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如果突然问你,什么树开一次花结两次?也许你一时半会儿答不上来吧!而在我的家乡河池凤山,估计大部分人都会脱口而出:那就是被称为“东方橄榄”的茶油树。

  • 标签: 茶油树 橄榄油
  • 简介:<正>我亲爱的托利亚,你没有和我一起来到美国,没有呆在这个最令人讨厌的纽约,这使我多么高兴啊!我曾经懊丧得想上吊。依扎陀拉是个美丽绝伦的女人,但撒谎的本事却不亚于万卡。她在俄国时向我们夸耀她拥有的那些存款和别墅——都是谎话。我们现在身无分文,只好等到凑够了路费再回莫斯科。在这世界上我所见到的最美丽的地方还是莫斯科。芝加哥那些密如蛛网的“万条街”只配用来放猪。大概正因为如此那里才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屠宰场。

  • 标签: 莫斯科 芝加哥 纽约 俄语 屠宰场 俄国诗歌
  • 简介:<正>伊朗(波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灿烂的、独特的伊朗(波斯)文明,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我国自古以来和伊朗就有着友好往来和传统友谊。远在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武帝“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汉书·释老志》),大夏即今日中亚细亚巴克特里亚,张骞的副使到达安息国——亦即古代波斯的帕提亚(Parthia)王国。自此以后,中伊两国之使节和民间友好往来络绎不绝。特别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六世纪,经由伊朗的“丝绸之路”开通以后,经济上的频繁往来,大大地促进了中伊两国文化艺术交流,至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中伊两国文

  • 标签: 古代波斯 东方文学 外国文学史 中世纪 文学研究 生平与创作
  • 简介:<正>北大荒野生着一种落叶小灌木丛,结蓝色的浆果,人称蓝靛。据资料记载,我国唯独北大荒野生这种浆果,而北大荒也只有三块生长区。有的地方叫鸟啄李,有的地方叫黑瞎子果,有的地方叫山茄子。人常说,物以稀为贵。北大荒的蓝靛就是世界上稀有的浆果之一。据专

  • 标签: 蓝靛果 烟花三月 山茄子 鸟啄 爬起来 生长区
  • 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托尔斯泰1岁半丧母,9岁丧父,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永远无法弥合的创伤。小列夫·托尔斯泰很不安分,对学校的纪律无法忍受。他渴求知识,对一切都饶有兴趣,自个儿不停地去学习,去发现。他是一个很敏感的人。大自然使他留连忘情,春天使他春潮澎湃,心花怒放。此外,他还是个爱慕虚荣、生性忌妒的人。但在他的身上,占主要地位的是,他爱心永驻。他好似一颗情种,深爱他所遇见的所有女子。因此,与其说他爱的是女人,倒不如说他是在追求爱情本身。

  • 标签: 索菲娅 性忌妒 利亚纳 维奇 谢尼耶 安娜·卡列尼娜
  • 简介:<正>司各特·茨杰拉德(ScottFitzgerald,1896—1940)的一生及其创作,同追求时尚的美国东海岸地区有着千絲万缕的联系。他出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一个小商人家庭,由于家境不佳,他上学读书全靠亲友资助。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他积极参加学校的戏剧团体活动,并同当时著名的诗人此肖普以及文学评论家威尔逊过从甚密。这时的茨杰拉德就已经如醉如痴地爱上了文学,并立志当一名作家。他曾对威尔逊说过:“我要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你呢?”至于达一远大抱负有未如愿以

