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PACU病人最突出的特点是经历了一种麻醉过程,并继续受到麻醉程序和麻醉药物的影响,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短时间内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由此决定了PACU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工作性质和职责范围,要求护理人员继续观察麻醉病人苏醒,对症处理,防止并发症,并规范了设备器材、药品的专业要求。

  • 标签: 麻醉恢复室 病人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麻醉恢复病人在全麻手术后,出现呼吸循环异常症状的原因,以及针对不同原因所采取的不同护理方式,及其护理效果。方法整理我院2016年至2018年麻醉恢复全麻术后患者的资料,在其中随机选取122例符合样本要求的患者资料作为研究样本,对其出现呼吸循环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结果患者的病因主要有低氧血症、严重高血压、严重低血压、严重心率失常,人数与占比分别为64(52.46%)人、32(26.23%)人、20(16.39%)人、6(4.91%)人。结果麻醉恢复全麻术后病人出现呼吸循环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低氧血症、严重高血压、严重低血压、严重心率失常,因此,在全麻术后需要对病人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进行严密观察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避免更严重的呼吸循环异常症状发生。

  • 标签: 全麻术后 呼吸循环异常 分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麻醉恢复全麻术后患者呼吸循环异常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方法:本次实验将以回顾性分析方式进行,选取于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全麻手术治疗的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样本,统计呼吸循环异常发生率,并分析导致呼吸循环异常的原因。结果:经统计,143例患者中出现23例呼吸循环异常,而且23例呼吸循环异常情况的发生与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及低氧血症有关。结论:对于全麻术后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应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并且要关注并针对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及低氧血症情况制定护理对策,提高对呼吸循环异常的防治效果。

  • 标签: 全麻手术 麻醉恢复室 呼吸循环异常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全麻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内开展安全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获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开展全麻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均在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内进行复苏,开展随机抽签分组法,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40例,将常规护理用于前组复苏对象,后组则开展安全护理,就两组高龄病患麻醉复苏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好感度展开调查。结果:观察组病患在麻醉恢复复苏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呈更低显示(P

  • 标签: 高龄患者 全身麻醉术后 麻醉恢复室 安全护理 不良反应 好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麻醉恢复质量影响。方法择期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65~7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四组(n=15)全凭静脉麻醉组(Tm组)和吸入麻醉组(Vm组)及硬膜外复合全凭静脉麻醉组(ETm组)和硬膜外复合吸入麻醉组(EVm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0min、4、24h采用运动活力评分(MAAS)评估镇静程度,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样检测血糖(Glu),于术前、术后1d、3d、5d分别行MMSE评分,判断在此期间患者是否发生POCD,记录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及麻醉恢复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ETm组和EVm组比较,Tm组和Vm组苏醒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延长,术后躁动和恢复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术后5d内POCD的发生率增加(P<0.05),术后30min、4h血浆Glu水平明显升高(P<0.05),术后30minMAA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0min、4h血浆Glu水平在Tm组和Vm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30minMAAS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实施单纯静脉或吸入全麻术后早期引起Glu水平升高,硬膜外复合静脉或吸入全麻可改善术后苏醒质量,提高麻醉恢复质量

  • 标签: 麻醉 方法 麻醉恢复期 恢复质量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麻醉恢复中引起患者呼吸异常的影响因素并总结出与其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50例在我院麻醉恢复出现呼吸异常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因素分析总结出影响患者麻醉恢复出现呼吸异常的因素并给出与其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经观察50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存在低氧血症疾病,12例患者存在药物使用过量,2例患者术前存在呼吸系统疾病,8例患者的手术部位在胸部和上腹部,伤口大于5cm,经因素分析后确定引起患者出现呼吸异常的影响因素为药物使用过量、患者术前自身情况、以及手术部位及伤口大小。结论患者麻醉恢复中接受全身麻醉治疗时,存在多种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异常的影响因素,因此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麻醉时,应严格将患者的身体状态控制在最适范围内,从而将患者麻醉后出现呼吸异常的机率降到最低。

