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川西新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四段和须二段储集层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的研究,认为储集层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作用、自生矿物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3种成岩作用类型。储集层成岩-储集相可以划分成5种,即强溶蚀成岩-储集相、绿泥石衬边粒间孔成岩-储集相、压实压溶成岩-储集相、碳酸盐胶结成岩-储集相和石英次生加大成岩-储集相。不同的储集层成岩-储集相由于经历了不同的成岩演化序列,使得储集层中的残余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孔的形成条件各不一样,储集层中孔隙的保存主要决定于孔隙被压实、自生矿物的充填、多期的溶蚀作用等因素,并与孔隙中发育的绿泥石衬边有紧密联系。在上述5种成岩-储集相中,有效的成岩-储集相只有2种,即强溶蚀成岩-储集相和绿泥石衬边粒间孔成岩-储集相,它们对须家河组须四段和须二段优质储集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他几种成岩-储集相对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是无效的。

  • 标签: 川西坳陷 新场气田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低渗储集层 成岩-储集相
  • 简介:辽河断西部凹陷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对已发现的773个油气藏地质特征参数的统计表明,西部凹陷油气藏类型非常丰富,但主要以构造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为主,且复合油气藏发育,近90%的油气藏与断裂有关;油气藏类型受构造带控制明显,缓坡带主要以构造油气藏为主,中央背斜带多为构造油气藏或与构造有关的岩性油气藏,而陡坡带则多为岩性油气藏;沉积相带控制油气作用明显,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三角洲和浊积扇相;油气资源在空间上遵循"油气总量平衡模式",无论在平面上还是层位上,油气资源互补性强。研究认为西部凹陷具有生烃洼陷、断裂、异常压力和沉积相带联合控藏的特点。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生烃洼陷控制,沙三段和沙四段有效烃源岩大量发育,资源量极为丰富,为西部凹陷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保证;各组段砂体叠合连片,平面展布连续,具较好的储集能力,也为油气的侧向运移提供了条件;东营组沉积末期因走滑引起的大量泄压断裂发育,为油气大规模远距离垂向运移提供了可能。

  • 标签: 辽河断陷 西部凹陷 统计分析 成藏规律 主控因素
  • 简介:震浊积岩是陆相断湖盆中常见的一种油气储集体。通过室内水槽实验模拟地震浊积岩体的形成过程,认为在地震作用下,三角洲前缘发生两种类型的滑塌,可形成3种类型的震浊积岩体:液化浊积体、二级滑塌浊积体、次生叠置浊积体。它们在三角洲前方广泛发育,垂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成带出现。其中二级滑塌浊积体发育在底形坡折以下的深洼陷内,可形成断盆地内最为有利的一类隐蔽油气藏。控制地震浊积岩体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三角洲前缘的沉积特征、地震作用的强度、三角洲前缘沉积底形等。

  • 标签: 断陷湖盆 震浊积岩 水槽实验 分布规律
  • 简介:辽河断西部凹陷是一个典型的箕状凹陷.受节节下掉正断层的控制,区内在古近系发育了陡坡型和缓坡型两种沉积模式.经过初-裂、扩张和再三个构造-沉积演化期,区内沉积了以源近流短的扇三角洲、湖底扇等为主的粗碎屑砂岩储层.该储层经历压实、胶结和溶蚀等过程,目前主要处于早成岩阶段和晚成岩A期.在沉积和成岩双重控制之下,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以粒间扩大孔隙为主.压实作用损失的孔隙大于胶结作用损失的孔隙.储层在纵向上发育有多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古近系砂岩储层物性和含油性都以扇三角洲砂岩储层最好,是该凹陷最重要的油气储层.研究认为该区深层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研究指出了断盆地油气的勘探方向.

