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需氧和厌氧配对血培养分离大肠埃菌的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采用miniVITAL或BacT/ALERT3D血培养仪对2001年1月-2008年6月临床送检血液标本进行需氧和厌氧配对培养并分离菌株,用VITEK32分析系统及配套的鉴定与药敏卡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及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s)检测。结果共分离149株大肠埃菌,其中需氧和厌氧培养均生长115株(77.18%),仅需氧培养生长14株(9.40%),仅厌氧培养生长20株(13.42%);产ESBLs阳性率为36.91%(55/149)。149株大肠埃菌对亚胺培、呋喃妥因、头孢西丁、奈替米星有较高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0%、94.63%、88.60%和75.84%;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吩、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萘啶酸、培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嗯唑、替卡西林、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包括中介)均〉40%。结论采用需氧和厌氧配对培养可提高火肠埃菌阳性检出率。该院血源性大肠埃菌产ESBLs率较高,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且呈多重耐药性,需高度重视。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血培养 抗药性 微生物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 TKIs)已成为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疗法。在一二代EGFR TKIs治10-14个月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获得性耐药。奥替尼克服了一二代EGFR-TKI常见耐药突变T790M。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第三代EGFR TKIs也出现了耐药性。目前针对以奥替尼为代表的第三代靶向药耐药机制研究已成为热点,本文对第三代EGFR-TKIs治疗晚期NSCLC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奥希替尼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普拉洛芬联合贝复舒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理收集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干眼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患者给予贝复舒治疗,观察组60例患者给予普拉洛芬联合贝复舒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泪膜破裂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6.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干眼症患者,给予普拉洛芬联合贝复舒治疗效果显著,能够使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有效改善,在缩短治疗时间的基础上,进一步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 标签: 普拉洛芬 贝复舒治疗 泪膜破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氨曲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氨曲组(2.0g)治疗组68例(A组)和头孢唑肟钠组(2.0g)对照组68例(B组)。一次/12h,疗程均为7~14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临床有效率为97%,B组临床有效率为76%。结论氨曲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氨曲南 头孢唑肟钠 下呼吸道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内镜下止血的护理对策及其护理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接诊的122例经内镜止血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6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给予常规内镜止血治疗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予内镜止血治疗后针对性护理。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后,应用针对性护理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帮助患者更快恢复健康,值得继续在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内镜下止血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单药罗达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治疗的76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60.53%,高于对照组的36.8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药罗达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希罗达 乳腺癌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尿路感染大肠埃菌的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到2012年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中分离出的大肠埃菌376株,用ATBExpression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376株大肠埃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159株,阳性率为42.4%。对亚胺培、美洛培、头孢哌酮/舒巴坦全敏;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耐药率小于35%;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及常用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大于60%。产ESBLs菌株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高于非产ESBLs菌株。结论大肠埃菌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应重视病原菌的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 标签: 尿路感染 大肠埃希菌 超广谱&beta -内酰胺酶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罗达治疗转移乳性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56例患者既往使用蒽环类治疗失败,采用多西他赛联合罗达治疗,多西他赛75mg/m2,静脉滴注,第1天;罗达1000mg/m2,分2次口服,第1~14天。21d为1周期,2周期后评价疗效,有效者化疗4个周期以上。结果56例患者中,治疗后4例完全缓解(CR),31例部分缓解(PR),15例疾病稳定(SD),6例疾病进展(PD),有效率(CR+PR)62.5%,肿瘤控制率(CR+PR+SD)89.3%。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中Ⅲ、Ⅳ级白细胞减少占16.3%。Ⅰ、Ⅱ级毒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发生率为25.5%;恶心、呕吐发生率为65.7%;腹泻发生率为24.3%,患者均可耐受。结论多西他赛联合罗达作为二线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轻,可以作为蒽环类药物或紫杉类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的解救方案。

