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0 个结果
  • 简介:1940年,以王子云先生为团长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成立。从1940年至1944年,考察团考察了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区,其主要活动有陕西关中汉唐陵墓考察、河南洛南龙门石窟考察、青海塔尔寺考察、敦煌莫高窟考察、拉卜愣寺、河西走廊石窟群考察、西安考察、兰州考古等,取得了非常珍贵的田野调查资料,功载史册。

  • 标签: 王子云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
  • 简介:艺术之于博物馆是诠释博物馆存在价值的重要指标,艺术教育不是博物馆既定概念,是在艺术和教育二者都分别产生后才出现的一门独立的活动。公众在博物馆进行文化旅游的同时,也是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博物馆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后,艺术教育以通识教育的角色出现,承担为大众普及文化教育的历史重任,这是博物馆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背景。对公众进行艺术教育的博物馆主要有艺术博物馆、美术馆、综合性博物馆三个类型。

  • 标签: 博物馆 艺术教育 背景类型 实务
  • 简介:2006年春节,邯郸市博物馆联合市属8个区县的文物部门,联合筹办了《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该陈列重点展示了邯郸古代佛教石刻造像艺术的成就,并在首届“河北省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中荣获精品奖.本文对其陈列特色作了总结。

  • 标签: 邯郸市博物馆 《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 陈列特色
  • 简介:博物馆是艺术品的收藏、保存、展示机构,同时,也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提倡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今天,艺术素养成为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是否可教?”其本身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如何开展青少年的艺术教育?特别是如何利用博物馆丰厚的艺术教育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有别于学校的学习空间,并且突破学校正规教育以知识讲授与信息接收为主的模式,让青少年在博物馆里通过自我引导、体验、探索等个性化的方式学习,成为博物馆教育工作的重点。

  • 标签: 博物馆 青少年 艺术教育
  • 简介:近百年来,世界博物馆发展最强劲趋势是其教育功能的不断加强,作为博物馆教育众多研究成果之一,博物馆教育的艺术性(或艺术特征)正逐渐被博物馆界认同,"博物馆教育是一门艺术"的宣言时常出现在博物馆的有关论著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在内,对博物馆教育艺术特征的认识未必一致.

  • 标签: 博物馆教育 艺术特征 审美性 创造性 艺术技巧
  • 简介:<正>东汉上计史玉晖石棺位于四川省芦山县沫东乡石羊上村,于1942年秋出土,现在原地筑有围墙、建有棺亭保护。石棺制作于东汉建安十年(212年),为东汉蜀郡属国(后改制为益州汉嘉郡)上计史王晖字伯昭逝世后的墓棺。此棺为长方匣形,与我国古代木棺同式;用整块红砂页岩巨石凿成,重约五吨。棺盖与棺体榫槽合缝严密,制作工艺精巧。全棺长2.5米,高1.01米,宽0.83米。棺体四壁及棺盖首共镌

  • 标签: 王晖石棺 艺术价值 制作工艺 芦山县 四川省 砂页岩
  • 简介:2011年12月2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以来最大规模的个人艺术展——“韩美林艺术大展”在国博西大厅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郑万通、王志珍.原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王忠禹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剪彩。文化部部长蔡武.

  • 标签: 艺术展 韩美林 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国家博物馆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大规模
  • 简介:体现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情,除总体艺术设计以外,首先是序幕厅艺术设计的构思处理。序幕厅是陈列展览的内容和形式的总介绍和总的概括,是总体设计的重点项目之一。下面试举序幕厅设计中体现地方特色的几例:南京博物院“江苏历史陈列”序幕厅艺术设计,在构思稿中设计出多种方案:有新石器时代玉器雕形放大石座,六朝石兽石刻复原,以示先民的文明创造和表现江苏南京六朝艺术,还有长江三角洲、运河、太湖、姑苏园林风光的长卷漆画,取材都具有

  • 标签: 陈列艺术 陈列展览 地方特色 南京博物院 试举 总体艺术
  • 简介:世所罕见的涞滩禅宗石刻艺术李哲良"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之后,禅师们虽然有了专志修行的禅院,但"百丈清规"明确规定:"不立佛殿,不塑佛像'①。所以在全国佛教石刻造像中.涉及禅宗的实属凤毛麟角.间或一见而已。然而,在四川合川涞滩石刻造像中却规模庞大地...