  • 标签: 辽河断陷 古近系 砂岩储层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油气勘探
  • 简介:位于中朝板块北部的燕辽裂槽是中元古代板内裂解的产物.中元古代的伸展裂解构造诱发强地震.中元古代长城系(1800-1400Ma)的串岭沟组、高于庄组及蓟县系的雾迷山组(1200Ma)中保留有丰富的地震灾变事件记录:各种软沉积物液化变形,如液化砂岩脉;碳酸盐岩中的泥亮晶脉、灰岩墙、液化角砾岩、水塑性变形、各种卷曲构造、环形层、层内粒序断层以及碳酸盐岩成岩初期的脆性变形.这些地震成因的变形构造与同沉积断裂相伴生.依据地震记录,中朝板块北部地区中元古代经历两次板内裂解,即1800-1400Ma之间与1200Ma,1200Ma的裂解导致燕辽裂槽的最终形成.燕辽裂槽中元古代的古地理格局与两次板内裂解相联系,古海盆的范围、盆地的边界、岩相带均受同时期断裂-地震控制.燕辽裂槽的古地理环境是一个深部物质活跃、断裂火山活动剧烈和地震频繁的构造带.

  • 标签: 燕辽裂陷槽 中元古代 古地震 软沉积物液化变形 板内裂解 古地理
  • 简介:辽河盆地为中国东部大陆裂谷渤海湾裂谷系的北延部分,是中、新生代发育起来的断盆地。东部凹陷北段是辽河盆地的一部分,也有人将其称为裂谷段,具典型的裂谷盆地的发育特征。经过多条横切构造走向的剖面研究,证实了东部凹陷北段为复式断,断的走向与盆地走向基本平行。所谓的复式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半地堑以某种方式组合而成,在一定时期内,相邻的次一级半地堑各有独立的沉积物供给系统,但当各个次级半地堑充填满以后,相邻的次级半地堑具有统一的物源供给系统和水系连通特征,以较大的整体断形式继续发育。在控盆断裂一侧的断内层序发育较全,而斜坡及边缘地带层序发育不完全,通常缺失低水位体系域或水退体系域。复式断不同断内的层序,主要受旋回内不同级别幕式构造运动和气候周期性变化的控制,两者的共同作用影响着湖平面的升降和可容空间的变化。由于相邻断对物源侵入的阻挡作用,在一定的时期内,各断发育独立沉积体系和构造部位的差异,导致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生储盖层及其组合的发育差异。厚度最大的密集段发育在TST与HST之间,是区域性的生油岩,LST、TST底部、HST顶部、RST通常构成有利储层。密集段也通常成为较好的盖层。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东部凹陷北段复式断湖盆中的油气,主要富集在有利构造岩相带的水退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低水位体系域中。层序地层格架内油气藏类型及发育规模存在一定的规律:在缓坡一侧的断内,易形成地层超覆型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陡坡一侧的断内,易形成透镜状岩性油气藏、背斜油气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储盖层的发育状况及其与有利的构造圈闭的配置关系。

  • 标签: 辽河盆地 层序地层 油气 复式断陷
  • 简介:伊通地堑位于吉林省中部,属佳-伊地堑的南段,是郯庐断裂带的北延部分,其西北缘为主控断裂,而东南缘为补偿极性断层.主控深大断裂和狭长的盆地分布使得该地堑的构造和沉积比较复杂,发育有多个小的断盆地.莫里青断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含油气二级断盆地,其沉积盖层主要为古近系,属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水下扇沉积体系.油气主要分布在双阳组不同的沉积体系中.水下扇和扇三角洲在岩相组合、测井曲线特征和地震反射结构上均有较大的区别.水下扇的内扇、中扇和外扇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平面上的分布有很大变化,而西北边缘的扇三角洲一直保持不变.本区水下扇的形成与构造、物源和湖平面变化等因素有关.控盆断裂的长期活动使得在双阳组二段沉积时期发育大量的水下扇,而物源供给规模决定着水下扇的时空分布形态,直接物源形成的扇体规模较大,间接物源形成的扇体较小.

