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肿瘤组织病理诊断的内涵随着肿瘤诊治的需求而变化。步入肿瘤个体化治疗时代,做好以临床诊治需求为导向的肿瘤病理规范化诊断、加强临床病理沟通, 是值得病理同行共同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和追求的方向。该文对基于形态学的肿瘤组织病理诊断相关内涵,主要包括基于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的组织学分型、伴随诊断(免疫组织化学)以及新辅助治疗病理反应评估的发展现状,以及机遇、挑战进行简要阐述,供同行探讨。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眼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4例眼部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结果:肿瘤细胞为分化良好的小B淋巴细胞。肿瘤细胞B细胞表面抗原和bcl—2多弥漫(+),T细胞表面抗原(-)。CD10、cyclinD1(-),2例CD5(+)。Ki67较低。结论:MALT淋巴瘤是眼部最常见的淋巴瘤,眼眶发病占首位,其次是眼喻、泪腺、结膜。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不具有特异性,与良性反应性增生等鉴别比较困难。通常需通过光镜、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鉴别。恶性度不高,早诊断早治疗预后较好。

  • 标签: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癌术后病理组织分型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2002年7月至2014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1 346例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839例,女507例;术时年龄(55.1±13.4)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分911例,≥1分435例;透明细胞癌1 120例,乳头状细胞癌62例,嫌色细胞癌79例,其他类型肾癌85例;T1、T2、T3、T4期分别为1 019、177、102、48例;WHO核分级高、中、低分化及未知分别为587、530、85、144例;肿瘤直径<5、≥5且<10、≥10 cm及未知分别为685、541、104、16例;合并坏死200例;合并肉瘤样分化27例。同时收集2000—2017年SEER数据库中80 439例肾癌术后病例的资料,男51 371例,女29 068例;年龄(60.9±12.4)岁;白色人种66 261例,黑色人种86 80例,亚裔及北美原住民5 022例,未知人种476例;透明细胞癌62 600例,乳头状细胞癌12 170例,嫌色细胞癌4 354例,其他类型肾癌1 315例;T1、T2、T3、T4期分别为55 332、8 687、15 516、904例;WHO核分级高、中、低分化分别为52 323、22 700、5 416例;肿瘤直径<5、≥5且<10、≥10 cm分别为46 741、25 760、7 938例。分别分析华西医院和SEER两组人群中性别、年龄等临床因素以及肿瘤组织亚型、分期、分级等病理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在SEER不同人种中进行亚组分析,了解不同组织亚型肾癌术后的预后差异,并与华西医院病例进行比较;将华西医院病例带入UISS、SSIGN、Leibovich 3种肾癌预后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分析不同模型对华西医院病例及亚组的预测价值。结果华西医院病例1 346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嫌色细胞癌、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其他类型肾癌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5%、87.9%、79.7%、68.4%;术时年龄>50岁、ECOG评分≥1分、肿瘤分期偏晚、核分级差、肿瘤直径大、合并坏死及肉瘤样分化均提示预后不佳(P<0.05)。SEER数据库80 439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透明细胞癌、其他类型肾癌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3%、92.5%、88.9%、85.3%;术时年龄>50岁、男性、亚裔及北美原住民、肿瘤分期偏晚、核分级差、肿瘤直径大均提示预后不佳(P<0.05)。SEER数据库亚裔及北美原住民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嫌色细胞癌、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其他类型肾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1%、88.6%、86.7%、80.2%。外部验证结果显示,SSIGN、Leibovich、UISS预测模型的精度分别为0.763~0.781、0.725~0.752、0.641~0.660。在4种病理类型亚组分析中,预测模型UISS对嫌色细胞癌、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其他类型肾癌的预测精度分别为0.670~0.781、0.649~0.661、0.620~0.644、0.567~0.613;预测模型SSIGN和Leibovich对嫌色细胞癌、乳头细胞癌亚组、透明细胞癌、其他类型肾癌的预测精度分别为0.733~0.903、0.785~0.834、0.731~0.767、0.657~0.776。结论肾癌术后病理组织亚型对预后的影响可能存在人种差异性,在华西医院病例和SEER数据库亚裔及北美原住民人群中,嫌色细胞癌预后最优,乳头状细胞癌较透明细胞癌稍差,其他类型肾癌预后最差。SSIGN和Leibovich预测模型对华西医院病例的预测价值高于UISS,且对嫌色细胞癌的预测效能较好。

