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介绍了Delaunay三角阀的性质及其算法类型;根据1980~2009年全国2200个观测站的降水资料,将观测点和采集的边界点共同进行普通的Delaunay三角剖分,通过删除边界点及其区域外的三角形以实现区域Delaunay三角剖分,得到了较理想全国陆地的Delaunayj角例;随后对球面上的三角片进行面积计算,在已知站点的经纬度情况下,将大地世标系转换到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应用平面三角余弦定理获得球面三角内角,从而求得三角片面积,并以面积大小确定各个站点降水的权重系数,得到全国平均降水鼙值。对比分析了30年的伞吲不同时间尺度(日、月、年)平均降水,Delaunay三角法对应全国平均降水均值和标准差都明显低于算术平均法,但是两种方法计算的降水值的相关系数较高;通过Shapiro—Wilk方法进行正态性检验分析,两种计算方法求得的年平均降水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在方差奇性的F检验中,两者的方差具有非奇性特点;使用t检验,在显著性a=0.05时,Delaunay三角剖分法计算的企困平均降水总体均值偏小。最后,根据欧洲和日本数值模式2009年的降水预报,对于两方法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在较大区域的平均降水计算中,较之于传统的算术平均法,基于区域的Delaunay三角剖分法史为合理;区域平均降水不仅和计算方法有关,还和区域气候特点有密切关系。

  • 标签: 区域Delaunay三角剖分法 算术平均法 全国平均降水量 统计检验
  • 简介:以1980-2015年唐山市1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运用一元回归、M-K检验和GIS技术,定量分析了区域年季降水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唐山市年、春、夏、秋降水变化斜率为-1.1245,-0.1535,-0.6647,-0.1694mm/a,呈减少趋势;冬季降水变化斜率为0.0226mm/a,呈现增加趋势;并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年季降水发生多次突变,但并不显著(P〉0.05)。GIS空间分析表明,年季降水变化Z分布不均衡,呈现东南—西北向地带性分异。

  • 标签: 降水量 M-K 时空变化
  • 简介:摘要利用贵德、循化、尖扎、化隆、同仁5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5年年平均气温及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5年黄河谷地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结果显示;①近55年黄河谷地贵德、循化、尖扎、化隆和同仁5站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7、0.25、0.31、0.30、0.38℃/10a,年平均气温升幅贵德、循化最小,同仁最大,近55年平均上升速率为0.30℃/10a②黄河谷地区域平均年降水为348.3mm,年平均降水的变化倾向率为-0.93mm/10a,黄河谷地区域贵德、尖扎、化隆、同仁4站的年降水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是-0.93、-2.5、-1.3、-2.7mm/10a,关键词黄河谷地;气温;降水;趋势分析

  • 标签:
  • 简介:利用2015—2016年福州城区内涝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内涝成因、最大降雨量与积水深度的关系,建立城市内涝积水深度拟合方程,并对拟合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导致福州城市内涝的突发性原因占26%,是城市管网等数据更新困难的主因,非突发性原因占74%;2)在3次不同天气系统的降雨量拟合结果中,雨季降水过程拟合平均绝对误差最小,午后雷雨天气降雨过程拟合平均绝对误差最大;3)对内涝积水深度负拟合值进行归零处理和阈值限定后,其结果均与实况相符;4)基于最新数据资料所得拟合值的误差更小。

  • 标签: 城市内涝 积水深度 最大降水量 误差分析
  • 简介:用22年(1973~1994年)观测资料,由循环主振荡型分析(CSPOP)揭示了东半球500hPa环流、雪盖和中国降水耦合系统的3~4年振荡的循环过程。结果表明,环流-冰雪-降水系统耦合振荡(ASRO)存在显著的欧亚太平洋(EUP)和中国东部型(EC)耦合移动波列,其中500hPa高度与雪盖波列空间位相相反,但一致向东南方向移动,而中国降水波列由北向南传播。这反映出欧亚雪盖异常影响欧亚大陆和海洋加热对比,并通过大气内部动力过程激发的耦合空间波的能量频散途径。

