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4 个结果
  • 简介:俄国文学批评家尼·斯特拉霍夫因攻击去世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为学界诟病,其本身批评思想却反而极少被关注。文章首先从斯特拉霍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互动关系说起,理清了两者之间的分歧所在;继而引入托尔斯泰与斯特拉霍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异同,重新阐释斯特拉霍夫在这场三角对话中的作用,揭示这位非主流批评家批评范式的革命性意义。

  • 标签: 尼·斯特拉霍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 对话
  • 简介:后现代主义实验大师朱利安·巴恩斯因复杂多变的形式实验享有"英国文坛变色龙"的赞誉。在早期代表作《福楼拜的鹦鹉》中,巴恩斯大胆地进行了自反美学实验,主要采用了叙事越界、文类越界和戏仿人物传记等自反叙事策略。本文认为,通过这些叙事实验技巧,一方面,作者表现出对文学形式审美建构过程的高度自觉和革新文学创作传统的创新意识,为文学创作形式注入新的元素;另一方面,作者向读者建构出一个真假难辨的文本意义空间,使读者难以触及福楼拜的真实面目。

  • 标签: 朱利安·巴恩斯 《福楼拜的鹦鹉》 自反叙事
  • 简介:薛绍徽(1866-1911)是晚清福建女诗人,曾得到姚华、严复、陈衍、陈宝琛、林纾等学界名流的赞誉。她的诗词文造诣颇深,陈衍的《石遗室诗话》赞曰:“好学淹博,日拥百城,益以善病,足迹罕出户外。撰述甚富,诗词骈体文裒然。”(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五)薛绍徽是典型的闺秀诗人,并不以激进思想附和时代主题。然而,在近代中国新旧嬗变的过程中,薛绍徽的文化心态和文学创作却折射出保守阵营的价值选择。

  • 标签: 薛绍徽 女诗人 诗词 晚清 隐逸 想象
  • 简介:艾芜的《南行记》中刻画了一群生活在山峡深林中的江湖人,他们多从事非法或劫掠偷抢的勾当,这样的生存方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凋敝、政治动荡的民国乡村十分普遍。然而他们并不是坏人,他们的人性人情甚至令具有道德优越感的叙述人——流浪知识者"我"也为之感动,这就使作者的情感和审美判断总是处于一种悖论的状态,从而造成了小说的叙事张力。《南行记》中所肯定的主要是个体生存的坚韧生命力量,这样狂暴而旺盛的生命力往往会逸出道德的约束和拘制,显示出一种自然状态。其生命的原力以及自由的形式与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互为和谐,时而呈现出一种与自然的狂暴阴郁相类似的野性和兽性。

  • 标签: 匪盗叙事 江湖人 原始生命力 抗争意识
  • 简介:<正>俄国文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理分析,是艺术认识和艺术塑造性格的一种独特的方法。它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这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创造性的探索和发现的结果。心理分析的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使俄国文学迈开了更大步伐。

  • 标签: 心理分析方法 托尔斯泰 屠格涅夫 契诃夫 内心独白 心理活动过程
  • 简介:本文以宋濂入仕明朝为界,重点探究了其前期和后期的两种文学观——一类是基于自然之道、文道并重的自然文学观,强调文学的审美性;一类是基于伦理之道、重道轻文的载道文学观,强调文学的实用性——并阐明了两种文学观中"文"与"道"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对宋濂文学创作的艺术风格、体裁形式、题材内容的影响,最后探究了两种文学观的交叉复杂性及其成因。

  • 标签: 文道矛盾 自然文学观 载道文学观 交叉复杂性 文本缝隙
  • 简介:作为《现代评论》派、新月派、京派作家,;麦叔华在主流叙述之外,以天真烂漫的孩子形象构筑了一个别样的世界。“孩子”是对普遍人’陛的期许,对审美化生活趣味的向往,那些以孩子为表现对象的作品正承载了凌叔华厚重的理想,而这种疏离于主流话语的理想,注定要在日趋紧张的历史环境中被时代的洪流淹没。

