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带状疱疹是呈全球流行的感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带状疱疹疫苗的应用,通过免疫接种预防疾病成为该领域新的关注点。除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外,慢性病患者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特异性免疫水平会下降,也是发生带状疱疹的高危人群。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重,慢性病发病人数仍在快速上升,带状疱疹疾病负担日渐沉重。本文主要针对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脏病、癌症、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带状疱疹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其导致的直接经济负担进行综述,为今后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制定慢性病患者带状疱疹预防控制策略提供思路。

  • 标签: 慢性病 带状疱疹 流行病学 直接经济负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了建立一种简单,方便,准确的测定饮用水源水中的吡啶含量的检测方法,我国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原来气相色谱法测定技术的基础上采用直接进水样的气相色谱法对饮用水源水中的吡啶含量进行测定。本文对这种实验方法展开阐述并对其实验的步骤进行分析,希望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吡啶的含量 直接进水样 气相色谱法 分析方法
  • 简介:[摘要 ]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往往会因主体结构或造型结构刚度限制和异型外立面结构设计导致其附着支座和提升吊点无法按常规方式直接安装在主体结构上。通过设置“ Z”字型非直接附着装置,将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与主体结构有效间接连接,从而避开直接将支座和吊点布置在主体结构上,达到预期效果和安全要求。

  • 标签: [ ]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结构刚度 异型外立面 非直接附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愈的初治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自然杀伤(NK)细胞的功能变化特点及粒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gMDSCs)对NK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7 年1月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经DAAs治愈的13例初治CHC患者 [男6例,女7例,年龄21~65(37±14)岁],13名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男6例,女7例,年龄21~57(36±11)岁]。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DAAs治愈过程中外周血NK细胞和CD56bright、CD56dimNK细胞亚群,以及gMDSCs的免疫学特点。分析gMDSCs与NK细胞及其各亚群功能变化的相关性。通过NK细胞和gMDSCs共培养实验观察gMDSCs对NK细胞功能的影响,并探索其相关机制。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HC患者治疗前NK细胞及其CD56bright亚群、CD56dim亚群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降低[M(Q1,Q3)][3.182(2.757,4.237)比6.675(4.476,8.280),1.434(1.127,2.434)比3.045(1.680,4.856),2.611(1.749,3.498)比5.160(4.232,7.683)],CD107a的分泌增强[9.314(7.838,13.543)比3.480(2.938,6.824),2.544(1.366,4.768)比0.552(0.408,1.560),10.339(9.145,12.534)比3.488(3.117,5.651)](均P<0.05),gMDSCs的百分比和血浆精氨酸酶Ⅰ(arginase Ⅰ)浓度增高[7.050(4.180,12.538)比1.440(0.444,2.261),114.278(68.492,163.724)比64.753(50.809,93.278)] (均P<0.05);抗病毒治疗后,NK细胞及其亚群产生IFN-γ能力明显增强、CD107a的表达显著下降,gMDSCs的百分比和血浆arginase Ⅰ浓度明显降低(均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NK细胞和CD56dimNK细胞亚群产生IFN-γ的水平均与gMDSCs百分比呈负相关(r分别为0.668、-0.750,均P<0.05);随着gMDSCs百分比的增加,NK细胞及其亚群释放CD107a的水平逐渐升高,且CD56brightNK细胞脱颗粒能力与gMDSCs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r=0.711, P=0.021)。将NK细胞和gMDSCs共培养发现gMDSCs可抑制NK细胞IFN-γ的表达;阻断arginase Ⅰ途径可显著提高NK细胞产生IFN-γ的能力。结论CHC患者外周血gMDSCs可通过arginase Ⅰ途径抑制NK细胞的功能,DAAs治愈的CHC患者gMDSCs百分比下降,NK细胞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肝炎,丙型,慢性 直接抗病毒药物 自然杀伤细胞 粒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证实新生大鼠前庭内侧核(MVN)与前庭传出(VE)神经元之间的直接投射通路并观察该通路的电生理特性。方法选用新生(9±1)d的Wistar大鼠,雌雄不限。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刺激MVN,记录VE的突触后电流;逆行刺激脑干面神经膝部(g7)内侧VE的分布区,记录MVN区域传入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并使用生物胞素染色方法明确被记录的神经元的位置和形态。结果在电流钳记录中,位于g7内侧的VE神经元静息膜电位范围为-70~-55 mV。单脉冲电流(0.08 mA,0.1 Hz,100 μs)刺激MVN前庭传入神经元,在同侧g7内侧的VE神经元可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其幅度和持续时间分别为(195.6±23.7)pA和(23.9±5.9)ms。电刺激g7内侧VE神经元分布区后,MVN神经元可记录到逆行动作电位,幅度为(62.0±4.3)mV,持续时间为(94.9±4.7)ms。生物胞素染色标记也显示投射到g7内侧VE分布区的神经元胞体位于MVN内。结论MVN的前庭传入神经元存在直接投射到g7内侧VE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路,其生理功能可能与前庭中枢对外周前庭传入的反馈调节有关。