  • 标签: 癌,肾细胞 预后 病理类型 人种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皮肤纤维瘤(DF)的组织病理与临床特征,探讨两者的相互联系。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病理科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150例DF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结果150例患者中,男65例,女85例,年龄(42 ± 13.8)岁,病程3个月至> 30年,部分有伴随症状,主要表现为瘙痒,有自发痛、轻压痛,18例皮损有外伤、虫咬或感染病史。皮损主要位于四肢(107例,71.3%),以单发皮损为主(105例,70%)。病理检查前拟诊为"DF"102例,"表皮样囊肿"16例,"色痣"13例,"瘢痕疙瘩"3例,"皮肤肿物"12例,"恶性黑素瘤"1例,"黄色肉芽肿"1例,"结节性痒疹"1例,"神经纤维瘤"1例。在这些患者的169张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66张(39.1%)为细胞性,36张(21.3%)硬化性,25张(14.8%)表现为动脉瘤样型DF,22张(13.0%)上皮样型。12张切片内可见两种或两种以上亚型并存的现象。还可见少数新的变异型,如DF伴汗腺导管增生(1例)、深在型DF(3例)、上皮样细胞与增生胶原相间的DF(1例)等。动脉瘤样型DF病程长短不一,7个月至> 30年,多表现为发生于下肢的皮肤肿物样损害。细胞性DF病程相对较短,常发现数月后就诊,好发于四肢,常伴痒痛。硬化性或萎缩性DF病程长,为数年或数十年,好发于上肢,多无伴随症状。上皮样型DF病程长短不一,临床表现多样,多发于下肢,无伴随症状。结论DF的临床表现及病理表现均具有多样性,不同的DF皮损可有相似的典型组织病理学表现,不典型的病理表现可干扰疾病诊断。

  • 标签: 组织细胞瘤,良性纤维性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活检的组织病理诊断。方法择取从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妇科门诊进行治疗的80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排尿之后,指挥患者持续维持膀胱截石体位,然后采用B型超声波初步探查诊断患者的子宫位置及子宫大小,而后探针探测宫腔的深度,使用消毒后的刮匙深入到宫底位置,进行由上到下的刮取宫壁操作,以收集检测样本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结果有21例患者的子宫出血类型为器质性出血(26.3%);有34例患者的子宫出血类型为功能性出血(42.5%);有25例患者的子宫出血类型为内膜基本正常(31.25%)。结论子宫内膜活检的病理诊断对于子宫异常出血病理类型的诊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尤其适用于因器质性的病变所引发的一类出血情况的鉴别诊断,而相对于卵巢及全身性的疾病则需联合其他的高技术的检查手段,以便提高其准确性。

  • 标签: 子宫内膜 活检 组织学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蕈样肉芽肿的临床特征、病理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提高对早期蕈样肉芽肿的认识。方法收集并分析11例早期蕈样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治疗方案、预后及随访等情况。结果患者发病年龄平均(52.7±4.9)岁,临床表现以红斑(9/11)、斑块(5/11)、鳞屑(9/11)、瘙痒(10/11)为主。皮损组织病理显示81.8%出现亲表皮现象(9/11),63.6%出现“表皮内Pautrier微脓肿”(7/11),45.5%出现“真皮浅层见异形淋巴样细胞呈片状、带状浸润”(5/11)。免疫组化主要表现为CD3+(7/7)、CD4+(5/7)、CD45RO+(9/10)、CLA+(6/6)、CD20-(6/7)。治疗方案以皮肤靶向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为主,均取得良好疗效。结论早期蕈样肉芽肿皮损表现多样,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及T淋巴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技术对早期蕈样肉芽肿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蕈样肉芽肿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辅助检查与肝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关系。方法15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行肝穿术,肝组织HE染色,按炎症和纤维化分为G1~4级、S0~4期。并做血清肝功能、血常规、血凝常规等检查。对临床和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154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情况,轻度慢性肝炎80%(72/90),中度慢性肝炎为47.27%(26/55),重度慢性肝炎为0%(0/9)。结论ALT、AST结果不能完全真正反映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情况,临床和病理诊断不能完全符合。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组织免疫荧光病理检查技术在小儿肾穿刺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2021年6月研究时间段内于本院行肾穿刺组织病理检查小儿肾病患儿65例行回顾性临床研究。经肾穿刺提取病理组织后均分为4份,行冰冻切片制备(传统染色、直接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室石蜡切片制备(石蜡包埋,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比较两类切片经不同染色处理后的病理诊断结果差异。结果:(1)免疫荧光染色处理后石蜡切片肾穿刺病理诊断所得IgA肾病、狼疮性肾炎、膜性肾病确诊率,较传统染色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2)免疫荧光染色处理后冰冻切片肾穿刺病理诊断所得IgA肾病、狼疮性肾炎、膜性肾病确诊率,较传统染色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所得小儿肾穿刺组织病理诊断结果较传统染色技术无差异性,且可有效提升染色处理效率,减少病理切片处理步骤,为患儿病情的快速诊断提供基础。

