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6 个结果
  • 简介:传说苏州玄妙内有“内十八”和“外十八”三十六景,有水火亭、四角亭、一人弄、五鹤街、八俊图石刻、明珠殿……等名胜古迹。现在大多连形迹也无从可考了,然而玄妙镇院宝贝夜明珠故事却流传至今。

  • 标签: 石刻 传说 名胜古迹 苏州 流传 夜明珠
  • 简介:茅山乾元,盖有阎蓬头像,云逢头者即希言道人,以仙化而藏其骨也。其徒李合坤,既请王元美大司寇赞而传之,夫复请余赞。且曰:先生知吾师乎?疏眉目、丰辅、重颔、腹便便,垂见者比于弥勒佛,不巾不栉,人称为蓬头。盛夏暴日,隆冬卧冰,寒暑顿忘。或问:师六十岁乎?曰然。问百岁乎?曰然。二百岁乎?曰然。问贯山西人乎?

  • 标签: 《乾元观记》 原文 注释 后记 道教文化 碑文
  • 简介:姚广孝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僧人,同时在文学、科技、绘画等方面也有非常杰出的表现,更由于他在明成祖争夺帝位的“靖难之役”中起过非常关键的作用,《明史》将其班于“靖难功臣”之首,明史专家商传先生称赞他是“明初著名政治家”,日本学者甚至誉之为“缁衣宰相”,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多见的著名人物。入明后,姚广孝曾在北平(即今北京)居住二十余年,

  • 标签: 白云观 元末明初 《明史》 靖难之役 日本学者
  • 简介:道教的自然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人与自然万物是同生共运的浑然一体,强调自然、生命、和谐,反映道、天、地、人之问的自然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自然的总纲,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是生命系统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和谐共生的形式。

  • 标签: 自然观 和谐 共生 道教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 简介:《坛经》作为禅宗的宗经,是中国僧人著作中唯一称“经”的典籍,它记录慧能的一生说法,也集中体现他的思想。因此,要理解慧能思想,中国禅宗思想和整个中国佛教,《坛经》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典籍。

  • 标签: 《坛经》 慧能 修行观 禅宗 佛教文化
  • 简介:“体义”是净影慧远的核心思想之一,贯穿于慧远判教、心识、佛性、修行等各个方面的思想。慧远将诸法区分“同体”-9“别体”两个层次,同体之法“离相离性”、“无有一性”,别体之法有“体性”之差别,有性相之分。同体之法同时“无不性”,此即慧远“同体义分”观念——“无有一性”是“同体”,“无不性”是“义分”。在同体中,诸法的分别不是性相之分,而仅仅为“义”之差别。“同一体中,随义分万,举一寻体、即是其体”,体与义是六相圆融的关系。同时,同体之法与别体之法并非截然对立,通过“摄事相以从体义”,慧远将别体之法摄入同体之中,使别体之法也具备六相圆融的特性。此种思想,对于华严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等四法界观念有重要启发。敦煌S.4303、S.613在“同体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演绎出“体义俱融”,用以表述其宗最高的境界,强调“一体一切体,一义一切义”,体义之间六相圆融、相互含摄。这是慧远之后地论师体义的延续。

  • 标签: 慧远 体义观 地论师
  • 简介:本文简明闻论了道家道教收视反听的感知,和在此思想指导下的道教修行对感官养护的理念,指出道家道教的感知现对现代人的养生实践和社会生活均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 标签: 《道藏》 道家道教 《道德经》 庄子 价值取向 养生
  • 简介:道教官,作为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道教徒弘道利生、修炼栖息之家;是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敬奉祈愿之所;同时也是广大游客参学游览、观光休闲之地。所谓仙道不离人道,居尘而不出尘。道教官,是社会了解道教的“窗口”,更是道教服务社会的“源头”。

  • 标签: 与时俱进 教官 管理 道教文化 宗教生活 信教群众
  • 简介:作为边缘宗教的民间信仰长期以来处于遭受贬抑的地位,从文化层面来看,它又是归类于“常民文化”的俗文化。由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造就的福建文化极具特点,作为福建文化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的民间信仰,也以其多样性、多种类、复杂性体现出闽文化的特征。抛开以宗教的眼光、政治的眼光来审视福建民间信仰的传统,换个视角,从文化的层面来透视福建人的祈神活动,就更能深入地把握福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加深我们对百姓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的了解,进而更为完整准确地认识民间信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标签: 福建 民间信仰 文化观 中国 语言风格 思想感情
  • 简介:厦门供奉与道教有关的神祗颇不少,诸如武庙所共祀的关公,慈济官所供祀的保生大帝(大道公),天后宫所供祀的妈祖等都是,不过这些即是道教尊神,也被视为民间信仰;而厦门太清宫则是尊奉纯道教的神祗道德天尊。