  • 标签: 循环主振荡型分析 环流-冰雪-降水耦合系统 耦合振荡 欧亚 中国降水
  • 简介:水旱灾害是影响吉林省西部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粮食产量的大幅减产还会导致整个地区国民经济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降雨量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如何预测降雨量成为指导农业生产最重要的一项科技指标.文中以吉林省白城市2000-2011年的降雨量数据为研究对象,应用灰色预测GM(1,1)新陈代谢模型,对白城市今后十年降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

  • 标签: 降雨量 灰色预测 新陈代谢 数学模型
  • 简介:文中全面介绍了气象报文处理分析的手段、质量检查的方法和技巧,并结合降水查阅编辑系统,介绍了气象实时业务工具的先进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

  • 标签: 气象报文 降水量 统计分析
  • 简介:摘要大气可降水(PWV)对降水与气候、大气校正、InSAR大气效应的去除、灾害性天气预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GNSS气象学领域所研究的重要分支。本文在MODIS近红外反演可降水原理基础上,采用预测误差平方和最小法的组合预测模型改进了MODIS三通道加权平均算法中权重因子的确定方法。研究区域内确定了一组最优权系数ω(0.31,0.17,0.52),改进的加权平均三通道比值法精度较二通道比值法精度提高33.5%,较三通道比值法精度提高21.7%,得到高时空分辨率且比较准确的大气可降水,便于进行更广阔的大气可降水研究应用。

  • 标签: 大气可降水量 MODIS 组合预测模型 通道比值法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昌平区国家气象观测站和39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16-2020年(4-10月)近5年降水观测资料,对昌平全区的降水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昌平区近5年夏季降水最大值多数出现在2017年,最小值集中出现在2019年;出现时间均与国家站一致;区域站普遍大于昌平国家站;7月为降水最多月,6月为最少月。40站4-10月降水最大值多数出现在2016年,最小值集中出现在2019年;平均降水2016-2019年呈逐渐下降趋势,2020年出现回升趋势;月平均降水呈正态分布特征。在分片的降水分布中,40站在夏季和(4-10月)降水中均为东部大于西部,昌平国家站最小的特点。

  • 标签: 40站 降水量 变化特征 昌平区
  • 简介:摘要:2021年7月24~26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以下简称乌兰县)出现了日降水超历史极值降水天气过程。研究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是一次单日降水超历史极值的强降水,乌兰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日降水突破了历史极值,具有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征。EC模式的降水预报在此次过程的起始时间、降水落区等方面最接近实况,在强对流预报中,应注意参考中尺度模式降水预报的指示。

  • 标签: 乌兰县 降水 天气形势
  • 简介:私人日记是重建历史时期高分辨率降水序列的重要信息源。根据清代姚济所著的《己酉被水纪闻》中记录的上海(松江)1849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逐日天气记录,辅以《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中的记载,确定了上海在大涝的1849年的入、出梅日期和梅雨期长度以及梅雨量,并重建了上海该年6月下旬、7月上旬、7月中旬以及整个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降水。结果表明:(1)上海1849年入梅时间为6月11日,出梅入伏时间为7月19日,梅雨持续时间38d,超过现代上海多年梅雨持续时间的平均值17d,梅雨期雨量为364.1mm。(2)上海该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总计降雨26d,其中包括3场连续性降雨过程,其中第3场降雨最长连续时间为12d,重建的降雨量为318.6mm。与1954、1991、1998年等长江中下游大涝年份上海的降雨相比,1849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无论是总降雨持续时间,还是连续降雨日数都是最长的;降雨量也是最多的,接近常年平均的2倍。与1951—1998年逐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上海的降雨相比,1849年总降雨天数仍然是最多的;连续降雨日数处于第2位,降雨量处于第6位。

