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3 个结果
  • 简介:利用22个CMIP5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结果,结合社会经济以及地形高度数据,分析了RCP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1世纪近期(2016-2035年)、中期(2046-2065年)和后期(2080-2099年)中国洪涝致灾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以及洪涝灾害风险.结果表明,洪涝灾害危险等级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中国的东南部,洪涝承灾体易损度高值区位于中国的东部地区.在RCP8.5情景下,未来我国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出现在四川东部、华东的大部分地区、华北的京津冀地区、陕西和山西的部分地区以及东南沿海部分地区.东北地区的各大省会城市面临洪涝灾害的风险也很高.与基准期(1986-2005年)相比,21世纪后期,虽然发生洪涝灾害的区域变化不大,但高风险区域有所增加.鉴于模式较粗的分辨率以及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学等问题,洪涝灾害风险的预估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 标签: RCP8 5排放情景 洪涝灾害风险 未来预估
  • 简介:根据内蒙古地区海拔较高、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雷电活动能量大、雷击事故率较高的特点,深入分析了雷电传播的主要渠道及两起典型事故,并且针对当前部队通信台(站)普遍存在防雷设施简陋单一、整体性差,有雷击隐患的问题,提出了具体防范措施.

  • 标签: 通信台 内蒙古 海拔 地理环境 雷电活动 雷击事故
  • 简介:省级气象台是各地(市)台的通信和预报指导中心。利用微机改善省—地(市)台的信息交换,是省台气象预报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目前省地台间的报路传输速率低,专线租费高,无线通信干扰严重,因此,利用电信部门的程控直拨电话实现省地台计算机通信联网,不失为一种经济,可靠的办法。

  • 标签: 计算机通信 通信干扰 信息交换 通信任务 主台 地台
  • 简介:浙江省2005年春季平均气温偏高,其中4月份气温明显偏高;降水偏少.3月中旬因寒潮影响,全省出现大到暴雪,这是自1970年以来,浙江3月出现的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一次降雪.春季强对流天气逐渐增多且活动频繁,给各行业造成严重损失.

  • 标签: 春季 气候 大雪 强对流 强对流天气 气温异常
  • 简介:利用CMIP5耦合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排放情景下1.5℃和2℃升温阈值出现的时间。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表明:RCP2.6、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全球地表温度将分别在2029年、2028年和2025年达到1.5℃升温阈值;RCP2.6情景下直至21世纪末期都未达到2℃升温阈值,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达到2℃升温阈值的时间分别为2048年和2040年。伴随着排放情景的升高,完成从1.5℃升温阈值到2℃升温阈值所需要的时间缩短。区域尺度上,达到同一升温阈值的时间主要表现为陆地比海洋早,且陆地对排放情景差异的敏感性相对较差,而海洋达到升温阈值的时间则随着排放情景的升高而明显提前。中国达到相应升温阈值的时间要早于全球,且以东北和西北地区出现的时间最早。

  • 标签: CMIP5耦合气候模式 1.5℃升温 2℃升温 出现时间 区域分异
  • 简介:本文根据高空环流特征、地面图、卫星云图、高低空要素场及T213数值预报产品中的物理量场对海东地区乐都、民和两县2003年55日的大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总结出预报这类大降水天气过程的一些参考依据。

  • 标签: 大雨天气 过程分析 数值预报产品 物理量场
  • 简介:1概况由世界气象组织(WM())主办的第5次港口气象人员(PMO)国际研讨会于2015年7月20~24日在智利维尼亚德尔马市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21个国家的4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PM0是特指负责招募、巡检和联络志愿观测船(VOS)的气象人员。

  • 标签: 世界气象组织 国际研讨会 港口 智利
  • 简介:龙岩新一代天气雷达按雷达系统的设置方案,在红尖山雷达主阵地设置雷达数据采集系统(RDA),雷达产品生成系统(RPG)和主用户处理系统(PUP)两个子系统设置在龙岩市气象局防灾大楼内。红尖山顶至市局大楼直线距离16KM,垂直高差1150米。经省道围禾线至山顶盘山公路35公里,乘车1个小时。

