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道家在中国历史上,最初发生最大影响的,是在汉朝汉高祖刘邦的创业之初,所用建立功业最大的人才,便是张良、陈平这些人,而他们都是学道家的人物。在历史上标榜汉初的盛世“文景之治”,汉文帝与汉景帝父子两代的思想领导,都是用“黄老”的道家学说。

  • 标签: “黄老” 汉文帝 “文景之治” 道家学说 中国历史 思想领导
  • 简介:帛书《易传》中的《昭力》篇虽然字数较少,但其结构完备,内涵清晰,属于帛书《易传》中十分具有特色的一篇释文。然而由于其篇末的字数标记,许多学者认为《昭力》与《缪和》属于一篇文章。亦有的学者认为《昭力》中论及“卿大夫”与“国君”,乃以《易》论政,属于政治论的范畴,不属于解《易》范畴。笔者通过研究《昭力》对卦爻辞的解读,认为《昭力》恰恰是一篇独立成章的解《易》文章,而且其所体现的是与帛书《易传》其他篇章不尽相同的解《易》理念,其“六经注我”的解释学理念也是我国典籍中出现较早的。《昭力》篇的研读对于我们认识孔子的政治论点与易学观念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昭力》 政治 德行 卦爻辞 孔子 易学观
  • 简介:本文从汉字语用学的角度对帛书《周易》文字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首先综述字用学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学科内容及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字用学理论,总结帛书《周易》已有用字研究的成果,提出已有研究中存在的对字际关系的判断缺乏逻辑性、术语使用不规范、内容梳理不全面等问题,探讨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帛书 周易 汉字语用学 字用
  • 简介:马王堆帛书《上朔》是邹衍终始五德学说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依据配合的刑德小游、刑德大游,可将上朔分为两种类型,本文全面解析运行规律,确认与传世文献的对应关系,同时论及放马滩秦筒、银雀山汉筒刑德大游的移徙。上朔理论应是民间治历的方士所造,出现年代不早于秦始皇二十年。

  • 标签: 五行 刑德小游 刑德大游 历法 方士
  • 简介:我很少给人写序,迄今为止,只给吕绍纲先生写过一篇。我上过吕先生的《周易》课,他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周易)的哲学精神——吕绍纲易学文选》,嘱我写序,师命难违,我只好硬着头皮上,写得实在艰难。现在,刘彬副教授又要我写序,我本想一推了之,但实在说不出口。一是因为刘彬副教授在清华跟我做过二年的博士后,其工作的结晶就是此书——《帛书(要)篇校释》,许多问题我在课堂上、在课后都跟他有过交流、有过讨论。向读者推荐、介绍此书,我确实比别人更有发言权。

  • 标签: 校释 帛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易》 哲学精神
  • 简介:帛书《易传》对乾坤之义作出了独特的阐发,在和今本一样充分肯定乾坤的核心地位和特殊作用的同时,以键川为卦名,从宇宙的动态功能的角度呈现出乾坤所统摄的天人之道。《衷》篇着眼于万物的动静存亡,凸显了乾坤的刚柔动静之义,并举证卦爻辞来阐明县刚柔之义,尤有进者,《衷》又将乾坤刚柔动静之义下贯于人事之文武之道。帛书《易传》最终将乾坤二卦所含之义理发挥为阴阳合德、刚柔相济、动静有时、文武兼施的天人之学,并从中体现出人文德性的精神和天人和谐的价值追求。不仅如此,帛本对乾坤卦爻辞的解释较之今本及传世注疏也可谓别开生面,向我们呈现了卦爻辞背后更为丰富的文化意蕴。

  • 标签: 帛书 易传 乾坤 键川
  • 简介:张政烺著,中华书局2008年4月出版。该书系影印张政烺先生(1912—2005)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与校注的遗稿。张政烺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是马王堆帛书的整理者之一,他所写的《帛书(六十四卦)跋》与《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释文》一起发表于《文物》1984年第3期。而这次书中所发表的乃是张先生整理的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的全部释文与校注的手稿原样,