  • 标签: 小儿肾病 肾穿刺刺组织病理诊断 免疫荧光染色技术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管理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80片组织标本随机平均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为参照组组织标本使用传统方法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为研究组组织标本在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管理下制作病理组织切片。然后,比较两组病理组织切片的有效制片率。结果:与参照组病理组织切片相比,研究组病理组织切片的有效制片率更高( P< 0.05)。结论: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的过程中对此项工作实施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管理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提高病理组织切片的有效制片率,为临床病理检验的准确度达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 标签: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管理 病理组织切片 有效制片率
  • 简介:目的通过胆道闭锁(BA)肝门纤维块、肝脏组织病理及其超微结构观察,对肝门成纤维细胞分化程度进行评分,并与肝纤维化分级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选取BA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术中取肝门纤维块及肝脏组织标本;研究同期选取疑似BA经术中胆道造影除外BA,诊断为胆汁淤积综合征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作为对照组,留取肝脏组织标本。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标本的病理改变,以及肝细胞、毛细胆管和肝门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采用SPSS14.0软件,半定量比较BA与对照组肝脏纤维化的差异,检验肝门纤维块成纤维细胞活跃程度与肝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结果2005年7月至2006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21例BAKasai根治术病例,手术平均年龄(66±20)d;对照组为5例胆汁淤积综合征和10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BA组肝组织病理改变主要是肝内门脉区胆管炎症及纤维化形成,肝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同年龄胆汁淤积综合征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肝门纤维块毛细胆管增生,部分管腔闭锁、狭窄,腔内炎细胞浸润及部分淤胆,大量间质成分增生;电镜下肝门成纤维细胞活跃、肝脏毛细胆管上皮微绒毛缺失、肝细胞及肝血窦内电子致密物质增多及部分毛细胆管扩张;肝门成纤维细胞分化程度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相关(P=0.04)。结论BA肝组织病理改变主要是肝内门脉区胆管炎症及严重纤维化形成;超微结构改变提示肝门部成纤维细胞活跃,其分化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

