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35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病理形态学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17、CD34、SMA、S100、Ki67、P53抗原标记物在肿瘤的表达情况。结果35例GIST中良性12例,交界性15例,恶性8例,镜下观察梭形细胞型28例,上皮样细胞型1例,混合细胞型6例,免疫组化表达情况33例表达CD117,22例表达CD34,10例表达SMA,9例表达Ki67,5例表达P53。结论GIST是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发生部位多,形态复杂,有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特别是CD117和CD34,但在GIST良恶性诊断上仍需要结合肿瘤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综合分析,P53、Ki67高表达可以提示肿瘤转移及复发可能性大,临床预后差。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 作者: 杨婷 江米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杭州 310052杨婷现在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儿科318015
  • 简介:摘要轮状病毒是引起儿童腹泻病的最常见原因,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减轻疾病负担的重要方式。目前全球已经有多个国家将轮状病毒疫苗列入国家的免疫计划,但是其免疫效果有较大差异。近期的研究指出肠道菌群组成会对轮状病毒疫苗的免疫原性产生影响,现就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大承气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道免疫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组和大承气汤组。假手术组不给予药物干预,SAP组和大承气汤组于造模前24h、18h、12h、6h分别给予蒸馏水和大承气汤灌胃。SAP大鼠模型采用逆行胆胰管注射法制备。各组动物于造模后6h、12h、24h、36h取腹主动脉血和末端回肠组织,血清生化法测定淀粉酶,RT-PCR法检测末端回肠组织的HMGB1-RNA和COX-2RNA表达。结果SAP组和大承气汤组各时间点死亡比较,大承气汤组的死亡率在24h、36h较低。在造模后6h,3组动物的淀粉酶、HMGB1-RNA表达、COX-2RNA表达均达到最高,但假手术组最低,其次为大承气汤组;在12h、18h、24h时,与SAP组比较,大承气汤组的淀粉酶、HMGB1-RNA表达、COX-2RNA表达能够较快地降低。结论大承气汤能够降低SAP大鼠末端回肠的HMGB1-RNA和COX-2RNA表达,从而保护肠道免疫屏障。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大承气汤 肠道屏障 高迁移率族蛋白1 环氧化酶-2
  • 简介:摘要胃肠道肿瘤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手术应激可加重其营养不良程度并导致免疫功能紊乱,改善围手术期的免疫营养状态是减少免疫相关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肠内免疫营养是围手术期调节免疫系统活性的新方法。本文综述了免疫营养制剂种类和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障碍的机制,主要介绍了肠内免疫营养在不同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 标签: 肠内免疫营养 精氨酸 谷氨酰胺 围手术期 胃癌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免疫组织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作为研究时段,将该时段我院中收入的120名诊断结果符合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医务人员调取患者基本资料,并对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按照其肿瘤良性、恶性以及交界性将患者平均分为三组。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后,确认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病理特征以及患者的免疫组化特征,分析三组患者差异。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针对患者病理特征进行分析,三组患者的发病位置和病症分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三组肿瘤患者的直径进行对比,发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研究结果中,针对患者免疫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120名患者中共有112名患者CD117呈阳性,阳性率为93.33%;87例患者CD34呈阳性,阳性率72.50%,三组患者免疫组化各阳性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选择病理切片检查方案,并配合免疫组织学联合检测,能够有助于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度,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全面且可靠的参考信息,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学特征 诊断方式
  • 简介:摘要:人类机体最复杂、最密集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其微生物数量为体内细胞总数的10倍,最高可达1014株。一旦肠道微生物过度生长,不仅可导致肠道菌群发生变化,而且会引发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AIH)。在AIH发病率日益增高且发病机制还不甚明确的当下,通过对肠道微生物在AI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能够为明晰AIH发病机制以及肠道微生物其中的作用提供支持,为临床提出有效的AIH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炎 肠道微生物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用免疫印迹法对幽门螺杆菌抗体(HelicobacterPylori,Hp)分型(Ⅰ型和Ⅱ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搜集我院100例被诊断为胃肠道不适(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患者和100例无症状的健康体检者血清,采用Hp分型检测试剂盒对幽门螺杆菌抗体Ⅰ型和Ⅱ型进行统计结果被诊断为胃肠道不适患者HpⅠ型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胃肠道疾病患者HPⅡ型抗体阳性率低于健康体检者阳性率(P<0.05)结论免疫印迹法可以作为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初筛方法,并且HpⅠ型(CagA\VacA)比HpⅡ(UreB\UreA)型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免疫印迹法 幽门螺杆菌 胃肠道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的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表达及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4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CD117、CD34、DOG-1、vimentin、α-SMA、Desmin、S-100、NSE的表达,分析其免疫组化特点。结果CD117、CD34、DOG-1、viment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1%、76.5%、97.1%、100%,多为弥漫强阳性,α-SMA、S-100、NSE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5%、2.9%、20.6%,为局灶阳性或弱阳性,Desmin全部阴性。结论CD117、CD34、DOG-1可作为诊断GIST的一线抗体,联合应用vimentin、α-SMA、Desmin、S-100、NSE,可提高GIS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组织学特征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s)与多种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迄今为止,关于EVs在人体内的生命周期仍然知之甚少。机体对病毒感染的保护性免疫通常依赖于对病原体的早期识别。在人体中,位于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上皮细胞是肠道病毒感染的起始部位。天然免疫是抵御外来危险物质的第一道防线,同时肠道病毒已经进化出各种不同的策略来逃避先天免疫系统,以促进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本文综述了宿主天然免疫反应与EVs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重点讨论了EVs规避这些抗病毒免疫应答的病毒策略。

