31能够通过ERK和JNK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活性。

  • 标签: 姜黄素 炎症 脂多糖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加减桃红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方法用加减桃红四汤治疗24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用法月经前5天服用,一天一剂,水煎分两次服,连服7天,3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一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246例患者中,治愈198例,治愈率为80.49%;有效42例,有效率17.07%;无效6例,无效率为2.44%;总有效率为97.56%。结论加减桃红四汤配方严谨,用药精当,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明显。

  • 标签: 原发性痛经 中药治疗 诊治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阴道分泌影响尿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妇科接受检查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个患者均采用两种方式采取尿样,分别作为观察组尿样和对照组尿样,比较两组尿样的上皮细胞、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检出人数,探讨检验结果的差异。结果尿常规检测结果在上皮细胞、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各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常规检验中,阴道分泌可影响检验结果,应采取一定的方法控制阴道分泌干扰,以提高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尿常规检验 阴道分泌物 白细胞 红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患者仰卧位抽取鼻腔填塞时对晕厥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6例行鼻中隔偏曲黏膜下切除术后需抽取鼻腔膨胀海绵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仰卧位组)及对照组(端坐位组),观察2组出现晕厥前兆、晕厥病例数。结果试验组无1例出现晕厥,2例出现晕厥前兆;而对照组出现晕厥3例,出现晕厥前兆9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仰卧位抽取海绵能有效防止晕厥,操作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仰卧位 抽取 膨胀海绵 鼻内镜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IMA)在急性胸痛早期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划分为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n=54)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n=46);在患者胸痛发生后的各个时间段进行CTnI、CK-MB、Mb、IMA检测。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的患者在胸痛发生的2h内,IMA敏感度明显高于其他三项(P<0.05);胸痛发生4h四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96.00%,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且各项数据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早期急性胸痛的诊断中,IMA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四项指标联合应用检测诊断准确性高于单项检测。

  • 标签: 急性胸痛 心肌标志物 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