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应美国国家天气局的要求,美国国家科学院于2002年11月召开了一次关于人工影响天气现状的讨论会。根据会议的结果,NOAA委托美国国家科学院开展一项专题研究,其主要目的为:①摸清人工影响天气活动的现状;②确定阻碍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的不确定性;③确定人工影响天气事业未来发展的方向;①提出具体建议。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专题研究 NOAA 天气活动 不确定性 科学院
  • 简介:探讨目前天气现象时间记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规范”中规定时间划分方法的重要性,以使天气现象的时间记录更合理、更统一。

  • 标签: 天气现象 记录时间 问题
  • 简介:2007年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建设项目“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建设”和“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业务建设”成果交流暨业务建设验收会2008年3月25日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召开。验收会由预测减灾司副司长翟盘茂主持,由气科院、北京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国家气象中心、有关省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局计划财务司、科技发展司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对上述两个项目进行了验收。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业务建设 建设项目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人工增雨作业 国家气象中心
  • 简介:在兰州区域气象中心DEC业务网络下运行的新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对西北地区东部的重要天气,按中短期预报时效,以模块的方式建立预报系统;以引进人工智能神经元网络技术,预报甘肃省降水天气。该系统经试运行,具有业务实用性强、预报效果较好等特点

  • 标签: 新型 预报系统 框架
  • 简介:利用NCEP1°×1°的6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1年1月6日冀南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冀南地区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低层辐合切变线、高空槽、低空和超低空急流;降雪过程中前期为同流降雪,后期为西来槽降雪;冀南暴雪区处于偏南风急流左前方的辐合区内,低空、超低空急流为暴雪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条件;暴雪过程中存在较为深厚的上升运动,散度的垂直分布形成上下抽吸作用,中低层正涡度的发展尤其是正涡度平流的增强等均为强降雪提供了动力条件;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场低层辐合明显,强辐合区与暴雪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高能舌的演变可以大致判断强降水出现的时间和位置;由假相当位温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可知,冀南地区大到暴雪基本属于稳定性降雪过程.

  • 标签: 暴雪 急流 上升运动 湿Q矢量
  • 简介:利用已有的关于能见度与沙尘浓度统计反演关系的研究成果,对沙尘天气进行了定量分级研究。利用2004、2005年春季3~5月沙尘天气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沙尘天气的强度分类与反演的沙尘浓度分级的统计方法,建立了不同沙尘天气(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对应的沙尘浓度等级,并通过对2006年沙尘天气的实例分析,验证了该种分级方法的可用性。通过由能见度反演的观测结果与沙尘数值预报模式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沙尘数值预报业务模式产品的天气学释用方法,建立了不同强度沙尘天气与沙尘数值模式输出的浓度之间的定量分级关系。

  • 标签: 沙尘天气 定量分级 天气学释用
  • 简介:汉中地区森林面积和蓄积均名列陕西省各市、区之前,林业用地占总面积的67.4%,因此预防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就显得极为重要,汉中森林火灾的发生不仅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并且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还具有时间性的特点。天气、气候因子与森林火灾的发生、蔓延密...

  • 标签: 火险天气 森林火灾 相对湿度 干冷空气 气候因子 天气形势
  • 简介:漳州市“天气预报”节目走进电视屏幕已经十年出头了。这十年,是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十年,电视事业的发展更是令人目不暇接,群众对电视节目的眼光也越来越高。真遗憾,漳州市的“电视天气预报”栏目却始终在原地踏步,平面的漳州市地形图,一层不变的大黑框,

  • 标签: 电视天气预报 漳州市 栏目 改版 电视节目 电视屏幕
  • 简介:文章从统计临河地区(1981-2010年)30a历史资料着手,对出现的20次飑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典型例子进一步的举例论证,又结合自己多年的观测审核经验,提出了飑的观测记录要点,供地面气象观测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参考,从而防止飑的误记、漏记.

  • 标签: 特征 记录
  • 简介:应用南昌单站(青云谱)1951~2002年5~9月资料分析了南昌市夏季高温的气候特征,并阐述了产生高温天气天气背景.

