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2010年以来,在学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国内学界高句丽史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研究范围涉及学科理论、方法的思考,史料整理与研究,族称、族源、建国史研究,政治制度史研究,周边关系史研究,社会与文化研究,历史地理研究,移民研究,考古发掘与研究等方面。本文全面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也指出了学界研究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

  • 标签: 高句丽 研究综述
  • 简介:<正>行为地理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末在美国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不同阶段、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在各种环境下所作的行为和决策。具体地说,它主要研究人的主观因素(如心理状态、感觉经验、感应环境和理性思维等)对地理环境变化和分布规律的影响。行为地理学不仅是地理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还是人文地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同时代表了人文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方向——用心理学方法、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七十年代以来,欧美行为地理学迅速发展,并以新的面貌为人文地理学研究“创造”出许多“全新”的内容,成为近年来世界上社会科学“行为革命”的主要方面之一。

  • 标签: 行为地理学 地理学研究 人文地理学 研究方法 宏观方法 新兴学科
  • 简介:本文对解放前我国地理学界关于小城市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我们认为,我国地理学者对小城镇较有系统的研究起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小城镇大体是指人口规模为1000-5000人的各种农业、工业、商业、政治、文化等聚落;这一时期我国地理学者对小城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分类、小城镇地理位置和地理分布、小城镇形态及空间扩展、小城镇位置变迁与历史发展、小城镇人口、商业、文化特征以及城镇内部用地结构与房屋构造等六个方面;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及学科发展的影响,小城镇研究内容窄、程度浅、系统性不强,所运用的理论、方法也较简单、落后。

  • 标签: 解放前 中国地理学界 小城镇研究
  • 简介:对旅游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关系到旅游学科建设和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命题,然而这一问题在学术界至今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从哲学的视角来辨析,旅游的本质应是“体验”,即旅游者的异地身心自由体验。将体验视为旅游本质的理由是:体验是旅游现象所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共同属性,体验是旅游现象区别于其他现象的独特属性,体验是规定和影响旅游现象中其他非本质属性的根本,体验是旅游活动产生、变化及发展的依据,这些理由符合哲学关于本质研究的特点及规定性。

  • 标签: 旅游本质 身心自由 体验 哲学辨析
  • 简介:伴随着边疆形态的演变,中国边疆学经历了由“文化范式”“疆域范式”到“民族范式”的转换,未来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区域范式”。在“区域范式”下的中国边疆学建构中,“腹地—边疆—周边”的观察视角和“大—中—小边疆”的层次划分构成了“硬核”。中国边疆的典型事实构成了相应的“保护带”:地广人稀、人口年轻、财政转移、第一产业发达,边疆县在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中表现突出等。通过运用正面和反面启发法,将为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建构提供支持。

  • 标签: 中国边疆学 科学哲学 范式 硬核 典型事实
  • 简介:本文采用诠释学文本解读的方法,通过对20世纪两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一赖特和柯布各自提出理想城的语境与文本进行分析,解释了光明城与广亩城的城市形态结构与建筑师各自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的内在关系。光明城反映了柯布的二元辩证思维观。广亩城反映了赖特的有机整体观。文章最后对二者的乌托邦式规划理论进行了哲学批判,分析了其中的矛盾性主要在于对城市、市民及二者关系的认识论缺陷。

  • 标签: 理想城 城市规划 现代主义 辩证 有机
  • 简介:旅游审美观照的发生有赖于旅游审美主客体自身所具有的条件,其一是旅游审美的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其二是旅游审美主体心理机制的建立,其三是作为旅游审美对象的客体具有感性形式并能够作为感性形象自由显现。也就是说,旅游审美观照的发生,主体需要具有审美观念和审美感觉,不被种种实用的、功利的观念所占据;客体必须是可以被感知的实际的对象,具有丰富的美的潜能。这两个条件总体来说就是要求:主体要心“虚”,客体要物“实”(具有实在形象);虚以待物,实可入心,虚实综合作用便发生了旅游审美观照。旅游审美观照发生的过程就是主体的拟物化以及客体的拟人化的生成过程。

  • 标签: 旅游 审美观照 哲学
  • 简介:在西方经济地理学宽泛的文化转向浪潮中文化因素从"常量"转而成为"变量",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在此过程中,新经济地理学家解释世界的理论不再强调镜射世界的能力,不再将"无视角视界"作为隐喻的蓝图,反而强调将自身置于作者地位的重要性,承认科学家的背景和它能影响其所知的及其诉说的内容,即"有视角视界"。后现代主义解释学认为科学家是以感兴趣的方式以社会环境限制的方式参与知识的理解、创造过程,新经济地理学受其影响强调探讨,认为理论一直是处于争论的状态,一直是处于探讨过程中的。新经济地理学不主张提出客观唯一的叙事,也难以做到,这也正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新经济地理学 文化转向 可视性 解释学 后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