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40 个结果
  • 简介:简要介绍了十红滩地区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及侏罗系中、下统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对矿床南、北矿带含矿含水层岩性、水动力、水文地球化学进行了重点研究,系统分析了矿床水文地质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认为构造、沉积环境、煤层、岩石的渗透性等因素对铀矿床的形成及分布具有控制作用。

  • 标签: 铀矿床 水文地质特征 侏罗系 水文地质特征 水文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 简介:该报告在2010年初次印刷出版。在修正的第二版中,对与相关性及伴生油气相关的少数错误进行了对应的修改。本文对美国国内以及世界范围内连续型油气聚集资源评价新方法进行了阐述。该方法是以美国地质调查局先前开发的、依赖于井产能资料的方法为基础,其主要改进是将估算最终可采量的不确定性结合到资源评价过程中。这对于产能资料稀少或缺失的评价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开发成熟区的资料来对研究区进行类比。

  • 标签: 美国地质调查局 资源评价 连续型 油气藏 利用开发 印刷出版
  • 简介:在河流相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单一河道砂体边界的识别是关键。由于河道砂体尺度小、散度大,地震资料分辨率有限,砂体边界识别存在不确定性。在密井网条件下,通过应用钻井和测井等资料,从曲流河的沉积特点和演变规律出发,分析河流相砂体边界展布规律,确定了单一河道边界的4种识别标志并分别建立了地质模型。利用地震正演模拟技术研究了4种识别标志为边界条件的单一河道砂体地震响应特征,确定了它们的主要地震相模式,提高了利用地震资料识别单一河道砂体的可靠性。

  • 标签: 河道砂体 识别标志 地质模型 正演模拟 反射特征
  • 简介:在亚美尼亚高地的震源属最强烈(破坏性的)的大地震带(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低纬度角和子午线附近的断裂、断裂交叉带、岩浆岩构造形态地带。这个构造带在大多数情况下依构造成矿控制优势并延伸上百公里及上千公里,跨越土耳其、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伊朗领域。应当指出,在所研究的各区域(各国领域)地段特征同为远古地震位移,并证实持久性地震显示过程从时间上看是由中生代和新生代开始直到目前。

  • 标签: 放射性氡 地质找矿 地震断裂 亚美尼亚 构造形态 成矿控制
  • 简介:CO2地质封存四维地震监测的主要目标是监测地质封存的安全性和CO2驱油效果.注入CO2过程中,储层中流体饱和度和储层压力变化导致储层弹性参数及地震响应发生相应变化.从理论上讲,储层开发的基本地质条件是不变的,所以两次四维地震属性相减得到的成像显示,消去了油气藏静态性质(如构造、岩性等),得到的是油气藏的流体动态成像(如压力、饱和度等).本文采用的加拿大Weyburn油田CO2地质封存项目四维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两次三维勘探数据采集时间分别是1999年(Baseline)和2002年(Monitor),CO2封存量为280×104t.首先,以测井资料为基础,通过Gassmann方程和人工合成地震记录,计算替换前后其速度和振幅等属性的变化,以此约束实际地震属性的筛选;然后,在对两次观测的四维地震数据进行四维地震匹配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两次观测地震数据的地震属性筛选与对比分析,利用两次地震属性的差异,识别注入CO2后储层内流体的分布特征;最后,以盖层重复性为指标,标定储层,提取储层的不同属性,同时结合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结果,得到一个能更好表现其流体变化的属性.

  • 标签: CO2地质封存 四维地震检测 属性分析 储层标定
  • 简介:巴基斯坦苏来曼山前坳陷盆地是喜巴拉雅造山期形成的产铀盆地,上新统的多克帕坦组砂岩是著名的西瓦利克岩系(siwalikrockseries)中的主要产铀层位。本文从水动力机制及水化学特征、放射性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铀矿床水化发带与成矿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该区开展铀矿水文地质工作打下了基础。

  • 标签: 苏来曼山前坳陷 水文地质条件 成矿作用 铀矿床
  • 简介:天全县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紧邻雅安市芦山县,是2013年芦山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天全县物产丰富,蕴含着大量的矿产资源,具有十分巨大的勘探潜力。本文重点对地震灾区的地质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实验对比,研究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优缺点与勘探效果,进一步证实了此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结合天全地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判定滑坡体、断层和破碎带,圈定破碎带位置。依据电阻率的高低,确定地表土面厚度、基岩面埋深等。为后期的灾后重建及合理优化勘探工程的布置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

  • 标签: 高密度电阻率法 滑坡地质体 数据与处理 数值模拟 破碎带
  • 简介:酒地红山金矿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其矿质来源于地层,赋矿主岩为变质砂岩、粉砂岩、板岩和灰岩,金矿化受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双重控制。本文论述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其成矿条件和成矿机制,旨在为客观评价矿床,扩大矿床规模,在本区及外围寻找同类型的矿床提供指导。