  • 标签: 菲茨杰拉德 小说创作 盖茨比 长篇小说 威尔逊 上流社会
  • 简介:本文从小说主要人物之一斯蒂福的一段内心独白展开,分析这个人物所展现出的“绝望”的心境,并剖析这种“绝望”在思想史和维多利亚小说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从克尔恺郭尔关于“绝望”的论述出发,联系狄更斯的具体问题,本文提出斯蒂福这个形象呈现出拜伦式的英雄(Byronichero)、卡莱尔(ThomasCarlyle)笔下的纨绔子弟、缺少父爱表象下的“精神孤儿”等多个层面,继而追问这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大卫在其心智的成长中如何面对,“什么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一核心问题,并论证大卫同样面对着“绝望”的考验。大卫的成长几乎不可避免地会被斯蒂福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所震慑,然而本文试图证明大卫必将经历“英雄”崇拜的幻灭,继而从这种“绝望”中超拔出来。对“英雄”反思也暗合了卡莱尔在《英雄崇拜》一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即什么是当代的英雄。最后,对于狄更斯采用“婚姻情节”来帮助大卫完成对“绝望”的摆脱,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质疑。

  • 标签: 狄更斯 绝望 英雄存在 选择
  • 简介:本文认为,美国爵士时代的小说家茨杰拉德的作品对于作者所处时代和处于发展之中的民族文化(即区域边缘与国家霸权之间的演进关系)作出了回应。正如其小说中的许多人物一样,茨杰拉德从国家和典律中感知到阈限性(他自己的作品直到死后才获得盛誉),这使得他依赖于自己认为是最为边远的价值观念。与海明威相比较,茨杰拉德在更大程度上将位于美国中心的商品文化小说化,而最终他又出于道德考量将它予以拒绝。茨杰拉德从明显的美国文学话语边缘向去世之后被经典化的中心地位的漂移表现在地理、典律、道德三个方面。三者交织,使得学界关于他的纷争超越了现代主义者身份问题,在关于他的人生和文学遗产问题上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 标签: 典律 区域 霸权 民族文化 文学地理
  • 简介:〔英国〕狄更斯著宋兆霖译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大卫·科波尔》是其代表作。主人公科波尔是个遗腹子,继父对他和母亲横加虐待。母亲不久去世,科波尔沦为孤儿,经过一段苦难历程后,他找到了姨婆,在她的监护下开始新的生活。世事变迁,亲情友爱令人欢欣,风波和伤痛予人磨练,科波尔最终成为一名成功作家,并与至亲爱人幸福地结合。作品言语诙谐,爱憎分明,情节曲折,画卷宏大,是狄更斯一贯的风格。勤奋正直,善良而诚恳的科波尔是他笔下最著名的孤儿形象之一,带有一定自传色彩。因此,本书是狄更斯爱好者们的必读杰作。译林新书介绍《大卫·科波尔》

  • 标签: 《大卫·科波菲尔》 英国 狄更斯 宋兆霖 孤儿形象 人物形象
  • 简介:本文根据叙事学理论对戈理的短篇小说《涅瓦大街》的叙事结构予以分析,指出这部小说文本在整体结构布局、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设置、非叙述性话语运用等方面均体现出独特的叙述策略。基于这一叙述策略所完成的特定的叙事结构为实现现实主义散文的“批判性”逻辑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果戈理 涅瓦大街 叙事 结构
  • 简介:《与友人书简选》是19世纪俄国作家戈理的一部重要的著作.戈理以忏悔的形式袒露自己的社会改造观、宗教道德理想和内心世界,对俄国社会生活的许多重大问题做出回答,这本书既是他的长期精神活动的总结,又是他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所做的理论阐释.对戈理的社会观、宗教观和自我改造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解读是本文的尝试.

  • 标签: 果戈理 书简 文学创作 作家 忏悔 理论阐释
  • 简介: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狂欢节至今还在深深地影响着大众文化,从好莱坞电影、通俗期刊、电视搞笑肥皂剧、摇滚音乐等等之中都不难发现这种文化的影子。巴赫金狂欢理论的精髓就在于其狂欢精神的体现,亦即狂欢节的全民性、仪式性、平等性和颠覆性。美国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斯克创造性地运用了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分析了美式摔跤比赛中身体的狂欢及其隐含的各种权力关系和政治力量。