  • 标签: 前庭神经 前庭内侧核 前庭传出神经元 膜片钳术 突触后电流
  • 简介:摘要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房颤相关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94例,其中直接机械取栓组52例、桥接治疗组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支架取栓,桥接治疗组在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两组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2.0(5.2,42.0)分比10.0(6.0,25.8)分]、出血转化率[44.2%(23/52)比45.2%(19/42)]、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1.5%(6/52)比 11.9%(5/42)]、90 d死亡率[34.6%(18/52)比 38.1%(16/4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接机械取栓及桥接治疗组90 d 预后良好的比例分别为36.5%(19/52)和35.7%(1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5,95%CI:0.39~3.37,P=0.805);大脑中动脉闭塞亚组桥接治疗组的取栓次数[2(1,3)次比1(1,2)次]、血管再通时间[(81±41)min比(57±29)min]均较直接取栓组明显增加(均P<0.05)。本研究发现,直接取栓在房颤相关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治疗上具有与桥接治疗相似的疗效及安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与验证。

  • 标签: 心房颤动 大血管闭塞 机械取栓 桥接治疗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ako机器人辅助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DAA-THA)的学习曲线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进行的50例Mako机器人辅助下DAA-THA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手术信息及术后功能情况,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影像学参数(外展角、前倾角、下肢长度差、偏心距差)及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其中男16例,女34例;年龄50~79(67±10)岁。分析总结Mako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临床结果。以累积和分析法(CUSUM)分析手术时间。对CUSUM学习曲线进行拟合,以R²判断拟合优度。比较学习曲线不同阶段各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50例患者均得到6个月以上的随访,2例出现术后伤口愈合不良,5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表现为伤口周围的麻木感,均在1~2个月内消退。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假体脱位、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感染或翻修等严重不良事件。患者手术时间为(81±16)min,术中出血量为(456±84)ml,术后末次随访时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8.6±2.5)分。影像学结果显示髋臼杯位置均处于Lewinnnek安全区;下肢长度差为(0.15±0.50)cm,偏心距差为(-0.11±0.72)cm。手术时间随手术例数累积呈逐渐下降趋势。学习曲线最佳拟合为三次方曲线,拟合曲线在手术例数累积至第19例时达到顶点,以此为分界将学习曲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其手术总时间、骨盆参考架安装时间、髋臼注册时间、髋臼磨锉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前倾角和外展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ako机器人辅助DAA-THA的学习曲线在19例左右,Mako机器人辅助能确保DAA-THA假体植入精确性及学习曲线期间手术的安全性,术后短期临床效果优异。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机器人辅助手术 学习曲线 治疗结果 随访研究
  • 作者: 唐维 梁慧迎 袁娇 超晨 黄干 周智广 杨琳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0年第24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 中南大学糖尿病免疫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 410011(现在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代谢内分泌科,怀化 418000)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 中南大学糖尿病免疫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 41001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加速树突状细胞成熟的预孵育法(acDCs)和直接检测法检测1型糖尿病(T1DM)患者外周血中胰岛全长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优劣。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就诊的T1DM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28.5±9.4)岁,病程6.0(2.8~8.3)个月;另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12名;ELISPOT-acDCs法和直接检测法检测3种胰岛抗原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C肽、胰岛素(INS)特异性干扰素-γ(IFN-γ)分泌性CD4+ T细胞反应的斑点数,比较不同检测方法下各种胰岛抗原及联合3种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阳性比例。结果ELISPOT-acDCs法检测T1DM患者GAD65特异性IFN-γ分泌性CD4+ T细胞反应的阳性比例为1/16,INS反应阳性比例为6/16,C肽反应阳性比例为4/16,其中INS反应阳性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12(P=0.024);联合3种抗原的T细胞阳性比例为9/1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12(P=0.016)。ELISPOT直接法检测GAD65特异性T细胞反应阳性比例为2/16,INS反应阳性比例为1/16,C肽反应阳性比例7/16,其中C肽反应阳性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1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联合3种抗原检测T细胞反应阳性比例8/16,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12(P=0.039);与直接法比较,仅acDCs法检测下的INS特异性T细胞反应阳性比例较高(P=0.041);两种方法在余各抗原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种全长胰岛抗原ELISPOT-acDCs法及直接法检测胰岛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均可为T1DM患者提供细胞免疫学分型诊断价值;ELISPOT-acDCs法检测INS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灵敏度优于ELISPOT直接检测法。