  • 标签: 多西他赛 希罗达 晚期乳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新生儿科病区痰培养产ESBLs、AmpC酶大肠埃菌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按CLSI推荐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确证试验,对大肠埃菌进行ESBLs检测,并用三维试验法、三维试验抑制试验进行AmpC酶检测。结果90株大肠埃菌中,检到产ESBLs菌株50株,阳性率高达55.56%。15株耐头孢西丁菌株检到4株产AmpC酶,其中单产AmpC酶1株,产AmpC+ESBLs菌株3株,AmpC酶阳性率为4.44%(4/90)。结论分离自我院新生儿科下呼吸道的大肠埃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主要以产ESBLs和(或)AmpC酶为主。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是院内感染的一大隐患。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超广谱&beta -内酰胺酶 AmpC酶 三维试验 三维抑制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患者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菌的具体分布特点以及药敏情况,并针对具体情况给予合理、科学的抗菌药物,从而提升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从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菌,共50株,对其展开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同时分析具体的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分析产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菌的检出率,从50株大肠埃菌中共检出产广谱β-内酰胺酶菌12株,检出率为24.00%。结论对于检出患者感染大肠埃菌通常以呼吸道标本为主,针对药敏的试验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以此来防御诱导型耐药菌株的出现。

  • 标签: 超广谱 &beta -内酰胺酶 大肠埃希菌 药敏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并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临床分离的2341株大肠埃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及耐药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分离的2341株大肠埃菌及肺炎克雷伯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用筛选和确证试验确认产ESBLs菌株,用WHONETS.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807株大肠埃菌产ESBLs的有982株,占54.3%;534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有206株,占38.6%.产ESBLs菌株的耐药性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产ESBLs菌株呈多重耐药。结论三年来产ESBLs菌的检出率与耐药率呈总体上升趋势,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特别是加强对产ESBLs菌株及其耐药性监测,以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ESBL 耐药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本院150株大肠埃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按卫生部《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菌株分离,采用德灵公司Microscan常规革兰氏阴性复合板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对近2年来我院大肠埃菌的耐药性进行回顾调查分析。结果: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得到大肠埃菌150株,其中痰标本的检出率最高占54.5%,科室分布ICU最高占20.0%,其中:氨苄西林/舒巴坦钠、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率〉80%,亚胺培为1.5%,耐药率最低。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起由肠产毒性大肠埃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为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发生食物中毒的现场及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相关实验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定中毒原因,并分析造成此次中毒事件的原因,给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可确定此次中毒事件为肠产毒性大肠埃氏菌引起的,经及时治疗后3例中毒患者均痊愈。结论通过加大有关肠产毒性大肠埃氏菌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食品卫生的认识,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可有效预防此类中毒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
  • 简介:1事件经过2012年5月23日,明光市古沛镇卫生院上午8点至9点陆续有15名患者前往治疗,患者的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不适反应,无其他伴随症状。接诊医生初步诊断为急性肠炎,对症给予抗感染及补液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效果明显,无留观病例和住院病例,无死亡病例。

  • 标签: 食物中毒 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菌耐药机制,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结果药敏试验显示对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菌最有效的抗生素是亚胺培,耐药率最高的药物是头孢吡肟,二者对同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不大。改良Hodge试验显示为阳性的菌株共3株(8.33%),其中2株为肺炎克雷伯菌,1株为大肠埃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含有KPC基因的菌株有3株,OmpK35基因缺失16株,OmpK36基因缺失6株。结论36株耐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菌对碳青霉烯酶的耐药程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产生耐药酶和膜孔蛋白基因缺失。

  • 标签: 碳青霉烯酶 肺炎克雷伯菌 大肠埃希菌 耐药
  • 简介:<正>埂村临长江,是怀宁县血吸虫病重流行区,全村现有37个村民组,总人口4331人江外滩钉螺面积1279774万m~2,群众因生产、生活接触疫水频繁,急性感染时有发生,现将该村1989年后急血发病情况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收集1989~1997年共9年的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人个案卡,并统计分析。

  • 标签: 接触疫水 血吸虫病防治 材料与方法 急性感染 急性血吸虫感染 流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