  • 标签: 厦门市 道教 宫观 太清宫 建筑结构 宗教信仰
  • 简介:傅山,字青主,号朱衣道人。山西太原阳曲人,生活于明万历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07~1684)间,傅山先生的一生经历了明代的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及清代初期的顺治、康熙二朝。在傅山先生生活的近八十个春秋里,尤其是甲申之变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都动荡不安,那么他对养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下面对此做一简要论述。

  • 标签: 养生观 傅山 清代初期 中国社会 康熙 万历
  • 简介:是道教文化的载体。从其性质来看,道教宫庙宇既是神仙的府第,又是道士奉神修道的场所,同时还是普通信众朝真进香的精神家园。道观的属性决定了宫文化的宗教功能和社会功能。本文试从宫文化的一个侧面——道教楹联的视角探讨宫的宗教功能和社会功能。

  • 标签: 楹联 社会功能 宗教功能 道教文化 道教宫观 精神家园
  • 简介:笔者自1999年3月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道教学术研讨会”,会后参观考察了台湾有代表性的道教官庙,并与宗教界人士进行座谈,感受良多。改革开放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脉搏、特征,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宗教界也要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宗教信条是相

  • 标签: 台湾省 当代 道教 宫观 神圣功能 宗教活动
  • 简介: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源自印度。因此,不少中国人便以为印度真像《西游记》中所描述的佛界净土一样,是一个佛教国家。其实不然。印度是个宗教国家不假,但其宗教种类繁多,佛教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占的比例相当小。根据2003年的《印度年鉴》,印度99.57%以上的人口信仰宗教,其中印度教徒占82.41%,穆斯林11.67%,基督教徒2.32%,锡克教徒1.99%,佛教徒0.77%,耆那教徒0.41%,另有少部

  • 标签: 印度人 宗教观念 佛教 宗教活动 “贱民” “天人合一”
  • 简介:佛教圣人以真知灼见,洞察了宇宙人生无尽的缘起现象,并切实掌握和悟证了以广大法界为范畴的客观真理,教育和济拔了无量众生,同归圆觉性海;同时,千百年来,弘法利生,续佛慧命,龙象辈出,代有传人。他们的“高山景行”常使人深为仰慕和赞叹。

  • 标签: 《净意室文存》 佛教 郑颂英
  • 简介:马丁·路德在反对天主教会修道体制的过程中,同时受到中世纪职业观念和基督教神学与神秘主义的影响,产生了其独特的天职观念。通过论述教会、政府、家庭三种岗位和天职,路德试图重构他眼中属世与属灵事务混淆和被颠倒的世界,从而对尘世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设想,表现出了积极的入世精神。

  • 标签: 马丁·路德 天职观 新教伦理
  • 简介:张宇初天师在《道门十规》中说到的最后一条规戒,即第十条规戒,主要是讲“宫修葺”方面的问题。做一个道士,不论是出家的,或者是在家的,都离不开宫。一个道士,没有宫的时候要想尽办法建造宫,有了宫的时候又要煞费苦心的管理好宫,宫破旧了又要千方百计去修葺宫。然后,

  • 标签: 宫观 道教文化 张宇初 修葺工作
  • 简介:近代中国佛教女众问题,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佛教女性研究的一个盲点。本文着重从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和佛教文化复兴运动入手来探讨近代中国佛教的女性观念,阐述了近代中国佛教积极调适近代女权思想、从而开掘佛教的男女平等精神、合理阐释佛典中的某些贬责女性的言论、强调佛教女众受教育权的重要性以及享受权利与承担责任的关系等,并具体分析了中国佛教女性观念近代转变的困境。

  • 标签: 中国佛教 男女平等 近代佛教 女性观念 受教育权 女权观
  • 简介:作为一种业已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冲击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将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将“后现代”界定为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表征的是一种非常特异的文化意义状况,而不仅仅是将其看作是一种“理论”或“主义”。仅仅对它做理论上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对它做宗教社会学意义上的分析。本文将从宗教这个特定的视角入手,试图描述后现代主义给人类信仰和生存带来的猛烈冲击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探讨后现代的宗教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对它做出宗教社会学意义上的说明和阐释。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宗教理论 宗教信仰 大众文化 自然科学 宗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