  • 标签: 胆道闭锁 病理 电子显微镜 成纤维细胞
  • 简介:摘要软组织肿瘤亚型众多,且肉瘤性病变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给临床诊治带来巨大挑战。随着以二代测序为代表的高通量分子检测手段的开展和应用,基于分子异常的软组织肿瘤新病种也在不断涌现,以往一些分化不明或未分化的肿瘤经过二代测序也得到了重新认识,软组织肿瘤的分类基础正在从形态学分类转向分子分类,在协助病理诊断、临床治疗策略制定和生物学行为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者泪腺组织组织病理学特征及泪腺脱垂的可能机制。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整形科手术治疗的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23例(30只眼)的30份泪腺组织标本,并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库的8份正常泪腺组织(对照)标本进行对比。分别行HE染色、Verhoeff-Van-Gieson染色、相关抗原及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观察患者与对照泪腺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及相关抗原及抗体表达的差异。应用胶体金标记的免疫电镜技术在超微结构下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和MMP-9的表达及分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0例,平均发病年龄11岁(7~16岁);对照泪腺组织来自3例男性,5例女性;平均年龄15岁(10~20岁)。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30份泪腺组织标本中,仅2份标本HE染色表现为明显腺腔扩张,间质中脂肪细胞浸润及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增多,其余标本与对照正常泪腺组织标本无明显差别或仅有轻度慢性炎性反应;30份标本Verhoeff-Van-Gieson染色均显示包被泪腺的筋膜组织结构破坏,胶原纤维变性,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泪腺组织中IgA表达为+++、++、+、-的标本分别为12、11、4、3份,对照标本中分别为0、0、1、7份;白细胞分化抗原CD3表达为+++、++、+、-分别为2、19、7、2份,对照标本中分别为0、0、1、7份;MMP-3表达为+++、++、+、-分别为0、0、11、19份,对照标本均为阴性;MMP-9表达为+++、++、+、-分别为14、14、0、2份,对照标本均为阴性;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泪腺组织中IgA、CD3、MMP-3和MMP-9的表达均高于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92,-4.168,-2.005,-4.552;均P<0.05);而IgG、IgM、CD20、补体C1抑制物的表达强度与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电镜技术显示,与对照标本相比,泪腺脱垂者泪腺腺泡细胞内的酶原颗粒形状失去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酶原颗粒表面有MMP-3及MMP-9表达,腺泡细胞膜上有MMP-3表达。结论眼睑松驰症并发泪腺脱垂者泪腺组织组织病理学改变表现为免疫炎性反应、胶原纤维变性、筋膜组织松解断裂以及IgA、CD3+T淋巴细胞、MMP-3和MMP-9阳性表达,眼睑松驰症并发泪腺脱垂的发病机制可能为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05-210)

  • 标签: 眼睑疾病 泪器 脱垂 炎症 显微镜检查,免疫电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组织内HBVcccDNA含量及其变化与肝癌(HCC)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之间收治的肝癌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组患者采用PCR检测法对HBVcccDNA和HBVDNA含量进行检测。同时提取本组患者非癌组织45份作为对照组进行监测,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观察及对比分析。结果本组45例HCC患者,其中血清HBsAg阳性40例,HBsAg阴性5例。PRC检测结果,所有45例HCC患者肝组织中均检出HBVcccDNA和HBVDNA,且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及癌组织与非癌组织检测结果对比,HBVcccDNA水平及比例显著升高,差异显著;但各条件下HBVDNA水平检测无差异。结论肝组织内HBVcccDNA和肝癌发病之间关系密切;肝癌组织中较非肝癌组织差异显著;但HBVDNA对比无差异;且未发现HBVcccDNA与肝癌病理分级之间存在必要相关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网状细胞肿瘤的病理表现。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观察并分析。结论恶组的病变分布特点是多中心性和不均一性,主要侵犯淋巴造血系统的器官和组织,如淋巴结、脾、骨髓和肝脏等,同时广泛累及全身其它器官和组织,如肺、皮肤、消化道和软组织等。各种类型Langerhans细胞绍.织细胞增生症均可见Langerhans细胞的增生,伴有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泡沫状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并有局限性纤维化。

  • 标签: 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网状细胞肿瘤的病理表现
  • 简介:结果 MCTD主要表现为雷诺现象41例(91%),抗dsDNA抗体升高7/40例(18%),方法 回顾性总结45例MCTD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改变

  • 标签: 临床病理 病临床 病理研究
  • 简介:PAM—Masson染色能在同一切片上既显示。肾小球基底膜,又可观察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因此PAM—Masson染色是肾活检病理组织切片染色中最为重要的染色之一。然而长期以来PAM染色耗时长,Masson复染着色不良,给肾活检病理诊断带来不利影响。我们通过实践摸索,在常规的染色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良,获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 标签: 病理组织切片 肾活检病理 染色法 MASSON染色 改良 肾小球基底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宫颈疾病患者活体组织检查的临床病理。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83例宫颈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与活体组织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3例宫颈疾病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36例,占比7.5%;宫颈鳞癌1例,占比0.2%;炎症446例,占比92.3%;细胞学检查结果为阴性411例,占比85.1%;ASC-US59例,占比12.2%;ASC-H2例,占比0.4%;LSIL10例,占比2.1%;HSIL1例,占比0.2%;37例为HPV阳性,阳性率为7.7%。结论对宫颈疾病患者进行活体组织检查,可提升临床诊断率,对疾病的治疗有重大意义。

  • 标签: 宫颈疾病 活体组织检查 临床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