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新世纪文学”这一概念已逐渐成为共识。但迄今为止,新世纪的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90年代文学在各个维度上的延伸。这样的认定并非是对新世纪的文学发展作出消极的判断。它只是一方面指出,从自然时间来衡量,新世纪刚刚迈进门槛;另一方面也寓意,新世纪的文学在各种向度上对90年代文学的接力过程中,不时会进发出新的火花,不时会激荡起新的浪花,会酝酿新质,寻求突变。然而,既然是一种继承性的发展,那么它必然也是正负面的同时呈现。新世纪方兴未艾,来日方长,

  • 标签: 文学现象 《秦腔》 90年代文学 弱化 体性 新世纪文学
  • 简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其小说《羚羊与秧鸡》中,通过叙述者"雪人"对过去的回忆展现了人类主体性的不断膨胀,随着"秧鸡"毁灭人类与造人计划的实现到达顶点而沦于瓦解,劫后余生的"雪人"在当下的遭遇是对人类沙文主义的反讽与解构。作品体现了作者的生态整体观。

  • 标签: 主体 人类沙文主义 《羚羊与秧鸡》 解构 生态整体观
  • 简介:<正>关于文学主体性的争鸣声浪使得文学界沸沸扬扬。但文学批评家们似乎对此并不满足,又“引火烧身”。于是关于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的争鸣便在批评的自身开展了“内部斗争”。发端者滕云首先在《当代作家评论》(85、3期)撰文《我所评论的就是我》,提出:评论家也可以象蔼楼拜、蒋子龙那样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乔厂长就是我,很简单,我所评论的是我心目中的包法利夫人、乔厂长,随后,鲁枢元在《文学自由谈》创刊号以同题文章响应,并

  • 标签: 文学主体性 评论家 作家评论 蒋子龙 文学界 创刊号
  • 简介:作为一名高产作家,赵玫以其文中细腻的情感刻画、深邃的哲学思辨以及个性化的叙事风格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同时,她坚持以独特的女性体验为女性描摹生命的画卷,抒发女性自由的声音。进入新世纪以来,她没有减慢创作的步伐,依然保持着先锋的姿态和旺盛的精力。

  • 标签: 女性作家 赵玫 文学创作 叙事风格 人文思想 小说
  • 简介:李建军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的“崛起”,似乎有’些异军突起的样子,多少有些令人讶异的性质。李建军的小说“病象研究”,从创作者、研究者、读者接受等多维角度,改变着人们目趋钝化的顺势的艺术感觉状况,顽强地反证着侧重于温吞水式的主流批评话语的尴尬和错谬。仅此一端,李建军从微观修辞进入文本的实证主义批评方式,就足以给当代文学批评史留下深刻的记忆。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李建军 人文精神 体性 文学批评史 读者接受
  • 简介: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逐步被席卷进入了现代性的大潮,伴随而来的是传统文化与社会风俗的巨大变迁。在启蒙现代性的强势颠覆与规训下,个体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状态也随之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进入当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敏锐地捕捉到了整体化现代性浪潮下的个体特异性与独立性问题,当代文学的两位重量级作家——贾平凹与阿来都通过各自的本土化叙事,对反规训的疯傻个体进行了关注,分别在各自的重要作品《秦腔》和《尘埃落定》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从“疯傻视角”入手,观察启蒙现代性的规训下个体所做出的颠覆与反抗的姿态与可能性。

  • 标签: 《秦腔》 《尘埃落定》 疯傻 规训 启蒙
  • 简介:美是真和善的凝聚和统一──读《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何祚庥(一)一本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战斗的著作今天来参加《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编辑部等单位主办的关于谷方同志的《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的著作的研讨会,深感这一研讨会开得很有意义。首先,这本书是一本战斗的...

  • 标签: 主体性哲学 主体性原则 文化问题 实践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观唯心主义
  • 简介:主体性的黄昏──现代知识分子启蒙价值形态的不确定性刘宏伟美国学者薇拉·施瓦支分析了本世纪初三代知识分子笔名的象征性,以欣喜的心情看待这种变化,学者型的“饮冰者”(梁启超)、感情炽烈的“疑古者”(钱玄同)、行动主义者“毅”(罗家伦)。这分别意味着现代知...

  • 标签: 现代知识分子 主体性 启蒙价值 民族叙事 瞿秋白 知识者
  • 简介:每个人总难免以其当下的立场与态度去理解问题,这种倾向在今天似乎变得尤为明显:曾经被认同的价值或许正遭受质疑,曾经不可理解的事物或许早已得到宽容。时间有时真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一切都在路上”、“永远历史化”、“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些常常被人援引的说法,如果能加上认知主体所处的时代性和自身的主体性,也许真的可以全面而立体地描述曾经的历史。

  • 标签: 历史评估 文人心态 人文精神 价值 理解问题 认知主体
  • 简介:"人"是现代文化与现代哲学的核心命题。但在后现代视域中,"人"的主体性却在哲学、艺术诸领域被反复批判、彻底颠覆。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文学创作活动的主体性都遭到了消解。但无论如何,"人"始终是"意义丛"的发生地、接收者与构建者,是文学创作无法忽略的资源。中国当代实力派女诗人巫春玉的散文诗集《假如庄子重返人间》(以下简称《人间》)便是如此,诗人立足于自我体验,在极富张力的语言中,展开并实现了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 标签: 现代哲学 人生困境 审美经验 文化救赎 庄子 文学创作活动
  • 简介:批评家主体意识的形成,标志着批评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熟。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批评家已经开始对批评、批评家本身的价值及其与作家、作品、读者以及与政治、审美等诸种关系,进行了深入而成功的反思和探讨。自周作人后又涌现了茅盾、李健吾、朱光潜、朱自清、李长之、梁实秋等一批卓越的批评家,其观点、个性迥异的杰出评论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李健吾、李长之和朱光潜对批评活动本身的反思,这些都标志着现代文学批评意识的初步成熟。

  • 标签: 批评家主体意识 现代文学批评史 批评个性
  • 简介:初读《凿空》,感到惊艳,这种细密绵长而抒情意味极浓的小说让我想起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还有金宇澄的《繁华》。这是一种相恨见晚,但又庆幸总算没有错过的复杂情感。新疆地区的文学,

  • 标签: 现代性反思 信仰危机 日常生活 主体性 刘亮程 新疆地区
  • 简介:“现代意识”这个词组一般而言,主要指的是以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和文艺创作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学意识,早基于欧美的文化和文学的历史情形而建构出来的,但是在描述和讨论中国文学的问题时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文学的双关关系,也不是中国文学中的西方问题,应该着力凸现身处中国自身的历史情境之中的中国主体的思想、文化和文学反应。中国现代意识既不是一个和西方现代意识相隔绝、相对立的概念,它接受西方现代意识的启迪和激发,同时它

  • 标签: 20世纪 中国 文学 现代意识 中国主体
  • 简介: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自19世纪形成以来,其研究方法大体上经历了三次转型,即影响研究、去政治化的审美研究和跨学科比较,以及后殖民研究(巴斯奈特37-47)。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每一次转型都回应了特定的历史脉络。影响研究回应了民族国家(在欧洲)确立的问题。在"二战"之后的反民族主义思潮(张隆溪12)中,美国学派的学者倡导一种"去政治化"(巴斯奈特39)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其哲学背景是形式主义对实证主义的取代。

  • 标签: 去政治化 主体性 后殖民研究 巴斯奈特 中国学术 美国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