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对德约科维奇在2014温布尔顿网球锦标赛半决赛、决赛的技战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德约科维奇发球的速度、旋转、落点控制不如对手,其一发得分率有待提高,二发得分率高于对手;接发球技术水平较高,但接发球手段相对单一,接一发得分率不如对手;底线进攻、相持能力强,非受迫性失误少,主动得分能力与对手相差不多,但在相持中段失误偏多;上网方式以随球上网为主,成功率较高,网前水平有待提高。

  • 标签: 网球锦标赛 德约科维奇 技战术
  • 简介:以第30届蹦床世锦赛女单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为研究对象,采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蹦床女子网上个人和单跳个人项目的决赛成套动作选择情况、成绩结构、技术、难度等与成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旨在通过对世界优秀女子蹦床网上和单跳运动员的竞技实力的分析,为蹦床项目的发展提出建议。

  • 标签: 30届世界蹦床锦标赛 女子 运动员 竞技表现
  • 简介: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研究打破纪录的竞技成绩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录像拍摄和影像解析等方法,对吕秀芝在2015年世锦赛选拔赛上打破亚洲纪录的技术动作和战术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国高水平女子竞走提供科研参考。研究发现:吕秀芝打破纪录的技术特点:1)随着阶段的进行,吕秀芝步长不断增加,重心移动速度不断加快,摆动越发积极,上下肢的摆动速度和不断加快的重心移动速度高度一致。2)犯规参数指标符合人肉眼可见的规范和要求,但还有改进空间,在高速行走情况下,膝关节偶有曲腿情况的发生,应注意避免。吕秀芝打破纪录的战术特点:全程速度均值较大,且速度的波动较小,节省了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为最后冲刺打下基础。

  • 标签: 吕秀芝 女子20 KM 亚洲纪录 技术 战术
  • 简介:女子铅球项目是一项力与美相结合的运动,除了奥运会、世锦赛等正式比赛之外,该项目的街头运动在欧洲广受欢迎。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李梅素、黄志红、隋新梅、丛玉珍等老一辈运动员在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等重大比赛中均创造过不俗的成绩。

  • 标签: 女子铅球运动员 训练特点 现代 90年代 20世纪 奥运会
  • 简介:对6位中国男子球员在2014世锦赛—汇丰冠军赛的成绩进行技术统计分析,指出了中国男子高尔夫球员技、战术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旨在为中国男子高尔夫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帮助.

  • 标签: 高尔夫 男子球员 技术统计 世锦赛
  • 简介:目的:通过对承德市高校行政人员的亚健康、运动状况进行调查,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提出有针对性的亚健康运动干预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样,通过问卷调查并分析承德市200名高校行政人员的亚健康及运动状况。结果:承德市高校行政人员的亚健康发生率为23.5%,在亚健康人群中男女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的亚健康发生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亚健康的发生率与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强度之间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常运动对保持正常的BMI指数和血压都是有利的。结论:承德市高校行政人员的亚健康发生率较高,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40~50岁是亚健康发生较多的年龄段,运动状况对亚健康的发生率是有影响的。

  • 标签: 高校行政人员 亚健康 运动状况
  • 简介: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影响我国大学城体育场地资源共享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大学城高校体育场地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包括:场地客观因素、学校领导因素、学校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地理位置因素、相关政策因素、课程安排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比赛安排因素。根据木桶效应,在构建大学体育场地资源共享模式的时候,需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做好场地对内和对外开放的时间以及方式合理安排,以提供我国高校体育场地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

  • 标签: 大学城 体育场地 资源共享 影响因素
  • 简介:参与型体育赛事的主要消费者是参赛运动员。本文验证了性别、年龄、国籍、职业、教育程度以及收入水平对不同现居地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参赛者的本体支出、非本体支出,以及未来参赛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举办地消费者的本体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主要部分;非举办地消费者的非本体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主要部分。消费者支出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没有显著相关,与家庭收入情况显著相关。性别、居住地、总体满意度对未来参赛意愿有显著影响。未来吸引高收入人群和非举办地消费者参赛,促进赛事与旅游结合是扩大赛事经济效益的途径。

  • 标签: 赛事消费者 未来参赛意愿 本体支出 非本体支出
  • 简介:随着教育事业被重视的程度逐渐加深,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的扩大。加上进入高学历的培养阶段,很多体育类院校把研究生培养的侧重点放在了理论阶段,而忽略了对其专项技能的培养。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作为各个体育院校研究生培养的重点专业之一,随着培养人才数量的逐年增多,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国体育教师普遍学历偏低的现象。为了更好地配置日益紧张的教育资源,使得体育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应有的专业技术技能的锻炼得到保证,通过对我国4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的术科开展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走访访问各高校专家学者,找出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教育术科课程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优化研究生课程结构设置,适当的增加术科课程量,保质保量地设置研究生术科课程,最终为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整体教育水准的提高提供参考借鉴。

  • 标签: 体育院校 体育教育训练学 术科课程 调查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的脑α波、神经递质、中枢疲劳度、焦虑指数、脑功能态和熵值的特征。方法:采用高级运动训练状态监控仪,对五个级别的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进行时序脑电测试,对脑α波、神经递质、中枢疲劳度、焦虑指数、脑功能态和熵值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56kg级组和62kg级组运动员脑电α波为平均型;69kg级组和85kg级组运动员脑电α波为优化型;77kg级组运动员脑电α波为慢化型。(2)五个级别的运动员S1、S2和S7系存在显著性差异;S3系、S4系、S5系、S6系、S11系和S13系无显著性差异。(3)69kg级组运动员显示处于轻度中枢疲劳,其他四个级别组运动员中枢疲劳度处于正常范围;各组运动员的中枢疲劳度、焦虑指数和脑功能态无显著性差异;熵值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男子举重运动员脑涨落图特征与各自级别的训练特点和恢复手段有关。

  • 标签: 举重运动员 脑α波 神经递质 中枢疲劳度 焦虑指数 脑功能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