  • 标签: 麦叔华 孩子 普遍人性 审美
  • 简介:书店大奖是日本比较年轻的文学奖项之一,刚刚走到第11个年头,但其影响力,尤其在获奖作品的销售及影视化的推动方面,已经远远超过芥川奖、直木奖等传统文学奖项。4月8日,“2014年日本书店大奖”发布会在东京明治会馆举行,和田龙凭借新作《村上海盗的女儿》摘得桂冠。书店大奖本身和获奖作品一起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为推动销售而设的书店大奖伴随网络的普及、

  • 标签: 书店 日本 女儿 海盗 和田 获奖作品
  • 简介:在明清文人中,李渔堪称是一位奇才异人。他三十开外就放弃追逐功名,日后将小说、传奇创作视为毕生之事业,并率领家班女乐,实践自己的戏曲追求;又熟谙园林艺术、服装设计,在饮食、美容、旅游、养生诸多领域追求时尚生活趣味;他虽是布衣,而交游遍布朝野;他以自己杰出的才华勤奋"笔耕"与"舌耕",开拓出一份在清初颇有影响的文化事业。在经营文化事业的同时,李渔出游在外亦兼行商。尽管如

  • 标签: 李渔 知识产权意识 经营文化 时尚生活 家班女乐 园林艺术
  • 简介:中国古代题画诗文常被视为画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画面交相“融会”从而达到“诗情画意”的意境。本文则认为应对这些空泛模糊的话语保持审慎的态度。我们可跳出审美论之外,将题画诗文放回到原本的社会语境中,从社会功用的角度去理解其发展。本文从社会交际、地域竞争和身份建构三方面入手,来探讨题画诗文在中国古代所发挥的一部分社会功能,以及题画诗文获得发展的社会动因。这三方面实则相互关联:苏州地区文人频繁使用题画诗文进行社会交际,导致题画诗文成为“吴地”画坛的“招牌”。题画诗文助阵明中后期“吴派”对“浙派”的打压,也因此成为浙地攻击苏州的标靶。而在社会交际和地域竞争的背后是雅俗边界的变动。晚明至清代文人画学论述对题画诗文何以守住文人精英高雅“阵地”一事,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身份焦虑。

  • 标签: 题画诗文 文人交际 浙派 地域竞争 身份建构
  • 简介:葛水平,山西沁水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山西长治市戏剧研究院编剧。创作有诗集《美人鱼与海》《女儿如水》,散文集《心灵的行走》,小说集《喊山》《守望》《官煤》《陷入大漠的月亮》等。中篇小说《喊山》获鲁迅文学奖。

  • 标签: 葛水平 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奖 韩冲 获奖评语 生存状态
  • 简介:美国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是一部以后现代文化为背景,充分展示当代美国人生存环境及精神焦虑的力作。本文从叙事视角、叙述结构、叙事方式、叙事话语等方面探讨《白噪音》独特的叙事策略与文体风格以及作品蕴涵的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精神生态的深层关注。

  • 标签: 唐·德里罗 《白噪音》 叙事策略 文体风格
  • 简介:加拿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斯·门罗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是其1971年发表的《少女和妇人的生活》。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从貌似主观、片面的当事人角度还原黛儿从少女到成年女性的成长历程,再现了女主人公应对加拿大朱比利小镇保守社会环境挑战的全过程。阅读体验表明,这种限制性叙事手法为作者生动、真实地传递其耐人寻味的非传统女性主义的女性观发挥了重要作用。读者在了解男性主导的加拿大朱比利小镇生活的同时,感受到黛儿·乔丹从幼稚女孩到成熟女性这一快乐而痛苦的蜕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然而复杂的心态以及所释放的日渐独立的女性思维。

  • 标签: 艾丽斯·门罗 《少女和妇人的生活》 叙事 女性观
  • 简介: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离开北京,开始了他长达12天的非洲之行。这是胡锦涛自2003年就任国家主席以来的第三次非洲之行,也是他在不到一年之内第二次访问非洲,也是去年10月中非论坛之后,中国和非洲关系发展中的又一个重大事件。

