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下岗职工的人力资本在再就业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下岗职工的人力资本对再就业几乎没有发挥作用,而他们的专业技能更面临着在新兴市场中“贬值”的危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前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完善的缘故。为此,应加快市场制度建设,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职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要加强职工的职业培训,促进其人力资本更新,使人力资本发挥其应有作用。

  • 标签: 人力资本 再就业 劳动力市场 非公有制经济 职业培训 下岗职工
  • 简介:摘要:社会保险是一种由政府实施的福利制度,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并提供经济保障。它既有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也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社会保险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社会保险 劳动力 市场影响
  • 简介:摘要:近年来因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就业环境整体受限,脱贫劳动力群体就业存在明显困难,笔者就脱贫劳动力就业情况开展调查,了解掌握脱贫劳动力就业存在困难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 标签: 脱贫劳动力 就业困难 现状 对策建议
  • 简介:摘要:近年来因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就业环境整体受限,脱贫劳动力群体就业存在明显困难,笔者就脱贫劳动力就业情况开展调查,了解掌握脱贫劳动力就业存在困难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 标签: 脱贫劳动力 就业困难 现状 对策建议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增长,国企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但实际发展中,国企的发展速度越来越慢,人才数量也越来越少。在新时代背景下,国企改革势在必行,其中经营模式落后、创新能力差、人才活力不足等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国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国企职工创新培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就如何调动国企的人才活力,增强职工创新驱动力进行了论述,从企业改革出发,激励职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国企的发展改革。

  • 标签: 国企 现状 人才活力 创新发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伴随一个国家工业深化、产业结构演变升级过程的必然现象。在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除市场体制建设的滞后、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及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客观因素外,现实仍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人为干扰。要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实施综合性配套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农民工就业有序流动和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的制度性障碍。

  • 标签: 剩余劳动力转移 收入模型 生产函数 转移趋势
  • 简介:一、传统体制束缚是中西部工业化相对滞后的深层原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使广大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20年来,中西部地区无论在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工业和经济总量的扩张以及工业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上,均取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成就。但是,和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进行横向比较,中西部地区表现为经济增

  • 标签: 中西部地区 工业化 制度创新 中国
  • 简介:企业信用管理的动力可以归纳为企业内在动力和外部推动力两个方面.其中,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于投资者、经营者和员工.外部推动力主要包括竞争压力推动和消费需求推动以及来自政府、社会公众及监管机构、其他相关利益群体的推动.

  • 标签: 信用管理 动力 结构
  • 简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影响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十一五”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河北省的路径选择是: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 标签: 河北省 农村富余劳动力 转移 路径选择
  • 简介:通过对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逐步提高,现有农业劳动力中的一部分逐步被'挤出'而成为剩余,与此同时,我省农村每年还会新增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就使我省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如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成为我省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文章提出了实施农业内部消化,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等推动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

  • 标签: 农村 劳动力 剩余 转移
  • 简介: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劳动力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会导致显著的收敛效果,但国外的经验研究表明,有些国家的区域间劳动力迁移缩小了地区差距,而有些国家劳动力迁移反而扩大了地区差距,对这一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的矛盾(“迁移谜题”)目前还缺乏很好的解释。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通过引入资本的外部性、劳动力的不完全流动性以及城市经济学中的拥挤效应,建立了一个两区域经济增长模型,证明了由于存在“资本追逐劳动”的现象,区域间的劳动力迁移可能缩小、也可能扩大地区差距,这主要取决于资本的外部性和拥挤效应的相对大小,以及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技能差异,从而为“迁移谜题”提供了一个较合理的理论解释。本文的模型说明劳动力流动并不一定能自动缩小地区差距,因此政府必须采取进一步的积极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标签: 劳动力迁移 地区差距 条件收敛
  • 简介: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拥有9600万人,其中农民人口就有7300多万人,“三农”问题尤为突出。据统计,到1998年底,全省乡镇总数为2137个,行政村总数为4.9万个,村民组总数为40.46万个,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多达150万人以上,每年支出经费在100亿元左右。为了缓解地方财政短缺的压力和减轻农民群众的负担,河南省分别于1998年、2001年和2005年下半年进行了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但由于前两轮改革没有形成有效整合、协调一致的动力机制,其结果都变成了虎头蛇尾的“假改革”;“而这一次,河南省强化了相关配套措施的跟进,不再‘为改革而改革’,着力解决改革中所引发的各种复杂矛盾”,因此可称得上是善始善终的“真刀真枪改革”。截止2005年底,全省撤并乡镇236个,合并各类事业站所3117个,精简乡镇领导职数接近1/3,清退乡镇临时人员20551入,分流乡镇超编人员170022人,仅用3个多月就解决了长期困扰河南农村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省委、省政府统筹考虑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合作型博弈机制。

  • 标签: 乡镇机构改革 河南省 机制研究 “三农”问题 基层管理人员 农民群众
  • 简介: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中国深化改革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而劳动力转移主要受国家制度、政策、教育水平、地区收入差距和资本密度的影响。目前,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仍然是地区保护和户籍限制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同时,对劳动力转移的传统偏见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阻力。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是中国很多地区贫困的根源之一,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实证分析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不是城市居民收入下降和失业率上升的原因,而是城市经济增长、社会繁荣和就业率提高的一个重要源泉。

  • 标签: 劳动力转移 经济增长 收入差距 地区保护
  • 简介:土地、技术、劳动力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由于我国农村市场发育迟缓,导致获得外生农业技术的成本很高。这样,内生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的适时转移就成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也会影响到非农部门的经济增长。因此,建立一个基于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农业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评价农业政策的绩效和效率。

  • 标签: 资本投入 劳动力转移 内生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经济增长
  • 简介:从历史上看,中国经济学家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如何实现工业化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要早于西方经济学家,其中,有不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学术见解或理论模型至今仍或多或少地成为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依据。据此,为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小康中国,面对西部农村劳动力如何转移这一世纪性难题,本文拟对国内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重工派理论模式 “二元经济结构”转移模式 “市场化取向”转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