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臭氧治疗及间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一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治疗组给予射频消融联合臭氧法及间沟神经阻滞治疗。结果对照组在治疗后的优良率(64.99%)明显低于治疗组(84.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联合臭氧及间沟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组织创伤较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内封闭对多节段猫眼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crene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CLIF)入路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接受多节段C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68例,根据术中是否进行内封闭进行分组。封闭组在闭合切口前在内填塞浸润得宝松及利多卡因混合液的凝胶海绵,而对照组则不填塞。封闭组35例,男9例,女26例;年龄(68.0±6.5)岁(范围54~85岁)。对照组33例,男7例,女26例;年龄(66.5±7.1)岁(范围54~81岁)。分别记录术后第1天、1周、1和3个月的入路相关并发症,主要包括大腿前方疼痛、麻木和、股四头力。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麻木VAS评分,、股四头力以及入路相关的并发症。临床疗效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痛VAS评分。影像学评估采用侧凸Cobb角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封闭组患者入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7.1%,对照组为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7,P=0.041)。封闭组术后大腿前方疼痛及力减退的发生率分别为11.4%和14.3%,均低于对照组的33.3%和36.4%(χ2=4.740,P=0.029;χ2=4.416,P=0.036);术后大腿前方麻木的发生率(14.3%)虽低于对照组(21.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1,P=0.454)。两组术后均无股四头力减退者。封闭组术后第1天、1周、1个月大腿前方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2.220,P=0.031; t=2.235,P=0.031;t=2.086,P=0.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5,P=0.701)。封闭组术后第1天、1周力均高于对照组(t=2.208,P=0.032; t=2.171,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个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23,P=0.359; t=1.437,P=0.160)。两组术后1天、1周、1、3个月麻木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腰痛和腰椎功能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冠状位Cobb角和矢状位平衡均明显改善,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封闭能降低多节段CLIF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在术后1周内有效地改善患者力减退,在1个月内明显缓解患者大腿前方疼痛。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封闭疗法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手术后缺损用带蒂胸皮瓣修复手术切除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21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通过手术切除病灶,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同侧带蒂胸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刨面。结果18例移植的带蒂胸皮瓣全部成活,有3例出现皮肤逐渐坏死,剪除坏死皮肤及皮下脂肪后伤口逐渐愈合。结论带蒂胸皮瓣移植是修复口腔颌面大型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 手术后缺损 带蒂胸大肌肌皮瓣
  • 简介:摘要通过总结带蒂胸皮瓣移植治疗舌癌术后缺损患者15例的护理经验,提出术前完善的准备、术后精心的护理措施,尤其是对术后移植皮瓣的观察和血管危象的观察,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保障了带蒂胸皮瓣移植修复舌癌术后缺损术的成功开展。

  • 标签: 胸大肌 外科皮瓣 舌癌 组织缺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持续池引流,减轻血性脑脊液对脑和脑膜的刺激,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部缺血,缺氧症状。方法通过腰椎穿刺的形式引流出脑脊液,以降低颅内压。结果降低了患者的颅内压,减轻患者的痛苦。结论持续池引流脑脊液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种新方法,近年来在神经外科已得到广泛的开展。

