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血管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并且根据影响因素提出解决措施。方法:将我科2018年1月--2020年12月的护理不安全事件65例作为观察对象,并且采用回顾资料分析方法,获得心血管科护理中不安全影响因素。结果:对64例护理不安全因素统计中,护理人员因素占比53.12%,患者自身因素占比29.68%,医院环境因素占比17.18%,(P

  • 标签: 不安全因素 护理 心血管内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循证医学来减少心血管患者的不良事件,以此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随机抽取心血管科患者,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循证组给予循证护理。根据循证医学理论,对循证组和常规组护理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开展循证护理活动。结果:循证组患者在身体功能、精力、情绪、社会功能和心理方面的评价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医学对心血管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满意度具有积极的应用效果,因此,在临床中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循证医学理论 心血管内科 患者护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目标教学法在心血管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以50例心血管科实习生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6年11月-2020年11月,分为参照组25例与研究组25例,参照组应用常规教学,研究组应用目标教学法,对比学习效果。结果 研究组理论成绩(90.78±6.69)、实验成绩(92.17±6.34)均高于参照组各指标,P

  • 标签: 目标教学法 心血管内科 护理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就心血管科护理工作中全面护理风险管理所起到的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112例我院在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6例采用全面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照组56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及护理满意度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概率3.5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概率14.28%,P

  • 标签: 全面护理 风险管理 心血管内科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并研究安全防范对策。方法:本次实验时间区间为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选定心血管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人数设置为96例。将双盲对照原则作为本次实验所选患者的分组依据,研究人员在本次实验中分别采用一般护理干预、风险防范护理干预来完成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护理任务,记录对照组及实验组护理风险事件出现情况、护患纠纷出现情况,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及实验组所选患者中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人数分别为13人及2人,护理风险事件出现概率分别为27.08%及4.17%,组间对应数据之间差异是不容忽视的,(p<0.05);对照组及实验组中护患纠纷出现例数分别为10例及0例,护患纠纷出现概率分别为20.83%及0.00%,相关数据之间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p<0.05)。结论:心血管科护理管理风险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分为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两个方面,风险防范护理干预在心血管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明显高于一般护理干预。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管理 风险因素 防范策略
  • 简介: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而目前由于生活压力以及工作压力所带来的亚健康,对很多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当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心血管疾病在以前属于老年病,但是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心血管疾病而猝死,即使是病人经过及时抢救康复后也对身体和心理造成了重大伤害,并且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痊愈后会产生术后应急障碍反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减少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恐惧心理,相关医护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良好的护理。对于护理教学来讲,要是为了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所以本文主要针对目标教学法在心血管科护理教学当中的实际应用展开分析。

  • 标签: 内科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 创伤后应激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心血管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6-2021.6月在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2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组),前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采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干预后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实施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有助于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心内科 护理安全管理 护理质量 敏感指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索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其与临床预后的联系。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 2022年3月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2例颅内动脉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并指导临床治疗,以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分级评分体系,血管治疗完成后24h、72h评估血管再通程度。 结果  患者入院时治疗前NIHSS评分为14.8±4.5分,出院NIHSS评分为7.6±3.3分,说明出院病情明显减轻;闭塞部位最多的是颈内动脉末端,其次是大脑中动脉。 两组间年龄、心脏病患病率、入院NIHSS评分、发病至开始治疗的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闭塞 椎基底动脉闭塞 溶栓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分级评分体系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在心血管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76例心血管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干预。最终对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观察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科护理人员临床观察水平低下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方法选择武定县人民医院急诊科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68名心血管科护理人员,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4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进行了统一的训练,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观察能力训练。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的观察能力评价合格率和医生、病人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人员缺乏积极的护理意识,缺乏医院的奖惩机制,是造成其临床观察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心血管 内科 观察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环护理模式在心血管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所收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就诊的顺序为主,将该10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50例。干预组采用循环护理服务模式,而常规组则为常规护理服务模式。分析两组效果。结果:与常规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依从指标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指标评分高于常规组,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对于接受患有开病症患者,采用循环护理服务模式,能提高患者对于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的依从,提升护理满意度,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相对较高,可促进心内科老年患者早日疾病转归。

  • 标签: 循环护理 模式 心血管 内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连续血液净化患者中导致凝血风险的相关因素,总结其护理干预方案。方法随机抽选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连续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资料共计76例进行对照分析,抽签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同时加用预见性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凝血情况以及凝血原因。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滤器、管路凝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患者均为血流速度缓慢引发,对照组中患者发生原因有3例为血流速度缓慢、5例高凝状态、4例为肝素量不足。结论临床上针对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患者总结其凝血风险原因,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其凝血情况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凝血风险 滤器 管道 连续性血液净化 预见性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心血管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 方法 : 本次研究开始时间为 2019 年 1 月,结束时间为 2020 年 1 月,需要选取 86 例心血管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符合本次研究标准。采用等分制研究, 对照组( n=43 例)心律失常患者运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 n=43 例)心律失常患者需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胺碘酮治疗,研究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有效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 为提升心律失常患者疾病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对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胺碘酮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心律失常 临床特点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优质服务在老年心血管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抽取我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心血管科患者60例,其中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30例,将其设为常规护理期,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30例,将其设为优质服务期。结果在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上,优质服务期患者的满意度达到了98.3%,显著高于常规护理期患者满意度(8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生活质量优良率上,优质服务期患者达到了86.7%,显著高于常规护理期患者(58.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心血管科临床护理当中运用优质护理服务可以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使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优质服务 老年心血管内科 临床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抗血管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推动了其眼科适应证疾病治疗的革命发展。我国已具有十余年应用经验,并已列入医保目录。目前广泛应用的适应证包括湿年龄相关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及糖尿病黄斑水肿,对保障患者的最大视力获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其他类型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新生血管青光眼等亦具有重要的治疗及联合治疗作用。然而在抗VEGF药物重复治疗过程中,遵循科学疗程、注重适应证合理选择、规范使用流程及避免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等仍然是需要强调的问题。

  • 标签: 中国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眼科 临床应用 现状及存在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程健康教育联合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作用与价值。方法:以我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所收治的9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的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各46例,对照组患者运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予以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联合应用风险管理,记录两组患者护理情况,做好数据统计工作。结果:实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远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程健康教育联合风险管理应用于心血管科护理管理之中,可以有效的提升护理质量效果,使得护理工作更具有针对,对护理期间的各种风险予以针对措施进行预防,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其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全程健康教育 风险管理 心血管内科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心血管科采用护患无隙沟通方法应用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于2020年12月-2021年12月间在本院心血管科接受治疗的患者共22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了护患无隙沟通方法,对照组采用本院心血管科传统的一般护理模式。研究中对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同时研究两组患者的SDS与SAS评分。结果:采用护患无隙沟通方法护理的实验组患者在各个典型指标方面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护患无隙沟通 心血管内科 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心血管科采用护患无隙沟通方法应用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于2020年12月-2021年12月间在本院心血管科接受治疗的患者共22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了护患无隙沟通方法,对照组采用本院心血管科传统的一般护理模式。研究中对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同时研究两组患者的SDS与SAS评分。结果:采用护患无隙沟通方法护理的实验组患者在各个典型指标方面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护患无隙沟通 心血管内科 护理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