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22年Alvarez首次用体表电极记录到胃的活动,所得图形称“胃”(EGG)。近10多年来由于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胃的研究,开发、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为胃肠疾病的诊断增添了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在临床实践中颇受患者的欢迎。自1988年开始我们将EGG—2B型胃仪应用于临床并与胃镜对照检查,积累了一定资料,现整理分析如下。

  • 标签: 胃电图 临床应用体会 胃镜检查 胃肠疾病 Alvarez 临床实践
  • 简介:急性脑血管病(AcuteCerebrovascularDiseaseACVD)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烈性传染病的控制,在多数国家ACVD与心脏病、恶性肿瘤已成为三大致死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称,在统计的57个国家中,急性脑血管病列为前三位的就有40个国家。在这57个国家中ACVD的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1.3%,仅次于冠心病与癌症,随着年龄的增长,65岁以上ACVD发病率已超过1%,60岁以上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脑电地形图 危险因素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总结我院ICU科2011年以来12例肺性病患者临床症状及护理方法,关键在于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护理措施,提高疗效,同时对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肺性脑病 呼吸衰竭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心肺复苏患者采用重症监护病房优化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心肺复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段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辅助优化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的神经功能达到1-2级有8例(26.67 %),3-5级有22例(73.33 %),观察组的神经功能达到1-2级有14例(46.67%),3-5级有16例(53.33%),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

  • 标签: 心肺复苏 重症监护病房 神经功能恢复 并发症
  • 简介:心脏病作为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等特点,目前,观测潜在患者的心电图用于诊断和预防心脏疾病的主要手段,鉴于此,各种与心有关的监护系统,尤其是远程监护系统被不断研发出来投入使用,以保障生命健康。本文的目的在于对现有的家庭心远程监护系统进行研究,并介绍不同种类的家庭心远程监护系统的应用现状,最后总结并展望未来心电监护在家庭中的应用趋势

  • 标签: 心脏疾病 心电监护 家庭远程监护
  • 简介:提出了一种基于DataSocket技术的心双重监护系统实现方案,该系统主要由心预处理模块、集成模拟前端、微控器、监控终端和电源模块组成,具有小型化、低功耗和高性能的优点.集成模拟前端利用SPI通信技术,将心数据帧传输给微控器的UART串口并显示在服务器端,实现了心第一重家庭/社区监护;利用DataSocket技术,将ECG信息远程传输给客户机端,实现了第二重医生/专家监护.

  • 标签: 心电双重监护 集成模拟前端 电源模块 DATASOCKET
  • 简介:摘要:监护仪产品一般用于医院,月子中心或育婴的场所,由于电网中感性负载的存在,电网的干扰信号通过电源线或信号线耦合到胎儿监护仪产品,影响其正常工作。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分析介绍YY9706.102-2021中快速放电脉冲群的测试原理和设备在试验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从接口滤波器的选取及电路板设计两方面出发,提出一系列的对策措施,增强监护仪产品快速脉冲群抗干扰能力。

  • 标签: 监护仪产品 电快速脉冲群抗扰度 对策措施
  • 简介:摘要虚拟现实(VR)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的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为使用者提供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使其如同在现实世界中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是大脑皮层脑神经细胞活动的集合。VR结合已成为脑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相关研究现状尚缺乏系统整理。总结归纳了近20年来VR结合的相关研究,介绍了相应的实验范式、研究方法以及取得的结果,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虚拟现实 脑电 脑功能
  • 简介:本文介绍和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反馈方法,该方法将生物反馈和电磁场生物效应有机结合。临床研究表明这种反馈能有效地调节大脑神经元的活动,改善大脑代谢和循环,调节敏感的血化学成份,起降脂、解聚、镇痛、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等作用。临床实验证明这种反馈对一些脑部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标签: 脑电反馈 电磁场 生物效应 神经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治疗对失眠症的影响。方法将70例失眠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5例,对照组只药物治疗,干预组于用药的基础上加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对照组和干预组睡眠质量PSQI总分的变化。结果对比对照组,干预组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明显降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对辅助药物治疗失眠症患者的失眠有效。