  • 标签: 禅宗造像 石刻艺术 《五灯会元》 菩提达摩 石刻造像 须菩提
  • 简介:论述了敦煌石窟彩绘艺术颜料的研究背景、科学分析方法和结果.并根据史料所载以及现代科学的实际勘探考察,结合颜料的科学分析,对敦煌石窟艺术所用的朱砂、铅丹、赭石、绛矾、雄黄、雌黄、密陀僧、金粉、金箔、石绿、铜绿、石青、青金石、群青、铅粉、石膏、白垩、云母、二氧化铅等主要矿物质颜料的化学成分、应用及其产地进行了探索.

  • 标签: 敦煌石窟 彩绘艺术 颜料应用 产地
  • 简介:大足石刻超凡的艺术性始终与崇高的科学性紧紧地融会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色彩。大足石刻艺术的科学技术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地形选择;二、峡谷排水;三、龛窟结构;四、力学的运用;五、光学的应用。

  • 标签: 大足石刻 艺术性 科学技术性
  • 简介:陶瓷雕塑的起源可追溯到陶器产生的时代,人们以最廉价和最易取的粘土为材料,来描绘现实生活。粘土的可塑性和火烧后的固定性给人们以艺术的尝试和享受。这种艺术品,以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陶猪、陶羊为颇早,以秦代的兵马俑、唐代的三彩人物俑为著称。而以瓷质出现的雕塑品先见于晋代青瓷谷仓上堆塑的人物禽兽,

  • 标签: 吉州窑 新石器时代遗址 人物俑 堆塑 三彩 陶猪
  • 简介:本文论证邓县出土南朝舞蹈画像砖上的胡人形象表现的是《荆楚岁时记》中戴胡头的驱傩人。胡头受流寓南朝荆楚地区的粟特人的影响。梁武帝及其近臣在都城建康创作"上云乐歌舞伎"采用其所熟悉的南朝荆楚地区的歌舞与风俗,此伎乐中的角色多以假面形式表现,其中老胡文康就来源于荆楚地区的胡头。该伎乐原本在宫廷元会上演出,稍后也作为佛教供养伎乐演出。支持此推论的文物证据有川博2号造像碑正面伎乐浮雕。它以实物证明,"上云乐歌舞伎"在萧梁时伴随着佛教,由都城建康传播到了成都等地区性中心城市。之后,百济人味摩之在长江下游地区学习此类假面戏弄,于公元612年传入日本,演变为佛寺内作为供养演出的日本《伎乐》。这些古代丝路上相关联的假面艺术具有胡、佛结合的共通性,体现了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或可追溯至佛教自贵霜帝国治下的犍陀罗、中亚传入中国的两汉之际。

  • 标签: 粟特人 苏幕遮 胡头 老胡文康 南朝荆楚风俗
  • 简介:2018年5月27日,由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主办的"桑杰本唐卡艺术展"开幕,来自藏学界、艺术界等相关领域的百余位嘉宾出席开幕式。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理事长程路,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民族画院院长王林旭.

  • 标签: 艺术展 唐卡 研究与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西部
  • 简介:临黄塔初建于隋,现存为清代楼阁式塔遗构,是印度风格和本土建筑有机融合的建筑形制。利用轴线形成对称造型,施之以民间装饰手法,形成了朴实无华、肃穆庄重的艺术特征。应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规则予以保护修复。

  • 标签: 佛塔 本土化 楼阁式 民间装饰手法 修旧如旧原则
  • 简介:在史前的艺术品中,以动物为题材的雕刻与雕塑品占相当大的比例。一般人们已习惯把它们仅仅作为原始艺术品或原始工艺品来看待与研究,也有学者把它们与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联系起来研究。近年来,我国有学者通过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形象和陶钵上的猪形纹饰的比较,来...

  • 标签: 动物形艺术 新石器时代遗址 浙江余杭 巴林右旗 河姆渡遗址 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