  • 标签: 腰大池引流 脑脊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池引流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4年11月经持续池脑脊液引流治疗的42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这42例患者中,颅脑损伤术后27例,脑出血术后13例,颅骨修补术后1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1例。结果29例通过池进行脑脊液引流,13例在引流下配合鞘内抗菌治疗,其中1例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其余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无加重及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应用持续池引流脑脊液加鞘内注药,配合全身应用敏感抗菌药物是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池引流术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4例神经外科疾病患者施行持续池引流术,对方法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其效果。结果64例患者治疗效果良好,临床症状缓解率高,总有效率与满意率明显。结论精心的护理是持续池引流术成功的关键,可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持续腰大池引流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池外引流术治疗下述疾病的可行性。(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外伤性、动脉瘤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3)交通性脑积水进行术前评估。(4)外伤性、自发性或术后出现的脑脊液耳漏或鼻漏。(5)去骨瓣减压术后的脑膨出。方法本组60例患者均行池外引流术。结果(1)感染控制5例(放弃治疗1例)。(2)蛛网膜下腔出血吸收时间明显缩短。(3)脑积水术前能对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的转归进行分析判断。(4)脑脊液漏均在引流6—15天(平均10天)后停止。(5)去骨瓣减压术后脑膨出有效。结论池外引流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对比椎旁间隙入路同传统入路治疗胸段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胸段骨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分为对照组(传统入路治疗,n=25)和观察组(椎旁间隙入路治疗,n=25)。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VAS评分),影像学指标(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率、椎体高度矫正率、伤椎Cobb角矫正率)及住院时间费用。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2周和6周的VAS评分四项围手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率、椎体高度矫正率、伤椎Cobb角矫正率三项影像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旁间隙入路同传统入路治疗胸段骨折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前者相比于后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花费少、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椎旁间隙入路 传统入路 胸腰段骨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射频热凝消融对筋膜疼痛综合征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4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射频热凝消融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10例患者顺利治愈,36例患者成功好转;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射频热凝消融术对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射频热凝消融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后路手术治疗54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34例,另一组经间隙入路手术20例。两组病例均于伤椎上下椎及伤椎相对完整一侧椎弓根内置入椎弓根螺钉1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48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术后局部Cobb角矫正率。对比X线片、CT等对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物在位情况及局部Cobb角矫正率,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随访8~15个月,平均11.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完整随访,骨折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情况发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48hVAS评分比较,间隙入路组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手术后及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矫正率,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术后及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矫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隙入路符合微创理念,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结合伤椎置钉治疗不需直接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时能有效复位固定,值得推广。

  • 标签: 肌间隙入路 伤椎置钉 治疗 胸腰段骨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膝关节力与步行能力的相关性以及影响其步行能力的因素。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早期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27例进行双侧股四头、腘绳徒手力评定(MMT)、峰力矩测试(PT)、10 m步行时间测试(10MWT)和脊髓损伤步行指数(WISCI Ⅱ)评定。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确定股四头MMT、腘绳MMT、股四头PT和腘绳PT与10MWT和WISCI Ⅱ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10MWT和WISCI Ⅱ的影响因素。结果腘绳MMT与10MWT呈显著负相关(r=-0.703,P<0.01),与WISCI Ⅱ呈显著正相关(r=0.713,P<0.01);腘绳PT与10MWT呈中等负相关(r=-0.413,P<0.05),与WISCI Ⅱ呈中等正相关(r=0.433,P<0.05)。10MWT与WISCI Ⅱ呈强负相关(r=-0.986,P<0.01)。腘绳MMT是影响10MWT和WISCIⅡ的最主要因素(r2分别为0.549和0.536),股四头MMT是影响10MWT和WISCIⅡ的的次要因素。腘绳和股四头的MMT对10MWT和WISCI Ⅱ变化的总贡献率分别为62.5%和64.1%。结论早期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膝关节屈群的力与其10MWT和WISCIⅡ有显著相关性,膝关节屈伸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早期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早期步行功能。

  • 标签: 不完全脊髓损伤 肌力 步速 脊髓损伤步行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判断阻滞与腹横平面阻滞对腹腔镜子宫手术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随机筛选院内腹腔镜子宫手术者,样本量保持在68例,有34例行阻滞麻醉,有34例行腹横平面阻滞麻醉,前者为实践组,后者为一般组,手术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实施,观察镇痛效果,评估恢复情况。结果:轻度疼痛率在实践组(52.94%)比一般组(29.41%)高,重度疼痛率在实践组(5.88%)比一般组(26.47%)低,P

  • 标签: 腹横肌平面阻滞 快速康复 运用价值 腰方肌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池穿刺引流在神经外科临床的作用,总结池引流的护理方法和经验。方法术前对30例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协助医生行池置管引流术,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术后妥善设置,观察,记录,完成整体护理过程。结果30例包括急重型或特重型颅脑损伤、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破入脑室、颅内肿瘤、颅内感染、颅内血肿及清除术后持续脑脊液耳鼻漏患者,行池置管持续引流,后经精心护理,无护理并发症出现。结论池穿刺持续引流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方法以损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明显,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

  • 标签: 颅脑损伤 腰大池穿刺引流 电子输液泵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