  • 标签: 肠道病毒 天然免疫 模式识别受体 免疫逃逸 干扰素
  • 简介:目的观察严重烫伤小鼠小肠集合淋巴结(Peyerpatches,PP结)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烫伤后12、24、72h组,每组10只。各致伤组小鼠背部造成20%TBSAⅢ度烫伤后,按时相点处死并留取全部PP结。对照组小鼠处死后亦留取相同标本。分别行HE染色、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标记PP结细胞作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结果HE染色见烫伤小鼠PP结生发中心有大量淋巴细胞凋亡。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烫伤组各时相点有“梯形”条带。FCM结果显示对照组和烫伤各组PP结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9±2.1)%、(26.7±3.1)%、(21.6±4.0)%、(12.8±2.0)%,伤后12h为峰值。结论严重烫伤小鼠PP结淋巴细胞早期凋亡为细胞的主要死亡模式,在严重烫伤后早期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淋巴结 淋巴细胞 细胞凋亡 烧伤 肠道免疫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营养治疗方法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免疫屏障功能的临床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营养治疗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倡导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所有患者的D-乳酸和DAO含量较治疗前明显显降低,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D-乳酸和DAO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合理的营养治疗,能够保护患者肠粘膜屏障,对修复患者肠道损伤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营养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营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 肠粘膜屏障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为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调节机体免疫和代谢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人体健康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免疫系统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肠道菌群构建的肠道微生态在维护复杂的免疫网络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在调节机体营养物质吸收与代谢中的作用也不可或缺,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的关键因素。慢性肾脏病(CKD)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可改变机体的免疫与代谢状态,这些变化与CKD的预后紧密相关。本文主要综述CKD肠道菌群与机体免疫、代谢调节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为改善CKD患者预后提供帮助。

  • 标签: 肾功能衰竭,慢性 胃肠道微生物组 免疫调节 代谢调节
  • 简介:【摘要】轮状病毒肠炎是一种由 A组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常见急性消化道疾病,具有传染性,多发于婴幼儿时期。此病的发病高峰期在秋季,致病微生物会通过患儿的消化道传播,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小儿轮状病毒感染会紊乱患儿的免疫状态,若是患儿的疾病程度严重,会并发肠道外损伤,使其多脏器功能受到影响。笔者就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病原学、发病机制、发病时免疫状态、肠道外损伤、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治疗、预防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叙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此病提供参考。