  • 标签: 狂欢节 狂欢理论 大众文化 摔跤比赛
  • 简介: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普希金和戈理先后开创了彼得堡小说,把都市主题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在现实主义视域下,普希金和戈理的彼得堡文本隐喻性地揭示了彼得堡形象的多重象征意义和彼得堡神话的精神内涵。文章通过分析普希金、戈理两位文学大师笔下的彼得堡文本,探讨彼得堡文本的意象特征与俄罗斯民族文化及俄国社会现实在本质上的内在联系。

  • 标签: 彼得堡文本 彼得堡形象 多重象征 意象
  • 简介:的饶北河系列散文中,河流与村庄是两个最重要的意象。在对乡村河流的描写中折射出渺小卑微的人物的命运与疼痛,从乡村衣食住行的一个个具体物象中去理解生活。傅是个有着自觉的文体意识的作家,是个为语言而活着的作家。

  • 标签: 村庄 河流 文体意识
  • 简介:佩内洛普·茨杰拉德是英国一位重要女作家,她对经历社会变革群体以及人们对变革做出的反应格外关注,忧思共同体文化的未来。论文以茨杰拉德的早年经历、成年后的《世界评论》办刊经历与撰写的评论、早期创作的短篇故事为研究素材,阐释她早期文学思想中的共同体意识,认为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轨迹:培育小而意义重要的精神共同体;重建和复兴战后英国共同体;憧憬建构一个深度共同体。

  • 标签: 菲茨杰拉德 共同体 早期文学思想
  •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戈理再度成为俄国文化界关注的对象。在该时期众多的评论中,作家、政论家、哲学家瓦·罗扎诺夫的一系列论述视角独特,他将戈理描绘成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的天才,揭示出一个另类的戈理,很值得我们去认识。

  • 标签: 罗扎诺夫 果戈理 俄罗斯文学 现实 历史
  • 简介:隐喻绝非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意昧着人对自己存在的诗性发现,既是人对世界加以符号化的过程,又是人超越自然、超越自身的精神努力。可是,19世纪末踏入诗坛的康斯坦丁诺斯·卡瓦斯却自觉走上了一条放弃修辞隐喻和语法隐喻的书写道路。这位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蒂斯认为堪与艾略特“并驾齐驱”的希腊现代诗人在诗中基本不使用隐喻和意象,而是遵循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自觉地挖掘词与句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的原生态,也很少使用形容词和感叹词,力求回到语言的原初意义上从事创作。诗人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实际根源于他本身浓厚的抒情气质,他这种有意识的压抑令情感在反弹中产生了更大的能量,从而获得了理性与激情相互交融、相互提升的美学效果。

  • 标签: 卡瓦菲斯 历史诗人 诗歌的叙事性
  • 简介:一继多萝西·L.塞耶斯和阿加莎·克里斯蒂以来最伟大的侦探推理小说家丽丝·多萝茜·詹姆斯(PhyllisDorothyJames,以下简称P.D.詹姆斯)于2014年11月27日在英国牛津的家中与世长辞,享年94岁。P.D.詹姆斯的出版商Faber&Faber对外宣布了这一消息,盛赞其成就的同时表达了深深的哀伤:“今天是我们最为悲伤的日子。失去P.D.詹姆斯这位世界著名作家,我们的悲恸之情难以言表。

  • 标签: 犯罪小说 侦探推理小说 克里斯蒂 FABER 阿加莎 奥斯丁
  • 简介:纳撒尼尔·尔布里克的《在大海深处:埃塞克斯号捕鲸船的悲剧》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19世纪轰动美国的埃塞克斯克海难,而19世纪著名美国作家麦尔维尔当年也正是以这场灾难为基础,创作了他那部传世之作《白鲸》。《在大海深处》将历史、文化与文学融为一体,对于19世纪美国历史、文化以及占据早期美国经济重要地位的捕鲸业都有详尽的介绍与精辟的见解,对我们研究《白鲸》尤其会起到融会贯通的启迪作用。

  • 标签: 埃塞克斯号 楠塔基特岛 捕鲸业 麦尔维尔 《白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