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正>美国王安汉学研究奖助金是为促进人文及社会科学的研究发展,增进对中国历史及文化的了解而设立的国际性奖助金。经国内著名专家推荐、美国王安汉学研究奖助金学术顾问委员会的慎重审查、推选王镐同志荣获了1978——1988年度王安研究奖助金。

  • 标签: 汉学研究 中国历史 奖助金 湖北省 文化研究 楚文化源流
  • 简介:引言X射线发现于1895年,在发现之后.依据X射线原理产生的X光照相技术迅速用于工业、医疗等社会各个方面,并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应用于文物艺术品的研究。在中国,上海博物馆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把X光照相技术应用于文物研究。

  • 标签: 照相技术 技术应用 X光 青铜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20世纪70年代
  • 简介:髹漆丝织品老化性能的测试分析,旨在了解其抗老化的能力,为出土髹漆丝织品的保存和展示提供科学的依据。本工作以精制纯漆和桐油漆料分别髹涂的丝织物及未经髹涂的丝织品为试样,进行加速老化处理。对试样的测试表明,两种髹漆试样经光照后强伸性下降轻缓,相同时段的降幅远低于丝织品,桐油漆试样降幅最小。两种漆膜在老化中均有轻微的空洞和裂纹,纯漆膜损伤稍大。老化过程中,漆膜对丝纤维的保护作用较好,漆丝的结晶度未有明显下降,而未髹漆丝纤维的结晶度下降显著。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出土髹漆丝织品的保存和展示提供科学的依据。

  • 标签: 髹漆丝织物 光老化 性能
  • 简介:为了提高在文物保护中应用的环氧树脂的稳定性,采用不同浓度的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UV328对环氧树脂进行了耐老化改性,并对改性后材料进行人工老化,在老化过程中采用漫反射光谱技术和涂膜硬度跟踪监测了各种改性及未改性环氧树脂的老化过程,同时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衰减全反射技术(ATR-FTIR)以及拉力试验机测量了改性效果较好的环氧树脂及未改性环氧树脂在老化过程中分子结构的变化和抗拉强度的变化,并推导了分子内异构化的稳定机理。实验结果表明,UV328会先于基体材料(环氧树脂)将紫外线的能量吸收并通过分子内异构化的过程将其消散掉,从而起到保护基体材料的作用。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环氧树脂的最佳改性组合为3%UV328改性材料。

  • 标签: 文物保护 环氧树脂 UV328 光稳定化
  • 简介:耀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在青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为了深入研究耀州窑青瓷的热释特性,提高热释测定耀州窑瓷器年代的准确性,本研究测试了16件耀州窑瓷片。前剂量饱和指数法被应用于测定耀州窑青瓷的古剂量。运用厚源计数法测量瓷胎与埋藏环境土壤样品的α计数、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量K含量等方法进行年剂量测定;得到了针对测量耀州窑瓷器样品的热释特性参数,优化了测量程序,获得了更适用于耀州窑地理环境的年剂量数据,减小了未来样品的取样量,为更好地研究与鉴别其真伪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与方法。

  • 标签: 热释光测年 耀州窑 古陶瓷
  • 简介:“尹方鼎”(旧称“逦方鼎”“乙亥父丁鼎”)与“听簋”(又名“逦簋”“京簋”)的定名素有较大争议,“逦”“唯各”“■”“享京”等字词的断句与解释是整篇铭文释读与确认器主的关键所在。“逦”是动词,佐匹、襄助之意。“”读为庭或廷。“各”与“享京”分别是两器的受赐对象与铸器者,故应定名为“各方鼎”(或“各鼎”)与“享京簋”。

  • 标签: 尹光方鼎 听簋 器名
  • 简介:利用热释测定年代技术对青龙镇出土样品的烧造年代进行检测分析,以求帮助了解不同历史时期青龙镇瓷器贸易的发展状况。为此,本工作以青龙镇遗址出土瓷器中的67件瓷片及4件砖瓦样品为研究对象,用热释前剂量饱和指数法测定瓷片样品古剂量;用热释高温细颗粒技术测定砖瓦样品古剂量;用厚源α粒子计数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测量样品年剂量。瓷片样品热释光年代结果从唐代至南宋不等,砖瓦样品年代结果为北宋时期烧造,与文献记载中隆平寺塔的始建时间相符。

  • 标签: 热释光年代测定 青龙镇遗址 前剂量饱和指数法 高温细颗粒技术 年剂量
  • 简介:南朝刘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铸四铢钱,至孝武帝刘骏孝建元年(454年)铸孝建背四铢钱,后又去背文“四铢”,唯留面文,形制略小。又武帝之子刘子业永元年(465年)开铸永小钱,为百姓自供铜料在官署鼓铸的二铢钱,面文篆书“永”二字.