  • 标签: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免疫状态 肠道外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鼠李糖乳杆菌对早产儿肠道菌群、免疫及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10月生后24 h内收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新生儿科、胎龄<34周且出生体重<2 500 g的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入选顺序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生后第1天起观察组给予鼠李糖乳杆菌溶液(4×109 CFU/ml,0.25 ml/d)、对照组给予等量玉米油口服,疗程30 d。收集第21天和第42天新鲜粪便进行16S rDNA测序分析;同时检测生后第1天和第42天血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水平。结果最终完成29例,其中对照组15例、观察组14例。生后第21天观察组肠道乳杆菌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第42天观察组肠道链球菌属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第21天观察组检测物种数指数大于对照组(P<0.05),第42天两组各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生第1天、第42天血免疫球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1天相比,两组第42天IgM均上升、IgG均下降(P<0.05)。与第1天相比,观察组第42天NK细胞、B细胞、CD3+ T细胞和CD4+ T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第42天B细胞、CD3+ T细胞和CD8+ T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生后第1天及第42天两组NK细胞及各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1天相比,第42天对照组IFN-γ水平下降(P<0.05),观察组上升(P<0.05);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喂养不耐受4例,对照组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后早期补充鼠李糖乳杆菌能够调节早产儿肠道菌群组成,增加乳杆菌属,减少链球菌属,可能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促进NK细胞和CD4+ T细胞增殖,激活淋巴细胞表达IFN-γ。

  • 标签: 婴儿,早产 鼠李糖乳杆菌 RNA,核糖体,16S 肠道菌群 免疫
  • 简介: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多种机制影响黑素瘤的发展,且在黑素瘤治疗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肠道菌群与黑素瘤发展的关系,肠道菌群对黑素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影响作一综述。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宏基因组 免疫治疗 肠道菌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目的:研究发酵葛根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的肠道免疫和抗氧化作用。方法:通过构建衰老模型小鼠,分析葛根发酵液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结肠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葛根发酵液组肝脏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T-AOC及SOD活力显著增强;结肠组织氧化损伤显著降低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 标签: 发酵葛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抗氧化;肠道免疫作用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和构成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具有一定的平衡关系。近年有许多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紊乱与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是CKD患者免疫缺陷状态和全身性炎症状态持续存在的潜在诱因。本综述主要阐述肠道菌群与CKD患者免疫功能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探讨CKD的进展机制,为干预治疗提供新理论、新靶点。

  • 标签: 肾功能不全,慢性 肠道菌群 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过度能量摄入引起的肥胖伴随机体多组织低级炎性反应发生,增加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等代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饮食诱导的肠道免疫系统紊乱在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食物脂质过量摄入可以快速打破肠道菌群的稳态,改变肠道免疫细胞组成,促进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肠道致炎性免疫细胞向代谢相关组织转移并引起局部组织炎性反应;同时肠道上皮屏障完整性破坏促进菌群相关成分进入循环系统,促进机体代谢紊乱。因此,探究高脂饮食引起的肠道免疫系统失衡与代谢相关疾病的关系,可以为靶向肠道免疫从而预防和治疗代谢相关疾病提供新策略。

  • 标签: 代谢性疾病 菌群失调 肠道炎症 肠道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肠道病毒71型(EV-A71)疫苗上市接种后的疫苗保护效果和免疫原性。方法采用队列研究于2017年10-12月在上海市静安区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预防接种门诊受种者为研究对象,按0、30 d程序接种疫苗者纳入接种组,不接种疫苗者纳入对照组,随访观察1年,评估疫苗保护效果和接种2剂次疫苗后抗体水平及阳转率。结果共纳入3 018名8~20月龄的儿童,接种组1 211人,对照组1 807人,经过1年随访,EV-A71疫苗对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保护率为100.00%(95%CI:-66.99%~100.00%)。接种组中124人检测了中和抗体,接种首剂疫苗后60 d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41.76(95%CI:35.60~49.34),接种后365 d GMT为28.44(95%CI:23.59~34.54)。结论EV-A71疫苗对于儿童有良好的免疫应答,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病例较少,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肠道病毒71型疫苗 手足口病 疫苗保护效果 免疫原性