  • 标签: 新一代天气雷达 龙岩市 通信方案 数据网 光纤 微波
  • 简介:正在规划之中的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三期工程(2000—2005年)其中尺度天气信息通信网,将在一,二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三期工程综合大气探测系统新增项目通信要求以及一,二期工程中尺度天气监测信息收集.传输中存在的问题,对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必要的扩充和升级,从而形成一个快速,可靠的中尺度天气信息通信网。

  • 标签: 中尺度天气 通信网建设 三期工程 天气信息 信息通信网 天气预警系统
  • 简介:UsingaregionalclimatemodelMM5nestedtoanatmosphericglobalclimatemodelCCM3,aseriesofsimulationsandsensitivityexperimentshavebeenperformedtoinvestigatetherelativeLastGlacialMaximum(LGM)climateresponsetodifferentmechanismsoverChina.Modelsimulationsofthepresentday(PD)climateandtheLGMclimatechangeareingoodagreementwiththeobservationdataandgeologicalrecords,especiallyinthesimulationofprecipitationchange.UnderthePDandLGMclimate,changesofearthorbitalparametershaveasmallinfluenceontheannualmeantemperatureoverChina.However,themagnitudeoftheeffectshowsaseasonalpattern,withasignificantresponseinwinter.Thus,thisinfluencecannotbeneglected.DuringtheLGM,CO_2concentrationreacheditslowestpointto200ppmv.ThisresultsinatemperaturedecreaseoverChina.TheinfluencesofCO_2concentrationonclimateshowseasonalandregionalpatternsaswell,withasignificantinfluenceinwinter.Onthecontrary,CO_2concentrationhaslessimpactinsummerseason.Insomecases,temperatureevenincreaseswithdecreasinginCO_2concentration.Thistemperatureincreaseistheoutcomeofdecreaseincloudamount;henceincreasethesolarradiationthatreachedtheearth'ssurface.Thisresultsuggeststhatcloudamountplaysaveryimportantroleinclimatechangeandcoulddirecttheresponsepatternsofsomeclimatevariablessuchastemperatureduringcertainperiodsandovercertainregions.IntheTibetanPlateau,thetemperatureresponsestochangesoftheabovetwofactorsaregenerallyweakerthanthoseinotherregionsbecausethecloudamountinthisareaisgenerallymorethanintheotherareas.Relativetothecurrentclimate,changesinorbitalparametershavelessimpactontheLGMclimatethanchangesinCO_2concentration.However,bothfactorshaveratherlesscontributionstotheclimatechangeintheLGM.About3%-10%changesintheannualmeantemperaturearecontributedbyCO_2.

  • 标签: 二氧化碳 地球轨道参数 LGM 中国气候
  • 简介:利用5个全球气候模式和中国东北地区162个站点地面温度实测资料,评估全球气候模式和多模式集合平均对中国东北地面温度的模拟能力,并对SRESB1、A1B和A2排放情景下中国东北地区未来地面温度变化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全球气候模式较好地再现了中国东北地面温度的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但存在系统性冷偏差,模式对夏季地面温度模拟偏低1.16℃,优于冬季。预估结果表明,3种排放情景下21世纪中期和末期中国东北地区地面温度均将升高,末期增幅高于中期,冬季增幅高于其他季节,SRESA2排放情景下增幅最大,B1排放情景下增幅最小;增温幅度自南至北逐渐增大,增温最显著地区位于黑龙江省小兴安岭;21世纪末期3种情景下中国东北年平均地面温度将分别升高2.39℃(SRESB1)、3.62℃(SRESA1B)和4.43oc(SRESA2)。

  • 标签: 全球气候模式 排放情景 地面温度 预估
  • 简介:利用观测的海温资料和海平面气压资料,检验了CMIP5(CoupledModelIntercomparisonProject5,CMIP5)多模式对阿留申低压(AleutianLow,AL)特征指数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的模拟能力;从AL周期及变化趋势等方面,分析了CMIP5模式预估的未来AL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CMIP5模式及其集合平均能够很好地模拟AL的环流结构,对AL的气候态有着较强的模拟能力,尤其是模式对于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模拟能力直接影响其对于AL的模拟效果。模式的集合平均对变率强度的模拟偏强,且对于变率的模拟效果逊于对气候态的模拟。22个模式中的16个模式能模拟出AL强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周期,对年代际周期有着较好的刻画能力。Historical试验下对于AL的变化趋势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而相对于两种不同排放情景,随着排放的增加,AL更加偏北,强度增强,年际、年代际周期变得更加显著。在两种排放情景下模式的集合平均以及多数模式模拟出AL有着向北和增强的趋势。