  • 标签: 日记 1849年 上海 降水重建 梅雨
  • 简介:摘要文章利用2018年青海海西7个台站称重式、翻斗、人工测量全年降水常规数据以及翻斗、称重分钟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统计与对比分析,并对各个传感器的滞后性、优劣性作了阐述,供大家参考。

  • 标签: 海西州 雨量传感器 人工观测 降水量
  • 简介:私人日记中的天气记录是重建历史时期高分辨率降水序列的重要资料。通过摘录、整理《翁同龢日记》中晴、雨(雪)记录,统计了逐月降水日数,并利用降水降水日数之间的转换方程,重建了北京1860~1897年的夏季和年降水。将重建的降水与当时的器测降水和依据"晴雨录"重建的降水进行对比,综合这3种资料重新估算了北京1860~1897年的年降水,并且将估算降水与旱涝等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依据《翁同龢日记》记录的降水日数重建的降水是基本可靠的,20年资料完整年份的年降水平均为611.5mm,不过由于重建方法对偏涝年降水的估算普遍偏低,致使此重建结果低于重新估算的平均年降水(662.6mm);(2)重新估算的1860~1897年平均年降水为701.3mm,均方差为202mm,与20世纪后半期相比,历史时期的降水略大(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古、今降水的年际变率大致相当;(3)1891年的器测降水较实际偏高,1895年的则较实际偏低;并且有些年份(如1869、1863、1885、1889和1887年)的旱涝等级尚需进一步验证。另外,验证了《翁同龢日记》中的晴雨(雪)记录在定量重建降水方面的价值,并指出了其不足,为今后利用私人日记定量重建降水提供了参考。

  • 标签: 《翁同龢日记》 北京 降水日数 降水量
  • 简介: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山东省123个自动站1h降雨量资料和25个地基GPS反演的大气可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典型强降雨过程中的大气可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降雨开始前水汽累积时间与天气系统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尺度越大,水汽积累时间越长,低槽冷锋强降雨前大气可降水的积累时长可达约26h,副高边缘强降雨发生前水汽积累时间仅5~6h;(2)水汽增速与天气系统尺度密切相关。天气系统尺度越小增速越快,低槽冷锋强降雨发生前水汽增速小于2.0mm·h~(-1),副高边缘强降雨发生前水汽增速可达3.1mm·h~(-1);(3)短时强降雨发生前,水汽累积时间与积累速度呈反相关,即水汽增速越快,强降雨发生越快,当水汽增速大于2.0mm·h~(-1),可降水经历5~6h积累即可产生短时强降雨;(4)一般强降雨时段多数在可降水峰区时段,而副高边缘型短时强降雨和冷式切变线第1阶段强降雨均发生在可降水增长时段。降雨过程结束后,一般情况下可降水锐减,而副高边缘型和冷式切变线第1阶段强降雨结束后可降水继续增长。冷式切变线第2阶段降雨结束后可降水出现持续小幅减小,数小时后,可降水再次增长。

  • 标签: 典型强降雨 大气可降水量 演变特征 对比分析
  • 简介:于2014年在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镇典型草原上进行实地调查和收集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三个年代的气温变化、降水变化和植被特征变化数据,分析各年代气温、降水和植被特征的变化规律和植被特征变化对气温与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温逐渐上升,20世纪60年代、80年代、21世纪初和2014年的年均气温分别为4.52℃、4.75℃、5.94℃和6.14℃,54年间上升1.62℃,平均每年上升0.03℃。随着气温的增加植被特征逐渐下降,各年代植被高度、盖度、产草量和植物种类与气温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P〈0.05);平均降水逐年下降,20世纪60年代、80年代、21世纪初和2014年的年均降水分别为177.08mm、176.93mm、169.27mm和167.8mm,其下降率分别为0.85%、4.4%和5.2%。54年间下降9.28mm,平均每年下降0.17mm。随着降水的下降植被特征也下降,各年代植被高度、盖度、产草量和植物种类与降水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差异不显著(P〉0.05)。