  • 标签: 马王堆帛书 《周易》 校读 六十四卦 古文字学家 中华书局
  • 简介: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统一的封建帝国的建立,标志着新兴的地主阶级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取得了夺取政权的胜利,代之而起的则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营造新的上层建筑,选择、确立新的统治思想的艰巨任务。秦王朝未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秦始皇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奴隶主贵族世袭的封国制度,推行了在皇帝直接控制下的官僚制度,在法律上确认了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度;同时统一了全国的文字和度量衡,修驰道,实行“行同伦,书同文,车同轨”。这些措施符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生产的发展,对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他在选择、确立新的统治思想方面却打了个大败仗,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取得了全国政权

  • 标签: 统治思想 秦王朝 车同轨 封国 书同文 奴隶主贵族
  • 简介:先秦儒学,孔子从仁本礼用解明尧、舜的"德治"。"德治"长于揭示公道理想,短于制衡现实政争,仅荀子领会黄老之学"君术"的奥义,开出"听断公"、"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而黄老之学的思维方式是绾接"身心修养"与"领导统御"二方面。文章分析了早期"瞽史"知天道、以耳通神,黄老学派的"听于无声"的超能力听政说,思孟学派创造性转化了"超能力听政",荀子公平理性的"听政"说,指出荀子吸收了"黄老"治术,对比荀子与黄老之学"听政"思想。荀子主张公正地听证与断案、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与《论语》《左传》《礼记》《周礼》相符。较之于"去听无以闻则聪,去视无以见则明,去智无以知则公",荀子"听政"与黄老"听于无声",两者恰系是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的划界(demarcation)。荀子呼吁回归人类实践理性的主体性。

  • 标签: 以耳通神 静因之道 虚静谨听 听政之大分 听断以类
  • 简介:先秦黄老之学渊源与发展研究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天道观、政治理念、君臣观念等方面。其军事观念主要见于《鹖冠子》《文子》《黄帝四经》和《淮南子窑兵略训》等尚未获得应有关注的先秦黄老之学文献中,主要表现在从出兵原则、战争性质和战争守则等方面对战争的认识;从以退为进、以谋略制敌出发,强调以柔取胜,构成了系统的以柔弱胜刚强为特色的用兵之道;在政治与军事关系认识方面,主张"兵之胜败皆在于政",较为客观全面并充满辩证色彩。

  • 标签: 黄老之学 军事观念 战争认识 用兵之道
  • 简介:马王堆帛书《要》篇有“五正”一词,乃为古代易学讲君道的特定术语。其内容是帝王取度于身所建立的规矩绳权衡五种法度,与八卦中的某些卦、四时和五方等相配纳,而形成的易学模式。此配纳模式说明,君主布施规矩绳权衡五正,其旨在因顺阴阳、谐和四时、理顺五行,以达致天人祥和的理想政治境界。此古《易》“五正”的要义,是君道合于天地、阴阳之道。

  • 标签: 《要》篇 五正 规矩绳权衡 易学
  • 简介: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的《缪和》篇中,有六则以历史故事解说《易经》卦爻辞的例子。本文分析这六则历史故事用以解经的符合程度,以证明用历史故事解经并不始于南宋的杨万里等人,而四库馆臣所谓“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并非历史事实。

  • 标签: 缪和 以史解经 四库全书总目
  • 简介:本文认为帛书、之"子曰"即是"孔子曰",并非指"讲师之言".而谬和、昭力等七人,皆当为孔子晚年弟子,而非汉初人物.由此还认为,、乃是儒家研著作,而战国至汉初流传的诸种皆当以孔子为宗主,且多与孔子晚年弟子及其后学相关.

