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高分稀溶液进行了模拟,分析了链长、溶液密度对高分链构象参数和动态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高分链的构象参数随溶液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链长的增加逐渐增大,但增大的倍数逐渐减小;链长的增加和溶液密度的增大限制了高分链的随机运动能力,但当链长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链长对随机运动能力的影响逐渐减弱;高分链的松弛时间随着链长的增加和溶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 标签: 分子动力学 高分子链 构象参数 动态特性
  • 简介:利用现有维里状态方程计算热物理性质有较大的误差,通过对势能模型函数的改进,提高了维里状态方程的计算精度,拓展了维里状态方程的应用范围,并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改进势能模型的新方法.

  • 标签: 流体热力学 维里状态方程 势能模型函数 分子间势能
  • 简介:为了研究甲烷在纳米尺度狭缝中的吸附特性,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温度、压力以及狭缝表面的水滴对甲烷吸附情况的影响。研究表明: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力均能使吸附相的密度增大、吸附层的层数增加、吸附区扩大;升高压力将使吸附作用减弱,温度较低时,升高温度将使吸附作用增强,温度较高时,升高温度将使吸附强度减弱;狭缝表面存在水滴时,狭缝对甲烷的吸附作用被明显削弱。

  • 标签: 页岩气 分子动力学模拟 吸附特性 体系压力
  • 简介:气凝胶是一种纳米多孔高效隔热材料,但抑制高温辐射能力较差,通常添加遮光颗粒以提高材料的高温隔热性能。基于改进的Kramers—Kronig(KK)关系式和Mie散射理论,建立获得遮光颗粒复折射系数的求解模型,揭示遮光种类、直径对气凝胶一遮光复合材料的隔热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遮光的添加种类、直径、体积含量对气凝胶一遮光复合隔热材料高温辐射特性有较大影响。高温下,SiC的最佳消光粒径为3μm。中低温下炭黑是较为理想的遮光;中高温下SiC和TiO2是较为理想的遮光。理想的遮光在近红外区应具有较大的复折射系数。

  • 标签: 气凝胶 遮光剂 复折射系数 消光系数 辐射
  • 简介: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铜-氩纳米流体和基础流体在不同剪切速度下的纳米尺度的Couette流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纳米尺度通道内,纳米流体流动过程中颗粒存在旋转运动和平移运动,从而加强湍流效果,强化传热并影响整个流动区域内的流动速度分布,造成纳米流体速度呈非线性分布。壁面和纳米颗粒表面都会形成一层排布更为规则的液体原子吸附层,吸附层内液体分子在流体流动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壁面和纳米颗粒进行运动,且吸附层具有"类固"特性,可以增强纳米流体的传热能力。

  • 标签: 纳米通道 纳米流体 流动特性 分子动力学
  • 简介:制冷选择是复叠式热泵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分析模糊、灰色关联在制冷空调领域应用及复叠式热泵制冷选择研究现状基础上,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安全性、热力性能、环保性能、成本和热物性5个方面共27个指标组成的制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制冷性能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在47种纯工质范围内为复叠式热泵选择合适的工质。结果表明,综合性能较好的制冷组合为R134a/R601a、R134a/R601、R1234yf/R236ea等。

  • 标签: 模糊 制冷剂 复叠式热泵
  • 简介:针对液体火箭爆炸后地面残余推进N2O4和偏二甲肼(UDMH)在大气中蒸发特性开展研究,建立了液体推进在自然环境下的蒸发理论模型,进行了自然环境中N2O4和UDMH推进在有土和无土工况下蒸发实验研究;根据蒸发实验数据整理出大气环境中UDMH和N2O4蒸发速率计算式,为液体火箭爆炸有毒气体污染危害性评估提供理论和实验研究数据.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可用于航天发射场发生液体火箭爆炸的危害性评估.

  • 标签: 液体火箭 推进剂 蒸发
  • 简介:钢球磨煤机储仓式热风送粉系统的三次风量一般偏大,对锅炉的稳定燃烧影响较大,本文提出在煤质,磨煤机容量及干燥组成确定后,如何确定干燥的出口温度,以使系统在安全运行时的三次风量最小。

  • 标签: 储仓式制粉系统 干燥剂 出口温度 锅炉
  • 简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纳米尺度下氩液滴在氩蒸气中蒸发过程进行了模拟,其中液相分子采用球形截断的Lennard-Jones势能函数描述。模拟过程首先在三维模拟空间产生准稳态平衡的液滴和周围气相环境,随后控制液滴的外界物理条件形成蒸发现象,同步记录气液两相分子坐标和动量变化,从微观信息中统计计算出相应的宏观物理信息。研究了蒸发初始液滴半径的不同研究其对液滴蒸发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尺度下液滴蒸发现象与微米以上尺度液滴蒸发现象存在差异;引入等效辐射能的概念在分子动力学方法中实现了对辐射能传递过程的模拟,证实了辐射传递能量会对纳米尺度液滴蒸发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

  • 标签: 蒸发 分子动力学 液滴初始半径 等效辐射能
  • 简介:从水处理固体废物的形成入手.分析其成分组成特性和含量,探讨一种对水处理固体废物有效利用的方法,研究其作为煤燃烧过程中控制SO2排放的脱硫的可行性。

  • 标签: 水处理固体废物 煤燃烧 脱硫剂
  • 简介:介绍了钙基吸收结构特性对脱除SO2的影响.认为在适宜的孔径范围内,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且孔形类似盘状的小粒径吸收有较好的脱硫效果;同时,颗粒内孔隙之间的连接方式对脱硫效率也有一定影响;添加一定的辅助剂以及烧结对吸收的结构特性有很大影响,使脱硫效率发生改变.