  • 标签: 构造蚀变岩型 矿床地质特征 找矿前景 金矿类型 矿质来源
  • 简介:本文采用1995年以来的数据,对比了从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所报告的常规原油和天然气新增储量与《美国地质勘察局2000年世界石油评估》报告所评估的预测潜在储量和预测新增储量。在评估之后的8年中(相当于评估时间段的27%),已实现了大约28%的预测新增原油储量和大约ll%的预测潜在原油储量,以及略超过一半的预测新增天然气储量和大约10%的预测潜在天然气储量。在1995年至2003年期间,已发现油田中的新增原油储量超过了新发现油田的储量,从全球范围来说,这两者的比例为3:1。新增原油储量最多的地区为中东和北非,而储量最大的新发现油田则出现在非洲的下撒哈拉地区。新增天然气储量最多的地区为中东和北非,而储量最大的新发现气田则出现在亚洲的太平洋地区。按照油气当量计算,新发现气田的储量则超过了新发现油田的储量。

  • 标签: 美国地质勘察局 石油评估 新增储量 接替资源 油田规模
  • 简介:经多种方法综合测试,原称的白土初步确定为富镁质粘土,其物理化学性质、地质特征、产出环境与青海湟中的镁质粘土较相似。类比证明这种矿产在陶瓷、耐火材料、冶金、涂料、玻璃、橡胶、造纸业、抗菌杀菌、化肥工业等方面均有较广泛的用途。

  • 标签: 镁质粘土 综合分析 矿化特征 用途探讨
  • 简介:为军工铀矿地质服务的实验室,正常运行时是放射性工作场所,向周围环境排放气载、液态和固体流出物的污染源(区),各种辐射参数超出本底水平和国家限值,实验室停运后应及时进行退役治理和环境整理。铀矿地质实验室经退役治理后,各项辐射指标均降低到国家标准(限值)以下,达到本底水平或接近本底水平。将还给当地居民一个清洁、舒适、安全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使当地居民安居乐业,推进和谐社会发展。

  • 标签: 实验室 污染 治理 国家限值
  • 简介:原油被限制在管道中央以环形液面流动-称为核心渗流的技术已经成为可行的稠油运输替代方法。液膜的润滑作用相当于降低了粘度.因此降低了能耗。该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之一是油在管道内表面逐渐积聚,必须有清管方法。本研究目标旨在通过测定稠油/水相/金属表面体系的接触角研究原油中极性组分对原油接触到的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利用烷烃的絮凝和碱液的洗涤分别除去原油中的沥青和环烷酸,用工业镀锌钢作为金属表面模型;研究水相包括纯水;1%氧化钠和1%硅酸钠溶液。在金属表面滴一滴油,在有水相存在的条件下测定接触角。测量结果表明金属表面性质对研究的润湿性影响不大。但是,发现有沥青和环烷酸存在时影响很大。除去沥青和环烷酸,可以降低接触角,使润湿性从油湿性(接触角大于145°)转为水湿性,接触角分别小于45°和80°。由1%硅酸钠和1%氮化钠水相进行的实验表明,大多数情况下接触角小于60°,我们认为这可用于防止原油在管道表面沉积。此外,本研究认为,在流动试验之前测量静态接触角可用于原油输送表面配方筛选。

  • 标签: 稠油 沥青 环烷酸 润湿性 油-水流动 核心渗流
  • 简介:通过瞬变电磁测量在潮水盆地寻找砂岩型铀矿中的应用总结,综合推断解释了盆地盖层的结构特征、目的层顶底板埋深、岩性分布特征、地下水的补一径一排条件,探讨了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地质条件。

  • 标签: 瞬变电磁测量 定性 定量分析 多测道 砂岩型铀矿
  • 简介:新墨西哥州奥特罗(Otero)县的麦克格莱戈山脉是美军轰炸机与炮兵的一个训练和试验基地所在地。该区含有几个构造单元,包括奥特罗台地、休科(Hueco)山、图拉罗萨(Tularosa)盆地以及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山。区域内仅钻有9口探井,最晚的井钻于1954年。尚未建成油气产能。1997年,在距该区以东10英里的哈维E.耶慈(HarveyE.Yates)的贝内特兰奇(BennettRanch)Y—1井发现了天然气。该井意味着在其它未开采的前缘区首次发现商业性天然气。烃源岩为泥盆系页岩、密西西比系页岩和灰岩以及宾夕法尼亚系页岩和灰岩。烃源岩在麦克格莱戈山脉南部普遍为热成熟,而在北部则为未成熟至接近成熟。地层越靠近第三纪侵入岩复合体则热成熟度越高;在宾夕法尼亚地堑热成熟度也可能随埋深而增大。储集岩存在于奥陶系、志留系、密西西比系和宾夕法尼亚系剖面中,奥陶系和志留系储层为孔洞发育的白云岩。密西西比系剖面可能含有一些碳酸盐岩礁储层,宾夕法尼亚系地层主要为盆地相沉积物,潜在的储层包括碳酸盐岩碎屑流沉积物;浅水储集相可能位于盆内隆起上。侵入密西西比系和宾夕法尼亚系烃源岩的第三纪火山岩基岩也可能成为储集岩。

  • 标签: 新墨西哥州 石油地质 山脉 热成熟度 1954年
  • 简介:通过对盆地西南部白垩系地层和水文地质特征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具备形成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的基本条件,并进一步指出白垩系泾川组、罗汉洞组地层是寻找地浸砂岩铀矿的有利的目标层。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白垩系 砂岩型铀矿化 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