  • 标签: 失眠症 脑电治疗 改善睡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深部刺激(DBS)对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20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肌张力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DNA,完善患儿DBS术前及术后肌张力障碍评分量表运动评分,完善全外显子测序检测。结果共收集32例运用DBS治疗的肌张力障碍患儿。其中男16例,女16例;12例采用苍白球内侧核靶点治疗,20例患儿采用丘脑底核靶点治疗。发现20例(62.5%)致病基因突变,包括PANK2 9例,KMT2B 3例,GNAO1 2例,GCDH 2例,PINK1、NDUFAF6、DYT27及ADCY5各1例。术后随访1个月~3年8个月,仅1例因家庭护理不当出现局部感染,术后缓解率波动在5.66%~95.92%。结论运用DBS治疗后肌张力障碍患儿均有一定程度缓解,无明显不良反应,表明DBS是儿童肌张力障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 儿童肌张力障碍 致病基因 治疗
  • 简介:作为一种无创性记录大脑生物磁场的新技术,能相对直接反映神经元的活动状态:并且可将采集到的磁信号分析结果重叠到MRI图像上,从而将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融合在一起,这一技术又称为磁源成像(magneticsourceimaging,MSI)。MSI不仅能够准确地提供癫痫灶及所需要功能区的定位信息,而且可使临床神经外科医生更好地了解肿瘤与癫痫灶、肿瘤与功能区的关系,以便在术前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手术计划。本文对、MSI及其在脑肿瘤方面的应用做一简单综述。

  • 标签: 脑磁图 磁源成像 脑肿瘤
  • 简介:摘要脑外伤是一组经突发造成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疾病。而脑电图做为脑外伤诊断中的一种方法,用于临床、对脑部疾病有一定的诊断坐标。

  • 标签: 脑外伤 脑电图 动态脑电图监测
  • 简介:全头型(whole—headed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设备作为一种新的无创伤性功能成像设备已经应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应用于临床,其原理是通过超导量子干涉仪(super—conductingquantuminterferedevice,SQUID)精确地测量大脑产生的微弱的电磁波信号。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在临床上使用的最新的设备可同时记录306个磁通道。设备对人体无侵害,易确定电磁波产生的部位,目前逐步应用于癫痫灶定位及功能区定位。为了维持超导量子干涉仪保持超导状态,必须对设备补充液氦,使超导量子干涉仪浸泡在液氦中,

  • 标签: 成像设备 脑磁图 液氦 超导量子干涉仪 医学影像技术 计算机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MEG)静息态网络定位与皮质脑电图(ECoG)的一致性。方法选取难治性癫痫患者16例,术前均运用脑磁静息态网络定位,同时运用传统的Dipole法和SAM法皮质脑电图定位,与皮质脑电图的结果对照,分别比较两种技术的吻合度。结果16例患者均有明显的棘波放电,Dipole定位局限10例,散发6例,SAM值升高单病灶11例,多病灶5例。16例患者均显示静息态网络异常,敏感度100%(16/16)。Dipole定位ECoG的定位符合率为62.5%(10/16),SAM与ECoG的定位符合率为68.7%(11/16),MEG网络功能异常与ECoG的定侧符合率为100%,定位符合率为81.2%(13/16)。结论静息态网络定位可以敏感地定位癫痫放电区,可以为癫痫手术规划提供帮助。

  • 标签: 脑磁图 静息态脑网络 癫痫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脐针联合仿生刺激仪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总共纳入110例研究对象,均是2020.04月至2022.03月到我院治疗的失眠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脐针治疗,55例)与实验组(脐针+仿生刺激仪,55例)。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及睡眠质量。结果:在临床疗效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PSQI评分上,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针+仿生刺激仪用于失眠的效果显著,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是一种无创脑部活动测量技术,能够一定程度反映的功能状态,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深度监测。由于电量化指标在麻醉监测中存在缺陷,原始EEG的研究已重新成为热点。近年来,基于EEG的临床麻醉监测研究进展迅速,寻找更准确、更全面、更方便快捷的活动评价方法是人们努力的方向。文章通过介绍脑电图谱分析(频谱分析、时频分析)、功能连接分析以及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分析方法的原理与特点,探究麻醉过程中的大脑状态变化,并强调分析技术对临床麻醉监测的意义,对分析技术及其在临床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脑电图 麻醉深度 时域分析 频域分析 功能连接 人工智能
  • 简介:目的观察双频指数(BIS)监测对宫腔镜手术患者麻醉过程及恢复的意义。方法80例择期在丙泊酚-舒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BIS监测组(Ⅰ组)与常规监测组(Ⅱ组),每组40例。静脉给予舒芬太尼5ug、丙泊酚1.0mg/kg负荷量后,丙泊酚的维持量I组根据BIS值(40~55)调节,II组仅根据临床体征调节。记录丙泊酚用量、术中反应、手术时间及留观时间等。结果两组间一般资料及麻醉前MAP、HR、SpO2、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用量Ⅰ组明显少于Ⅱ组,留观时间I组显著短于Ⅱ组(P〈0.01)。MAP在麻醉诱导入睡后和扩宫口时两组均有下降,但I组降幅低于Ⅱ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I组明显少于Ⅱ组(P〈0.01)。结论BIS监测用于手术麻醉对预防麻醉药用量不足或逾量,减轻血流动力学改变,避免术中肢动与知晓有重上意义,有利于提高麻醉安全,减少并发症。

  • 标签: 脑电双频指数 宫腔镜手术 丙泊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