  • 标签: 高温 天气 气候 分析
  • 简介:通过对浙江电视天气预报演播制作系统设计思路、功能模块的介绍,提出了气象部门在建立或改造自己的声像制作系统时应注意的问题。在本文的最后部分,作者对数字化设备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一些观点,仅供电视天气预报制作和管理界的同行参考

  • 标签: 电视 天气 演播 系统
  • 简介:我国西北地区是沙暴多发区。1993年5月发生在甘肃河西地区的强沙暴(黑风暴)天气,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该文利用气象卫星提供的资料,对金昌“5.5”黑风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造成这次沙暴的天气系统,是冷锋前的飑线和地面锋面。

  • 标签: 沙尘暴天气 云图特征
  • 简介: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部,是青海省第二大城市。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由于盆区地处柴达木盆地荒漠沙漠地带,形成了干旱、大风、多风沙的气候特征。但是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近50年柴达木盆地扬沙、浮尘、沙尘暴日数均呈显著年减少的趋势,格尔木也不例外。

  • 标签: 沙尘天气 沙尘暴日数 青藏高原腹地 气候变化 大城市 沙漠地带
  • 简介:1概况2016年4月25—29日,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张效信研究员访问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空间天气预报中心(SWPC),就空间天气预报技术和服务的双边合作事宜进行交流,期间参加了美国空间天气战略和执行计划专题讨论会和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布隆菲(Broom—field)同期召开的第16次美国空间天气研讨会(SWW16:16thSpaceWeatherWorkshop)。

  • 标签: 空间天气预报 技术交流 美国 NOAA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WEATHER
  • 简介:本文利用1963-2004年共42年气象资料,分析统计了福建省冬季低温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高压的强度、冷空气影响路径、850百帕零度线、500百帕568能较好的反映冷空气影响福建的强度及冬季低温过程的强弱;分析总结了强低温过程的预报指标,并建立了极端最低气温的预报方程,将为福建省冬季强低温天气过程预报提供定量的预报方法。

  • 标签: 极端最低气温 预报指标 预报方法
  • 简介: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专项资金重点项目“突发性强灾害天气预警系统(EWSSWE)”2006年6月6日通过验收。该系统是一个依托动力模式的数值预警系统,以WWW为平台,融贯了多种天气预报新技术,集富含信息量的强对流指数诊断预测、基于卫星和雷达产品的外推以及动力模式数值天气预报于一体;该系统开发的冰雹预报产品使本来并非预报量的冰雹作为动力模式后处理的产品输出从而赋予动力模式以直接预报冰雹的功能;

  • 标签: 天气预警系统 突发性 灾害 数值天气预报 动力模式 雷达产品
  • 简介:1.1华北一次持续性重度雾霾天气的产生、演变与转化特征观测分析2011年12月1—7日在华北地区发生了一次比较罕见、持续1周左右的低能见度重度雾霾天气。利用气象行业专项“京津地区低能见度雾霾天气监测与预报研究”观测试验资料,研究分析了此次持续性重度雾霾天气的气溶胶、云凝结核(CCN)、雾滴谱、含水量等微物理特征及大气能见度、边界层垂直结构特征,探讨了雾霾天气的产生、演变与转化特征及机理。结果表明,此次持续1周的雾霾天气过程发生在高压天气系统和静风条件下,暖平流和辐射降温形成的稳定逆温边界层结构有利于污染气溶胶的积累和雾霾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来自南方持续不断的湿平流使雾霾天气得以长时间持续和发展。整个雾霾天气期间能见度均小于2km,最低能见度达到56m,液态水含量在10-3g/m3量级,最大达到0.16g/m3,气溶胶数浓度均在10000cm-3以上,质量浓度范围为50~160μg/m3。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此次长达1周的雾霾天气发生了3次强弱不同的霾气溶胶积累、霾雾转化和混合及减弱3个主要阶段。霾气溶胶积累阶段先后有爱根核模和积聚模气溶胶数浓度的积累和增加。霾向雾转化和混合阶段中,雾滴凝结释放的潜热和高浓度气溶胶环境使布朗碰并加剧,导致气溶胶尺度向粒径大的方向转移,从而提供了大量可形成云凝结核的气溶胶粒子,促进了雾的爆发性增强,浓雾过程中气溶胶向CCN活化率可达17%,而CCN向雾滴的转化效率可高达100%,此期间雾滴谱具有爆发性拓宽的特征;冷锋系统过境或辐射加热增强导致了雾霾过程的减弱和消散。(郭丽君,郭学良,方春刚,朱士超)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气溶胶粒子 云物理 转化特征 边界层结构 低能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