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半地堑是裂谷盆地充填的基本构成单元。东南盆地下第三系的岩相展布受控于半地堑及其组合。断陷充填过程中的物源方向和途径取决于半地堑及其组合中的构造缓坡通道。区内具有崖13-1半地堑末梢型,松27-2复合型和崖15-1叠合型三种主要物源通道。构造缓块不仅是控制半地堑内沉积体系布和配置的物源通道,而且自身能形成圈闭。应用半地堑模型分析断陷盆地充填历史是盆地分析的一条有效途径。

  • 标签: 琼东南盆地 半地堑 充填模型 断陷充填 沉积体系 物源通道
  • 简介:东南盆地的异常高压主要是在上新世和第四纪时盆地快速沉降产生压实与排液不均衡形成的,水热增压和新生流体对异常地层压力形成有辅助作用,异常地层压力的分布受沉积中心、埋深和岩性变化控制。用地震速度可以计算地下流体压力。各时期各组段沉积地层都有自己相应的正常压实趋势线。速度稳定段主要分布在富含泥质的上新统中,在压力预测时必须进行校正。油气聚集带是在纵向上相对低势层段和平面上相对低势区的结合部位。在气势图中,相对稳定的低势区,实际上就是相对低势等值线的闭合区和挠曲带。

  • 标签: 琼东南盆地 地压场 油气运移 速度稳定段 过剩压力 油气聚集
  • 简介:莺-盆地快速沉降和沉积的地质背景,导致盆地具高温高压的特征。高温高压环境是盆地内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重要地质因素,高温高压油气水以间歇式混相运移方式进行。当“深部高温高压包”增压到接近或超过上覆地层负荷压力时,地压流体(油气水)突发性地沿①号大断层上升,并在断层附近聚集成藏,形成了崖13-1气田。

  • 标签: 莺-琼盆地 高温高压环境 油气运移机制 间歇式混相运移 高温高压包
  • 简介:以声波测井及地震勘探所得速度谱资料为基础,通过泥岩压实研究,探索研究区流体古压力相对分布及其与已知含油性间的关系。进而为预测有利远景区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对研究区油气运聚起着比较重要作用的水动力条件有:(1)三段式压力曲线中过剩压力递增段对油,特别是气的遮挡作用;(2)二段式压力曲线过剩压力递增段与正常式压力曲线的正常压力段中油的聚集作用;(3)平面上过剩压力低值区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4)外来压力源、烃源的注入作用。

  • 标签: 琼东南盆地 泥岩压实 油气运移 研究
  • 简介:根据目前东南和莺歌海盆地油气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将原油分成三种类型:石蜡型、芳香-石蜡型和石蜡-环烷型;将天然气分为三种类型:伴生气、煤成气和生物成因气.利用甾萜、异戊.间二烯烷烃、碳同位素和轻烃等油(气)/岩对比指标,结合地质条件,确定了各类油(气)的烃源岩,进而讨论了各烃源岩层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特征.

  • 标签: 琼东南盆地 莺歌海盆地 油气特征 烃源岩 研究
  • 简介:莺-琼海盆地梅山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在VanKrevelen图上为典型Ⅲ型。据光学显微镜分析,其树脂体含量<4%,平均含量1.5%-2%;且颗粒细小(1-3μm),显微组分以无定形、镜质体和惰质体为主。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发现成熟度较低(<0.7%Ro)的梅山组烃源岩干酪根中广泛存在<1μm的超微树脂体,其丰度可达5%-10%。而较高成熟度下,则其中广泛存在亚微粒体和微粒体。梅山组烃源岩的饱和烃和芳烃馏分检测出十分丰富的杜松烷系列化合物。超微层次和分子级层次是梅山组植物树脂的主要赋存形式。梅山组烃源岩是良好气源岩,丰富的树脂物质使其生气强度大大提高。从有机岩石学角度研讨了煤和陆源有机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