  • 标签: 中国外交 国家主席 重大事件 胡锦涛 非洲
  • 简介:庞德《比萨诗章》中的卡律布狄斯漩涡并非只是古希腊神话的诗歌变体,更是西方天文学的旋转宇宙论、物理学的虫洞旋转学说、基督教的地狱下行路径、欧美文学欲望传统和漩涡主义诗学铸就的跨学科结晶,同时建构了庞德熟知的相对论概念框架下的地狱空间穿越语境。据此诗人巧妙利用漩涡隐喻将监狱和地狱两种相对独立的宇宙连接一体,不仅应和了相对论"克尔虫洞"内外"事件视界"两类特殊的能层模型,而且揭示了西方现代灵魂欲壑难填的堕落根源,最终建构了基督教末世论的空间堕落之旅和地狱漩涡穿越的相对论诗学隐喻。

  • 标签: 庞德 《比萨诗章》 相对论 克尔虫洞 空间穿越 漩涡
  • 简介:印度当代作家阿拉文德·阿迪加在作品中关注印度的庶民境遇,传递庶民的诉求,以此获得了国际声誉。然而他的小说在批判印度社会种种弊端的同时,却对影响庶民命运的全球资本主义保持暧昧。他赋予庶民言说的权力,似乎成功建构了觉醒的庶民形象,但这种觉醒也带有悖论色彩,因为他不但未能充分认识庶民困境的根源,而且表现出与全球资本主义合谋的倾向。因此,作为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作家,阿迪加还需要进一步扬弃他的书写策略

  • 标签: 阿拉文德·阿迪加 《两次刺杀之间》 庶民 觉醒 阶级 悖论
  • 简介:在戴维·洛奇的《小世界》中,对圣杯骑士神话结构的借用赋予了文本清晰的追寻母题。然而随着传奇文学的许多重要体裁特征在《小世界》中发生变异,追寻母题也失却了原有的意义,作家把他对意义的怀疑和对欲望追逐的揭露表现在追寻母题的变异之中。本文试图从《小世界》的叙事策略、话语方式以及人物形态等方面出发,揭示洛奇在追寻母题中所表现的对意义的焦虑以及这种焦虑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戴维·洛奇 传奇文学 圣杯骑士神话 追寻母题 《小世界》 体裁批评视角
  •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果戈理再度成为俄国文化界关注的对象。在该时期众多的评论中,作家、政论家、哲学家瓦·罗扎诺夫的一系列论述视角独特,他将果戈理描绘成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的天才,揭示出一个另类的果戈理,很值得我们去认识。

  • 标签: 罗扎诺夫 果戈理 俄罗斯文学 现实 历史
  • 简介:圣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它自俄罗斯接受东正教时出现在俄国文化中。20世纪末,随着东正教的复兴,圣愚现象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开始兴起,并获得了新的文化意蕴:圣愚的流浪和受难获得了新形式和新内涵;圣愚的神圣性和崇高性减弱、游戏性和荒诞性加强;圣愚形象多元化、多义化;作者对圣愚形象持双重态度。圣愚现象丰富了当代俄罗斯文学的人物体系,拓展了作品的情节内容。但其新文化意蕴也表明,当代俄罗斯的东正教信仰沾染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主义色彩。

  • 标签: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圣愚现象 文化意蕴
  • 简介:美国著名女作家安妮·迪拉德(AnnieDillard)迄今已出版著述十余部,体裁涉及诗歌、散文、回忆录、文学评论和西部小说等诸多方面.无论何种体裁的作品,迪拉德都在其中展示着她精妙的语言、深入细致的观察以及独到的思考与见地.作为当代美国自然文学的典范,迪拉德的散文集(PilgrimatTinkerCree后,又译)是堪与梭罗的相媲美的佳作,迪拉德也据此成为美国经典美文的代表之一.

  • 标签: 安妮·迪拉德汀 探寻安妮·迪拉德 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