  • 标签: CMIP5 阿留申低压 气候特征 全球变暖
  • 简介:1概况2007年7月25-26日在日本筑波国际会议中心,THORPEX亚洲区域委员会举行了第5次工作会议及专题研讨会,来自中国、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的THORPEX亚洲区域委员会成员和科学家30多人出席了会议。中国气象局科技司王金星、国家气象中心龚建东、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宗翔、

  • 标签: 专题研讨会 亚洲区域 委员会 中国气象局 国际会议中心 国家气象中心
  • 简介: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天气模式MM5对2010年1月14—19日沈阳大气污染天气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对此次天气过程的地面和高空气压场、地面至高空各高度层随时间变化的水平风场及垂直剖面风场、垂直方向温度廓线等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和模拟,描述大气污染中天气系统的变化过程,分析造成大气污染的气象要素变化。结果表明:此次污染天气过程对应地面场为长白山高压、地形槽环流型;500hPa高空天气形势为两槽一脊,地面风场主要受高压辐散气流控制;地面至高空不同高度的水平风场均有偏南风切变和偏西风切变,垂直剖面风场对应有下沉气流,地面至高空的温度廓线出现明显的逆温。这些气象条件共同造成了持续污染天气。而500hPa位势高度场持续长时间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是造成长时间污染天气的主要原因。

  • 标签: NCEP/NCAR资料 污染天气 数值模拟 沈阳
  • 简介:本文通过对2003年7月4~5日出现在西宁及海东部分地区冰雹天气环流特征发现,强对流天气一般在特定的环流形势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下产生的,与蒙古冷槽相配合的中小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是最为典型又十分常见的强对流天气形势,其水汽条件是由中小尺度系统自身携带或高层特别是400hPa上西南暖湿气流的输送得到满足。假相当位温场和总温度场在垂直方向的变化能够准确地反映大气不稳定能量的真实情况。在出现强对流天气前6~8h前,降雹区上游存在着明显的上升运动区,本地区一般为下沉运动区或上升运动表现得很弱。另外对自动站资料中逐时本站气温、水汽压、本站气压、风向、风速等要素的分析中发现,在降雹前均存在明显的气温下降、水汽压上升、风向和风速发生突变等现象,从而得出较有利的预报依据,以供预报参考。

  • 标签: 强对流过程分析 冰雹 环流形势 水汽条件 中小尺度
  • 简介:利用GLDAS同化产品和12个CMIP5模式的输出结果,从土壤湿度对降水影响的两个中间环节出发,通过分析陆面耦合指数ILH、潜热通量—抬升凝结高度耦合指数ILCL以及抬升凝结高度ZLCL间接研究中国区域土壤湿度与降水间耦合特征,并对1958~2013年及RCP4.5辐射强迫情景下50年(2006~2055年)的4个代表性区域夏季耦合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958~2013年期间,内蒙古阴山山脉附近、新疆和青海的部分地区为夏季中国土壤湿度与降水耦合的最强区域;陆面耦合指数ILH变化幅度从高到低依次出现在华北、华南、内蒙古中部和西北地区,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中发生转折。2006~2055年的平均而言,预估内蒙古阴山山脉附近仍为耦合最强区;与历史时期(1958~2005年)比较,新疆中部和内蒙古阴山山脉附近的耦合指数ILH增大,而广西和广东地区的则减小;对于耦合指数ILH的年代际变化(2006~2055年),2026~2035年间华北最大而华南最小,西北地区变化不大,而内蒙古中部地区的耦合强度逐渐增大。