  • 标签: 莺-琼海盆地 梅山组 烃源岩 超微树脂体 透射电子显微镜 油气地质
  • 简介:东南盆地上第三系一第四系下部可划分出11个层序界面,用生物基准面确定的年代分别是1.2Ma,1.6Ma,2.0Ma,2.3Ma,2.8Ma,3.2Ma,5.2Ma,9Ma,15Ma,18Ma,21Ma。研究了各层序的沉积相,发现了一批砂岩储集体,它们与具较好生烃潜力的半深海相泥岩相匹配,可成为该区新的勘探目标,本区的古海流方向以北东向为主,它对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琼东南盆地 晚新生代 层序地层学 研究 生物基准面 砂岩储集体
  • 简介:东南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断拗和拗陷3个时期,断陷期构造演化控制了盆地的整体构造格局,从盆地构造演化和转换带角度对BD19-2构造的形成机制和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该构造为一聚敛叠覆型转换带,是盆地构造演化的产物,其形成与近南北向断裂的活动直接相关,从油气生、储、运,聚等方面综合分析,BD19-2构造具好的勘探前景。

  • 标签: 琼东南盆地 BD19-2构造 形成机理 研究 转换带 油气地质
  • 简介:针对家屯油田进行注水井调剖,通过试验优化了聚合物、交联剂、助剂等添加剂的浓度,得出配方为0.3%~0.4%聚合物+0.25%~0.3%交联剂+0.25%~0.3%助剂+0.4%~0.5%核壳体的调剖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了室内试验评价.结果表明,该调剖体系性能良好,溶解性、增黏性、流变性、触变性、热稳定性等均满足家屯油田低渗裂缝性油藏调剖要求.现场实施5井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秦家屯油田 调剖 铬冻胶 低渗透
  • 简介:南海莺-盆地崖13-1气田凝析油的五环三萜烷以W和T双杜松烷为主,其先体聚杜松烯是被子植物龙脑香科达玛树脂的主要组成。中中新统梅山组海相泥岩的干酪根分析为Ⅲ型,而饱和烃和芳烃气相色谱和质谱分析检测出高含量的多种系列的树脂化合物,最大系列是十二烷的五杜松烷。因树脂化合物的存在,梅山组岩样的产烃率(HC/TOC)为49-179mg/g,属好-优烃源岩。然而用传统地化方法评价则为差烃源岩。笔者提出与传统看法有别的新认识:海相地层中的有机质可主要来自陆源;陆源有机质可呈超显微状态存在;树脂体的出现和分布具有时代性和地区性。

  • 标签: 莺-琼盆地 梅山组 海相烃源岩 树脂化合物 崖13-1气田
  • 简介:长昌凹陷是东南盆地东部具有一定勘探潜力的地区,新近系三亚组为一套厚度巨大的海相砂泥岩地层,可分为2段,均是重要的储层。综合应用测井、重矿物、古生物、地震剖面等资料对物源进行对比与分析,在长昌凹陷三亚组共识别出5种主要的沉积体系:滨海、浅海、三角洲、半深海、海底扇。东南盆地深水区长昌凹陷在三亚组沉积期是中国南海北部一个大型的坳陷型海盆,在古地貌、物源输入等2个地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大型海底扇,厚度大,物性好,沿中央坳陷带轴向展布。三亚组大面积海底扇的发育形成了长昌凹陷最大规模的优质储层,具有成藏的独特优势,其与构造叠合所形成的构造-岩性油气藏是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获得突破最现实的领域。

  • 标签: 海底扇 坳陷型海盆 物源体系 三亚组 琼东南盆地
  • 简介:以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莺歌海-东南盆地Ya8-2-1、Ya8-1-1、Ya13-1-4及LD30-1-1A井为重点,进行定量的多门类微体古生物群综合分析和生物地层学研究。莺-盆地第三系有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有孔虫化石尤为丰富。详细研究了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孢粉和沟鞭藻等生物群的特征及其纵、横向上的分布。依据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等,对盆地第三系识别出14个浮游有孔虫界面和1个质超微化石界面,对化石带的划分进行了讨论。经与Berggren等所制定的绝对年龄值的对比,作出了莺-盆地的年代地层表。最后对莺-盆地第三系各组(崖城组、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和莺歌海-黄流组)的时代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莺-琼盆地 第三纪 微体古生物群 地层划分 南海北部
  • 简介:随着岩性圈闭勘探的深入,常规物源分析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油气勘探的需求。根据“动态物源”概念,建立了精细刻画“动态物源”系统的研究方法,丰富了物源分析方法体系。该方法从层序界面识别、体系域划分等层序地层学研究入手,结合压实校正、古水深校正等条件的约束,利用地层定量回剥技术恢复不同体系域沉积初期的古地貌,并通过刻画各体系域沉积初期物源区的面积来判断物源供给量的相对大小,从而达到预测储层发育位置的目的。该方法在东南盆地崖南凹陷东南部的陵一段进行了应用,发现该区域在低位体系域时期发育面积较大的局部物源,它所提供的砂体,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扇三角洲岩性圈闭,该圈闭成藏条件较好,有望成为崖南凹陷岩性圈闭勘探突破的目标。