  • 标签: 孔隙结构特性 脱硫 比表面积 孔隙率 SO2 钙基吸收剂
  • 简介:扩散系数在化工设计和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传递特性.但其数据却相对缺乏,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方法来预测这个特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简单流体的自扩散系数.模拟分别采用Green-Kubo法(VACF:velocityautocorrelationfunction)和Einstein法(MSD:meansquaredisplacement).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误差在10%左右.两种方法的平均值与实验结果误差在7%左右.同时还模拟了流体自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自扩散系数与温度满足Arrenhius关系,数据相关性在0.99以上,计算得到的自扩散激活能分别为1258J/mol(VACF)、1272J/mol(MSD)和平均值1265J/mol.

  • 标签: L-J流体 分子动力学 自扩散系数 数值模拟 激活能
  • 简介:该文就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脱硫给料系统作了较全面的论述,着重论述了气力输送系统,并对给料系统的各种型式的优缺点作了分析对比。

  • 标签: 脱硫剂 给料系统 循环流化床锅炉
  • 简介:二氧化碳捕集及封存(CCS)技术以其减少碳排放量的高效性,成为各国解决碳排放问题的首要选择。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探究了地质封存环境下,在不同岩石结构表面,二氧化碳中混入甲烷对润湿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18.00K、压力为20MPa的环境下,二氧化碳中混入摩尔分数为20%的甲烷,对水在结构分别为Q~3和(Q~3+Q~4)岩石表面的接触角均无显著影响。

  • 标签: CO2地质封存 润湿性 咸水层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简介:从两个角度对比传统的石墨载铂催化与石墨插层铂催化的性能:在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催化的铂利用率;在传质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催化中CO的分子扩散速度.肯定了插层催化是一种从物理角度提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PEMFC利用率、防止抗中毒能力的有效手段.

  • 标签: 铂催化剂 石墨插层 传质模型 分子扩散 CO 性能
  • 简介:为了提高普通细水雾的灭火有效性,克服不足之处,研究了含NaCl灭火添加的细水雾与油池火相互作用的过程.重点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不同工作压力、不同燃料条件下,细水雾的灭火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向细水雾中加入NaCl,显著影响其灭火性能.细水雾的灭火时间与加入的NaCl质量分数间呈现出"W"形的关系曲线;细水雾喷头工作压力和燃料性质也影响细水雾的灭火性能:工作压力越高,平均熄灭时间越短;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含NaCl添加的细水雾熄灭煤油火的时间小于酒精火的时间.含添加细水雾的灭火有效性,存在着细水雾与灭火添加的最优质量分数配比关系.

  • 标签: 细水雾 NaCl添加剂 油池火 灭火技术 氯化钠
  • 简介:为提高热虹吸管的传热效率,以低沸点制冷工质R410A为基准流体,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的碳纳米管(CNTs)颗粒,经混合震荡,制备出不同质量分数的碳纳米管流体。将其用于热虹吸管强化传热,搭建了相应的试验平台,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的碳纳米管对热虹吸管传热性能以及管壁温度、管内压力等方面的影响。结果发现,碳纳米管颗粒的添加能够有效地改善热虹吸管的传热性能,等效对流传热系数平均提高40%以上,冷凝段顶端管壁温度升高9.9%以上,蒸发段与冷凝段管壁温差降低13.9%以上,冷凝段管内压力提高8%以上。建议在低温度工况下添加碳纳米管,且其质量分数不宜超过0.005%,以便获得较好的传热性能。

  • 标签: 碳纳米管 热虹吸管 制冷剂 热工特性
  • 简介:固定电价制度,是用政府定价的方式,体现政府对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态度。光伏产业界对“固定上网电价”的出台一直寄予厚望,被看作是光伏“大餐”中不可或缺的“调味”。

  • 标签: 光伏产业 上网电价 调味剂 中国 可再生能源 电价制度
  • 简介:用球共振声学法测量了新型环保节能混合制冷HFC152a/HCFC22的气相音速,共得到音速数据84个,实验测量温度范围为293~323K,压力范围为200~405kPa,混合制冷R22的质量成分分别为13.8Wt%和25.5Wt%,压力和气相音速的不确定度分别为±14mK,±2ka和±3.7×10^-5,根据音速实验数据还精确确定了两种混合工质的成分,得到了该混合工质共14点理想气体比热和第二音速维里系数。

  • 标签: 混合制冷剂 HFC152A HCFC22 声学法 理想气体比热 第二音速维里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