  • 标签: 吉林 伊通地堑 莫里青断陷 郯庐断裂 湖泊水下扇 沉积特征
  • 简介:依据黑龙江东部方正断新的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厘定了其主干断层——伊汉通断层(FZ3),发现该断层规模明显变大,对断的沉积一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依据对伊汉通断层的新认识和FZ4、FZ5断层的发现,以及FZ6和FZ7断层的特征,确定方正断内部结构具有南北向(走向)分段、东西向(横向)分带的特点,并将方正断的沉积-构造演化划分成古近纪古新世一始新世的断期、始新世末的挤压隆起期、渐新世的差异沉降期和古近纪末期的挤压反转期4个阶段,指出东部凹陷埋藏深、面积大,是方正断新的油气勘探领域。

  • 标签: 黑龙江省 方正断陷 断裂构造 沉积-构造演化 古近纪
  • 简介:在分析断湖盆陡坡带不同构造部位的可容空间变化规律及其沉积响应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断湖盆陡坡带参照井选取的可容空间机理,并阐明了参照井的选择原则;根据参照井处的沉积相迁移特征及体系域叠置样式,建立了在参照井的背景下,Ⅰ型与Ⅱ型陆相层序划分及其层序界面判识标准,以及低水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及水退体系域(RST)的识别模式。以泌阳断双河-赵凹地区老第三系核三上段为例,采用泌207井为参照井,开展了断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学的尝试性研究,并编制了该层段的陆相层序地层等时框架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选取参照井的办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断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分析中的“沉积滨线坡折”问题。

  • 标签: 断陷湖盆 陡坡带 层序地层学 老第三纪 沉积滨线坡折 参照井
  • 简介:文中报道了天津市北部燕山山前地带共4个高岩心采取率钻孔的沉积学、地层学、年代学和微体古生物综合研究。420个热退磁样品的磁倾角曲线显示,具147 ̄ ̄m厚松散地层的标准孔Z3孔下部地层属于2.58 ̄ ̄Ma的松山(Matuyama)极性带。随着地壳沉降,只是从早更新世,冲积扇侧缘泥质沉积物才开始充填了底砾岩层之上的沉积空间,形成广义的山前盆地中的泛滥平原;与传统上视为上新统特征沉积的红棕色黏土类似的亮黄橙—黄橙色—亮红棕色黏土,延续出现到早更新世中期,当时区域沉降中心位于距离山前断裂不足4 ̄ ̄km处。0.78 ̄ ̄Ma以来的布容(Brunhes)极性带厚57.8 ̄ ̄m。谨慎地依据120 ̄ ̄ka的布莱克(Blake)亚时确定上更新统,可见中更新统大部缺失,与天津市区沧县隆起和北京永定河冲积平原南部所见此时的地层间断十分相近。3个钻孔的7个14C测年数据证实,距离山前断裂不足2 ̄ ̄km的钻孔45 ̄ ̄ka以来的地层最厚达41 ̄ ̄m;显示自MIS3初始期,沉降中心向北迁移更靠近山前断裂,且在构造断裂作用下形成了新的狭义的山前盆地。研究区可见15 ̄ ̄ka富有机质黏土及上覆泥炭,表明末次冰消期开始的气候转暖首先影响到华北平原山前地区。此项工作为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源到汇”过程中渤海湾西岸的沉降提供了一个基准点。

  • 标签: 燕山山前盆地 磁性地层 14C年代学 燕山隆升 中更新世地层间断 渤海湾西岸
  • 简介:由于对地球表层环境和大气环流形式产生了明显变化,青藏高原在新生代持续快速的升过程,就成为重要而壮观的全球变化事件之一。对该事件的关注与研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和成果,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争论。发育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即甘肃省酒泉地区的新生界风成砂岩及其相关沉积,代表了青藏高原新生代升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变化的特殊沉积。它们包括:(1)古近系白杨河组底部的风成砂岩,代表了受到印度夏季季风控制的炎热干旱环境的产物;(2)新近系疏勒河组下部的风成砂岩,表明了继续受到印度夏季季风控制的潮湿气候背景的沉积;(3)第四系玉门组冰水沉积中的风成砂岩透镜体,表现为冬季季风(或盛行西风)形成的寒冷气候下的风成砂岩。因此,研究区域的新生界风成砂岩,成为窥视青藏高原新生代升的沉积学响应,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新生代升过程提供了重要思考线索。

  • 标签: 风成砂岩 酒泉地区 新生界 沉积学响应 青藏高原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