  • 标签: 动态物源 层序地层学 古地貌分析 储层预测 崖南凹陷 琼东南盆地
  • 简介:莺-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天然气成因类型多,迄今为止,除在该区浅层和中深层发现以成熟-高成熟的热成因腐殖型气(煤型气)为主的天然气藏外,也发现了一些生物气及生物-低成熟过渡带气气藏,且均具较高的产量和一定的储量规模,其勘探前景广阔.

  • 标签: 莺-琼盆地 生物气 低成熟气 资源潜力 天然气勘探前景
  • 简介:东南盆地在早第三纪晚期,处于海侵逐步扩大的古地理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崖13-1地区发育了陆源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逐步过渡为三角洲体系,并受一定潮汐营力的影响。崖13-1气田正处在三角洲前缘砂体及河道砂体的位置,从而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层条件。

  • 标签: 琼东南盆地 崖13-1地区 下第三系 沉积体系 油气地质
  • 简介:文中论及地质资料和微体化石样品取自莺-盆地LD30-1-1A、Y13-1-4,Y8-1-1和Y8-2-1井。研究的重点是第三起介形虫动物群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区第三纪介形虫化石比较丰富,并以Bradleyaalbatrossia,Krithesawanensis,Cytherellaposterotuberculata和Neocytherettafaceta等为优势代表,介形虫动物群的成分在垂向上的变化不显著,但其属,种多样性和优势程度呈现出一定的变化,根据介形虫动物群的分布及特征和渐新统一上新统划分与对比研究结果,讨论了崖城组,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和莺歌海-黄流组介形虫化石组合及时代,并对第三纪古环境和海平升降作了解释。

  • 标签: 南海北部 莺-琼盆地 第三纪 介形虫动物群 古环境
  • 简介:莺-盆地和珠江口盆地西部CO2成因及运聚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壳源型CO2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多期的局部上侵活动,CO2运聚分布具有分期、分层、分区及分带的特点,气源主要来自沉积巨厚的上新统-中新统海相含钙砂泥岩;东南盆地东部及珠江口盆地西部火山幔源型CO2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幔源火山活动与沟通深部气源的基底深大断裂的发育程度,CO2运聚分布特征与幔源火山活动及基底深大断裂的发育密切相关.根据CO2不同成因机理、地球化学特征以及运聚分布特点,可以追踪其气源,分析和预测天然气尤其是CO2的运聚分布模式,从而为研究区的天然气勘探部署及决策提供依据.

  • 标签: 莺-琼盆地 珠江口盆地 CO2 成因类型 运聚分布特征 控制因素
  • 简介:针对海上高地温场条件下天然气的生成和预测研究,选用东南盆地的地质模型,以低成熟茂名油页岩(Ⅱ型有机质)与该盆地的煤(Ⅲ型有机质)为样品,采用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全岩热解实验,得出热解油气的产率特征.不同演化阶段各烃类组分的生烃动力学定量模型表明,煤生成不同组分的活化能分布范围比茂名油页岩的宽得多.其中,茂名油页岩热解生成甲烷、乙烷、丙烷和重烃(C4~6)对应的活化能分布范围分别为38~86kcal/mol,44~92kcal/mol,43~77kcal/mol和46~70kcal/mol;活化能主频分别为52kcal/mol,54kcal/mol,63kcal/mol和48kca1/mol,所占比例分别为20.44%、38.04%、42.50%和25.05%;指前因子分别为6.47×10^11s-1,2.70×10^12s-1,1.09×10^15s-1和8.39×10^15s-1.利用生气动力学方法,结合东南盆地的热史数据,通过茂名油页岩和煤的生气预测对比揭示,在地质条件下的生气过程中,与茂名油页岩相比较,煤具有释放氢的慢速率与低生成率的特征以及较长的演化进程.结果认为:类似于东南盆地崖城组煤系烃源岩,处于海上高地温场条件下,在高演化阶段仍具有很好的生气潜力.该研究拓宽了我国海域煤型气的勘探领域,具有实践和理论意义.

  • 标签: 茂名油页岩 生烃动力学 煤系烃源岩 地质模型 琼东南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