  • 标签: 麻醉恢复室 呼吸异常 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帮助人们认识麻醉恢复病人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指导护士如何防止恢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分析恢复病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通过施行安全干预措施,减少恢复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提高护士对恢复病人并发症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采取主动的干预措施,有效的减少恢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麻醉后恢复室 并发症 安全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患者麻醉恢复期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总结原因,得出相应的措施,实现麻醉恢复的安全护理管理。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2月至2021年12月来我院麻醉恢复收治的患者200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全面的病情记录和分析,结合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全面的研究,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类型比较多,而且发病的方向主要是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三个方面,因此必须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针对性麻醉护理,提升患者的护理针对性。结论:对于麻醉恢复中的患者,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的恢复期观察,对不同的患者需要进行不同的护理方法,逐步建立和谐的护理关系,并做好针对性的护理管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实现患者的安全苏醒,确保患者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

  • 标签: 麻醉恢复室 患者 并发症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患者麻醉恢复期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总结原因,得出相应的措施,实现麻醉恢复的安全护理管理。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2月至2021年12月来我院麻醉恢复收治的患者200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全面的病情记录和分析,结合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全面的研究,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类型比较多,而且发病的方向主要是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三个方面,因此必须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针对性麻醉护理,提升患者的护理针对性。结论:对于麻醉恢复中的患者,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的恢复期观察,对不同的患者需要进行不同的护理方法,逐步建立和谐的护理关系,并做好针对性的护理管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实现患者的安全苏醒,确保患者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

  • 标签: 麻醉恢复室 患者 并发症 观察 护理
  • 简介: 【摘要】目的 探究麻醉恢复患者躁动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184例麻醉恢复患者临床资料,统计躁动发生率,分析躁动发生影响因素。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焦虑、留置导尿管、术中补液量≥1000mL、术中出血量≥1000mL、无术后镇痛为患者躁动发生危险因素(P

  • 标签: 麻醉恢复室 躁动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麻醉恢复(PACU)中按摩脚心对全麻下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年龄30-64岁,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在PACU中为干预组患者按摩脚心,对照组不按摩脚心,两组患者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所用麻醉方法、麻醉药物及术后镇痛方法相同。记录术前、入PACU即刻、1h和离开时血清皮质醇浓度、心率、平均动脉压;评估入PACU即刻、1h和离开时的VAS评分;记录PACU中吗啡总用量、镇痛泵使用情况、患者满意度、PACU停留时间和恶心、呕吐、尿路刺激征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和VAS评分降低P<0.05;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P<0.05;吗啡总用量、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次数均低于对照组,而患者满意度提高P<0.05;两组PACU停留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ACU中按摩脚心有利于缓解全麻下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按摩脚心 腹腔镜手术 麻醉后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恢复(PACU)开展优质护理的方法和措施。方法麻醉恢复期全程无缝隙护理、麻醉恢复期的优质专科护理及麻醉苏醒后的人性化护理。结果PACU实行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麻醉医师满意度提高,无护理差错事故,无护理投诉。结论开展麻醉恢复优质护理服务并持续工作改进,有利于实现患者满意,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麻醉恢复室 优质护理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保障全身麻醉恢复期病人的安全,减少全身麻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在半限制区创建麻醉恢复,配置1名麻醉医生,3名固定恢复护士,1名轮转专职护士,对麻醉恢复患者实施监护治疗。结果对4000多例手术患者实施了麻醉恢复期护理,及时发现和处理了186例麻醉后的并发症,全部安全出。结论麻醉恢复的创建和有效的护理,保障了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安全,提高手术护理质量