  • 标签: 气温 降水量 植被特征 影响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选取贵州省82个县级雨量站点1961~2015年的降水数据信息,使用线性回归法、滑动平均法和累计距平法等对贵州省的降水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对水稻种植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5年贵州省多年降水的平均值为1200mm,西部地区的多年降水的平均值达到了1300mm;北部的降水则不足1200mm,年降水分布不均的特征较为突出;近55年,贵州省降水偏多和偏少的年份呈现出周期变化,年代际变化特征较为明显;水稻需水量较大的时期均出现在抽穗期以前,从孕穗期往后,贵州省开始进入到主汛期,此时是一年降水最多的时期,有效降水可以满足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而每年的4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这段时间,是贵州省水稻移栽期到孕穗期,此时雨季出现的时间对降水多少的影响较大

  • 标签: 降水量 时空特征 水稻 影响
  • 简介:摘要:通过搜集整理右玉县及其周边平鲁区、山阴县、左云县1981-2020年近40年逐月、年降水数据和卫星遥感森林植被覆盖率数据,采用5年滑动平均、线性趋势法,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四个区域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SPSS对四个区域2000-2022年的森林覆盖率与降水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研究森林覆盖率与区域降水的关系。

  • 标签: 右玉县 降水量 森林覆盖率 二者的关系
  • 简介:利用查干哈达苏木1960-2016年气温、降水以及天然草地产草量的资料来分析气温与降水变化对天然草地产草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查干哈达苏木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气温增高了1.5℃,每10年递增0.25℃左右。1964-2016年降水下降了159.6mm,每10年下降30.7mm。气温、降水与天然草地产草量的关系为:随着气温的增加,产草量逐渐减少,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降水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但其相关性不显著(P〉0.05)。气温的R~2=0.9357较降水的R~2=0.4334更接近于1,即天然草地产草量的变化与气温变化关系更为密切。

  • 标签: 气温 降水量 草地 产草量
  • 简介:分析了内蒙古东部产粮区夏季6-8月降水阶段性、旱涝年环流形势的主要差异;并研制出上述地区及哲盟夏季降水的辩别分析预报方法,实际使用效果较佳。

  • 标签: 夏季 降水量 环流形势 内蒙古 降水预报
  • 简介:利用1961-2002年ERA-40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江淮流域56个台站逐日观测降水资料,引入基于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elf-OrganizingMaps,简称SOM)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对江淮流域夏季(6-8月)逐日降水进行统计建模与验证,以考察SOM对中国东部季风降水和极端降水的统计降尺度模拟能力。结果表明,SOM通过建立主要天气型与局地降水的条件转换关系,能够再现与观测一致的日降水概率分布特征,所有台站基于概率分布函数的Brier评分(BrierScore)均近似为0,显著性评分(SignificanceScore)全部在0.8以上;模拟的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中雨日数、夏季总降水、日降水强度、极端降水阈值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区域平均的偏差都低于11%;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时间变率。进一步将SOM降尺度模型应用到BCCCSM1.1(m)模式当前气候情景下,评估其对耦合模式模拟结果的改善能力。发现降尺度显著改善了模式对极端降水模拟偏弱的缺陷,对不同降水指数的模拟较BCC-CSM1.1(m)模式显著提高,降尺度后所有台站6个降水指数的相对误差百分率基本在20%以内,偏差比降尺度前减小了40%-60%;降尺度后6个降水指数气候场的空间相关系数提高到0.9,相对标准差均接近1.0,并且均方根误差在0.5以下。表明SOM降尺度方法显著提高日降水概率分布,特别是概率分布曲线尾部特征的模拟能力,极大改善了模式对极端降水场的模拟能力,为提高未来预估能力提供了基础。

  • 标签: 统计降尺度 SOM(Self-Organizing Maps) 江淮流域 极端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