  • 标签: 糖尿病,1型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 T细胞 诊断
  • 简介:摘要近年来高层建筑施工项目增多,成为城市的主要建筑形式。由于高层建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高层建筑桩基础施工的重要性。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础施工技术直接关系到整体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沉降现象的发生。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掌握高层建筑桩基础施工技术的要点,并对施工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确保高层建筑整体质量的提升。

  • 标签: 高层建筑 施工技术 桩基础工程
整体提升式电梯井道操作平台施工工法 魏国松 成都建工集团第八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 邮编 610000 摘要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电梯安装越来越多,为保障电梯施工作业人员安全,电梯井操作平台广泛应用于电梯井施工,本文从几个方面总结了电梯井施工平台工作法,希望对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有借鉴指导意义。 关键词 :电梯井;井道操作台;提升式电梯;施工法 前言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不断增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电 梯井道由于其上下贯通的特性,成为易造成安全事故的重大危险源之一;同时,也造 成施工质量低下等问题。因此,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问题便成为施工管理的重点项目。 为方便施工及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电梯井操作平台被广泛用于电梯井施工阶段。传 统做法主要采用钢管脚手架整体搭设或搁置梁方式分断搭设,该施工方式虽然能满足施工要求,但需对整个井道都进行搭设,投入的周转材料较多,搭设耗费工时较长, 架体的搭设要求较高,施工效率较底,对后序工序的施工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上述难点,我们进行技术攻关,通过深入研究和施工实践,总结得出本 工法,解决了电梯井道操作平台在整体提升过程中工序繁琐的问题,整体提升方式方 便、快捷,受到业界人士的青睐。电梯井道操作平台在提升时,无需设置固定连接, 可直接搁置于主体结构上,减少了人工搭拆的工作量及材料投入、提高了施工效率、 节约了人工成本、缩短了施工工期。为该领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借鉴资料,受到建设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工法成熟、可靠。 工法特点 制作整体提升式电梯井道操作平台,电梯操作平台在提升时,可整体吊运。 提升时直接搁置于主体结构上,无需设置固定连接。 平台可重复利用,节约了人工成本。 减少了人工搭拆的工作量及材料投入、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 缩短了施工工期。 适用范围 本工法可广泛用于高层住宅主体电梯井道施工操作平台。
  • 作者: 工艺原理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0-09-22
  • 出处:《建筑实践》 2020年第15期
  • 机构:提供一种整体提升式电梯井道操作平台,解决现有技术高空作业时不易拆卸,造 成了平台提升过程较为繁琐,施工人员安全隐患发生率较高的问题;在操作架型钢斜 撑架下部底端切割三角卡槽,作为墙面与架体的支撑连接;平台四个角点位置焊接直 径为 20mm 的圆钢作为吊耳,用钢丝绳进行连接,提升过程平稳安全、快速有效。同 时,电梯井道操作平台在提升时,可直接搁置于主体结构上,无需单独增加连接固定。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