  • 标签: 帛书 《缪和》 《昭力》 “子曰” 孔子 儒家
  • 简介:通过对古汉语中的虚词、连词、连动结构等重要语法现象的分析,重新厘定《老子》道经首章的句读,从而澄清老子哲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老子》道经首章中提出的主要哲学概念只能是"有"和"无",并不存在"有名"、"无名"、"有欲"、"无欲"之类的概念。如若强行依此断句,就会在语义上出现混乱,在逻辑上出现矛盾。

  • 标签: 后置定语 虚词 连动式 因果连词 “有”“无”
  • 简介:帛书《易传》具有独特的问题意识,带有春秋战国之际古人对《周易》进行理论创作之初始阶段的思想痕迹。在帛书《易传》看来,文王的德行和智慧是《周易》政治思想的历史来源,而“尊天敬众”则是《周易》政治思想的终极理据。帛书《易传》将推行文德教化作为治道的核心,而以“君子在上”为治道得以实现的关键,因此非常重视举贤任能的问题。就君道而言,帛书《易传》以谦卑自持为君王的重要品德,认为君臣之间实现“欢欣交通”的和谐关系是实现圣王之道的保障。从中可以发现,帛书《易传》以儒家德治思想为主旨,而又杂有黄老学的观念。

  • 标签: 帛书《易传》 治道尊天敬众 文德之教 谦德
  • 简介:帛书《二三子》篇,孔子所引《鼎》卦上九爻辞作“鼎王”,今本作“鼎玉铉”,“”为“璧”之形省,“王”即“玉璧”。从孔子之释,推知此爻辞本当作“鼎玉”,义为以玉饰之、插鼎耳两孔而举鼎的鼎杠。“”以与“鼎”形近而误为“鼎”,“鼎”通“璧”,即《二三子》之“”。“”以与“扃”音义皆同,而通作“扃”,又写为今文“铉”,即今本之“铉”。孔子释《屯》九五爻辞,解“小贞吉”之“小”为“小民”,解“大贞凶”之“大”为“大人”,颇为新颖。孔子此释,至三国魏时仍有流传。其中“年毂十壹”读为“年谷十一”,指十取其一之田赋。孔子释《艮》卦辞,言及“精白”,“精”谓刚健中正、纯粹良善的初始先天之元。“精白”的内涵,当谓政治人物修养其心,去除邪恶,使心地洁白,从而使刚健中正、纯粹良善的先天精元呈现出来。“能精能白,必为上客”,谓能呈现其精元,能洁白其心地,必为尊贵之大臣。“能白能精,必为古正”,谓能洁白其心地,能呈现其精元,必为显贵之高官。

  • 标签: 帛书《二三子》 鼎王 年毂十壹 精白
  • 简介:《邶风·燕燕》,齐鲁韩毛四家解释各异。本文从考证诗本事入手,继而以帛书就《燕燕》诗所发议论与之相对照,证明帛书所引为《鲁》《齐》之诗。

  • 标签: < > < > < > < >
  • 简介: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燕大夫章“起民之暨也”之“暨”,当读为“塈”,训为息;晋献公欲伐虢章“且少长于君前”之“前”,当读为“贱”;鲁桓公少章“卒必[作心]之”“果以其言[作心]之”之“[作心]”,皆当读为“谮”,诬陷之义;宋荆战泓水之上章“非德伐回”之“非”,当读为“配”;吴伐越章“使守布舟”之“布”,当读为“甫”,训为大;鲁庄公有疾章“[母心]德[作心]怨”之“[作心]”,当读为“措”,训为弃置。

  • 标签: 马王堆帛书 《春秋事语》 考释
  • 简介:帛书《要》篇中,"前祥而至者,弗祥而巧也","前羊"即翦祥,"弗羊"即祓祥,此句当释为:翦除凶邪而得福,消除灾殃而避祸。"孙正而行义",孙正即循正,意为遵循平常的做法。义为宜,行义即行得其宜。"则是用倚于人也",倚通奇,"用奇"之"奇"与"孙正"之"正"构成一对范畴。"唯周粱山之占也,亦必从亓多者而已矣",是由多人占的一种占法。"后世之士疑丘者",疑为责怪之义。

  • 标签: 帛书 《易传》 《要》
  • 简介:“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社会出现的第一个太平盛世,它是在黄老“无为”思想指导下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故又称“黄老之治”。老子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说,明古之理,可以治今之事。今天,我们研究黄老之学与文景之治,并借鉴蕴涵其中的现代管理意识与领导方法,对于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提高现代领导水平和管理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启迪性。

  • 标签: “文景之治” “黄老之学” “无为”思想 西汉 领导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