  • 标签: 麻醉恢复室 建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恢复(PACU)内全身麻醉全麻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PACU内的10 341例全麻患者资料。根据在PACU期间是否发生低体温,分为低体温组和非低体温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年龄和性别后,纳入低体温组336例,非低体温组33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CU期间发生低体温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2019年PACU内发生低体温339例,发生率3.3%。低体温组年龄(54.1±17.1)岁,男156例,女180例;非低体温组年龄(53.1±16.0)岁,男156例,女18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种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PACU期间非低体温组比较,低体温组患者体质指数(BMI)[(22.8±3.5)kg/m2比(24.7±4.2)kg/m2]、基线体温[(36.3±0.5)℃比(36.5±0.5)℃]较低,麻醉时间[(4.4±1.6)h比(3.2±1.5)h]、手术时间[(3.1±1.4)h比(2.1±1.3)h]较长,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较多(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血量大(L)(OR=5.361,95%CI:2.863~10.037,P<0.001)、俯卧位手术(OR=3.653,95%CI:2.104~6.342,P<0.001)、麻醉时间长(h)(OR=1.421,95%CI:1.227~1.646,P<0.001)、全身麻醉+神经阻滞(OR=1.708,95%CI:1.026~2.843,P=0.039)是PACU期间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BMI(OR=0.849,95%CI:0.801~0.900,P<0.001)为独立保护因素。结论PACU期间全麻患者低体温仍较常见,需给予足够的重视,识别高危患者,针对低体温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 标签: 麻醉,全身 麻醉后恢复室 低体温 危险因素 预防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麻醉恢复(PACU)期间全身麻醉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PACU内的全麻患者200例作为研究样本,以有无低体温发生为依据分成甲组(n=100,非低体温)和乙组(n=100,低体温),对导致低体温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甲、乙组进行体重、BMI、基线体温、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仰卧位的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ACU期间低体温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麻醉时间、仰卧位、BMI、出血量。结论:全麻患者PACU期间容易出现低体温,需要高度关注和准确识别,明确危险因素,制定和实施针对性预防对策。

  • 标签: 麻醉后恢复室 全身麻醉 影响因素 低体温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麻醉恢复(PACU)期间全身麻醉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PACU内的全麻患者200例作为研究样本,以有无低体温发生为依据分成甲组(n=100,非低体温)和乙组(n=100,低体温),对导致低体温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甲、乙组进行体重、BMI、基线体温、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仰卧位的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ACU期间低体温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麻醉时间、仰卧位、BMI、出血量。结论:全麻患者PACU期间容易出现低体温,需要高度关注和准确识别,明确危险因素,制定和实施针对性预防对策。

  • 标签: 麻醉后恢复室 全身麻醉 影响因素 低体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麻醉恢复(PACU)进行全身麻醉病人当处于麻醉恢复期开展前馈控制效果,以及对于躁动影响。方法:选入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在麻醉恢复(PACU)进行全身麻醉病人80例,采用以随机数字表法平分为参照组(常规全麻时期躁动护理)、研究组(前馈控制),对比躁动发生率情况。结果:研究组躁动率0级、1级、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保持同质化(p<0.05);躁动2级,3级均低于参照组,不具备差异(p>0.05)。结论:在麻醉恢复全身麻醉病人当处于恢复期时,进行前馈控制,可以减少躁动发生,恢复良好。

  • 标签: 麻醉恢复室 全身麻醉 麻醉恢复期 前馈控制 躁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麻及椎管内麻醉恢复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探讨其预防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滨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手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全麻及椎管内麻醉患者648例,调查患者低体温发生情况,并根据患者恢复期是否发生低体温分为低体温组和正常体温组,分析导致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结果648例患者中有50例发生低体温,发生率为7.7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急诊/住院手术、手术类型、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补液量、室温与发生低体温有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BMI<18.5、开胸开腹手术、手术时间>4 h、麻醉时间>4 h、术中补液量≥2 000 ml、室温<22 ℃均是全麻及椎管内麻醉恢复患者发生低体温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高龄、BMI低、手术和麻醉时间长、开腹开胸手术、术中补液多、室温低均是影响全麻及椎管内麻醉恢复患者发生低体温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临床中应针对高危因素对加强对患者的保温管理,预防低体温发生。

  • 标签: 全麻 椎管内麻醉 恢复期 低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