  • 标签: 孝武帝 四铢钱 宋文帝 刘骏 形制
  • 简介:人物研究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是艺术史研究中跨学科研究的重要体现。当人物兼具跨文化、跨领域的特质时,搭建一个艺术史人物研究网络,提炼其艺术精神,寻求艺术人物研究的独立语境与独特的学科范式尤为重要。本文从分析艺术史发展困境入手,主张多层面、跨学科的艺术史研究;以搭建多维艺术网络与提炼文化核心为路径,探索艺术史研究界域与研究方法;以近代社会活动家、音乐学家王祈作为人物研究个案,通过对其艺术史坐标的分析,挖掘中国艺术家的多重身份与中国文化核心,使艺术史研究更趋完整。

  • 标签: 艺术史人物研究 艺术史研究方法 王光祈
  • 简介:内容提要:《庄严妙像——甘肃佛教艺术展》在形式设计上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对整个展览的照明设计。设计师巧妙地利用了建筑本身的空间。打破了以往单一照明方式的设计理念,将“把阳光引进博物馆,使展览走出黑屋子”这一理念深入应用到展览的各个层面.在大面积运用自然与人工照明相结合的展览照明设计模式是成功的.这虽然不是第一人。但也堪称经典案例。

  • 标签: 自然光 人工照明 气氛的渲染
  • 简介:《辛酉年(901)归义军都押衙曹嗣牒》粘贴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佛说无量寿经残卷》的背面,文书揭示了归义军时期中央王朝与敦煌归义军政权之间的政治事件,就是901年二月唐朝中央往敦煌归义军政权派出一个使团,这也是唐朝在极其衰落的情况下派出的使团,足见中央政权对归义军政权有着巨大的影响。

  • 标签: 《辛酉年(901)归义军都押衙曹光嗣牒》 归义军 曹光嗣
  • 简介:考古学家在西印度群岛的卡里亚库岛屿的一处年代为公元1千至1千2百年的遗址中发现了古人吸闻鼻烟的碗状容器,下文称之为“鼻烟碗”。该研究用热释技术测定了三件鼻烟碗样品的年代:一件出土于上述遗址,另两件来自当地博物馆且产地不明。测量结果竟然是这三个样品的平均年代在400±189B.C.区间内,

  • 标签: 热释光 年代序列 岩石 利用 西印度群岛 考古学家
  • 简介:ParaloidB72(PB72)是现今世界文物保护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聚合物材料,但人们发现它的耐老化性能并不理想,需对其稳定性能进行研究。为此,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衰减全反射技术(ATR—FTIR)和漫反射光谱技术跟踪监测了PB72老化过程。同时测量了材料在老化过程中的质量、涂膜硬度、可逆性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PB72在老化过程中,色度方面表现出相对较好的稳定性,因为在老化过程中并没有产生过多的发色基团;但在老化过程中分子结构发生了~系列变化,尤其是其羰基峰和酯基峰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涂膜变硬、重量损失及可逆性降低现象。对监测数据的分析比较说明,PB72的耐老化性能并不十分理想,其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 标签: Paraloid B72 光稳定性 文物保护
  • 简介:“中国第十六届释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学术讨论会”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释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博物馆承办.拟定于2018年3月底在上海举行,为期三天.参会报名表提交截止日期为2017年11月30日,论文摘要递交的截止日期为2018年2月20日.会议主题如下:1)释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的原理与理论研究;2)释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的应用;3)仪器设备的开发和改进;4)剂量学.

  • 标签: 电子自旋共振 学术讨论会 中国 会议通 上海博物馆 专业委员会
  • 简介:2018年3月29日,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释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博物馆联合发起主办的"中国第十六届释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国际大酒店召开。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此次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为国内研究和应用释及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技术的考古工作者、地质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学术意见、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对推动中国释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电子自旋共振 学术讨论会 中国 上海光大会展中心 上海博物馆 专业委员会
  • 简介: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释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专业委员会(挂靠在上海博物馆)主办的第9次释(Luminescene)与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定年代学术讨论会于2004年7月11-13日在兰州召开。这次讨论会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中国第四纪科学委员会干旱区环境专业委员会共

  • 标签: 电子自旋共振 文物鉴定 学术研讨会 释光
  • 简介: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释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专业委员会(挂靠于上海博物馆)和中国计量科学院电离辐射处联合主办的中国第8次释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学术讨论会于2002年3月25日至31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及香港城市大学等20多个单位的50多位

  • 标签: 电子自旋共振测定 中国 文物保护技术 年代测定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