  • 标签: 土壤湿度—降水耦合 GLDAS(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 简介:在由有单个time/dual隧道裂口窗户算法的GMS-5/VISSR热红外线的数据的这份报纸的检索结果揭示特征日报、季节几代表性的陆地表面的清楚天空的陆地表面温度(LST)的变化录入中国包括Tarim盆,Qinghai西藏的高原,Hunshandake沙,诺思中国平原,并且华南。在上面的区域的清楚天空的LST的季节的变化由太阳的放射为影响的不同表面反照率,土壤水内容,和程度清楚地变化。每月的一般水准日报LST的范围在一年里有二座山峰和二条山谷。在东亚和在台湾海峡和黄海的南方的海表面温度(SST)的大多数土地的LST的特征也作为比较被分析。Tarim盆和Hunshandake沙有可观的LST不仅日报周期而且显著季节的变化。在2000,最大的每月的一般水准日报在两个区域的LST的范围在Hunshadake沙活动范围是超过30K,和年度范围58.50K。在Qinghai西藏的高原的LST的季节的变化是在东亚,Tarim盆,和Hunshandake沙的不到那些。然而,最大值日报范围在这个区域存在。每年的一般水准日报范围是在在2000的Qinghai西藏的高原的28.05K。特征日报、季节、年度从1998~2000的变化也在这研究被显示出。所有结果将对为陆地表面类型的变化的气候变化,放射平衡,和评价的研究珍贵。[出版摘要]

  • 标签: 中国 代表性地表类型 晴天 地面温度 日间变化 季度变化
  • 简介:基于1961-2015年东北地区的台站降水观测资料及全球环流和海温再分析资料,利用统计分析、物理量诊断等方法,探讨了东北5月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外强迫的关系。研究发现,东北5月降水具有和东北盛夏降水明显不同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处于年代际偏少阶段,而在21世纪初转变为年代际偏多阶段。东北5月降水在21世纪初的年代际变化主要由5月东北亚低压强弱的年代际变化造成,在21世纪初,东北亚低压相对于气候态明显偏强,有利于东北降水偏多;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东北亚低压减弱为较浅的低槽,导致东北降水偏少。来自北大西洋的欧亚大陆位势高度异常波列引起东北亚上空的垂直运动异常,导致了东北亚低压的上述年代际变化。5月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很可能是激发上述波列进而造成东北亚低压和东北5月降水在21世纪初年代际变化的外强迫信号。

  • 标签: 东北地区 5月降水 年代际变化 东北亚低压 北大西洋海温
  • 简介:基于卫星观测数据,评估了23个CMIP5耦合模式对北半球3—4月积雪面积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预估了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北半球3—4月积雪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整体上看,CMIP5耦合模式对北半球3—4月积雪面积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模式基本能再现北半球3—4月积雪面积的分布特征,但对高原等复杂地形地区积雪的模拟偏差较大并且低估了北半球积雪的减少趋势,这些可能是由卫星资料本身的缺陷以及模式参数化方案的不同造成的。多模式集合预估结果表明,未来几十年北半球3—4月积雪将继续减少并且集中发生在欧亚大陆中西部地区。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对未来北半球积雪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在RCP8.5情景下,未来北半球积雪减少最显著;在RCP4.5和RCP6.0情景下,在21世纪前半叶北半球积雪减少趋势与RCP8.5情景相当,但是在21世纪后半叶积雪的减少趋势明显小于RCP8.5情景;在RCP2.6情景下,北半球积雪减少趋势最小。所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未来北半球积雪的生存至关重要。

  • 标签: 积雪 CMIP5 预估
  • 简介:通过从CMIP3和CMIP5收集的联合模型模拟和设计的整体的分析,我们证明基本空间规模限制可能在气候模型预言和设计的有用另外的精炼不能在哪个下面是可能的下面存在。那限制在气候变量之中并且从区域变化到区域。我们证明在表面温度预言的无常(噪音)(在全球气候模型模拟的一个整体之中由传播代表了)通常在整个北美洲在1000km下面在水平规模超过整体平均数(信号),在那些规模暗示差的可预测性。更多的有限技巧为地区性的降水的可预测性被显示出。在这种情况中的整体传播趋于在2000km下面为规模超过或等于整体平均数。这些调查结果热点在预言地区性特定的未来气候异例的挑战,为特别,hydroclimatic影响例如干旱和湿。

  • 标签: 可预测性 模型模拟 区域气候 美国 集合 耦合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